-
1 # C媽生活志
-
2 # 雲彩教養筆記
1歲寶寶不聽話,該打嗎?
孩子不聽話,有時是我們太不瞭解孩子,孩子每個“不聽話”的背後,都可能藏著一個成長的秘密。一歲多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得非常固執,語言表達能力弱,通常會透過肢體動作和表情向你傳達出非要按他的意思來做事情的資訊。
他對一些東西的佔有慾也會表現得非常強烈,誰都不許拿走。
一歲左右的小孩子喜歡一個人自得其樂地玩著,如果打擾到他,他很可能會突然生起氣來,小脾氣一旦爆發,父母們就要好好地費些力氣去把他哄開心,這就是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著名的心理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提出一個精神胚胎學說,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天賦能力在適應環境種的自然表現,即兒童心理的發展是具有潛在生命力的。
換句話可以這樣來理解,孩子就像一顆培育良好的種子,它註定會長成一棵蒼天大樹。
但我們需要為這顆種子提供生長適應的土壤,水,空氣等外部環境。
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潛力,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孩子能發揮出它最大的潛力。
如果孩子不能自由很好的發展,這就是會表現在出一些列的障礙。即我們看到的那些問題。
家長如何才能看到這些問題呢?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發展是存在敏感期的。
敏感期是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對環境中某件事物的感知極其敏銳而產生無法抗拒的衝動,而且相應器官的機能也極速發展的時期。
這種敏感期是暫時性的,並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只持續一個短暫的時期。 而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善於辨別環境是否適應某種敏感期能力的發展要求。
一、蒙臺梭利把敏感期期具體分為了以下幾點:
(一) 語言敏感期。(2個月~8歲) 其中,1歲到3歲是語言敏感期的高峰時期。
(二) 感覺敏感期(0-6歲) 其中,2歲半達到高峰。孩子在2歲時對細微的物體會特別感興趣。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蟲、一些小東西。 在這個關鍵是內,孩子能毫無費力地辨別出顏色、聲音、的高低及學會認知幾何圖形。
(三)秩序敏感期。 最早出現在2歲左右大約持續到兩年,3歲左右表現得最為明顯,秩序敏感期在兒童的人格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比如,在秩序敏感期內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感,那麼他們終生都將是一個規範、有序和溫和的人。
(四)運動敏感期(0-4歲) 這個時期,兒童喜歡活動而且動作逐漸完美。 這時期,他們喜歡爬,到後來行走後就喜歡到處亂跑。
1.5歲到3歲時,他們喜歡抓握東西,去開啟➡️關上,放進➡️拿出等。
如果這一時期缺乏運動就會缺乏自信、性格上缺乏協調性、精神上得到。但是家長出於安全考慮總是限制孩子太多。
為什麼孩子會突然發脾氣,怎麼也哄不好,就是成人打擾了孩子某個敏感期,影響了孩子。孩子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每個發生衝突背後都是一些我們沒看見的問題,是孩子的一種成長。
-
3 # 大小A的媽
1歲寶寶發脾氣,打還是不打?
寶寶發脾氣,遇到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的寶寶,家長怎麼辦?
可能會有這樣幾類家長:
❶部分在氣頭上的家長,有可能會掄起巴掌給孩子兩下。看到捱了巴掌的寶寶,在那哭哭啼啼的,家長又開始心疼、後悔。不停的問自己“怎麼就沒忍住呢?”然後不停的哄孩子。
❷也有暴脾氣的家長,跟你好說好商量你不聽,那就用拳腳讓你聽話!打完了,家長的情緒是得到發洩了,孩子也慢慢繼承了家長的“拳腳式”溝通!
❸放任不管!有的媽媽就放任不管孩子,媽媽的態度就是:你耍脾氣,好吧,那你就盡情的耍脾氣吧!我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經過長時間的無理取鬧,孩子得不到安慰,也就消停了。我觀察,後來孩子是聽話了,可是孩子明顯的很失落。❹嚇唬型家長。作為看護人,大人都知道孩子怕什麼。對於小孩子,有時候耍脾氣時,真是讓人頭疼。很多大人可能顧慮是公眾場合或者特殊環境,為了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就用孩子最怕的事嚇唬他。
效果是短暫達到了,可是後期孩子終將發現,即使孩子仍然我行我素,也不會發生大人說的那些個嚇人的情況。導致孩子膽子越來越大,最後家長嚇唬這招,徹底失靈了。
❺威脅型家長。就是用孩子害怕發生的情況威脅孩子,迫使孩子聽從大人的。
❻誘惑型家長。經常用小禮物、小獎品等物件,讓孩子聽話。
寶寶耍脾氣該不該打?寶寶小的時候,大人可能透過拳腳,讓孩子暫時性的聽話。
可是,等寶寶長大了,寶寶抗打能力也逐漸增強,“拳腳”教育也慢慢失去了作用。而且孩子大了,也更注意臉面問題。
所以說“拳腳”教育不可取!
小時候講道理,長大後才更放心!
很多過來人可能會深有體會!
小時候“棍棒”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家長覺得孩子長大了,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可是孩子“翅膀硬了”,人家不聽了!
所以,溝通要從小開始!讓孩子養成“萬事好好說話”的習慣。
家長更要以身作則,什麼事,好好說,不要覺得孩子小說不明白。
其實只要慢慢說,孩子都懂!
-
4 # 小曉樣兒
一歲的寶寶耍脾氣該打嗎?
為什麼寶寶發脾氣就要打呢?我認為最好不要打寶寶。因為父母越打,寶寶越脾氣大,孩子有樣學樣,而且學得可快著呢,那麼,題主是不是要問,那面對寶寶有脾氣,我們怎麼辦呢?
一、弄清楚寶寶發脾氣的真正原因。大人留心觀察和詢問,寶寶是否有生病的情況?是不是被搶了玩具?還是摔捯了發脾氣?一般情況下,寶寶發脾氣都有父母有關。比如:
1.父母過分保護寶寶。
寶寶平時受到父母的過分保護,要什麼都滿足,以至於寶寶沒有對抗挫折的能力,造成稍有不順就發脾氣。以此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或者以此為要挾,達到自己的目的。
2.父母愛發脾氣。
孩子跟誰學誰,有樣學樣,如果在生活中,父母愛發脾氣,孩子好的學不會,壞的一看就會。主要是因為壞的習慣簡單,如果父母遇事喜歡發脾氣,孩子一看,喲,還可以這樣發洩情緒呀,這麼簡單呀,孩子以後就也愛發脾氣。
3.尋求父母的關愛。
父母忽視孩子,不關心孩子,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目光,有時會透過發脾氣這種極端的方式。
二、那麼,面對寶寶發脾氣,要怎麼處理呢?1.父母不以發脾氣的方式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發脾氣就打,那就不行。應該透過語言交流來解決問題,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被別人搶了玩具,要學會說:“這是我的玩具,我要考慮一下要不要給你玩。”、被誤會了要學會說:“媽媽,你聽我解釋,剛才事情是這樣的……”等等,語言表達出來,有利於一歲寶寶克服不良的情緒,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2.釋放掉寶寶的脾氣。
一歲的寶寶,正是好奇的時候,精力也比較旺盛。可以多帶寶寶出門運動,透過打籃球,跑步,爬山等釋放掉寶寶的脾氣。
3.訂製好規定。
在家裡訂製好規定,寫出來,掛在牆壁上,讓寶寶看得到。比如今天沒有發脾氣,就獎勵一朵小紅花,每天都控制得很好,就每天都貼。如果發脾氣了,就不貼,如此一來,寶寶為了得到小紅花,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不再亂髮脾氣了。
4.明確告訴寶寶發脾氣不好,。
很明確地告訴寶寶發脾氣是不對的,讓寶寶知道是非對錯也很重要。
三、其他一些預防寶寶發脾氣的日常小妙招。對於愛發脾氣的寶寶,有一些日常小妙招,可以用來預防:
1.讓寶寶自己的選擇。比如讓寶寶關掉電視早點上床睡覺,要這麼說:“你是現在關電視上床睡覺,還是5分鐘以後?”寶寶回答時會作出自己的選擇,讓寶寶有小小的控制權,父母不要說一定、馬上上床睡覺去。
2.寶寶表現好了要表揚,在寶寶表現好的時候,要口頭表揚,或者抱抱他,告訴他,他這樣做是對的,很棒。
-
5 # 豆小米媽媽說
一歲的寶寶耍脾氣該打嗎?
首先不管幾歲孩子都不該打。更別說孩子才一歲,就因為耍脾氣,就要打嗎?
誰還不是個寶寶,誰還不有點脾氣呢?寶寶一歲多,發脾氣,很正常啊,孩子也有自己的壞情緒,需要發洩啊。
那孩子發洩,我們家長就要簡單粗暴打一頓?就是大家常說的,教育孩子,沒有什麼不是一頓打不能解決的事情?
這樣的做法真是大錯特錯,孩子發洩情緒和我們大人是一樣的,我們允許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做的告訴孩子這三點:
一,不要傷害自己
發脾氣,可以,但是,不能傷害到自己。
二,不可以傷害他人
發脾氣,暴力打人,搞破壞,這個是不被允許的。
三,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
孩子如果在商場大發脾氣,哭鬧,我們家長可以把孩子帶到一個相對安靜人少的地方,再解決這件事情。
我們要引導孩子,如何去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火上澆油,以暴制暴,讓矛盾升級呢?
回覆列表
不該,一歲的寶寶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鬧脾氣的時候肯定會哭鬧,因為這事她唯一會的,作為家長是應該幫助寶寶去認識生氣的情緒,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幫寶寶一起去解決,而不是一打了之,一個因為發脾氣就被打的孩子這輩子都會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為人父母之後也是如此。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去壓制她的負面情緒,從而切斷了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的渠道,孩子因為不被理解哭的變本加厲,僵持之下,你又非常想逃離這種令人暴躁的場面,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再熟悉不過了。
“不許鬧!”
“你有完沒完!”
“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
……
也許在你發脾氣的時候忽略了,孩子的願望,只想要你抱一下而已。
每次打罵後,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責,然後再道歉,孩子無條件的原諒使我們更內疚,也告誡自己下不為例,但過不了多久,孩子再次哭鬧發起挑戰,以上的一幕還會重演。
很多父母陷入了,想給予孩子共情,卻忍不住自己先發火的怪圈。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情緒就像一座孤島,在成長中對性格的養成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將來有了自己家庭,也會複製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
你我只是其中之一。
簡單說起來,就是在孩子有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感同身受當下孩子的處境,用同理心去接納,並且理解某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可又有多少家長變成了刻意感動的同情了呢。
我們先來弄清楚究竟共情和同情有什麼區別?
參照正面管教中提到一個有效的溝通方式:
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用感覺詞彙描述你所看到的,比如:很生氣),
是因為(幫助孩子分析情緒的導火索,比如:餅乾碎了),
要是(說出孩子的願望,比如:完整的一塊餅乾)就好了,
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來,有一點很重要,應該先解決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
本末倒置正是家長的普遍問題,如果你選擇無視孩子的感受,那麼你說什麼她都不會聽的,只能用更激烈的哭鬧告訴你,我很生氣!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誰都不需要刻意壓抑迴避。
孩子哭,只是一種宣洩的方式,應該鼓勵她去體會自己的悲傷、氣憤,而不是壓制,至少不能讓孩子成為下一個自己,不是嗎?
你生氣,是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你越是覺得生氣不對,去控制它,反而會給爆發創造一個條件。
C媽,一手帶孩子,一手寫文,三觀比五官正,犀利解讀親子教育、女性成長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