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藏南即951W

    唐朝末年太原楊氏帶來兩千家丁躲避戰亂鎮守邊疆去了播州,他們在哪裡傳播中原文明,改變那裡的刀耕火種落後狀態,播州逐漸成了富饒之地,楊家順理成章成為那裡土司。由於地處偏遠,中原王朝無論如何改朝換代,經歷唐宋元明四個朝代都沒有改變播州楊氏的土司地位。最後到了明朝時期敗亡在楊應龍手裡。愚蠢的楊應龍竟然敢殺皇帝御賜夫人,朝廷將其撤職讓其兒子繼任,他竟然修堡壘擁兵自重跟朝廷對抗,最後身死族滅。臨死前楊應龍十分後悔,幾百年,經歷四朝的家業一朝盡失。現在看來,如果楊應龍不那麼愚蠢,他們楊家的土司地位可以傳到清朝。

  • 2 # 葉之蓮華

    楊氏歷代統治播州,與民和善,但是時任四川總督的李化龍除增收國家稅賦外,還私自增加播州的稅賦,要求楊應龍長年向其進貢。但楊應龍不允,便派其子前往四川談判,其子被殺,並將頭懸掛於城門,楊應龍震怒,發兵討伐李化龍。李化龍便向朝庭說楊應龍反叛,朝庭派兵,並欽點李化龍掛帥,對楊應龍部進行圍囤。三月後,楊應龍兵敗於海龍囤,所有與楊氏家族有關係的人均被誅殺,共二萬餘人,僅楊應龍幼子楊奉祿被一侍女所救,從海龍囤古堡後山崖逃脫。明朝政府為剿滅播州楊氏,起兵32萬,耗費大量錢糧,就為了一個並無反心的土司,結果國家損耗巨大,為以後的薩爾滸大敗,埋下了伏筆。

  • 3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土司制度是中國元明清時期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管理制度,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土官,以夷制夷,管理本民族本地區事物,土司之位可世襲,但要經過朝廷的任命!

    土司制度的歷史十分悠久,最遲在唐末宋初就已經開始形成,如問題中所說的播州楊氏土司,就是形成於唐朝末年!歷史上,播州楊氏土司其實只有過一次反叛,也就是楊應龍反叛。

    從唐朝末年到宋朝,元朝時期,播州楊氏對朝廷都是十分的擁護,宋朝時就曾多次協助宋軍在四川與蒙古軍隊作戰,還曾派遣播州工匠冉氏兄弟修築釣魚城!

    為了能夠阻擋蒙古大軍南下腳步,播州楊氏還與宋朝朝廷聯合修建了著名的海龍屯!可惜的是蒙古人在釣魚城吃了虧後,對這種山頭城堡有了陰影,因此在從西南迂迴包抄江南宋軍的時候,都是選擇繞開海龍屯而行。

    因此,本是為了阻擋蒙古大軍而修築,海龍屯在宋末卻沒能發揮其作用,後來南宋滅亡,播州楊氏土司投降元朝!到了明代,播州楊氏土司已經在當地經營了二十幾代人,可以說是在當地根基深厚,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天高皇帝遠,在播州,就是他楊應龍說的算!

    中央與地方,本就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困擾統治者的一個問題,如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明初的靖難之役,都是因為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因此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

    播州土司同樣,到了楊應龍時期,播州土司兵強馬壯,實力十分雄厚,楊應龍又曾多次率軍前往四川西北地區平叛,戰功卓著,因而自恃功高,不可一世。朝廷與地方的權力,此消彼長,楊應龍太過於囂張,朝廷也會對其產生警惕和忌憚,因此,就算楊應龍不反叛,朝廷也會選擇削藩!到時候,如果楊應龍不接受削藩,那麼也只能是對抗。

    實力的增長,也伴隨著慾望的增長。

    當然了,楊應龍反叛背後的原因,還有其與貴州及四川當地官員的矛盾有關。楊應龍為人囂張跋扈,當地官員對其十分不滿,因此多次向朝廷告狀,而楊應龍本人又桀驁不馴,總是跟朝廷對著幹,不服朝廷判決。

    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朝廷對楊應龍越來越不信任,而楊應龍兒子在重慶為質時的神秘死亡,也是促使他反叛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 4 # 小南史

    播州之役,也是萬曆三大戰役之一,明萬曆二十八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大明為了鎮壓叛徒派出大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最終的結果就是楊應龍正在大明24萬大軍的圍攻之下,於當年六月兵敗,楊應龍自殺而結束。

    從根本上原因來講,這是土司管理制度的弊端,大明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採用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是繼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當地土酋管理屬民,並不去改變當地的統治機構,大土司楊應龍這樣的是需要朝廷下詔世襲的繼任的。

    《明史》“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徵調,無相攜貳”。

    楊應龍這樣的大土司只需要聽從朝廷調遣,對大明表示恭順,便可以無慮。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土司楊應龍對所管轄之民及管轄之地,擁有絕對權利,更還有自己的軍隊,這其實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國,雖然恭順周天子,但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王國,更容易擁有實力與中央分庭抗衡,有明一朝中央與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終存在,像楊應龍之前的麓川之戰及之後的奢安之戰,這些戰事都是中央王朝與西南土司之間矛盾的體現,這些戰爭的爆發只需要一個偶然因素就可以,由此可見,土司世襲制度其實就是矛盾的根源。具體到了播州的楊氏,這個弊端越發明顯,楊氏在播州建立的統治長達七百餘年,經過這幾百年的經營,楊氏的統治在西南地區已經根深蒂固,而且實力雄厚,根據史書記載,楊應龍曾多次率領播州的軍隊隨大明軍隊進行聯合大規模作戰,而且屢建奇功,這足以證明播州楊氏軍隊強大的實力。

    《明史記事本末·平楊應龍》:隆慶六年襲職,以從徵刺嘛諸番九絲、膩乃、楊柳溝等,多卻敵先登,斬獲無算,先後賜金幣。《全邊略記·卷七》:應龍於隆慶壬申襲職,從徵哈麻先登,多斬獲,從徵九絲,捕虜無算,從徵楊柳溝,卻地先登。先後賜金幣。

    這些史料記載可以說明,楊氏在楊應龍反叛前確實對明廷有徵必調,而且戰功卓著,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楊氏實力確實可以和大明分庭抗衡,對於這樣財力、物力充沛的土司,大明只要稍有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征討的。

    其實,就是川、黔內部撫按之爭激化矛盾,播州在大明時期處於四川、貴州及重慶交界之地,但是和四川聯絡更為緊密,由於地處要衝,物產豐富,從大明建國以來,一直都是四川、貴州等官員相互爭奪的地方,尤其是貴州的官員更是,早在嘉靖時期,由川貴總督的會堪,決定在行政劃歸四川管轄,軍事劃歸貴州管轄。

    楊氏當時實力膨脹,對屬下的另外五司七姓盤剝殘害,貴州巡撫葉夢熊趁機上奏“歷數楊應龍二十四大罪”,要求討伐楊應龍,更於萬曆十九年提出要將播州所轄的五司進行改土歸流。四川的巡撫李化龍則認為要以“撫”為主,這就讓貴州方面的官員不滿了,認為李化龍有私心,做了包庇之事。大明朝廷對於楊應龍殘害五司七姓一事進行審查,如果是真的就坐法當死,楊應龍當時用了二萬金進行自贖,恰巧此時日本侵略北韓,大明朝廷徵發天下兵馬,楊應龍表示願意率兵五千徵倭,被朝廷釋放,此次審查也無疾而終。

    這個時候,四川巡撫李華龍“引嫌求退”,後任的王繼光又表示出要嚴厲審查楊應龍,想再次將楊應龍召回重慶“嚴提勘結”,楊應龍拒絕召喚,至此,四川貴州兩省意見達成一致,決定用兵威逼迫楊應龍,但是卻被楊應龍打敗,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和大明的關係產生了極大的裂縫,大明本身對楊應龍的實力就比較忌憚,此次又在作戰中失敗,大丟顏面。這次戰事之後,大明朝廷就已經有消滅楊應龍的想法了,只是由於先前援助北韓戰爭正在進行,所以用"撫"的手段暫時安撫楊應龍,儘管楊應龍也作出了讓步,讓其次子楊可棟去重慶做人質,向大明朝廷繳納了四萬金,但是,日後的戰爭幾乎是不可避免了,因為大明朝廷已經下了決心了,只是還不知道何時才會打,後面楊應龍之子楊可棟的死就成了導火索,直接爆發戰爭。

    《明史記事本末·平楊應龍》:是時,寇氛未靖難,大司馬欲緩應龍,專事東方,天子亦以應龍有積勞,可其奏。

    綜合來看,楊應龍的反叛絕不是單個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大明自己的原因,也有楊應龍個人的原因,是多個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簡要說明一下這些問題:

    第一、楊應龍管轄區內部矛盾的激化

    一是五司七姓,五司是真州、餘慶、白泥、容山及重安五個長官司,七姓指的是田、張、袁、羅、吳、譚七姓,這些都是楊應龍的下屬,楊應龍和他們的矛盾根源就是楊應龍利用自己世襲的特權,向他們無休止的的索賄,打壓七姓的權利。播州地方漢化程度較高,五司七姓裡面有不少讀書人,這些人不認同楊應龍的做法,拼命高發楊應龍,楊應龍面對這些告發就是發兵圍剿,惡性迴圈之下,驚動的了大明朝廷,最終靠戰事停息。

    第二、家族內部問題

    楊氏家族內部的矛盾其實也是導致戰事的導火索,楊應龍的寵妾田雌鳳汙衊楊應龍的正妻有姦情,正妻張氏被驅逐出,不久後楊應龍醉酒殺了張氏和張氏之母,於是張氏家族的人就告楊應龍造反,三人成虎,加上楊應龍自己本身的好勇鬥狠之下,埋下了禍亂之災。

  • 5 # 讀史之樂

    明代萬曆時期的播州楊氏反叛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歷史發展程序看,從秦朝開始,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呈現出逐漸加強的趨勢。明初,朱元璋廢丞相,設三司,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雖然明初繼續推行土司制度,但從元朝開始實行的這一制度已經與明朝的政策相違,也與歷史發展程序不符,“改土歸流”成為時代的需要。

    明永樂年間,西南地區的思南和思州兩個宣慰司叛亂,明朝派兵平定以後,改設貴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隨時撤換的流官擔任官員。

    所以,廢除播州楊氏是遲早的事情,明朝差的是一個機會,一個等待楊氏犯錯並出兵征討的機會。

    但是,播州歷任土司與朝廷的關係搞得很和諧,每年主動捐助錢糧,上供土特產品,派兵協助征討。只要朝廷招呼一聲,要什麼給什麼。

    從明初到萬曆,一等再等,機會始終沒有出現,甚至沒有一絲機會。

    到了楊應龍這一任,他奉行了祖上的政策,竭力搞好與朝廷的關係,萬曆十三年還進貢了六十棵上好木材,皇帝親自嘉獎,賜飛魚服。雙方關係很融洽。這麼一個聽話的人,萬曆皇帝很喜歡,大臣們也看出來了,沒有人敢提廢除播州的事情。

    機會似乎還很渺茫。播州看起來還是很堅固,沒有破綻。

    俗話說“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明萬曆十八年6月,京城主管刑獄案件的大理寺,接到了一份由貴州轉來的狀子,控告楊應龍凌虐領民,殺妻弒母,大逆不道。控告人是播州張氏土司。楊應龍的正妻和岳母都是張氏家族,竟然都被殺,對張氏來說,被別人欺負到頭上了,是忍無可忍了,史載“妻叔張時照與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飛文,告龍反。“

    對萬曆來說,楊應龍的妻子是朝廷賜予的誥命夫人,死於非命,是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有失帝國威嚴,這件事,必須得管!但他卻只是派人訓斥楊應龍,讓他收斂一下。這種處理方式很不符合常規,原來朝廷需要楊應龍調播州兵去松潘平定土著民族動亂。忍吧,等緩過勁來,再收拾也不遲。

    機會是來了,卻有點不合時宜。

    (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但很快就有人再次告發楊應龍,而且級別不低,他就是貴州巡撫葉夢熊。為什麼是他首先站出來要勘問楊應龍呢?因為他可是個牛人,為人剛正廉明,萬曆十四年內外官員大考評,他被評為“廉能第一”。

    而且,他出身文臣,卻幹起了武將的活,他有一項重要的軍事發明,就是“葉公神銃”,《中國火器史》一書說“其炮(用)淨鐵打造,天地玄號,名曰公引孫。天字號神炮,每位重二百八十斤,長三尺五寸……”他憑藉此器屢建奇功。由於其強大的威力,朝廷下令廣泛應用到北方宣府、大同、太原等軍事重鎮,成為晚明軍事上克敵制勝的最有效兵器。

    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硬茬,天不怕地不怕,油鹽不進,讓楊應龍碰上,算是徹底地栽了。萬曆十七年,葉夢熊巡撫貴州,第二年,便上書歷數楊應龍阻兵嗜殺、用閹宦、造宮室、穿蟒袍、沒收土司田地等“二十四大罪”,奏請朝廷發兵征剿。僅一年時間就收集楊應龍諸多不法事,動作迅速,效率之高,不得不令人懷疑其真實性。而且他發揚了釘子精神,抓住這件事不放,萬曆十九年,葉夢熊繼續要求勘問楊應龍,並奏請播州改派流官治理。萬曆二十年,架不住葉夢熊的唸叨,萬曆終於下詔,楊應龍赴渝受審,結果依法當斬。

    楊應龍也不是坐以待斃,他很快提出繳納2萬兩白銀贖罪,並願帶5000兵士赴遼東征討倭寇,將功贖罪。朝廷允准,放虎歸山了,真是如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呀。自此,楊應龍再也沒有出過播州。

    萬曆二十八年,明軍攻破播州堡壘——海龍屯,有著七百多年曆史的播州土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多少是非、成敗,轉頭已成空,只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權憑什麼能雄霸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