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呆夢話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少不了談及他哥哥孫策,從袁術陣營脫離,避開劉表截擊,獲得周瑜和魯肅輔助,特別要說明的是魯肅,此人代表江東勢力對孫家的支援。
而後該打的,該得罪人的,譬如盤踞的軍事武裝和江東的信仰領袖,孫策都幹了,集中所有仇恨於已身,最後在其被刺殺而消弭,至少給孫權留下一個比較太平的地盤。
孫權也不是孬貨,懂得用人,知道採用正確策略,故此能妥善並且很好地經營哥哥傳承下來的天下。
而後憑恃地利,聯合劉備抗擊來勢洶洶的曹操,將其一鼓作氣席捲天下的意圖化為泡影,所以能安然坐領江東多年。
-
3 # 一貳一橙
孫權能夠稱霸江東,首先就是依靠父親和哥哥兩人為他打下的基業,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富二代”、“官二代”,而孫權在軍事上的短板也是很讓人詬病的,揚州是孫策打的,荊州是呂蒙白衣渡江奪取的,交州是步騭單槍匹馬拿到的,赤壁之戰有周瑜頂住,夷陵之戰是陸遜的功勞。這樣看來東吳的基業基本沒有一塊地盤是由孫權自己出馬得到的。
就是這麼多能人都甘心為孫權賣命,孫策也經常指著眾多手下對孫權說:以後這些人都是你的屬下了。可以看出要論用人孫權不輸曹操、劉備,論政治連孫策也自嘆不如,這也就是孫權能十八歲接管江東,一直到七十歲去世,整整五十二年的掌握江東最高權力還屹立不倒。
論政治,孫權可比肩曹操在孫策把江東權力棒交給孫權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個只有十八歲的小子,太守李術公然造反,宗室孫輔暗通曹操,孫暠想要奪權,三弟孫翊和宗室孫河被殺,山越也來乘機搗亂。孫權接過來的就是這樣一種混亂的局面。
要輪軍事孫權確實不行,但要輪政治,我想三國之中除了曹操沒一個人比得上孫權了。孫權拜張昭為師傅,讓周瑜管軍事,這一點和劉備託孤諸葛亮,讓劉禪拜他為相父一樣的做法,甚至可能這一招還是劉備偷學孫權的呢。
孫權先是依靠周瑜打敗李術,安定宗室內部,再打垮山越,軍事方面穩定之後又大力選拔名士和江東豪族,北方士族諸葛瑾,魯肅,江東豪族顧雍,陸遜,軍事人才徐盛,呂蒙等都收入麾下,讓他們掌管實權,全面取代孫策以部下為各郡太守的做法,安穩了江東各勢力的心,讓各方勢力和孫家結為一體。之後又殺死黃祖,報了父仇之餘還擴充了地盤。
赤壁之戰後,孫權在江東的位置穩了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時候,江東很多人都主張投降,甚至連師傅張昭也是,因為畢竟曹操是代表當時的朝廷,對士族來說,能重新歸順朝廷才是最重要的。孫權就在這一種情況下,再次依靠周瑜主張抵抗曹操,絕不交出江東。
曹操戰敗後一時無力南下,孫權及時把南郡借給了劉備,作為抵禦曹操的屏障。而自己的一隻手伸向了豫州合肥一帶,另一隻手指向更南方的交州一帶,雖然孫權在合肥失利,可在交州卻是大大賺了一筆。
夷陵之戰,孫權正式割據南方孫權依仗孫策留下來的家底穩定了江東之後,開始了融合江東本土士族和孫家的行動。娶豪族步氏之女步練師為皇后,令陸氏才俊陸遜為大都督,封顧氏家主顧雍為丞相,所謂江東四大家族:虞,顧,魏,陸,吳郡四姓:顧陸朱張,全部都是身居要職。
呂蒙襲取荊州之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總督荊,揚,交三州軍事,孫權自此正式割據南方,幾年後稱吳帝,聯合蜀漢,成為三國之一。
相比劉備的排擠本土士族的做法,孫權是將孫家化入江東,而不是強制將江東融入孫家,這也是為什麼東吳是三國後期最亂的國家:兩宮之爭,孫權後期昏庸,權臣專權,可還有力量做了很多事情,和曹魏開戰,開發臺灣,交州,出使東南亞各國等等。就是因為孫權將政權本土化的正確方略,使得江東士族和孫氏集團榮辱與共,能夠共保江東。
東吳政權也是三國之中最後滅亡的。
-
4 # 農夫說歷史
感謝邀請。孫權能在江東長久盤踞,其實很大程度是其父兄的功勞,其父親孫堅原來是會盟的十八路諸侯之一,而他父親本來就是漢室正式的官員,有自己的管轄區域,只是漢室被董卓禍害的四分五裂,才有了各個諸侯爭霸的局面,他父親孫堅因為貪圖傳國玉璽而招致殺身之禍,而其哥哥孫策也是死於非命,自己能接受完全是其父兄的餘蔭。
再一個,就是他有一幫父兄留下的文臣武將輔佐,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內外都有人替他出謀劃策,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東吳有其比較出名的水軍,而其他諸侯在中原逐鹿,靠的是陸地站,水戰東吳有優勢,所以天然的地理位置,也是孫權能接手父兄權杖後能雄霸一方的原因。
-
5 # 史無止境
俗話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字仲謀,文韜武略,統治江東51年,開創了吳國的黃金時代,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說法。
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父兄轉戰各地,在父親戰死後,他常常給兄長孫策出謀劃策,讓孫策非常驚訝。孫策死後,孫權開始統治東吳。建安十三年,曹操打敗了劉表,奪取了荊州,企圖順江而下一舉滅吳。孫權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盟,派周瑜領兵三萬,與曹操決戰。決戰中,周瑜和黃蓋用火攻戰術打敗了曹軍,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帶對峙,各有勝負。孫權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察魏軍陣容,魏軍弓箭齊發,而他卻鎮定自若,見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船兩側均重後再安全駛回。
黃初二年,為方便跟劉蜀作戰,孫權改鄂城為武昌,作為政治中心。黃龍元年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從武昌遷回了建業。孫權遷回建業後,採取了很多措施,鼓勵發展生產: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興修水利,疏浚秦淮河水道,開通了崗瀆、運瀆、東渠、潮溝;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瑾直領兵萬人到夷州,開始書寫大陸與臺灣島交往的歷史。之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絡。
公元247年,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這些措施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公元252年,孫權去世,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他統治江東51年,開創了吳國的黃金時代,稱得上是“英人之傑”。 -
6 # 鄧海春
三國時期自古以來便被許多人所關注,所謂三國,指的便是魏國、蜀漢、吳國。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人們大多對仁義之主劉備所建立的蜀漢頗有好感,它雖然在三國中最為弱小,但始終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不斷攻伐魏國。而魏國由梟雄曹操奠基、其子曹丕建立,在許多人心目中代表著滅亡漢朝、霸佔中原的惡勢力。
至於割據江東的東吳,在三國的存在感就要十分低下了。其實,建立東吳的孫家原本是十分知名的,不管是有著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還是被譽為小霸王的孫策,都因為驍勇善戰而在諸侯間揚名。不過,在這對父子相繼離世後,繼位的孫權卻顯得有些碌碌無為,東吳的發展也就由原本的積極進取變得沉寂了許多。有人說,感覺曹操能文,劉備能武,孫權什麼都不會。那麼,他憑什麼能夠參與三分天下呢?
筆者認為,首先自然是父兄基業。孫堅原本出身平凡,儘管有傳言說他是孫武的後人,但當時已是東漢末年,這一身份並沒有什麼用。為了取得更好的發展,孫堅依附於出身名門的袁術,並跟隨他參與了討伐董卓的戰爭。後來,孫堅在荊州戰死,其子孫策從袁術手中接管了父親的軍隊,並以此圖謀江東。
孫策在江東連戰連勝,取得了大片地區,他也因此得以佔據江東,依靠長江天險抵擋其它勢力的圖謀。不過,儘管孫策的野心不止於此,但正值英年的孫策卻被刺殺,最終病重身亡。孫策也去世後,江東之主的位置便被孫權接過,而之所以最後孫權能夠參與三分天下,父兄留下的基業當然是先決條件。
其次,孫權自身能力並不算弱。有的人認為,孫權文不成、武不就,在諸侯中能力並不突出,不過其實這種刻板印象主要還是因為《三國演義》中對孫權的弱化和忽視。羅貫中在寫成它時,強化了劉備、曹操之間的衝突,但也因此使得處於東南的孫權沒了多少戲份,其實,如果我們從史書上看,孫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據《江表傳》記載,孫策接過孫家的領導權後,事務繁多而複雜,而孫權始終跟隨左右,他“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可見,孫權從小便展現出了過人的理政能力,以及與年齡不符的成熟穩重。
也因此,孫策每次宴請大臣將領們時,“常顧權曰:‘此諸君,汝之將也。’”到了孫策彌留之際,他更是對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權在位期間,將東吳發展得穩定和諧,被諸葛亮譽為“國險而民附”,孫權可能沒有曹操那麼會寫詩寫詞,也沒有劉備那樣戎馬半生的戰爭經驗,但說到治理國家,他絕對算不上庸碌之輩。父兄基業、自身能力,再加上赤壁之戰中的勝利,依靠著長江天塹的孫權能夠參與三分天下,也是理所當然。
-
7 # 陸棄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蜀劉備、中魏曹操和東吳孫權構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起初東吳是由孫策執掌,因其被人刺殺,一病不起,後將軍國大事交於剛滿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掌管。對於這位初生牛犢的毛頭小子,東吳很多人對他不屑一顧,但他最終以行動令人刮目相看,當然也與這些因素有關:
一、“天時、地利、人和”佔首要:孫權成為吳國主公前,他的父兄已幫他奠定基業;當他成為吳國主公後,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定請周瑜;同時江東依靠長江天塹,易守難攻;
二、深謀遠慮、眼光獨到是其次:孫權訪遍各路豪傑,收入麾下; 統領東吳集團,使得軍民一心;擁有大格局,尤其是在赤壁之戰中,聯劉抗曹方面顯得更加淋漓盡致。
三、最重要的是用人不疑、政治領域覺悟高:在整個三國時代,或許孫權文不及曹操,武不比劉備,但他懂得識人、用人,只要被他看上的能人,都會賦予實權,且深信不疑,這也是孫權可以坐擁江東整整五十二年的原因所在。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一代梟雄曹操對孫權的最高評價。由此可見,孫權能夠雄霸江東,也是必然事件。
回覆列表
孫權是繼承的霸業。說白了,是官二代。經土其父孫堅、其兄孫策兩代人的創業後,才站穩了江東基業。
孫堅加入了討代董卓的十八路義軍,同袁紹丶曹操、陶謙等一起攻打董卓,初平二年,孫堅為先峰,攻破了洛陽,董卓逃往長安。初平二年(191)袁術使孫堅進擊劉表,征伐荊州。劉表遣黃祖迎戰於樊、鄧(均今湖北襄樊境)之間。孫堅麾軍前突,擊敗黃祖軍,又率部追擊,渡過漢水,圍攻襄陽。劉表守城拒戰,半夜遣黃祖襲擊,為孫堅所拒,欲收兵入城,又為孫堅所攔擊。黃祖兵敗,逃竄入城外10裡的峴山中。孫堅乘勝連夜追擊,黃祖士兵匿於竹木暗處,以冷箭射死孫堅,時年37歲。
孫權之點孫策,接替父親,擔任江東軍領導。孫策徵得袁術許可,來到曲阿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曲阿之戰,大敗劉繇。建安元年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夏,曹操下詔書給孫策,要孫策討伐袁術,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曹操奏許朝廷任命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後統一江東。孫策為將,有智有勇,英姿勃發,其治軍嚴整,軍紀嚴明。但在征戰中由於年輕氣盛,難免出現處事不慎、好勇鬥狠的弱點,這為其結怨和遇刺種下了禍根。建安五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26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比起其父兄來說,更出色,更有領導人的謀略和胸襟。也許是從小歷練,在父兄的影響下,有相當的戰略眼光。
孫權的特點是有主見有大局觀能忍。
在聯劉抗曹方面,做的很好,才保住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