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靜夜史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和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日本小隊甚至幾個日本兵就可以佔領一個縣城是一個道理。
什麼意思呢?
雖然西域廣大地區只有20000駐軍,但是在20000駐軍身後,有大唐的百萬雄師,誰要是敢於犯上作亂,這20000軍隊就是先鋒,如果20000人搞不定,那麼等待反抗者的就是唐朝的百萬大軍。
就問你怕不怕?
而唐朝之所以能夠靠著20000人控制廣大西域地區,除了唐帝國的強大後援,更多的是這20000人並不簡單:
1、懷威以遠,人人皆可為將
在西域駐守的20000將士,不是一般的烏合之眾,而是千錘百煉的百戰之師,這就保證了在開戰時,這支軍隊可以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
西域地區小國林立,隨便一個小國的人口就可以和駐西域的唐軍規模相當,強行的武力鎮壓肯定不好使,會導致按下葫蘆起了瓢。那麼怎麼辦呢?答案就是“以夷制夷”,什麼意思呢,就是唐朝允許本地人管理本地地區,條件就是必須宣誓效忠於大唐,而20000西域軍隊就退居二線,成為維護正義的西域警察。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唐朝重點控制的地方,有安西四鎮,其他地區,都是原有的部落實行自治。
唐朝在西域廣大地區,實施的是羈縻統治的形式。
而一旦某些小國犯上作亂,20000西域軍隊就可以出兵維護正義,由於唐朝在西域有崇高威望,因此20000西域軍隊能夠爭取到大量的其他小國軍隊,組成強大的西域聯軍鎮壓叛亂,這時候的20000西域聯軍就成為西域聯軍的實際領導。
當然,能夠實現這樣威風狀態的,需要國力達到盛唐的巔峰。
2、佔據咽喉,輻射西域全域性
唐朝在西域地區設定的最高統治機構為安西都護府,
640年,唐太宗命大將軍侯君集消滅高昌國,在高昌故地設立了大唐西州都護府,治所在 西州, 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設立了安西都護府,648年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
657年名將蘇定方在滅掉西突厥,658年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並設定“安西四鎮”威震西域,安西四鎮幾經變遷,最後固定為碎葉、龜茲、于闐、疏勒。
安西四鎮統屬於安斯都護府之下,是唐朝在西域設定的四個據點,對輻射西域至關重要。20000西域軍隊就分佈在安西四鎮地區。
若西域某地發生動亂,安西四鎮即可迅速出兵平叛,而在和平時期,安西四鎮遙相呼應,控制交通要道,對周邊小國進行遏制和威懾。
千餘年之後,日本侵略中國時有樣學樣,也採取了佔據大城市,並依靠據點進行殖民統治的方式,被稱為“囚籠政策”。
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亂後走向衰落,對西域地區的控制也隨之減小。808年,安西四鎮徹底被吐蕃攻陷,唐朝在西域地區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結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公元808年冬,雪後初霽。
龜茲。
城頭上飄搖著大唐的旗幟,城牆千瘡百孔。出現在城頭上白髮士兵,與城牆上的積雪互為映襯。這支隊伍就是讓城下的吐蕃騎兵們半個世紀來寢不安枕、食不安席的唐朝安西軍。經過歲月洗禮,如今只有數千人眾。他們拒絕了吐蕃人的勸降,積極的準備迎接著吐蕃人又一輪的進攻。
夜幕。
大唐西陲的鐵血守衛者,走到了榮譽的頂點,悲壯的落幕了。他們望著城外如潮水一般的異族騎兵撞開了城門,他們的思緒一定回到了大唐崢嶸歲月的那些年。
安西軍初建隋朝二世皇帝楊廣開邊河湟,西域故地震動。高昌國是原漢朝遺民,如今見到中原勢大,主動歸附,前後兩次來到中原朝覲。後來隋失其鹿,中原離亂,高昌國看到在廢墟上重建的唐朝殘破不堪,心生怠慢,不再以附屬國的身份朝見太宗皇帝。
唐太宗剪滅群雄。在公元640年,令大將軍侯君集帶兵攻破高昌國,在其故地設定了西州都護府。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立了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的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又由郭孝恪接任,安西都護府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今 新疆庫車縣)下轄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四鎮。這是唐朝經營西域的開端,隨著府兵制的威力和唐王朝國力的持續走高,安西軍很快迎來了輝煌的歷史。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軍在安西軍的基礎上,平定了西突厥。安西都護府因轄地擴大,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在突厥故地分設了蒙池、昆陵兩個小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定州府。此時安西四鎮的西部邊境已直抵波斯,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地區,皆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管轄,直接置於大唐帝國統治之下。從此,安西四鎮威震西域。傳說中的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城,就是駐紮有唐王朝計程車兵重鎮。
不過安西軍的形勢並不穩定,因為青藏高原上新興的吐蕃帝國,野心勃勃地向唐帝國的西陲發起了進攻,從760年開始,圍繞著安西四鎮,唐朝與吐蕃之間時常發生戰爭。
武則天:安息軍形成定製公元670年,唐帝國與吐蕃帝國在大非川之戰中失利,吐蕃帝國順勢攻陷了唐朝在西域設定的羈縻十八州,唐廷所設安西四鎮因此俱廢。
此時,唐朝的主要戰略目標是遼東北韓半島,這次遭致青海失利,朝堂內部又因武則天爭權而人心不一,所以隨著安西四鎮的廢除,唐廷在西北邊境全面陷入劣勢防守階段。
高宗駕崩後,武則天掌權時代,發生了一次對安西四鎮“拔”還是“不拔”的爭論。
“拔”的意思是“撤除”,很多人很疑惑,為什麼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土地說不要就不要了?這主要原因是武則天時期,人心不安。周邊異族反叛,不認可女主臨朝。唐帝國內部還發生了徐敬業起義,有名的駱賓王《討武曌檄》就是作於此時。當時的朝廷認為安西四鎮鞭長莫及,靡費人力物力而無實際價值,而國家卻有了財政困難等等。這些主張“拔”的朝官,具體的方式也有不同,如崔融主張乾脆放棄,而狄仁傑則主張藉助土著首領的力量安定西陲。
公元687年,經過數次反覆,安西四鎮最終失陷。吐蕃帝國得到安西四鎮後,勢力逐漸坐大,開始頻頻對唐王朝發動主動攻擊。
公元689年5月,在連番遭到佔據了西域的吐蕃襲擾的形勢下,武則天終於意識到西域對唐朝安危的重要性,此後經過數年苦戰,直到武周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才最終收復四鎮。在接受安西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後,武則天為鞏固西疆的邊防,遣軍24000人常駐四鎮,此後形成定製。
公元702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又在北庭設立了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12000人就屯駐在北庭。
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軍事權利。唐王朝任命各級官吏,統率邊防守軍,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這一帶都得以施行。使得唐朝西部領土與西北領土互為犄角,互為支援,管轄著唐帝國西部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西域地方雖廣,但是土地質量不太好,高原和沙漠佔了很大比例。土地承載能力有限。漢朝在西域最大的屯駐規模是車師國的1500人。因此,24000人實際上已經達到極限了。
國殤:安史之亂安西軍唐帝國在751年怛羅斯之戰中與阿拉伯在一決高下,安西軍戰敗。隔年,封長清帶安西軍翻越蔥嶺,擊破大小勃律,就是現在的克什米爾和阿富汗一帶,說明安西軍軍力已經大體恢復,安西軍在逐步恢復安西都護府的舊有轄地和影響力。
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朝被迫在河西、隴右等地徵兵,安西軍也組成了“安西行營”奉詔平叛,最終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帝國再次乘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地區,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訊息不通。
公元780年,安西軍大都護郭昕、北庭大都護李元忠派遣使者聯合繞道漠北草原回長安奏事。
本以為“安西”、“北庭”早已失守的德宗皇帝,對他們進行了隆重嘉獎:封李元忠為 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所有軍兵連升七級,這在大唐帝國是前所未有的封賞。
然而此時的唐帝國能夠做的很有限,雖然唐帝國依然不失為大國,但早已不是“天可汗”國家,不能再徵發他國士兵為唐帝國作戰了。唐德宗父子都因為付不出給士兵們的飯錢,差點被亂軍弒殺。安西軍、北庭軍都只能依靠本部軍馬,勉力維持。
不久後,吐蕃帝國聯合葛邏祿、沙陀、回鶻圍攻唐軍,唐軍久戰難支。公元790年,吐蕃攻佔了北庭都護府。
從此,唐朝與安西四鎮失去了最後的聯絡。此後再經過18年,吐蕃最終攻陷了安西四鎮中的最後一鎮——龜茲城。
歷史的大幕:白髮老兵此時,距唐朝初設安西四鎮的640年,已經過去了150年。
唐王朝的24000軍馬在安西四鎮,為大唐鎮守著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將盛唐威名遠播中亞、西亞。當歷史的大幕最終落下,那些一生堅持為國作戰的安西老兵馬革裹屍,無一生還。
橫絕沙漠,絕少訊息,這些為國征戰的軍人得不到補給,唐人的高傲也使得他們沒有在當地落地生根,娶妻生子的打算。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城池,期待著中原王朝的大蠹再次飄揚在西域的城牆上。
在這裡,他們等來了落日餘暉,他們等來了求仁得仁。在這裡,他們有詩仙李白的瑰麗詩歌,他們有連雲堡的一戰封神,在他們在世的時候,安西軍已經當地人們心中的傳說。在他們的捨生取義之後,安西軍已經成為了一座歷史的豐碑,激勵著後人們“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
-
4 # 吉月文
首先,西域小國林立,每個國家的人口其實都不多。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大國的人口數量也不過就十幾萬,小國的人口數量甚至不足1萬。常備軍數量在1萬以上的西域國家,屈指可數。有些國家,常備軍的數量只有數百人。駐軍2萬,實際上已經超過西域大部分國家的兵力。因此這個軍事力量已經可以震攝所有西域國家。
其次,唐朝政府採用恩威並立的辦法控制西域。唐朝政府拉攏西域國家的上層,給予這些人官職,讓他們直接管理西域地區。同時對於反叛者,進行軍事打擊。這套制度使得唐朝政府可以用比較小的成本,管理廣大的西域地區。
最後,唐朝的駐軍有唐王朝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同樣,隨著國力的衰落,唐王朝也逐漸在失去對西域的控制。唐王朝對西域控制的頂峰是在唐高宗李治時。之後隨著國力的逐漸衰落,唐王朝對西域的控制逐漸減弱。中晚唐時期,甚至於連河西走廊都一度被吐蕃佔據。至此之後,一直到清代,中原王朝才重新掌控西域。新疆這個地名的由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取故土新歸之意。
回覆列表
拳頭才是硬道理,這句話擺在哪個朝代都錯不了,放在唐朝更是如此。大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之所以能以較少的兵力控制西域達到近二百年,純粹是因為他們——太強了。
一是國力強。唐朝的國力有多強簡直無須贅述,天可汗的光輝一直籠罩四方。有這樣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和威懾,西域的那些小國在搞事情之前就得好好掂量,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對抗,自己是個兒嗎?
二是軍力強。唐軍的實力是非常恐怖的,這在唐初體現尤甚。初唐時,李勣、程咬金等名將,以及後來的裴行儉、蘇定方等人,都敢帶著幾千人打數倍甚至數十倍於自己的敵人,並且還老是能打贏。直到安西都護府徹底丟失的那一天,唐軍在西域一直是以少打多。
三是裝備強。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和裝備,而唐軍的裝備此時也可謂是俾睨天下。這支幾乎全部由京城的良家子弟組建的軍隊,配發的是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手中的陌刀和橫刀都是可以見血封喉的存在。
有著這樣優秀的軍隊,唐軍在面對西域的那些蕞爾小國時,又怎麼能不所向披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