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賢褀讀史

    先秦時期有孟子,荀子,

    漢有董仲舒,賈誼,司馬相如

    宋有朱熹,程朱

    明有王陽明

    近代有康有為,梁啟超

  • 2 # 趙永志67

    孔子之後其嫡孫子思紹述孔子遺教相傳《中庸》《表記》《坊記》為其所作

    亞聖孟軻主張性善論為儒家學派建立了嚴密的哲學體系被後人尊為亞聖和孔子的學說稱為孔孟之道

    荀況繼承儒家重禮義思想主張性惡論認識自然著《荀子》

    漢朝賈誼主張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農抑商

    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陰陽五行化代表

    揚雄:文學家儒學家《法言》《大玄》

    李翱復性說著《復性書》

    胡璦、孫復、石介`提性命之學

    邵雍:北宋思想家著《皇極經世》

    周敦頤愛蓮說作者提天道論著《周子全書》

    張載:創關學著《張子全書》

    程顥\程頤著名思想家宋朝人理學尊基者《二程全書》

    朱熹:南宋人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倡導格物致知學說天道論方面繼承程頤講性即理史稱程朱理學

    黃宗義!主張盈天地皆心也的心學觀點

    王陽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曾平寧王朱宸濠之叛亂心學之集大成者

    還有很多如楊時:《龜山集》:謝良佐:《上蔡語錄》等等

  • 3 # 楊朱學派

    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有很多。

    一、先秦時代。

    孔子的弟子:曾子、子夏、仲弓。

    曾子是儒家分支思孟學派的鼻祖。

    子夏是儒家分支西河學派創始人。

    仲弓最得孔子真傳之人。孔子的政治、法治思想由仲弓繼承。仲弓的著作毀於焚書坑儒,致使其影響遠不及曾子、子夏。

    戰國時期儒家大師還有子思、孟子、樂正子春、吳起、荀子等人。

    二、漢代。

    漢代儒家大師有張蒼、浮丘伯、轅固、顏異、董仲舒等等。

    其中,張蒼成最高。制定天文曆法,重修毀於焚書坑儒的《九章算術》。張蒼官至漢朝丞相。張蒼放開言論,廢除暴秦的誹謗之法。以及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張蒼廢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轅固在漢景帝時期。與法家和黃老有一場湯武弒君與湯武伐桀紂之辨。法家和黃老認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儒家認為,這類奴役人民的暴君必須誅殺。這場辯論最終以儒家的勝利而告終。

    最後再說顏異。

    漢武帝與法家酷吏張湯謀劃發行白鹿皮幣。與顏異商議。顏異認為不妥。並未罵天子。法家酷吏張湯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

    東漢末年還有儒家大師蔡邕。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代才女。

  • 4 # 陳廣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提倡仁義禮智信價值觀,開創了儒家學派。弟子記其言行,雜以己言成《論語》一書。

    曾參(公元前505年-前435年),世稱曾子,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

    孔伋(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字子思,孔子嫡孫。傳《禮記》中之《中庸》、《表記》及《坊記》,為子思所作。但無確據。

    孟子(約公元前379或前372年-約公元前294或前289年),以復興孔子學說為己任,主張性善論,為日後儒家學派建立嚴密的哲學體系。孟子及其弟子的學說集為《孟子》一書。孟子傳承了子思的衣缽,紹述孔子遺教,成“思孟學派”。

    荀子(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45年),繼承儒家重禮義的思想,但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主張性惡論。著有《荀子》。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主張眾建諸侯,加強中央集權,重農抑商。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儒學陰陽五行化的代表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作《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應、天不變道亦不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觀點。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是儒學獨尊和陰陽五行化的標誌。

    韓愈(768年-824年),排斥佛道,提倡儒家道統,為宋明理學張本。韓愈在《原道》中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

    李翱(772年-841年),一生崇儒排佛,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主張人們的言行都應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提出復性說,為宋明理學之先驅。

    胡瑗(993年-1059年),白衣而為天下師,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講明體達用之學,開宋儒性命之學先聲。

    李覯(1009年-1059年),學術上以儒學為宗,反對佛、道二教。重經世致用,重《禮》學,反對孟子,反對所謂的“重義輕利”,作《禮論》七篇。

    張載(1020年-1077年),從儒家天道論的觀點拒斥道、佛的形上學觀點,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等區分之觀點,主張尊順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達到聖賢境界。有《張子全書》。

    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世稱二程,理學奠基人。程顥為北宋理學之大宗,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書》、《識仁篇》為著。程頤主性即理,有《伊川文集》、《伊川易傳》等傳世。他們的著作收入《二程全書》。

    謝良佐(1050年-1103年),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橋樑作用。著有《論語說》。

    楊時(1053年-1135年),思想接近大程,他主張“為政以德”,“愛人節用”,“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他還一再上疏懇請朝廷減輕農民賦稅,有《龜山集》。

    胡宏(1106年-1162年),倡言仁其體,義其用,繼承孟子學說,著有《五峰集》、《知言》。

    朱熹(1130年-1200年)學本二程而又匯通各家,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朱注四書流行,影響後代思想極大。在天道論方面繼承程頤講性即理,在工夫論方面倡言格物致知學說。平生著作極多,主要有《四書集註》、《朱子大全》、《朱子語類》等。

    張栻(1133年-1180年)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先生,有《南軒集》。

    薛季宣(1134年-1173年),創永嘉學派,平生著書甚多,著有《古文周易》、《古詩說》、《書古文訓》、《春秋經解》、《春秋指要》、《論語直解》、《小學》諸書,多不傳。

    呂祖謙1137年1181年),主張明理躬行,學以致用,反對空談心性,開“浙東學派”,與朱熹、張栻齊名,並稱“東南三賢”。著有《東萊集》、《歷代制度詳說》、《東萊博議》等,並與朱熹合著《近思錄》。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心學派的開創者,提出心即理,發明本心等觀點。有《象山先生全集》。

    陳亮(1143年-1194年),永康學派創始人,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曾“摶搦義理,劫剝經傳”,提倡“實事實功”,主張義利雙行,王霸並用,與朱熹進行過“王霸義利之辨”,有《龍川文集》。

    葉適(1150年-1223年),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為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等。

    蔡沈(1167年-1230年),師事朱熹於白鹿洞書院,為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耽於象數學,注《尚書》,撰《書集傳》,其書融匯眾說,註釋明晰,為元代以後試士必用。

    真德秀(1178年-1235年)繼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與魏了翁齊名,在確立理學正統地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創“西山真氏學派”,有《西山文集》等。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反對佛老“無慾”之說,認為聖賢只言“寡慾”不言“無慾”,指出“虛無,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學,但也懷疑朱注各經是否完全可靠。著有《鶴山全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史雜鈔》《師友雅言》等,詞有《鶴山長短句》。

    許衡(1209年-1281年)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思想本於程朱,但不重玄奧之理,強調道德踐履。對漢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學傳播和朱陸合流有較大影響,有《魯齋遺書》等專著六種。

    吳澄(1249年-1333年),核定《老子》《莊子》《大玄經》《樂律》《八陣圖》等,對《詩》《書》《易》《春秋》《禮記》及郭璞《葬書》均有纂言,編《儀禮逸經》八篇。

    薛瑄(1389年-1464年),思想上同程朱理學一脈相承,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著有《讀書錄》《理學粹言》等。

    陳獻章(1428年-1500年),重心性之學,有《白沙集》。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羅欽順(1465年-1547年),專攻程朱理學,認為“理即是氣之理”,反對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之說。著有《困知記》、《整庵存稿》等。

    王守仁(1472年-1529年),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代理學大宗。他是心學集大成者,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有《傳習錄》、《大學問》等傳世。

    王廷相(1474年-1544年),吸收了荀況、王充、張載、薛瑄的氣本論和範縝的神滅論觀點,肯定了張載關學思想的實用性。他認定氣學才是真正儒學,晚年著書長髮二十載,主張理根於氣,有《慎言》、《雅述》等。

    王艮(1483年-1541年),一生布衣傳道,終身不仕。創立傳承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撰寫有《復初說》《明哲保身論》《孝悌箴》《格物要旨》等短文。

    錢德洪(1496年-1574年),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有《緒山會語》。

    王畿 (1498年-1583年),王守仁之學傳人,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有《王龍溪集》。

    何心隱(1517年-1579年),王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認為人為天地之心,思想偏執,有《何心隱集》。

    李贄(1527年-1602年),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等。

    劉宗周(1578年-1645年),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反對王守仁致良知教,主張誠意、慎獨之學,有《劉子全書》、《劉子全書遺編》。

    孫奇逢(1584年-1675年),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學術著作主要有:《理學宗傳》、《聖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五卷、《書經近指》等。

    陳確(1604年-1677年),反理學和佛學,同官方倡導的宋明理學唱反調,反對鬼神迷信、節烈和厚葬,主要著作有《大學辨》、《瞽言》、《葬書》等。

    黃宗羲(1610年-1695),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制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象數論》《明文海》《行朝錄》《今水經》《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未完待續)

  • 5 # 小虎幾

    孔子之後是孟子之後成孔孟之道,後人在教育方面都認定了孺教的文化素養,貫串了歷代在教育事業獨樹一面的確定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持續做好縣域農產品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