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樂志
-
2 # 嬉笑品味人間酸甜
如何評價這部電影?電影描述的,不僅僅是艾莉從凡人成長成偶像,也代表了傑克這顆巨星的隕落。相信身邊的很多人在童年時期或多或少都有被刺痛內心的經歷,希望我們都可以好好珍惜和保護身邊的人,不要讓這樣令人痛心的事情發生在愛的人身上。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看的電影,因為裡面大量的人物對話以及人臉特寫。
男主傑克是整部電影的絕對焦點,無論是劇本的塑造還是演員出色的表演(毫無疑問這是浣熊生涯最佳作品)都保證了他是全片的核心。電影劇情並不複雜。一個走下坡路的中年男歌星,渾渾噩噩之際遇見了熱愛音樂的小鎮女服務生,被她的才華打動,把她帶上舞臺,培養成新一代歌星。
愛的不離不棄,不關乎貞操和佔有,它的本質是互相完善對方的成熟吸引,脫離了這個意義上的愛,也許它並不是真正的愛。令人反思的是,無論是愛情、成名、出醜、死亡,都在這個造星體系之中被消費著,作為一個市場上星光熠熠的明星,即使是生死之事,依然被消費著。
-
3 # 職業影迷牛哄哄
傑克遜對艾莉的愛情足夠動人,也足夠空虛。
搖滾歌手傑克遜,童年不幸,酗酒,耳朵逐漸喪失聽力。種種問題都註定毀掉他的音樂事業,幸運的是他遇到來懷才不遇的女孩艾莉,兩人相愛,一起巡演,用他的餘暉滋艾莉,於是一個明星誕生了。
艾莉的成就很快超越了傑克遜,這讓傑克遜更加迷失,他掙扎過,最後還是為了艾莉不被拖累而毀滅了自己,只留下一首寫給艾莉的歌。 電影拍得很好,很真實,幾乎像是一部傳記電影了。
但是看完之後,還是有些困惑。這份困惑在於電影對音樂夢想與愛情的比重處理上。
片名《一個明星的誕生》,鋪墊階段傑克遜發現艾莉的才華,都會讓觀眾期待他們在音樂舞臺上綻放。艾莉的成功非常迅速,傑克遜卻出現問題,以觀眾的視角,如果圍繞以音樂為主題,那麼接下來的故事最大的可能性是艾莉的愛幫助傑克遜走出陰霾。
這樣是會套路,電影中的發展很好,人往往很難走出過去,所以傑克遜消亡了。單如果是圍繞音樂,或許電影應該去呈現更多,傑克遜在痛苦選擇中與音樂的關係,最終創作出一首給艾莉的歌。
其實這樣出來的情節,傑克遜對艾莉的愛反而會比現在的電影更強烈。所以,這部電影的後半部分完全執著於兩人的愛情,實際上是創作角度的錯誤選擇,很可惜。 不過庫伯的自導自演,以及Lady Gaga的優秀表現,都值得稱讚。
-
4 # by創可貼
《一個明星的誕生》由lady gaga本色出演。電影很簡單。未遇上男主之前。女主是一個日間在餐廳打工,晚上偶爾會到迪斯科唱歌的普通人。偏偏就在這一天,她遇到了男主。在後來的發展中,男主也扮演了她的愛人。當然,開始的時候,是男主欣賞她的才華。邀請她做為嘉賓,出現在他的演唱會。
先天就有唱歌天賦的女主,漸漸的被挖掘了。自己開演唱會,出專輯。而另外一邊是,男主的耳朵漸漸的失聰了。因此,他還染上酗酒的惡習。女主的事業漸漸走向高峰。而男主終從高坡到低迷。
可惜,挖掘了女主的男主最後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有許多原因。可能是為了女主的前途。也可能是他的身世留給他的陰影。最懂女主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帶給女主的打擊還是蠻大了。而在之前的走紅中,她漸漸的迷失風格。也漸漸的找了回來。
不管怎麼樣。《一個明星的誕生》都是一部很優秀的音樂劇。但因為裡面有許多片段,無法做到很好的銜接。也是這部影片的一大詬病。
-
5 # 迷影生活
與同期入選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相比,題材撞車的《一個明星的誕生》,在整體成色上要顯得幼稚許多。在題材的影響力上看,對皇后樂隊不瞭解的,至少都聽過《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對現代西方音樂不瞭解的,怕是隻知道Lady Gaga的大名了。
別被虐戀愛情故事的背景忽悠了,《一個明星的誕生》絕不等同於《愛樂之城》這類通俗易懂的致敬之作,它其實是一部很有觀看“門檻”的片子。
對於觀眾來說,想要看懂片中“新星誕生,舊星隕落”的宿命論和輪迴梗,首先要對現代歐美流行音樂的發展有一定的瞭解,對Lady Gaga的星途和爭議要有所耳聞,當然,如果看過或知道前三版《一個明星的誕生》就更好了。
新版《一個明星的誕生》在音樂上是有追求的。首次嘗試大銀幕,在電影中挑大樑,專業音樂人Gaga在本片的原創音樂部分確實傾盡全力,據說也調動了不少圈內資源。單純從原創音樂的質量上來說,確實達到了一流的水準,本片主題曲《Shallow》,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可謂是眾望所歸。
正所謂,人比人,嚇死人。雖然同樣主打燃爆的風格,但在西方觀眾的心目中,Lady Gaga與偉大的皇后樂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新版《一個明星的誕生》與音樂素材足夠瓷實、視覺語言足夠震撼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相比,顯然資歷尚淺,燃得欠火候,視覺上也差了許多。
群眾基礎才是硬道理,即便不知死忠粉,只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支撐,那就是決定性的。
刨去質量上乘的電影配樂,本片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音樂版“灰姑娘”,換句話說,這就是被好萊塢使了成百上千遍的老梗新番。
主打明星和愛情,這是《一個明星的誕生》長盛不衰的秘訣,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其實是追求夢想,確切的說,是追求那個被昇華為所謂普世價值觀的美國夢。對於懷揣夢想的歐美年輕人來說,實現夢想、邁向巔峰的藝術夢,依然是最具誘惑力的所在。
在三版前作的基礎上,新版《一個明星的誕生》著重強化了人物在音樂之路的坎坷崎嶇,這當然與Lady Gaga的個人經歷有關。
Lady Gaga在歐美流行樂壇的地位毋庸置疑,看過高分紀錄片《五尺二寸》的,對她的成長曆程和個人思想應該不陌生。Gaga與片中女主特別契合的人生經歷,是難得的加分項,她也藉助了片中女主的嘴表達了不少“私貨”。
雖然對自導自演的布萊德利·庫珀充滿了敬意,但在《一個明星的誕生》中,庫珀飾演的男主角其實並不怎麼討喜。始終處於醉酒狀態的男主,似乎暗示了音樂圈的墮落,這或許是庫珀的有意為之,目的是為了突顯Gaga飾演的女主Sunny、直率的性格與單純、執著的音樂追求。
以造夢為己任的《一個明星的誕生》,圓滿複製了前三版中關於夢想的核心價值,但老掉牙的故事、求穩的心態、青澀的演技和侷促的格局,並沒有讓其成為符合全球觀眾審美的國際音樂大片。
回覆列表
By早衰少年Felix
既然這部電影和音樂關係緊密,不如從音樂來評價一番。筆者認為《A star is born》原聲帶與其他電影原聲帶最大的區別在於,《A star is born》加入了許多Dialogue,聽眾透過Dialogue可以瞭解整個專輯的故事,此外每首歌曲皆巧妙地在劇情中,電影許多情節是利用歌曲推動的,大大凸顯歌詞的重要性,如此安排比較像音樂劇,運用在電影原聲帶相當別緻,除了歌曲外電影幾乎沒有其他配樂,讓每首歌曲在電影中皆有獨立的空間讓觀眾沉溺其中,也考驗著創作者的功力,原聲帶推出後媒體評價極佳,甚至優於《Joanne》,無疑是對幾乎參與整張專輯創作的Lady GaGa極高的肯定。
除了以上因素《A star is born》得以超越前作獲取前無古人的成功,原因在於音樂毫不戀舊,用的編曲、演唱方式都是當下主流審美,要鄉村有鄉村要搖滾有搖滾,加上Lady GaGa的老本行-流行音樂,使音樂相對豐富,即便不看電影,也可以當作一張獨立的流行大牒欣賞,音樂幕後推手Paul Blair功不可沒,Paul Blair過去參與Lady GaGa兩張專輯製作,善於搓揉各種元素,在《A star is born》也將流行感帶入其中,使原聲帶多了更多亮點。
欣賞《A star is born》會發現音樂的層次感十足,且極富臨場感,前半段的歌曲巧妙地運用了環境音,打造出不同的聽感,一開始激昂的《Black Eye》便將聽眾帶到演唱會現場,除了表現出Bradley Cooper在電影中的天王霸氣外,也大大方方地表態出電影的主軸就是充滿激情的美式音樂,相較之下lady GaGa的出場就更有趣了,不同於Bradley Cooper的霸道而是從《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隨興的哼唱遠遠地傳到聽眾耳中,而另一首《La Vie En Rose》更是完美復刻了變裝皇后的表演方式,搭配著酒吧的吵雜聲讓人如同身歷其境般地欣賞Lady GaGa高亢穿透力十足的嗓音,同時也讓筆者聯想到另一部電影《VIVA》的場景,歌曲極富魅力有說服力,足以一曲勾住Bradley Cooper以及聽眾的心。電影中的《Maybe It"s Time》也保留了即興感,歌詞更是暗示了當下的情境以及電影之後的發展,前半段的音樂多帶著毛邊,帶點隨意粗曠感,完全貼合了劇情走向,而原聲帶中也保留了這些特性讓聽眾聽見更真實的原音。
在第二部分中《Out of Time》、《Alibi》則還給聽眾熱力十足的搖滾魅力,若有看預告片對《Out of Time》的旋律應該不陌生,《Out of Time》是電影中少數的配樂,在激昂的吉他Solo中如同開場一般邀請聽眾入座欣賞演唱會,也延續到《Alibi》的氣氛中,而《Alibi》是在專輯中第一首較為完整的歌曲,隨之而來的是電影主題曲《Shallow》,在原聲帶中《Shallow》收音比起電影版的乾淨許多,無可厚非歌曲在在電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替電影帶來第一個高潮。
在激昂過後的《Music to My Eyes》以輕鬆隨興的小品風格給了聽眾喘息的空間,混雜電子吉他與強烈鼓拍的《Diggin" My Grave》在復古熱力下讓人忍不住隨之擺動,而Lady GaGa在男主角示愛後的《Always Remember Us This Way》更是走心之作,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女主角期待已久的心境,而在Bridge的旋律,更讓筆者想到Lady GaGa專輯中的《Joanne》,這點也保留了Lady GaGa喜歡在新作品中穿插過去寫過的旋律的習慣。
音樂隨著劇情演進到了《Look What I Found》,曲風以及收音方式皆有所轉變,風格開始變流行且開始出現錄音室版的作品,緊接著《Heal Me》加入大量的電子音效與碎拍,到《Why Did You Do That?》、《Hair Body Face》更是呈現出美式K歌,呆板的編曲只能依靠Lady GaGa的聲音撐起,以音樂作品的確不走心,但搭配劇情走勢卻非常合理,反而是穿插在其中的《I Don"t Know What Love Is》、《Is That Alright?》深情卻略顯突兀。
進入尾聲之際以《Before I Cry》、《Too Far Gone》分別道出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心聲,兩首歌曲編曲簡單卻情緒複雜,相互呼應兩人之間的關係,卻也唱出了即將分離的辛酸與不捨,所有的情緒濃縮總結在《I"ll Never Love Again》,即便風風雨雨彼此還是對方最愛的人卻已不可得,在電影版的《I"ll Never Love Again》更是加入Bradley Cooper的聲音,在最終圓了男主角合唱的心願。
《A star is born》的音樂緊緊抓住電影劇情,每個瞬間每個轉折都有一首對應的歌曲,在製作上雖然偏向音樂劇或流行專輯,但在適當的後製、排序以及穿插的Dialogue,使聽眾可以一窺電影的輪廓、男女主角之間關係的變化,筆者認為這是《A star is born》音樂出彩之處,也使這一版的《A star is born》成功超越過去版本,而對於Lady GaGa而言更是自我音樂生涯中的里程碑,未來是否再參與電影音樂製作雖不得而知,但《A star is born》已經替Lady GaGa踏出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