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南安撫使
-
2 # 歷史哈哈哈
宋朝沒有後宮專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制度非常嚴格,宋朝的法律對於“宮禁制度”要求的十分嚴格的。宋朝的歷代帝王也是十分警惕宮中的妃子和朝中大臣的,基本上不准他們有任何的來往。
1.沒有大家族撐腰。後宮專權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武則天和慈禧太后了吧,武則天是有能力的,而慈禧太后就一直給人們留下不好的影響。要說後宮垂簾聽政這一方面,宋朝可以說是各個朝代的“佼佼者”,中國歷史中大概共有30多位太后垂簾聽政,而宋朝就佔了10個人,但是宋朝卻沒有出現後宮亂政的情況。
歷朝歷代中專權的後宮妃子大多都是有自己家族撐腰,而宋朝的妃子中權貴出身的不到一半,基礎不牢固單單憑藉自己是沒有能力專權的。
2.制度上斷絕來往,沒有了家族撐腰,後宮的妃子們想要在朝廷中擁有話語權就必須依靠朝中的大臣。但是宋朝的法律對於宮禁制度可是要求十分嚴格,而且宋朝的帝王對於朝廷中的大臣監視的非常嚴,不允許他們和後宮的妃子擅自交往。
因為一旦後宮的妃子和朝中的權臣“勾結”起來,其中的影響力可以說是以爆炸函式形式增長,所以宋朝從制度上就明確規定了這一點。沒有了大臣們的支援,一個女人就算是能夠垂簾聽政也是沒有辦法做到專政的。
3.完善的制度確實能夠保障帝王的權力,在封建社會能夠擁有這樣完善的制度證明也能證明北宋制度是十分嚴謹的。
-
3 # 小時大彬
在中國古代一共有30位太后垂簾聽政,其中宋朝多達9人之多。
但是,與唐朝和清朝不同的是,宋朝雖然常有垂簾聽政發生,卻並沒有發生女主亂權的情況。
北宋時期,先後宋仁宗時期曹太后,宋英宗時期高皇后垂簾聽政,這些太后垂簾聽政之時,雖然與幼皇帝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發生廢立皇帝之事,更沒有取而代之的意圖。
所以,宋高宗曾經吹噓:“本朝的母后十分賢淑,遠非漢唐可以比擬。”
意思很明確,宋朝的太后就是守規矩,懂方圓,恪守婦道,不該做的絕對不會做。
宋朝後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大好局面?
細究起來,還是制度管人管得好。
宋太祖在位的時候,後宮人數不到300人,而且,宋代后妃的出生比較複雜,有學者統計,唐代后妃出身於高階家庭的佔總數的77.8%,宋代只佔45.4%。歷史上后妃專權大都出身顯赫,其後有強大的家族勢力撐腰。
所以,宋代后妃專權的基礎不牢。
最重要的是,宋代制定了嚴格的宮禁制度,《宋刑統》對此做了諸多規定,對擅入皇宮者,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輕則流放,重則處絞刑。
另外,宋代皇帝很忌諱后妃與朝中大臣交往過密,以免他們內外勾結。
一個婦道人家,即使執政國家社稷,也不會惹出多大動靜來。
但是,一旦垂簾聽政的皇太后與自己的親戚聯合起來,副作用可就是幾何級擴大了。
武則天、慈禧太后都是這樣的情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有的親戚都當上朝廷重要崗位官員,勢力不斷做大,最後不想當皇帝也不行。
但在北宋,后妃都受到嚴格約束,這些都是祖宗家法,制度的完善讓外戚勢力無法染指國家核心權力。
皇太后要想正確處理國事,必須依仗朝廷重臣,曹皇后依仗韓琦處理政事,高皇后依靠元老重臣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等人處理政事。
這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時代,能做到制度如此完善,執行如此到位,確實證明了北宋政治制度的進步。
-
4 # 吾味雜譚
中國歷史裡從秦宣太后開先河開始垂簾聽政到最後一個滿清皇朝的慈禧太后,這悠悠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皇權的更替中出現太后垂簾聽政的數不勝數,宋代后妃在政局演變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史稱:“宋三百餘年,外無漢王氏之患,內無唐武、韋之禍,豈不卓然可尚哉!在宋代確實沒有出現外戚專權,后妃亂政的現象,這與其它朝代相比,的確具有很鮮明的特色。宋人認為:“自昔母后臨朝,危亂天下,載在史冊,可考而知。”
宋朝從自北宋建立到南宋滅亡的幾百年歷史裡,共先後經歷了九位太后垂簾聽政,與其它朝代的太后垂簾聽政不同的是,宋代的幾位太后很少專權誤國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宋朝立國之初“專務矯失為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吸取漢朝唐朝滅亡的教訓,制定了嚴密的親屬迴避法,限制宗室、外戚的進用。制定了嚴格的宮門之禁,切斷了后妃和外界的聯絡,防止了後黨集團的形成。
宋代呂大防曾說:“前代宮闈多不肅,宮人或與廷臣相見,唐入閤圖有昭容位,本朝宮禁嚴密,內外整肅,此制內之法也。前代外戚多預政事,常致敗亂,本朝皇后之族皆不預事,此待外戚之法也。” 宋仁宗也曾下詔:“后妃之家,毋得除二府職位。”
在嚴密的祖宗家法面前,宋代的后妃們權高位重,雖有野心但是她們都能自我約束和抑制。
宋代垂簾太后不僅能自我約束,而且對待外戚,也能進行約束,這與以往朝代的參政太后不同。前朝太后參政大多重用外戚,形成外戚勢力,進而形成外戚政治,而終宋之世都不存在外戚勢力。太后有意地去抑制外戚,在選擇皇后時也傾向於選擇沒落的家族,以免擾亂朝政。這在劉太后為仁宗擇後時有所體現,從源頭上去抑制外戚。
宋代沒有形成外戚政治與太后對外戚的抑制有很大關係,甚至當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時太后也是拒絕的。曹太后時,大臣提議升曹佾為使相,曹太后再三不許。高太后垂簾聽政時,對外戚也多加抑制。高太后垂簾之初,宰臣蔡確為了討好高太后,提議將與西夏戰爭中大敗的高遵裕,即高太后的叔叔遷復,以此來取悅高太后,但遭到了太后的拒絕。
二是宋朝的政治制度對權力的約束和限制
宋朝到了宋真宗時期,士大夫階層全面崛起,全方位掌握權力,士大夫政治正式形成。從宋真宗開始,宋朝施行的是君權合作下的宰輔專政制度,皇權受到很大限制。真宗曾對宰輔們說:“軍國之事,無鉅細,必與卿等議之,朕未嘗專斷。”宋代宰輔的第一項權力就是參預討論國家所有大政的議政權,大致分為三種方式:御前討論、二府議定上奏、個人疏奏議事。對皇帝直接提供的政令、措施,宰輔有權稽核、監督,這種稽核和監督,是另一種形式的議政。可以說,宋代皇帝從來沒有將宰輔完全排除在決策之外,獨斷專行,宰輔的議政權以不同的方式處處得以落實。
臺諫合一,諫官權力很重,而且提拔很快,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也很高。他們對於太后垂簾聽政的還是很防範的,在宋仁宗成人後,劉太后還不肯放權歸政時,士大夫輪番上奏,紛紛要求太后還政。
總之宋代垂簾太后在其垂簾期間能夠自我約束,行事謹慎,都在穩定朝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也會有些行為對朝政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但是相比漢唐后妃後滿清慈禧,宋代垂簾太后是比較賢能的。發揮的積極作用遠大於消極作用。
-
5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宋朝也有很多太后垂簾聽政而沒有形成後宮專權,我認為是沒有專權的土壤,制度健全。
宋朝後宮嬪妃
後宮專權的兩大因素遍觀中國古代,後宮想要專權干政必須滿足兩個因素,一個是家族勢力,俗稱外戚;另一個是後宮必須要有可堪使喚的人手,也就是太監。
外戚
一個女人出嫁後,她的孃家就是她最堅實的後盾。在五代之前,漢朝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的施行,中國古代的世家門閥勢力相當之大。比較著名的有漢代的霍氏、竇氏;東晉的王氏、謝氏;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山東士族、江南士族等。
門閥士族聚會
正因為這些大族勢力龐大,出身於這些大家族的女子干政後可以迅速掌控朝堂,使得百官盡皆俯首。唯一例外的是武則天,但是武氏一族也因為武則天而一人得到雞犬升天,也使得武則天有了可以依靠的外戚。
太監
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產物,因為皇宮侍衛及百官不得擅入宮廷,皇帝忙於政事。因此除了宮女外,太監是後宮嬪妃們接觸最多的人。
而想要專權干政,那麼就必須要及時掌握朝廷百官動向,還要有人去傳遞資訊,這個工作宮女顯然是不適合的,只有太監可以。
太監傳旨
宋朝後宮不具備專權的兩大因素唐朝末年,私鹽販子黃巢造反。這場起義席捲了整個天下,世家門閥被屠戮一空,貴族消亡殆盡。五代及宋時期,寒門子弟開始崛起,一人得道之後,就能建立一個家族,不能與之前的門閥同日而語。
這些暴發戶式的家族根本無法為後宮提供有力的幫助,底蘊無法比擬。因此在朝堂上後宮干政只能依靠那幫寒門大臣,恰恰這幫大臣認死理的還多,包拯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樣也就決定了後宮只能與大臣們互相配合,而不能為所欲為。
對於太監,宋朝自立國起就有專門的部門內侍省來管理,將太監徹底獨立起來,只能伺候後宮以及灑掃庭院,使其無法干預朝政。
宋朝就這樣杜絕了後宮干政的可能,雖然後宮的權力縮小了,但是與此同時,以寒門士子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崛起了。
回覆列表
說起後宮專權,當然是指皇后、皇太后之類干預朝政,從唐朝開始,武則天過了一把皇帝癮,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更是讓清朝積貧積弱,這兩個女人至今一直被史書所不齒。
其實,在宋朝,垂簾聽政的更多,在中國古代一共有30位太后垂簾聽政,其中宋朝多達9人之多。
但是,與唐朝和清朝不同的是,宋朝雖然常有垂簾聽政發生,卻並沒有發生女主亂權的情況。
北宋時期,先後宋仁宗時期曹太后,宋英宗時期高皇后垂簾聽政,這些太后垂簾聽政之時,雖然與幼皇帝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發生廢立皇帝之事,更沒有取而代之的意圖。
首先宋朝的皇權不只是皇家的,是皇帝與士大夫一起管理國家的。因此,即使太后當政,想集中掌握皇權,也是會受到士大夫大臣的抵制。這就限制了太后干涉朝政太深。士大夫一旦發現母后干政,就會極力勸諫,極力阻擾,而且宋朝計程車大夫勢力也是不容小瞧的。從統計資料看,除了宋仁宗時期,他的母后劉太后干政十多年以外,其他的太后或者妃子最多管理朝政也是幾年。
還有就是.“不殺士大夫”與“宰輔之諫”諫官制度,使這些文人官員敢於直諫,北宋一朝幾乎就沒有不被貶的宰相和言官,晏殊、王安石、司馬光、蘇軾、富弼、韓琦……都三次甚至更多次被貶。這些宰相、言官、諫官,一言不合就進諫,外戚要想專權實屬不易,宋朝宰相特別多,這些宰相都是進士或者狀元出身,學霸級別的,外戚想任宰相這個職位是很難的。宰相和士大夫一起對君權的制約還是很有效的,北宋也體現了“主柔臣強”的特徵。
所以,宋高宗曾經吹噓:“本朝的母后十分賢淑,遠非漢唐可以比擬。”
意思很明確,宋朝的太后就是守規矩,懂方圓,恪守婦道,不該做的絕對不會做。
宋朝後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大好局面?細究起來,還是制度管人管得好。
宋太祖在位的時候,後宮人數不到300人,而且,宋代后妃的出生比較複雜,有學者統計,唐代后妃出身於高階家庭的佔總數的77.8%,宋代只佔45.4%。歷史上后妃專權大都出身顯赫,其後有強大的家族勢力撐腰。
所以,宋代后妃專權的基礎不牢。最重要的是,宋代制定了嚴格的宮禁制度,《宋刑統》對此做了諸多規定,對擅入皇宮者,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輕則流放,重則處絞刑。
另外,宋代皇帝很忌諱后妃與朝中大臣交往過密,以免他們內外勾結。
一個婦道人家,即使執政國家社稷,也不會惹出多大動靜來。
但是,一旦垂簾聽政的皇太后與自己的親戚聯合起來,副作用可就是幾何級擴大了。
武則天、慈禧太后都是這樣的情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有的親戚都當上朝廷重要崗位官員,勢力不斷做大,最後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但在北宋,后妃都受到嚴格約束,這些都是祖宗家法,制度的完善讓外戚勢力無法染指國家核心權力。
皇太后要想正確處理國事,必須依仗朝廷重臣,曹皇后依仗韓琦處理政事,高皇后依靠元老重臣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等人處理政事。
這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時代,能做到制度如此完善,執行如此到位,確實證明了北宋政治制度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