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城市衰落了。10世紀開始出現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西歐中世紀城市也是國內外貿易的中心。城市興起以後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地方市場,居民在此交換地方產品。到15 世紀,在地方傳統商品和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開始形成國內統一市場。東西方的國際貿易在中世紀早期已經存在,主要是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興起之後,東西方貿易不斷擴大。在歐洲逐漸形成兩個地中海貿易區和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經營東歐和西歐、東方與西方的貿易。從事國內和國際貿易的商人組成商人公會。13~14 世紀興起的漢薩同盟,是以呂貝克、不來梅、漢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中心的龐大的商人組織,長時期內壟斷了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隨著北歐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擴大,逐漸形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15、16 世紀新航路發現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東西方的國際貿易發展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貿易。現代城市現代化1.城市化階段 城市化階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只有這一階段的城市發展特徵才符合“城市化”這個名詞的真正涵義。城市化從本質上來說只涉及到人口再分佈的兩種基本形式:第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第二是城市人口逐浙向大城市集中。20世紀50年代是發達地區戰後經濟迅速增長的時期,也是發達地區戰後城市人口增長最快的年代。在這一時期,發達地區的工業、服務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活動都迅速擴充套件,使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大大增加。相應地,從事資源產業和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卻減少了,從而導致經濟實力、就業和人口連續不斷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迅速增度。在這一時期,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城市人口逐漸向大城市集中,大多數城市的中心地區都比中心以外的周圍地區人口增長得更快,這些特徵都是典型的城市化特徵。由於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增長,所以到20世紀60年代初,大多數發達國家居住在人口100萬及以上的大城市裡的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都達到或超過了25%。 2.郊區化階段 郊區化主要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郊區化的主要特徵是,在城市地區內首先是相對分散,即城市中心地區的人口增長率降低,而城市中心以外的周圍地區則人口增長率升高,然後是絕對分散,即無論是城市中心地區還是周圍地區,人口增長率都降低。無論是相對分散還是絕對分散,其結果都是使整個大城市區域人口增長率降低,而位於建成區以外的城市遠郊較富裕階層居住的地區人口卻迅速增長。然而,雖然在郊區化階段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率降低了,但總地來看,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仍快於非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 郊區化是偏離純粹的城市化的一種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北歐、西歐、北美和澳洲都經歷了郊區化的全盛期。郊區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首先是發達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提高,對良好的居住環境的嚮往和對住房地點的選擇性也隨之增強。同時,高速公路系統從城市中心向郊區和相鄰的農村地區延伸,也為人們從城市中心向郊區遷移創造了條件。此外,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極方面,如生活費用較高、人口擁擠、空氣汙染和環境骯髒等,也促使人們從城市中心搬遷到郊區。在郊區化的過程中,首先是人口從城市中心遷移到郊區居住,然後是工業、商業和零售業也逐漸向郊區遷侈,最後是高新技術部門也遷移到郊區。在整個發達地區,由於郊區化的發展,郊區的特點逐漸消失,城市和郊區之間的區別日益模糊,城鄉實現了一體化。 3.逆城市化階段 逆城市化現象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早期,其主要特徵是人口遷移的方向發生了倒轉,即從20世紀50和60年代的向大城市區域遷移變為向非大城市區域遷移。大城市經歷著人口的淨遷出,人口數量減少,而小城市和城鎮以及部分農村地區卻人口迅速增長。平均來看,非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率決於全國和大城市區域,而在大城市區域內部又是城市規模越大,人口增長速度越慢。與郊區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並不是指人口從城市中心向周圍的郊區和農村地區的遷移,而是指人口從大城市區域向較小的城市和城鎮的移動。在此過程中,隨著人口向非大城市區域的遷移,工業也逐漸向新的地區和非大城市區域遷移。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城市衰落了。10世紀開始出現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西歐中世紀城市也是國內外貿易的中心。城市興起以後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地方市場,居民在此交換地方產品。到15 世紀,在地方傳統商品和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開始形成國內統一市場。東西方的國際貿易在中世紀早期已經存在,主要是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興起之後,東西方貿易不斷擴大。在歐洲逐漸形成兩個地中海貿易區和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經營東歐和西歐、東方與西方的貿易。從事國內和國際貿易的商人組成商人公會。13~14 世紀興起的漢薩同盟,是以呂貝克、不來梅、漢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中心的龐大的商人組織,長時期內壟斷了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隨著北歐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擴大,逐漸形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15、16 世紀新航路發現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東西方的國際貿易發展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貿易。現代城市現代化1.城市化階段 城市化階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只有這一階段的城市發展特徵才符合“城市化”這個名詞的真正涵義。城市化從本質上來說只涉及到人口再分佈的兩種基本形式:第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第二是城市人口逐浙向大城市集中。20世紀50年代是發達地區戰後經濟迅速增長的時期,也是發達地區戰後城市人口增長最快的年代。在這一時期,發達地區的工業、服務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活動都迅速擴充套件,使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大大增加。相應地,從事資源產業和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卻減少了,從而導致經濟實力、就業和人口連續不斷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迅速增度。在這一時期,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城市人口逐漸向大城市集中,大多數城市的中心地區都比中心以外的周圍地區人口增長得更快,這些特徵都是典型的城市化特徵。由於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增長,所以到20世紀60年代初,大多數發達國家居住在人口100萬及以上的大城市裡的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都達到或超過了25%。 2.郊區化階段 郊區化主要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郊區化的主要特徵是,在城市地區內首先是相對分散,即城市中心地區的人口增長率降低,而城市中心以外的周圍地區則人口增長率升高,然後是絕對分散,即無論是城市中心地區還是周圍地區,人口增長率都降低。無論是相對分散還是絕對分散,其結果都是使整個大城市區域人口增長率降低,而位於建成區以外的城市遠郊較富裕階層居住的地區人口卻迅速增長。然而,雖然在郊區化階段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率降低了,但總地來看,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仍快於非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 郊區化是偏離純粹的城市化的一種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北歐、西歐、北美和澳洲都經歷了郊區化的全盛期。郊區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首先是發達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提高,對良好的居住環境的嚮往和對住房地點的選擇性也隨之增強。同時,高速公路系統從城市中心向郊區和相鄰的農村地區延伸,也為人們從城市中心向郊區遷移創造了條件。此外,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極方面,如生活費用較高、人口擁擠、空氣汙染和環境骯髒等,也促使人們從城市中心搬遷到郊區。在郊區化的過程中,首先是人口從城市中心遷移到郊區居住,然後是工業、商業和零售業也逐漸向郊區遷侈,最後是高新技術部門也遷移到郊區。在整個發達地區,由於郊區化的發展,郊區的特點逐漸消失,城市和郊區之間的區別日益模糊,城鄉實現了一體化。 3.逆城市化階段 逆城市化現象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早期,其主要特徵是人口遷移的方向發生了倒轉,即從20世紀50和60年代的向大城市區域遷移變為向非大城市區域遷移。大城市經歷著人口的淨遷出,人口數量減少,而小城市和城鎮以及部分農村地區卻人口迅速增長。平均來看,非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率決於全國和大城市區域,而在大城市區域內部又是城市規模越大,人口增長速度越慢。與郊區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並不是指人口從城市中心向周圍的郊區和農村地區的遷移,而是指人口從大城市區域向較小的城市和城鎮的移動。在此過程中,隨著人口向非大城市區域的遷移,工業也逐漸向新的地區和非大城市區域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