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42501141087

    蘇軾在其《赤壁賦》裡,曾為曹操嗟嘆:“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我弄不懂,曹操為何那樣急於一舉而下江東?難道是在拿下荊州以後,自我有點膨脹?一般來說,失敗的後遺症,是畏縮;勝利的後遺症,是狂躁。彼時的曹操,比在渤海邊、碣石旁,更加不可一世了。官渡大戰的得心遂意,征討烏桓的勢如破竹,以及江夏一役俘獲了劉表的水師,接連的勝利讓這位騎在馬上廝殺半生的人,決定要過一下在水戰中指揮千船萬艦的癮了。

    現在想來,赤壁之戰曹操是作了準備的,可惜他對於對手的估計、對於時機的把握、對於水戰的經驗、對於人心的動向等,都有謀劃不周之處。他太過於迷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了。殊不知,一支打了勝仗的軍隊,在乘勝追擊途中,從統帥到士兵最易出現的傾向,一是急躁情緒,二是輕敵思想,三是由急躁、輕敵而形成的迷戀武力,但求速戰速決。對於武力以外的克敵制勝之法,往往因其不能立見成效而疏忽摒棄。結果往往求快不快,亂中出錯。

    曹操急於打這一仗,多少有點不拿對方陣營的周瑜等年輕指揮員當回事。結果呢?先是輕敵大意,再是倉促上陣,更重要的,是在雙方接觸以後,戰場應急能力不足,糾錯措施不及。以至於來時雷霆萬鈞,去時狼狽而逃。

    曹操詩云:“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即便是英雄,也抵不過時光的摧折。曹操的赤壁之敗,多少給人一點這樣的感覺,因為這年53歲的曹操,竟輸給了33歲的周瑜。

    這場歷史上的決戰,究竟是在蒲沂西北的赤壁,還是在蘇軾寫詩寫賦的黃州附近的赤壁,至今還有著不同的看法。但赤壁鏖戰的真正意義,等於重新洗了一次牌:魏蜀吳三足鼎立,劃江而治,成為定局,曹操終其一生再也沒有能力大舉南下,統一中國。

    蘇東坡謫放湖北黃州任上時,曾遊赤壁,作了《念奴嬌》,其中頭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給人滾滾而來的雄壯氣勢,也帶給人們思之不盡的歷史韻味。那些曾為“一世之雄”的歷史人物,早已隨波而逝,但他們帶給我們的啟示,卻應該被後人明鑑、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稱為“巴西特朗普”的博爾索納羅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何他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