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視野百科
-
2 # 稻門YAO
我沒有做過詳細的檔案研究,但根據史實來看,日本雖然對印度的部分領土有過侵略,但應該沒有佔領整個印度的作戰計劃。日本的核心戰略還是太平洋為核心,沒有繼續向印度洋附近深入。現在也有不少日本的歷史學家提出,如果當時的日本把重點放在印度,結果可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日本對印作戰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對安達曼群島的佔領。但當時的作戰,可以說非常輕鬆,甚至被稱作是不流血的勝利。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日本的宣傳非常有鼓動性,特別是呼籲亞洲人一起反抗英美的殖民統治,這一點也引發了印度人很多的共鳴。當時的安達曼群島關押了大批的印度囚犯,心理上極度反英,日本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可以說,當時的印度人對日本來“解放和解救”他們是歡呼雀躍的。(當然最後日本還是對島民進行了屠殺)
對日本來說,用武力佔領印度,遠不如維持一個親日的印度政府。因此日本大力支援印度的反英獨立運動,特別是所謂的印度國民軍。這支軍隊也非常深入的參加了日本在東南亞的多次作戰,1943年還出席了日本召開的“大東亞會議”。為了爭取印度國民軍的支援,日本在1944年將安達曼群島歸還給了印度。
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在印支的主要重點還是放在緬甸上,泰國深入地參與了日本的緬甸作戰。但在印度方面,雖然有幾次從印度東北部的軍事嘗試,但都鎩羽而歸。因此,日本的重點放在鼓動印度國內的獨立運動,藉以對英國進行打擊。
-
3 # 月林6491
謝邀!日本當年有進攻佔領印度的計劃嗎?《有》。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就是已將印度計劃在大東亞共榮圈裡。為什麼沒有實施?從實施計劃只作一次之後可說隨時將印度劃出了圈外,不屬圈內之國。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改變進攻佔領印度計劃了呢?原因是,日印兩囯雙方對此已進行了一場刀兵相對的激烈交手對戰,經過這場對戰雙方都有傷亡損失,從戰績優勢方面看為平。出現這樣開場為平的局面,對遠離萬里之遙的日本想將印度攻打佔領也不是一件容易在短期內辦成的亊,加之,印度的當地氣候特點和當地水土對日軍來說是有極為不利的影響和干擾。面對這種不適應日軍作戰的環境,如要將印度攻打到佔領,那可不是一兩天瞬間完成的亊,得需要多方面的消耗和各種損失,這是難以估算的。只因存有上述的原因的存在,才迫使日本當年放棄了攻佔印度,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實施。
-
4 # 軍武最前哨
當然有!只不過沒有來得及實現或者實力不允許而已。
1940年8月1日,時任日本外相的松岡洋右會見了德國駐日本大使奧特,在這次會晤中松岡洋右首次公開丟擲了日本政府圖謀已久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按照日本政府的設想,“大東亞共榮圈”的勢力範圍涵蓋了東亞、俄遠東、東南亞、大洋洲、西亞部分地區以及南亞。
▲圖為1943年日本政府的大東亞戰略指導大綱規劃圖
這一擴張計劃提出後不久(1943年底),日本首相東條英機遂邀請各傀儡政權代表在東京召開了一場“大東亞會議”,與會者代表分別有偽滿“首相”張景惠、偽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總理代表旺·懷他耶功親王、緬甸總理巴莫、菲律賓第二共和國“總統”勞威爾以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領導人錢德拉·鮑斯。
而這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就是二戰時期由日本扶植起來的一個傀儡政權,目的則是取代英屬印度。這個流亡政權前後存在了不到兩年時間:1943年10月21日在新加坡宣佈成立,1945年8月18日錢德拉墜機身亡後便宣告解散。值得一提的是,錢德拉的死很可能的是出自英華人之手。
▲圖為日軍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軍
從前文的敘述中不難看出,早在二戰伊始或者更早的時候,印度就已經被日本納入了未來的擴張清單,是構成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的重要一環,如果日本能夠確立對印度的實際控制,那麼東條英機政府企圖在亞太遏制甚至排除英美等西方勢力的戰略野心將指日可待。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同屬軸心國陣營,兩國雖然地理上相隔萬里,但卻在戰略上按部就班的制定出了一套龐大的“會師”計劃,以日本推進“大東亞共榮圈”的步驟為例:首先就是在東三省建立“偽滿”,接著佔領中國全境、然後揮師東南亞諸國及澳洲、緊接著在印度與德國完成會合後劍指莫斯科,最後則是日德合力挑戰美國......
▲圖為大東亞會議日本及各傀儡政權代表合影
所以說,在日本的既定方案中印度是前者實現大戰略的重要跳板,如果進展順利,那麼日軍侵略的鐵蹄必然會踏足南亞次大陸;但參考二戰的實際程序來看,日本投降前仍掙扎於第一和第二階段的戰事。
不過在1944年的時候,德日法西斯為了彌補在庫爾斯克會戰和瓜島戰役中丟掉的戰場主動權,希特勒曾專門要求日本對印度發起進攻,以期打亂盟軍的作戰計劃。於是,日軍本部隨即下達了“大陸指第1776號”令,命駐紮在緬甸的第15軍對印作戰,即英帕爾戰役。
▲圖為英帕爾戰役
此役最終以日軍的戰敗而告終,而且被普遍認為是日軍二戰期間在陸戰中遭遇的最慘重失敗;英帕爾戰役過後,日本便徹底失去了進攻印度本土的能力。
-
5 # 麥田軍事觀察
當年確實有攻佔印度的想法,但是這個計劃對於日本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印度太大了,日本沒有完全佔領印度所需的兵力要求,在1942年初,在新加坡戰役之後,日本艦隊曾經進入印度洋作戰,也曾經重創了英國艦隊,但是日本想要繼續發展這個勝利,想維持這場作戰就成了一個難題。
當時西進也是一個主張,但是最終對輸給了東進方案,也就是中途島作戰方案,最後印度作戰由陸軍包辦了,海軍退出這場行動,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英帕爾之戰,這場戰役本身就不可取,當時印度與緬甸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交通問題,日軍要經過單純的交通條件,去進攻印度成了災難,受制於後勤補給,最終讓這個作戰計劃功敗垂成,完全的失敗了。
-
6 # 橋本看日本
日本當年有進攻印度以及佔領印度北部的“英帕爾”計劃。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為了打敗國民政府,阻斷來自印度的援助,就決定向印度發起戰役,徹底把印度境內的支援國民政府航空基地摧毀。這個戰役就叫做英帕爾戰役。日本軍代號:烏號作戦,
1944年3月8日,日本從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烏號作戦)。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在印度境內的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參戰日軍為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W.J.斯利姆中將)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3月8日,南路日軍第33師團主力率先發起進攻,渡過欽敦江後經迪登、棟贊迂迴英帕爾。3月15日,日軍主力第15、第31師強渡欽敦江投入進攻。但是,日本還是錯誤地認為盟軍還像太平洋戰爭初期,一接觸日軍就潰不成軍,所以並不把進攻英帕爾看作困難的事情。
當是日軍認為可以在印度境內籌措到糧食,所以後勤準備嚴重不足,並且參加戰鬥的軍隊並不是日本著名的山地野戰師,火力的配置,以及隊伍的訓練都並不非常完備,加上隊伍攜帶的火炮,重武器都因地形的影響,沒有配備整齊,這樣的結果就是經過數月慘烈的戰鬥,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此役,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
筆者認為如果當年日軍在進攻仰光時,一鼓作氣地進攻英帕爾的話,或許日本可以一鼓作氣地佔領印度北部,但是日本當時大量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難以分身,最終失去了這個機會。最終進攻印度的失敗也加速了日本最終的失敗。
-
7 # 三度扯歷史
有人說當年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列印度,可是日本人帶著10萬大軍只和印度人打了一場,就不敢打了。為什麼?
其實不是不敢打了,而是沒有必要打下去。
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可謂全面開戰,獨領風騷。日本在軍國主義的支援下,也不甘人後,在東亞遍地開花。
除了中國被蠶食鯨吞以外,周邊越南,寮國,緬甸都是日本人的侵佔區。
那麼,為什麼印度例外呢?
一、印度人太慫了印度人至今在吹噓在二戰期間他們並未受到任何的侵害,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大國地位。
可是事實是當年二戰後期,希特勒點名向日本攻列印度,日軍的確播出10萬大軍攻列印度,但是隻打了一仗,就沒有了下文。
事實當然不是說日本人不敢打了。
在狂熱的軍國主義的引導之下,日本人可以說是無所不敢。
而根據當年戰爭記錄的話,就是當時日軍剛一開始進攻,印度軍隊就潰敗了,幾乎全殲。
根據日本軍國主義當時一個將領的話說:攻列印度只需要將軍隊開進去就行了,何必浪費一槍一藥。
二、中亞地區,非戰鬥減員數量較多眾所周知在中亞區域屬於熱帶,所以叢林眾多,空氣較為溼潤。毒蟲害蟲肆虐較為嚴重。
根據當時的戰爭記錄,日本人在這一場戰鬥當中,他們非戰鬥減員達到了整體減員數量的40%。
要知道這可是非戰鬥減員。
綜合考慮之下,他們不得不撤出中亞地區,尤其是印度。
三、戰爭後期,日本已深陷戰爭泥淖,戰鬥人員數量吃緊希特勒點名稱日本進攻印度那是在戰爭中後期的事了。
但是要知道戰爭中後期不單是希特勒義大利以及日本捲進了戰爭。
美英法以及蘇聯都被拖入了戰爭中,他們都已經紛紛加入了戰鬥。
這一時間正是雙方角力的關鍵期,而日本一個彈丸小國將所有的戰鬥力量都散佈在了東亞區域,當時號稱10萬的軍隊其實不足5萬之眾。
哪裡還有那麼多的軍隊去攻列印度呢?
四、外交考量如上所說,戰爭中後期的時候,因沒法以及蘇聯都被拖入了戰爭當中。
雖然希特勒並不想就此終結戰爭,但是日本人卻是很明顯的看到了大勢所趨,而當時的印度實際控制權其實是在英華人的手裡,是英國的殖民地。
雖然英華人不會直接出手,但是撬動了他們的利益自己又有什麼好果子吃呢?
要知道當時日本所面對的對手是中亞以及東亞區域的所有國家。已經讓日本非常的吃力了,要是再來上一個英國以及跟他們同盟的美國法國蘇聯,人能夠吃得消嗎?能夠吞得下嗎?
出於外交和戰略的考慮,所以跟印度打了一架之後,日本人就回去了。
五、不值得當時的印度處於寮國緬甸越南以及西方好幾個國家的包圍中,而但是日本在這些國家已經侵佔了一部分土地,他們想要攻列印度,其實是分分鐘都可以何為辦到的事情。
所以說那已經是囊中之物,又何必提前索取呢?
再加上當年印度的經濟軍事實力實在是太弱了。還不夠塞牙縫的,所以日本人根本看不上。
索性就讓他們逍遙法外,蹦躂幾天。
綜合考量之下,日本人稍稍表示了一下自己對希特勒的忠心之後,就回去了。
回覆列表
軍迷小李為您服務!二戰時日本幾乎佔領了整個東南亞,但為什麼沒有侵略印度? 日本為什麼不出兵攻列印度呢?要知道,當時印度軍隊沒有戰鬥力。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緬甸和印度都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日本想要佔領英國的殖民地,實力還很是欠缺。
以當時日本的軍力,佔領緬甸都有些勉強。1942年日本與美國作戰,大多數部隊都深深地捲入了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護現有的殖民地。當時,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軍,疆域相當於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領土,在戰略上非常廣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會騎虎難下。
但日本還是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最後失敗了。總的來說鬥爭形勢異常慘烈。軍士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戰鬥,而是忍受不了印度惡劣的環境和氣候,這種損失很是讓他們感到不甘。因此,鑑於當時的局勢,日本無力佔領印度,印度也免受戰爭之苦,這是國家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