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專恆子
-
2 # 中孚鑑
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權劉備之間發生的戰役,當時曹操經取得荊州後,想一鼓作氣,拿下江東,實現他統一大業,只不過卻以失敗而告終。
赤壁之戰的勝利,剛好應證了天時,地理,人和三種因素。
首先,天時,當初黃蓋假投降曹操,在黃蓋前往曹營投降的時候,因為是在水上作戰,所以黃蓋是乘船去的。本來說好的是帶著糧食去投降。
可船上裝的不是糧食,而容易點燃的易燃物,由於是在大江之上,有很大的霧,所以曹營根本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直到快到跟前的時候發現已經晚了。
同時又颳起了順勢之風,就這樣把曹操大軍燒死不計其數!
其次,地利,曹操攻打東吳,中間有一江之割,若要拿下江東,必須打過江去,也就是要在江上作戰,而曹操之軍大都是北方人,水性不如江東軍隊。
並且曹操的收下的將軍也沒我會治理水軍的,只有兩個荊州的降將識水戰,可是最後還是因為反間計被殺了。
所以在江上作戰,軍隊素質上,曹操大軍就已經敗幾分。
最後,人和,曹操率領大軍前來,雖然前期東吳對主戰主和都各執一詞,經過周瑜魯肅等人對孫權分析,最後孫權還是下定注意,抗擊曹操。
並且命周瑜為大都督,全權掌管東吳水軍,一力抗曹。並且告訴周瑜,外事在周瑜,可便宜行事。
這體現了東吳君臣一心,上下同心,江東之人眾志成城,曹操怎麼能打下東吳呢!
在則,又有劉備為輔,在一旁策應。形成孫劉聯合抗曹!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東吳,最終打敗了曹操大軍。同時因為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在曹操有生之年在也沒有打下江東,也直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是一場由曹操發動,與未知的敵人在未知的時間、未知的地點進行一場未知的戰爭。
一、未知的敵人
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下,打誰的呢?打荊州劉表,所有的戰爭部署都是針對打劉表的,結果劉表8月就病死,9月其子劉琮舉荊州投降,按理說曹操己達到戰爭目的。但此時劉備逃往江陵,曹操率5000騎兵日夜追趕,在當陽與劉備一戰,劉備失敗逃跑到夏口與劉琦會合。
208年12月曹操順江東下,打誰的呢?夏口的劉備,結果孫權參戰,曹操預料到孫權會參戰嗎?應該說曹操手下程昱預料到,但大部分人包括曹操都不相信孫權會參戰。
戰爭可不是隨意的,戰爭有明確的目的、詳細的戰略、合理的後備方案,明顯曹操這一次犯了錯,在敵方沒弄清楚、己方目的不明確、戰術未合理規劃的情況下挑起戰爭。
二、未知的時間、未知的地點
曹操佔據投降的江陵己是10月,在收編降軍、整理物資後於12月順江東下。而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雙方沒有預設戰場,到哪裡碰到就到哪裡開戰,時間未知、戰場未知,完全就是一場意外,也就說曹操不顧天時、地利開戰,這對己方是完全不利的。
三、未知的戰爭
1、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軍隊正流行疾病,既然是病肯定不是最近幾天才有的,肯定是在江陵就有士兵生病,並且生病的肯定大部分是曹操帶來的北方士兵,士兵沒有戰鬥力,曹操既然不顧實際情況開戰,為失敗埋下誘因。
2、長江交戰必水軍,曹操本無水軍,參與赤壁之戰的水軍多是原荊州降兵,軍心未穩,戰爭力不強,而曹操本部人馬多為陸軍。
3、曹操大意。詐降和火攻並非曹操沒有想到,而是大意,當時曹操駐在赤壁長江處的西北方,而周瑜在南方,當時是12月,曹操認為冬天不會刮東南風,但總有荊州降軍知道的吧,曹操調查清楚了嗎?顯然沒有。詐降就更說不過去,兵不厭詐,曹操生性又多疑,為何如此放鬆警惕?
赤壁之戰雖然曹操失敗,但並未傷及筋骨,死亡的大部分是得病的北方士兵和投降的荊州水軍。
-
4 # 江東汪郎
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處於劣勢的一方能夠取得勝利,原因只有兩點:一是對手膨脹後的過份自大造成的輕敵;二是老天爺是有脾氣的,他老人家想讓誰贏就讓誰贏。
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能夠勝利,就離不開以上兩點。曹操統一北方後徹底飄了,聽不進任何意見,又打心底對孫劉發出蔑視的眼神!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袁紹、呂布、公孫瓚等割據勢力後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實力的大增帶來的是對孫劉的藐視,這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曹操對江東的判斷。
面對眼前唾手可得的一統江山的貪天之功,導致了他的聽不取任何意見,一意孤行!《三國志.賈詡傳》記載: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安撫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賈詡是曹操重要謀士,和郭嘉不分上下,史稱他“奇謀百出,算無遺策”。
這樣的人提出的建議都不搭理,可見魏武帝確實是飄了,正因為飄了才會中黃蓋假投降的計策。曹操不是老天爺眷顧的一統江山的人,失敗就成了命中註定。
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赤壁之戰時的曹操並不佔據這些優勢。
天時:寒冬臘月,江中起霧可以理解,但起東南風就讓人懷疑老天對這場戰爭的傾向。
《三國志.江表傳》記載:
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地利:“北人尚馬,南人尚舟”不是隨便說說的。曹操北軍不熟悉水戰,雖然有荊州降軍,比例畢竟少;但孫劉聯軍(主要是江東孫權軍)不同,他們都是南方人,水戰是強項。
駐紮在長江北岸的曹軍,不服長江水土,疫病一直伴隨著他們,提不起刀拿不起槍,戰鬥力大打折扣,敗就成了定局。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
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人和:曹操雖然統一北方,軍力強盛,但他沒有好好消化就急著統兵南下,勝沒問題,敗絕對如山倒。
曹軍成份複雜,思想上並沒有統一。有早期的黃巾降軍、有平徐州後的呂布部屬、平袁紹後的河北降軍……嫡系在這二十萬南征大軍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何況西北一地軍閥馬騰雖然接受了曹操的好意,但其子馬超桀驁不馴,對曹操來說也是不穩定因素。
但孫劉不一樣,他們面臨的是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如果不上下一心,都會被曹操掠了去,“銅雀春深鎖二喬”不是看開玩笑的,曹操有喜好人妻的壞毛病。所以曹操南下時,賈詡的勸阻絕對是謀國之計,可惜曹操不聽啊,結果一戰奠定三國局面!
其實一場戰爭的勝與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決策者對戰略的推演和計算。
如果曹操當時聽從賈詡的建議,恐怕統一天下的貪天之功就沒司馬傢什麼事了。
-
5 # 邏輯文史游
作為一個軍事外行,車邏輯無法分析出是不是因為弱勢方戰術運用的太好才會以少勝多,或是一些諸如運氣論、驕兵必敗哀兵必勝等心理安慰的說法,我覺得在裝備差不多的情況下人多方打不過人少方本來就很詭異了,我們來談些客觀因素吧。下面車邏輯就用三國前後時期裡的三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來說點自己的看法。(下面這張圖與本文內容無關…單純是信仰)
官渡之戰正所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糧草可謂是打持久戰的必要條件了。官渡之戰曹軍與袁軍互有勝負,但論兵力曹操是遠遠比不上袁紹的。可巧就巧在袁紹方的許攸耍脾氣來投降曹操,並告知了袁軍糧草的所在地,曹操就奇襲烏巢毀其糧草,之後又有大將投降,軍心一散,這仗基本就沒有贏的可能了。戰爭之後,曹操可以自豪的在北方稱雄了。
赤壁之戰諸葛亮舌戰孫權後,兩家達成了共抵曹軍的誓約,之後曹操號稱擁兵八十萬欲南下劫掠,孫劉兩方合起來的軍隊也就五萬左右吧。後來黃蓋使用詐降計(正史沒提到到黃蓋用苦肉計)燒了曹軍敵船,將曹操趕到北方。
雖然我描述的比較簡略,但我想赤壁爆發的前因後果大家都應該清楚,就不再重複闡述了,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曹操大軍南下急攻孫劉,士兵們對南方的天氣沒能一下子適應(或者可以說南方的毒蟲們也間接助攻了一下),於是軍爭疾病橫行,長途跋涉又士氣低落,就是這樣一隻略顯疲憊又病怏怏的旱鴨子大軍,面對陸戰也難以發揮全部實力,更別說不擅長的水戰了。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猇亭之戰陸遜告訴大家曾說過,謙遜是需要實力的,顯然他做到了。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派大軍來伐吳,孫十萬想求和遭到拒絕,於是陸連清開始了他的表演。陸遜起初並沒有拿出生死戰的氣魄,而是積極防禦,靜待戰機,一路推知猇亭地帶,蜀軍遂步步緊逼,想一舉拿下陸遜,但陸遜就是防禦不戰。
長時間的對峙使得蜀軍頗感煩躁,加之豔陽高照,蜀軍為避暑只得在林中紮營乘涼,一紮就是近百里。之後陸遜夜襲蜀營,焚燒營寨,蜀軍見識到了什麼叫多米諾骨牌式的焚燒,軍心大亂,劉備就這麼敗退了。至此,三國的界限變得明朗的不得了了。
所以你看,強勢方的敗因大多還是自身出了問題,如果能清楚的考慮到戰場上所有的要素,那以多勝少無疑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說,那個年代的人真喜歡玩火啊~
-
6 # 史論縱橫現在都講究大資料分析,那麼,我們就以這幾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案例進行分析,看看以少勝多到底依靠什麼?
鉅鹿之戰,是秦末義軍,項羽帶領士兵在黃河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的戰役,消滅了秦軍主力,從此標誌著秦朝名存實亡;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北方袁紹和曹操的決戰,雙方在黃河南北兩岸進行了長期對峙,曹操襲擊了袁紹的糧草基地,導致袁紹軍心大亂,最後慘敗,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局面;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和孫權、劉備(孫劉聯軍)的決戰,雙方在長江展開對峙,最終周瑜用詐降加火攻的方式打敗了曹操,此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前秦與東晉的一場戰役,是前秦向南方發起侵略的決定性戰役,據說前秦軍有八十多萬(還有說九十七萬)大軍,逼近淝水,被東晉打敗的戰役。
在古代水上交通技術不發達時期,江河成為重要的屏障,只有借力打力才能創造奇蹟。
為什麼說項羽打仗厲害呢?別人都是借水以守,只有項羽是借水以攻,在《史記》中描寫鉅鹿之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透過水,項羽向士兵借的是士氣,從而視死如歸,這是一種心理戰法,古往今來能夠像項羽這樣打出破釜沉舟的沒有幾個。
而官渡和赤壁,關鍵都在於一個渡,袁紹渡過黃河,曹操渡過長江,那都是一場屠殺,結局都不用想了。
淝水之戰也是藉助水,成功的迷惑住了苻堅,如果苻堅直接渡河,估計也沒有懸念,對淝水之戰不太瞭解,縱橫就不深入說了。
總之,我相信大多數以少勝多的戰役,不是依靠大江大河,就是依靠崇山峻嶺,據險以守,這種思想,配上出奇制勝,應該是古代戰役致勝的法寶吧!比如,明末的寧遠之戰,袁崇煥能夠勝努爾哈赤,應該是據寧遠城險以守,用紅衣大炮出奇制勝。
-
7 # 讀史坊
來說說淝水之戰吧,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
淝水之戰中,前秦100萬人馬,實際上,他們的幾路加起來有115萬,史書記載,當苻堅帶領的人馬到達作戰地點,後面的軍隊才走到涼州,可見這是一支連綿千里的軍隊。不過,這場戰爭苻堅還是輸了。他輸的原因有三。
一是軍心不穩。對苻堅發動的這場戰爭,前秦很多人不同意,只有別有用心的慕容垂支援苻堅。苻堅把慕容垂看成知己,一意孤行,帶軍出征。而前秦的軍隊,是各個部落組合在一起的,本身的凝聚力就不強。
二是苻堅在臨戰前害怕了。他看到東晉的軍隊軍容整齊,內心生出害怕的情緒。戰爭還沒有開始,苻堅作為主帥就害怕了,這就註定了失敗。
三是戰爭中,東晉軍隊用了計策。他們要求前秦軍隊後退,等東晉軍隊過了河再開戰。苻堅想趁東晉軍隊過河的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誰知東晉軍隊一邊過河,一邊喊:前秦敗了,前秦敗了。後面的前秦士兵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真的失敗了,就丟下兵器往回跑。東晉軍隊趁機打敗了前秦軍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總之,這些以少勝多的戰役,大多數是依靠計謀和自身的優勢取得勝利的。
-
8 # 鄭秦雲
以少勝多靠的是:一是策略得當。例如赤壁之戰時,群英會對方的重要謀士蔣幹中計,得到錯誤的情報。吳蜀方人士假意投誠向對方獻策,鎖船一體增加穩定性卻喪失戰鬥力。二是內部協調一致,儘管周瑜排斥諸葛亮,但二人在對付曹魏侵擾方面還能保持一致,諸葛亮賣力地實施草船借箭,周瑜和黃蓋恰到好處的實施苦肉計迷感對方。三是準備工作符合自然條件,做到了天人合一。準備工作做到萬事齊備只欠東風,諸葛亮裝模作樣求東風,實際掌握歷年的氣象常識,判定東風必吹。一旦東風吹起,吳蜀兩方抓住戰機各盡其所能,從而大獲全勝。誠如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準備工作是歷史戰爭中以少勝多的至要環節。
咸陽人
回覆列表
天時:草船借箭
地利:百船連鎖
人和:孫劉聯盟
以少勝多,本質上一定是更多勝少。孫劉人數雖少,但是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力量,總實力勝過了曹操。四兩撥千斤,就是因為有了槓桿的幫忙,借勢發揮,借力打力都是增加了實力,原理就是這樣。
當然不能忽略“陽謀”和“陰謀”的作用。例如陽謀:以逸待勞、打草驚蛇。陰謀:苦肉計,連環計。
說到底,以少勝多是增加了隱形的或者無形的力量,超過了對方的綜合實力,因而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