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奕天讀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是歷史上極少的不噬殺戮的開國皇帝之一,他繼皇帝位後,對後周皇室還有大臣,大都能以禮制相待。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在陳橋驛兵變時,趙匡胤對部下說,“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嚴令部下不得侵犯太后和皇帝,同時也不能搶劫侵凌大臣、士人和百姓。

    趙匡胤正式即皇帝位後,“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趙匡胤並沒有殺死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而是軟禁起來了。

    根據《新舊五代史》的記載,柴榮總共有三任皇后。

    貞惠皇后劉氏,是世宗元配夫人,在後周立國之前被後漢所殺。

    宣懿皇后符氏,是柴榮在劉夫人去世後,娶的繼室。柴榮繼位後,符氏被冊立為皇后,後來病死。

    周太后,是世宗在宣懿皇后病逝後,納符氏的妹妹為繼室,趙匡胤建立宋之後,被尊為周太后。據傳宋太宗繼位後,出家為尼,逝世後被追封“宣慈皇后”。

    至於世宗的其他妃子,正史中鮮有記錄。

    周世宗柴榮總共有七個兒子,其中長子宜哥、二子無名、三子無名,均被後漢所殺。後周建國後,周太祖郭威分別賜名宗誼、宗誠、宗諴。

    四子就是周恭帝柴宗訓。趙匡胤登基後,將幼帝柴宗訓降為鄭王,遷往房州(湖北房縣),20歲時病逝,追諡“恭皇帝”。

    五子宗讓,六子宗謹,七子宗誨。

    根據《新舊五代史》的記載,宋太宗“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

    五子宗讓和七子宗誨,按照《新舊五代史》的記載是“不知其所終”。

    老七柴宗誨,根據宋代詩人王鞏的私人筆記記載,被宋朝開國名將潘美收養,即後來的潘惟吉。而宋高宗時期的王銍筆記中,記載了趙匡胤進入皇宮時,發現了紀王和蘄王。紀王就是老六柴宗謹,史書上明確記載了去世的時間,說明是被趙匡胤收留了。剩下的就是蘄王柴宗誨了,被趙匡胤給了潘美收養。王鞏和王銍的記載可信度都較高。

    五子柴宗讓,傳說就比較多了,有說改姓寧,流落民間。還有說被其岳父盧琰收養,改姓盧,成為了盧姓的一支。

    趙匡胤因為是官吏世家出身,五代時雖然紛亂,年少時還是受到了很好的照顧,受到的傷害較少,性情相對仁厚,殺戮較少,而且政治才能也比較高。他保留周後主柴宗訓和周太后的性命,純粹是為了籠絡後周大臣的人心。當然,這裡並非說其他開國皇帝就錯了,社會怎麼對待一個人,當這個人能力強大的時候總會回饋給社會,這才就是潛在秩序,不然社會那還會有前進的動力。

    周世宗其他活著的三個兒子,按照王銍的筆記,趙匡胤起初還是有殺心的。一個之所以不知所蹤,應該就是源於此,被人救走了。而另外兩個,趙匡胤在皇宮遇到時是要殺掉的,只是聽從了潘美的勸諫,才自己留下一個,另外一個給了潘美。這也是趙匡胤善於用人,善於納諫能力的表現,所以,趙匡胤才能成為一代明主。

  • 2 # 一點點歷史

    在如何對待前“老大”遺孀這個問題上,趙匡胤做的還是比較仁義的。

    在歷史中關於趙匡胤奪權可以用一個詞代替,那就是“和平”,從陳橋驛黃袍加身,到率軍回京,整個權力交接顯得無比順利,而趙匡胤始終都處於被動的地位,被眾人擁戴當上了皇帝。

    趙匡胤不但和後周皇室沒有矛盾反而被柴榮引為心腹,擔任殿前都指揮使一職,可以說是禁軍首領,後又升任殿前都點檢,有著這樣的前提,又受柴榮託孤重任,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多少有些不忍,所以對待後周皇室網開一面。

    柴榮先後有三位皇后,分別是原配夫人劉皇后,符氏姐妹。

    原配夫人劉皇后在後周建國前死於漢隱帝劉承佑之手,宣懿皇后符氏,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第二位皇后,可惜紅顏命薄,2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柴榮又娶了符氏的妹妹宣慈皇后,趙匡胤兵變的時候深處後宮輔佐幼主的正是宣慈皇后。

    趙匡胤沒有理由也不忍痛下殺手,對於年輕貌美的小符皇后,尊其為“周太后”將她供養在西宮,太平興國初年,也就是趙光義繼位後,符皇后選擇了出家號玉清仙師。

    對於柴榮的子嗣,趙匡胤也網開一面,展現了其仁主的一面。

    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尚有四子在世,分別是周恭帝的柴宗訓,以及三個弟弟熙讓、熙謹、熙誨。

    既然是和平政變,那麼柴榮的兒子是不能殺的,周恭帝的柴宗訓被趙匡胤冊降鄭王,遷徙到房州生活,柴熙謹被潘美收為養子,改名潘惟吉。柴熙誨被盧琰收為養子,改名盧璇,只有柴榮第五子曹王柴熙讓下落不明。

    趙匡胤之所以如此仁慈,主要是因為世受皇恩不忍加害,再加上趙匡胤為人確實頗為仁義,以至於奪取武將兵權都採用“杯酒釋兵權”這樣相對溫和的手段。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當時天下形式仍不明朗,割據政權依然處於混戰,趙匡胤的做法除了穩定政局也為自己留下了賢名。

  • 3 # 青言論史

    平心而論,歷代透過軍人政變改朝換代的皇帝裡面,趙匡胤算是對前朝的孤兒寡母最仁義、最厚道的,可能還沒有之一。

    有關後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柴宗訓以及其母親符太后,在陳橋兵變以後的記錄,《五代史》和《宋史》的記錄基本一致:

    “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奉皇太后為周太后。建隆三年,周鄭王出居房州。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鄭王殂,上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以其年十月,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舊五代史-恭帝紀》

    年僅七歲的小皇帝柴宗訓,在被“請”下帝位以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和符太后一起被遷往房州居住。只可惜這位小皇帝天不永年,二十週歲那年就追隨自己的父親而去。趙匡胤問訊,輟朝十日,親自穿喪服致哀。

    至於符太后(應該是小符太后,是柴宗訓的姨母、周世宗的續絃宣懿太后的妹妹,宋朝開國大將符彥卿的女兒),則在柴宗訓去世後又守寡了二十年,在淳化四年十月去世,享年六十歲。宋太宗為她上諡號為宣慈太后,並把她和周世宗合葬一處。

    除了柴宗訓以外,周世宗還有六個兒子,不過三個早早夭折,分別叫熙讓、熙謹和熙誨。後周滅國以後,柴熙讓不知所蹤,柴熙謹被潘美抱養為義子,柴熙誨被盧琰收為義子,算是都有了個好的歸宿。

  • 4 # 環球網

    陳橋兵變是在沒有喋血宮廷,沒有對舊政權遺老遺少的迫害殺戮的情況下就完成了政權的交接,在歷史上確實是少見的。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改國號為宋,並把禪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封為鄭王,柴榮妻子符太后為改珵為周太后,賜予榮華富貴,並柴氏“丹書鐵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 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寬厚仁德。

    其實在如何處置柴榮子嗣及其眷屬的問題上,趙匡胤並非沒有猶豫過,畢竟周世宗柴榮雄才偉略,四海臣服,而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只是趁柴榮新喪,從人家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江山,難免有些心虛,一旦柴榮後人長大成人,振臂一呼,柴榮舊部應者雲集,要趙家還社稷於後周也並非沒有可能。有一件事足見趙匡胤的疑慮,他在兵變之後第一次進入皇宮,見到有個宮女抱著一個小孩子,問是誰,宮女回答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趙匡胤曾問身邊的幾個心腹,而首席幕僚趙普的態度很明確:“斬草除根、永絕後患,殺之……”而另一位心腹重臣潘美則一言不發,趙匡胤問其原因,潘美說:“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潘美的一席話終於讓趙匡胤動了惻隱之心,趙匡胤嘆了口氣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我不忍也……”然後就讓潘美收養了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潘惟吉,後來官至刺史。

    趙匡胤登基不久,就把柴宗訓母子遷往房州,賜予榮華富貴,讓他們做個富貴散人,柴宗訓20歲那年因病亡故,趙匡胤悲痛欲絕,素服發哀,輟朝十日,並定柴宗訓的諡號為“恭皇帝”,歸葬於周世宗的陵寢旁,也算是足夠大度了。 不管怎樣,周世宗柴榮的眷屬得以保全和趙匡胤的仁厚是分不開的,相傳趙匡胤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這條遺訓。

  • 5 # 文史磚家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周世宗柴榮最器重的將領,但在柴榮駕崩後才半年時間,便透過“陳橋兵變”,篡奪幼主柴宗訓(周恭帝)的帝位。那麼問題來了,趙匡胤篡位稱帝后,是如何對待柴榮的寡妻宣慈符皇后,以及三個兒子的?

    宣慈符皇后俗稱“小符皇后”,是五代名將、魏王符彥卿的次女,姐姐則是後周世宗柴榮的首任皇后-宣懿符皇后(俗稱“大符皇后”)。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年僅25歲的大符皇后病逝,由於兒子柴宗訓年幼無人撫養,所以柴榮便將姨妹納入宮中,並很快冊立她為皇后。3年後,周世宗駕崩,柴宗訓繼位為帝,而小符氏則以太后身份臨朝攝政,但一年時間不到,便被趙匡胤奪走江山。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尊奉小符氏為周太后,對她甚為禮遇。宋太祖駕崩後,小符氏因為是宋太宗姨姐的緣故(符彥卿第三女嫁與宋太宗為妻),所以繼續得到禮遇,但由於此時柴宗訓已病死,所以難免會產生出世的念頭。正因如此,在宋太宗即位後沒多久,小符氏便出家學道,號稱玉清仙師。淳化四年十月(公元993年),小符皇后病逝,終年62歲,宋太宗聞訊後,以皇后之禮將下葬。

    在歷朝歷代的亡國君當中,後周恭帝柴宗訓堪稱最冤枉,因為他在位時並無失德之處,而祖先也都是有道明君,他之所以丟掉江山,完全是受到趙匡胤的逼迫。正因如此,趙匡胤在登基為帝后,大約是心中感到慚愧,所以在降封柴宗訓為鄭王之後,對他極為禮遇。不僅如此,趙匡胤還立下遺訓,規定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就算是犯下謀逆大罪,也只能在獄中賜自盡,不得在市曹上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柴宗訓退位後,被遷往房州居住,13年後染病而死,終年20歲,時在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病死後,宋太祖為他素服發哀、輟朝十日,上諡號為恭皇帝,並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的順陵(今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鎮郭店村)。宋仁宗在位時,封周世宗柴榮的後裔為崇義公(“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見《續資治通鑑長編》),世代相襲,直到宋朝滅亡後才斷絕。

    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奉皇太后為周太后。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今上聞之震慟,發哀成服於便殿,百僚進名奉慰,尋遣中使監護其喪。以其年十月,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詔有司定諡曰恭皇帝,陵曰順陵。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

    根據正史記載,柴榮共有7個兒子,其中長子宜哥和次子、第三子(名字不詳)皆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第四子柴宗訓即是亡國之君-後周恭帝,第五子柴熙讓下落不明。至於柴榮第六子柴熙謹,某日宋太祖巡視皇宮時被發現,宰相趙普等人建議將他殺死,但遭到趙匡胤的拒絕。事後,趙匡胤將柴熙謹交給大將潘美,並讓他當做侄兒來撫養成人。

    潘美將柴熙謹抱回家,為他改名為潘惟吉,對外則宣稱是自己的侄兒。潘惟吉長大成人後,歷事宋太宗、宋真宗兩朝,擔任過供備庫使、天雄軍駐泊都監等職務,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遼國,前後奉命辦事皆以勤勉幹練著稱。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潘惟吉病故在雄州,真宗聞訊後哀傷不已,下令由官府為其操辦喪事(潘惟吉的事蹟見於《宋史》和《隨手雜錄》)。

    至於柴榮的第七子柴熙誨,按照《宋越國公傳》的記載,同樣在宋太祖巡視皇宮時被發現,同樣面臨被殺的危險,但經大臣盧琰極力勸阻後,才得以保住性命。事後,宋太祖將柴熙誨交給盧琰來撫養,並進封盧琰為越國公。數年後,盧琰告老還鄉,並將柴熙誨帶回老家,對外宣稱是自己的兒子。

    宋真宗年間,盧璇憑藉養父的恩蔭入仕,最終官至殿前防禦使,封武烈侯。盧璇在朝中做官多年,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病逝,終年74歲。盧琰共有八子,算上養子盧璇,共分為九支分散居住在各地,世稱“九支盧”。時至今日,在浙江省永康、武義、東陽、仙居、浦江、龍游等縣市,依然有盧璇的眾多後人生息、繁衍,成為盧姓史話中一大盛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薛姨媽住進大觀園,為何住在林黛玉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