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資格說苦

    對己修身養性,對外建立和諧社會這是社會風尚的表現 個人素質的展現 首先是傳承文明的需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博大精深的倫理文化遺產中,很多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範,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知道:童稚時的孔融讓梨,尊敬長輩傳為美談;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程門立雪”更是為尊敬師長的典範。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華人的禮儀道德所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承人――青少年兒童,他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禮儀之邦”的美名響譽中外。 其次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如今,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社會是以文明、和平、發展為主流的資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漸頻繁、密切。在交往與合作過程中,人們的禮儀是否周全,不僅顯示其修養、素質的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事業、業務的成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要求日益發展,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境,尋求充滿文明與友善,真誠與安寧的空間。前進的社會呼喚文明,科學的未來呼喚文明。當前,中國正在進行兩個文明建設,正努力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文明禮儀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因此,學校必須抓好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再次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一個注重自身修養,重禮儀的人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優的人。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孟子也說過:“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說:“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這些都充分說明“禮”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兒童一代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加強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至關重要。今天的孩子從小就不是“一張白紙”,五顏六色印入腦中,環境影響或多或少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汙染。雖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依然傳承,就整體情況看,確實存在弱化的趨勢,特別是對青少年兒童的約束力越來越少。有些人在學校裡,不會尊重他人,不禮讓,不禮貌;在社會上不懂得稱呼他人,甚至滿口粗言,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同時,與人為善,禮尚往來等等美德在相當數量的孩子們身上正在淡化。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加強他們的文明禮儀教育。雖然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將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各種致命的弱點事先予以糾正。 第一,和諧社會是富裕社會,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貧窮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造反、起義、戰亂和動盪,無不從貧困上引發,而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古人講“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安民之術,在於豐財”。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是當時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因而也是社會相對和諧時期。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雖然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解決,但社會相對穩定,也主要得益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使中產階級擴大,勞資關係改善,有實力透過二次分配擴大社會福利,緩和階級矛盾。一些經濟落後的非洲國家,則多年來社會動盪、戰亂不巳。這些都說明,發展是硬道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要務。要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必須首先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就遼寧來說,我們就是要上下一心,把握機遇,加快一箇中心、兩大基地和三大產業建設,使遼寧儘快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基地和新的經濟增長區域。 第二,和諧社會是活力社會,即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保證社會開放和公平競爭,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社會要富裕,人就得有活力。人類歷史發展證明,只有充滿活力的民族、國家和地區,才能不斷髮展,不斷形成更新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列寧說,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意義十分深遠。要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首先必須全面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堅決破除束縛人們創造活力的各種障礙,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事業的社會環境,最廣泛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竟相進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社會各個領域煥發勃勃生機。二是要從制度上保障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相互開放和平等競爭。逐步消除戶籍、地域、身份二元結構雙重標準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從而減少不滿和對立情緒。要透過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支援自主創業等,使具備相應能力的社會成員,得到相應的社會位置,實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三是嚴禁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大力反腐倡廉,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嚴厲打擊腐敗和非法致富,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第三,和諧社會是公平社會,即統籌兼顧各階層利益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形成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社會和諧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中國曆來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維定勢。“等貴賤,均貧富”,雖然具有平均主義色彩,但它畢竟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會的願望和追求。當分配不公、收入差別日益擴大的時候,其對社會穩定的殺傷力隨時可能噴發出來。不是說經濟發展了,社會就一定和諧。一些拉美國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但由於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動盪不安,政權不穩。中國人均GDP正處於向新臺階邁進的“臨界點”,正確處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關係,是勝利渡過“臨界點”的關鍵舉措。一是要突出解決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標誌。必須把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持續就業、穩定就業。二是注重解決分配問題。要妥善協調先富和後富、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鉅富和赤貧的利益關係,既要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人群透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又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普遍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和低收人群體的收入水平。國家應加大對落後地區和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促進農民增收。理順行業收入差別,透過財稅政策,調節各階層收入,把貧富差距控制在適當、合理的範圍之內,遏制兩級分化。當前尤其要維護貧困弱勢群眾的利益,公共政策要向他們傾斜。三是重點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和農村低保,利用經濟快速增長、財政狀況良好、城鄉人均收人提高的有利時機,儘快建立全民保障制度。解決貧困弱勢群體能吃上飯但看不起病、能養活孩子但供不起學費的問題,避免絕對貧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 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但是公平是相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不是無差別的社會。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和諧社會有不同的目標。因此,我們既要把握目標和過程的統一,又要把握長期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統一。要從中國現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從能辦得到的事情做起,不提脫離實際的口號,堅持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加以推進。 第四,和諧社會是道德社會,即由共同的理想道德凝聚人心、指導行動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貧賤不能移,富足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倡導仁愛孝悌、好善樂施、扶危濟困,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人生處世的基本準則;越是危難之際;這些傳統越是得到發揚。如抗洪搶險時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抗擊非典時的“鄰里相幫,守望相助”;就是印度洋發生海嘯,舉國上下也及時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這些傳統美德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築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當前社會多樣化日趨發展,貧富差距拉大,人民內部矛盾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舉。近兩年,我省結合改善發展環境和“兩風”建設,大力開展“城鄉共建”、“文明社群”、打造“誠信遼寧”等活動,倡導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理解和關心,多為社會盡義務,為困難的群眾提供幫助,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和廣泛參與。透過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人人平等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建設,逐步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氛圍。 第五,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加 強民主與法治建設,積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社會和諧既要靠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靠公平分配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更要靠法律和制度提供管理保障。為此,一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歷史證明,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進一步擴大民主,延伸權力監督,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儘快建立健全規範的對話和協調機制,暢通社情民意渠道,讓人民群眾有說話訴苦之處,引導他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切實保障其民主權利。當前,要特別注意改革和完善幹部人事制度,擴大黨員和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把黨管幹部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二要堅持依法治國。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強化法治觀念,堅持依法行政。三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大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構建新的社群組織體系,積極培育各類社團、行業、中介等社會組織,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合力。 第六,和諧社會是太平社會,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安全感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 須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們富裕了以後,就希望安全、安定。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在安全方面,人類面臨著諸多的嚴重威脅,比如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洪澇、乾旱等,比如疾病和瘟疫,如非典、禽流感、流腦、艾滋病等,比如社會治安,如各種刑事犯罪;比如安全生產事故等。一些危及人類安全的災難發生,往往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所受到的懲罰。對此,一方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護,提倡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習慣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健全公共衛生醫療、防治體系,確保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危機管理體系,強化預警、防範、應變和處置能力,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風險的本領,確保國家和人民免受或少受損失。 第七,和諧社會是自我調整和完善的社會,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執行機制。昨天的和諧不等於今天的和諧,今天的和諧不等於永遠的和諧。從事物發展規律看,“和諧”是有條件的,是漸進的過程;“和諧”也是相對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打破舊的和諧,建立新的和諧,永無止境。所以,要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必須不斷地調整、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建立和完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體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米準備降低伊卡爾迪的違約金,以減價大處理的方式出售球隊隊長,你認同賣掉毛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