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龍一把刀
-
2 # 良人執戟2
少年天子漢獻帝,時年二十,曹操把他接到許都後,曹操頗有用心的讓漢獻帝優渥的生活在吃喝玩樂中,但是,整天的吃喝玩樂不但無趣,他甚至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此時的朝庭儼然是曹家天下,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光桿司令,當他發現自己身邊曹操密探布満時,自己的言行受到監督,受到牽制。原來自己已經掉進“囚籠”。
二十歲的東漢未代天子,血液中畢竟流淌著祖宗血液,他表現出了強硬,因為再不行動、漢家江山將改朝換代。一天早朝,例行公事,漢獻帝突然對曹操發聲:“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曹操大驚失色,汗流浹背,良久無語。
曹操當然不是害怕,他隱約感覺到漢獻帝是不會輕易放棄皇位的,曹操決定尋找機會挑戰包括漢獻帝在內的天下群雄。
許田圍獵,面對眾將士的山呼“萬歲”,已經勢力日大的曹操,越過漢獻帝而接受歡呼;這是明目張膽的“僭越”⋯
一生熟讀巜春秋》的關羽當然清楚該書的關鍵詞:“元年春王正月”,這是周王確立的正月,這是表明“大一統,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
“奉漢室為正朔”,維護“大一統”江山,正義的熱血在沸騰,所以關羽紅臉一黑,心一橫,拍馬提刀欲殺曹操。
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而關羽是立了生死狀據守此處,看著狼狽不堪的昔日恩人曹操和好友張遼,一個“義”字在心中翻滾,念及曹操對自己的厚恩,他選擇“義釋”曹操。這個舉動不必在“陰謀論”上糾纏,很簡單的事情:“滳水之恩,湧泉相報”,關羽是還恩。
關羽的人格魅力是一一仁義道德的典範,體現在對“仁義”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的忠誠,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種“玉雖碎不改其白”和“死不屈節,視死如歸”的精神。
-
3 # 我來讀歷史
一、許田圍獵,關羽為何要殺曹操?
曹操吩咐部下準備好良馬名鷹俊犬以及弓箭等田獵之物,再命令十萬軍兵在城外聚集,然後來見獻帝,提出讓天子參與田獵的請求。
此時的曹操做事已經有一些橫行無忌的意味了。按照規矩,他應該先提請漢獻帝同意,然後擇定日期,準備器械,再施行計劃。但現在一切都是先斬後奏。
獻帝一向對曹操言聽計從(實質上不敢不從),但在認了一個英雄皇叔後,獻帝的心理起了微妙的變化,以後可以憑藉劉備的能力來制衡曹操。
獻帝壯著膽子,說:“現在田獵恐怕不是正道吧。”
這是漢獻帝對曹操平生第一次的拒絕。曹操沒想到獻帝竟會反駁他的意見,儘管這個反駁是那麼的軟弱無力。但曹操強硬慣了,況且他的試探計劃既然已經準備停當,是絕不會半途而廢的。
曹操說:“古之帝王,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出郊田獵,以示武天下。現在四海擾攘,天子出獵,有四大好處。第一,陛下久居深宮,體力疲倦,馳騁於弓馬之間,正好可以爽神暢體。第二,可以耀武揚威,震懾四方。第三,軍兵閒逸,就會無事生非。田獵正可讓他們保持鬥志。第四,自天子至公卿,都有必要學學騎射。”
說實話,曹操說的這四大好處,邏輯上有點混亂。但既然他說了四大好處,聽上去的效力肯定勝過一兩個好處。曹操又是強勢慣了的,漢獻帝的抵抗無異於隔靴搔癢,只能乖乖地按照曹操的安排,出城田獵。眾大臣盡數跟隨而去。
一行人馬來到許田,曹操令軍士圍成周長二百餘里的獵場。曹操自己緊緊跟在獻帝身後,只差一個馬頭的距離。獻帝后面,全是曹操的心腹之人。文武百官只能遠遠侍從,不敢靠前。曹操特意給漢獻帝準備了皇帝專用的雕弓金箭,其他諸人的箭上則各自貼上自己的姓名。
獻帝縱馬馳走,遠遠看到劉備,遂招呼道:“朕要看皇叔今日射獵!”這是獻帝在困難處境中向劉備發出的一種訊號。劉備雖然心中明白,但也不敢有所表示,只能就事論事,謝恩後上馬射獵。
對於久經戰陣的劉備來說,騎射不過是小菜一碟。草中正趕出一兔,劉備手起一箭,正好射中。獻帝連連稱賀。這個皇叔如此英氣過人,看來以後足可依賴了。
此時,荊棘叢中又被趕出一隻鹿來。漢獻帝一時興起,連射三箭,卻一支也沒射中。獻帝有些掃興,也有些不好意思,就對身邊的曹操說:“愛卿,你來射射看。”
曹操本來就有心透過田獵試探一下文武大臣的態度的,現在獻帝這麼一說,曹操蓄謀已久的想法立即就付諸行動。
曹操當即向漢獻帝討要雕弓金箭,獻帝不敢不給。曹操拉弓引弦,一箭正中鹿背。群臣將校,看見射鹿之箭,金光閃閃,乃是天子御箭,都以為是漢獻帝所射。群情踴躍,奔將過來,高呼“萬歲”。曹操見狀,縱馬向前,擋在了漢獻帝之前,接受了群臣的稱賀。
這一幕是曹操精心謀劃好的。從為天子準備獨具特色的金箭,到討要天子的金箭,乃至射中獵物後擋在天子馬前接受群臣的歡呼贊賀,都是計劃中的步驟。
曹操的這個安排,和當年趙高的“指鹿為馬”類似,都是對民意的一種試探。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獨攬大權,野心勃勃,想要篡奪皇位。但他不知道朝中大臣的人心向背。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某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
趙高說:“陛下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問問諸位大臣的意見啊。”
諸位大臣早就對趙高的專權深感恐懼,儘管他們知道擺在秦二世面前的是一隻鹿,但也只有少數幾個正直不阿的大臣站出來批駁趙高。而絕大多人都唯唯諾諾,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還有的為了向趙高邀寵,睜眼說瞎話,為趙高幫腔。
一般我們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有內心的態度驅動的。有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當不存在外部的壓力或約束時,態度與行為的關係是這樣的。一旦你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可預期的傷害或損失,那麼,你就有可能做出與內心態度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行動來。
秦二世的大臣們,每一個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會錯鹿為馬?他們內心的真實態度非常清楚這是趙高對秦二世的一種戲弄。但是,他們也深知,如果他們直指趙高之非,一定會遭到趙高的瘋狂報復。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他們也就變得“言行不一”了。
而對趙高來說,他根本無須顧及這些人真實態度,他知道一定有很多人會在心裡反對他,他更想知道的是,有多少敢於站出來當面反對他。
曹操的用意也是如此。他故意做出大不逆的行為,就是要看看諸位大臣的反應。如果群情激憤,說明現在絕不能輕舉妄動。反之,就可以進一步專權,直至登頂。
那麼,為什麼在場的諸位文武大臣,滿腔忠義的絕非關羽一人,但為什麼只有關羽要跳將出來將曹操斬殺呢?更為甚者,這唯一一個想要採取行動的人還被他最為敬服的兄長劉備強力勸止了呢?
除了這些人擔心會曹操的報復以外,導致了“沉默的大多數”這個局面的還要歸結為一種心理機制的作用。
這種心理機制叫做“旁觀者效應”。
1964年3月的某一天,一位叫做凱瑟琳·吉諾維西的美國婦女在紐約皇后區被人刺殺。這次刺殺的詭異之處在於,吉諾維西並不是被秘密殺害的。她是在一種公開的狀態下被歹徒連續攻擊長達35分鐘。在其期間,歹徒在大街上追逐、攻擊她三次。而不可思議的是,吉諾維西的38名鄰居從自家窗戶裡一直安全地觀望了整個過程,但卻沒有一個人採取救援行動,甚至連根本不會影響自身安全的打報警電話也沒有做。
心理學家比布·拉湯內和約翰·達雷對此進行了研究後,提出了一種看起來不可能的解釋。此前公眾的議論焦點毫無例外地強調雖然有38個旁觀者,卻沒有任何人採取行動。但這兩位心理學家卻認為,之所以沒有一個人採取行動,恰恰是因為有太多的旁觀者。因為這麼多旁觀者的存在,導致了責任分散。每個人都認為其他人會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也就沒必要採取行動了。
這就是“旁觀者效應”。旁觀者越多,就越可能沒人採取行動。
在曹操上演這一幕“僭越試探劇”的時候,旁觀者效應也無可避免地發生了。在場的文武大臣,義憤填膺的大有人在,但卻只有關羽一人有意暴起,維護正義。但關羽也僅僅是有意暴起,因為他的想法很快就被劉備遏制了。而劉備的心理正是最典型的“旁觀者效應”。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只有關羽在場的話,曹操早已人頭落地。但不幸的是,在場的人太多了,大家都認為旁人會承擔起責任,採取行動,這反而讓大家都無動於衷。
曹操轉過頭,目光直視劉備。
劉備倍感壓力,慌忙欠身道:“丞相神射,世之罕及!”
曹操哈哈大笑道:“此乃天子洪福也!”竟隨手將天子專用的雕弓別在自己腰間,不再歸還獻帝。眾人見了,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二、華容道他為何放走曹操?曹操赤壁大敗後,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設了三道伏兵截擊潰退的曹操,尤其是華容道的最後一擊,是全殲曹操殘部的至關重要的一戰。因此,在關羽請戰時,諸葛亮猶豫再三,直到關羽立下軍令狀,才將此重任交付與他。
曹操在經過趙雲、張飛兩次截擊後,只剩下三百餘騎相隨,已成驚弓之鳥,漏網之魚。來到華容道本以為萬事大吉,沒想到一聲炮響,關羽帶領500名威武霸氣校刀手攔住去路。此時的曹操已是黔驢技窮,只能硬著頭皮說了一句:即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這明顯是拿雞蛋碰石頭,自尋死路。
幸虧他手下謀士程煜及時提醒:某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丞相舊日有恩與他,今日親自告之,可推脫此難。
曹操是何等狡詐,聽程煜一說,立刻心領神會。躍馬向前像關羽深施一禮,關羽也以禮相還道:關某奉軍師將令,在此等候丞相多時。關羽不叫曹操為漢賊,而稱呼丞相,讓曹操頓時看到生機,立即向關羽告饒: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恩情為重。關羽答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
此時的關羽顯然因私廢公,不提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卻和他拉起了私人間的恩怨情仇,註定要放曹操一條生路。因為昔日過五關斬六將,這筆賬曹操從未和他算過,最後還成全他兄弟團員。
果然,曹操一提當年千里走單騎的往事,關羽立刻無語。說句實話,拋去敵我之爭,曹操是除去劉備、張飛之外,待關羽最好的人。關羽是個知恩圖報的君子,更在乎自己的名聲,如果此時捉住曹操,必將損害自己的信義。再加上又見曹軍狼狽不堪,皆欲垂淚,越發心中不仁,越覺得自己不能做落井下石之人。關羽思忖良久,命令士兵散開,給曹操讓出一條路,這是一條生路,更是一條義薄雲天的Sunny大道。無怪乎後人對此讚美道: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其實,諸葛亮早就料到華容道關羽必放曹操,才讓關羽帶兵前去。因為一旦曹操死亡,天下打亂,那當時最有實力的當屬江東,而劉備最後或許連性命都保不住,況且北方打亂,說不定又會出來那個梟雄,這些都不確定,反正從自己的方面考慮,曹操活著利大於弊,而云長之前深受曹操恩惠,為了讓雲長忠心效忠,死力賣命。諸葛亮神機妙算,成功的在華容道,讓雲長還了曹操的人情。
三、關羽有什麼人格魅力?關羽的人格魅力是一一
仁義道德的典範,體現在對“仁義”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的忠誠,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種“玉雖碎不改其白”和“死不屈節,視死如歸”的精神。
-
4 # 飛龍一把刀
許田圍獵,曹操眾人與漢獻帝在許田這地方圍獵,曹操宣賓奪主拿漢獻帝弓箭射死了鹿子,眾人認得皇帝的箭,齊呼“萬歲”,曹操應聲應和,關羽看在眼裡,認為曹操犯有欺君之罪,並驅馬想斬殺曹賊,劉備拉住關羽,說了“投鼠忌器"四個字。
華容道關羽為何放走曹操,其實不是關羽想放走曹操,還曹操的知恩圖報。歷史真像,數諸葛亮所計媒,不殺曹操,害怕孫權一人獨大,如果曹操被殺,事後孫權會派遣軍隊滅了劉備。
關羽是三國是難得虎將,溫酒斬華雄,誅文酉,三英戰呂布,同時也是個忠義之人,幹裡走單騎。
-
5 # 良人執戟2
少年天子漢獻帝,時年二十,曹操把他接到許都後,曹操頗有用心的讓漢獻帝優渥的生活在吃喝玩樂中,但是,整天的吃喝玩樂不但無趣,他甚至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此時的朝庭儼然是曹家天下,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光桿司令,當他發現自己身邊曹操密探布満時,自己的言行受到監督,受到牽制。原來自己已經掉進“囚籠”。
二十歲的東漢未代天子,血液中畢竟流淌著祖宗血液,他表現出了強硬,因為再不行動、漢家江山將改朝換代。一天早朝,例行公事,漢獻帝突然對曹操發聲:“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曹操大驚失色,汗流浹背,良久無語。
曹操當然不是害怕,他隱約感覺到漢獻帝是不會輕易放棄皇位的,曹操決定尋找機會挑戰包括漢獻帝在內的天下群雄。
許田圍獵,面對眾將士的山呼“萬歲”,已經勢力日大的曹操,越過漢獻帝而接受歡呼;這是明目張膽的“僭越”⋯
一生熟讀巜春秋》的關羽當然清楚該書的關鍵詞:“元年春王正月”,這是周王確立的正月,這是表明“大一統,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
“奉漢室為正朔”,維護“大一統”江山,正義的熱血在沸騰,所以關羽紅臉一黑,心一橫,拍馬提刀欲殺曹操。
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而關羽是立了生死狀據守此處,看著狼狽不堪的昔日恩人曹操和好友張遼,一個“義”字在心中翻滾,念及曹操對自己的厚恩,他選擇“義釋”曹操。這個舉動不必在“陰謀論”上糾纏,很簡單的事情:“滳水之恩,湧泉相報”,關羽是還恩。
關羽的人格魅力是一一仁義道德的典範,體現在對“仁義”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的忠誠,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種“玉雖碎不改其白”和“死不屈節,視死如歸”的精神。
-
6 # 我來讀歷史
一、許田圍獵,關羽為何要殺曹操?
曹操吩咐部下準備好良馬名鷹俊犬以及弓箭等田獵之物,再命令十萬軍兵在城外聚集,然後來見獻帝,提出讓天子參與田獵的請求。
此時的曹操做事已經有一些橫行無忌的意味了。按照規矩,他應該先提請漢獻帝同意,然後擇定日期,準備器械,再施行計劃。但現在一切都是先斬後奏。
獻帝一向對曹操言聽計從(實質上不敢不從),但在認了一個英雄皇叔後,獻帝的心理起了微妙的變化,以後可以憑藉劉備的能力來制衡曹操。
獻帝壯著膽子,說:“現在田獵恐怕不是正道吧。”
這是漢獻帝對曹操平生第一次的拒絕。曹操沒想到獻帝竟會反駁他的意見,儘管這個反駁是那麼的軟弱無力。但曹操強硬慣了,況且他的試探計劃既然已經準備停當,是絕不會半途而廢的。
曹操說:“古之帝王,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出郊田獵,以示武天下。現在四海擾攘,天子出獵,有四大好處。第一,陛下久居深宮,體力疲倦,馳騁於弓馬之間,正好可以爽神暢體。第二,可以耀武揚威,震懾四方。第三,軍兵閒逸,就會無事生非。田獵正可讓他們保持鬥志。第四,自天子至公卿,都有必要學學騎射。”
說實話,曹操說的這四大好處,邏輯上有點混亂。但既然他說了四大好處,聽上去的效力肯定勝過一兩個好處。曹操又是強勢慣了的,漢獻帝的抵抗無異於隔靴搔癢,只能乖乖地按照曹操的安排,出城田獵。眾大臣盡數跟隨而去。
一行人馬來到許田,曹操令軍士圍成周長二百餘里的獵場。曹操自己緊緊跟在獻帝身後,只差一個馬頭的距離。獻帝后面,全是曹操的心腹之人。文武百官只能遠遠侍從,不敢靠前。曹操特意給漢獻帝準備了皇帝專用的雕弓金箭,其他諸人的箭上則各自貼上自己的姓名。
獻帝縱馬馳走,遠遠看到劉備,遂招呼道:“朕要看皇叔今日射獵!”這是獻帝在困難處境中向劉備發出的一種訊號。劉備雖然心中明白,但也不敢有所表示,只能就事論事,謝恩後上馬射獵。
對於久經戰陣的劉備來說,騎射不過是小菜一碟。草中正趕出一兔,劉備手起一箭,正好射中。獻帝連連稱賀。這個皇叔如此英氣過人,看來以後足可依賴了。
此時,荊棘叢中又被趕出一隻鹿來。漢獻帝一時興起,連射三箭,卻一支也沒射中。獻帝有些掃興,也有些不好意思,就對身邊的曹操說:“愛卿,你來射射看。”
曹操本來就有心透過田獵試探一下文武大臣的態度的,現在獻帝這麼一說,曹操蓄謀已久的想法立即就付諸行動。
曹操當即向漢獻帝討要雕弓金箭,獻帝不敢不給。曹操拉弓引弦,一箭正中鹿背。群臣將校,看見射鹿之箭,金光閃閃,乃是天子御箭,都以為是漢獻帝所射。群情踴躍,奔將過來,高呼“萬歲”。曹操見狀,縱馬向前,擋在了漢獻帝之前,接受了群臣的稱賀。
這一幕是曹操精心謀劃好的。從為天子準備獨具特色的金箭,到討要天子的金箭,乃至射中獵物後擋在天子馬前接受群臣的歡呼贊賀,都是計劃中的步驟。
曹操的這個安排,和當年趙高的“指鹿為馬”類似,都是對民意的一種試探。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獨攬大權,野心勃勃,想要篡奪皇位。但他不知道朝中大臣的人心向背。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某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
趙高說:“陛下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問問諸位大臣的意見啊。”
諸位大臣早就對趙高的專權深感恐懼,儘管他們知道擺在秦二世面前的是一隻鹿,但也只有少數幾個正直不阿的大臣站出來批駁趙高。而絕大多人都唯唯諾諾,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還有的為了向趙高邀寵,睜眼說瞎話,為趙高幫腔。
一般我們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有內心的態度驅動的。有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當不存在外部的壓力或約束時,態度與行為的關係是這樣的。一旦你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可預期的傷害或損失,那麼,你就有可能做出與內心態度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行動來。
秦二世的大臣們,每一個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會錯鹿為馬?他們內心的真實態度非常清楚這是趙高對秦二世的一種戲弄。但是,他們也深知,如果他們直指趙高之非,一定會遭到趙高的瘋狂報復。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他們也就變得“言行不一”了。
而對趙高來說,他根本無須顧及這些人真實態度,他知道一定有很多人會在心裡反對他,他更想知道的是,有多少敢於站出來當面反對他。
曹操的用意也是如此。他故意做出大不逆的行為,就是要看看諸位大臣的反應。如果群情激憤,說明現在絕不能輕舉妄動。反之,就可以進一步專權,直至登頂。
那麼,為什麼在場的諸位文武大臣,滿腔忠義的絕非關羽一人,但為什麼只有關羽要跳將出來將曹操斬殺呢?更為甚者,這唯一一個想要採取行動的人還被他最為敬服的兄長劉備強力勸止了呢?
除了這些人擔心會曹操的報復以外,導致了“沉默的大多數”這個局面的還要歸結為一種心理機制的作用。
這種心理機制叫做“旁觀者效應”。
1964年3月的某一天,一位叫做凱瑟琳·吉諾維西的美國婦女在紐約皇后區被人刺殺。這次刺殺的詭異之處在於,吉諾維西並不是被秘密殺害的。她是在一種公開的狀態下被歹徒連續攻擊長達35分鐘。在其期間,歹徒在大街上追逐、攻擊她三次。而不可思議的是,吉諾維西的38名鄰居從自家窗戶裡一直安全地觀望了整個過程,但卻沒有一個人採取救援行動,甚至連根本不會影響自身安全的打報警電話也沒有做。
心理學家比布·拉湯內和約翰·達雷對此進行了研究後,提出了一種看起來不可能的解釋。此前公眾的議論焦點毫無例外地強調雖然有38個旁觀者,卻沒有任何人採取行動。但這兩位心理學家卻認為,之所以沒有一個人採取行動,恰恰是因為有太多的旁觀者。因為這麼多旁觀者的存在,導致了責任分散。每個人都認為其他人會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也就沒必要採取行動了。
這就是“旁觀者效應”。旁觀者越多,就越可能沒人採取行動。
在曹操上演這一幕“僭越試探劇”的時候,旁觀者效應也無可避免地發生了。在場的文武大臣,義憤填膺的大有人在,但卻只有關羽一人有意暴起,維護正義。但關羽也僅僅是有意暴起,因為他的想法很快就被劉備遏制了。而劉備的心理正是最典型的“旁觀者效應”。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只有關羽在場的話,曹操早已人頭落地。但不幸的是,在場的人太多了,大家都認為旁人會承擔起責任,採取行動,這反而讓大家都無動於衷。
曹操轉過頭,目光直視劉備。
劉備倍感壓力,慌忙欠身道:“丞相神射,世之罕及!”
曹操哈哈大笑道:“此乃天子洪福也!”竟隨手將天子專用的雕弓別在自己腰間,不再歸還獻帝。眾人見了,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二、華容道他為何放走曹操?曹操赤壁大敗後,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設了三道伏兵截擊潰退的曹操,尤其是華容道的最後一擊,是全殲曹操殘部的至關重要的一戰。因此,在關羽請戰時,諸葛亮猶豫再三,直到關羽立下軍令狀,才將此重任交付與他。
曹操在經過趙雲、張飛兩次截擊後,只剩下三百餘騎相隨,已成驚弓之鳥,漏網之魚。來到華容道本以為萬事大吉,沒想到一聲炮響,關羽帶領500名威武霸氣校刀手攔住去路。此時的曹操已是黔驢技窮,只能硬著頭皮說了一句:即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這明顯是拿雞蛋碰石頭,自尋死路。
幸虧他手下謀士程煜及時提醒:某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丞相舊日有恩與他,今日親自告之,可推脫此難。
曹操是何等狡詐,聽程煜一說,立刻心領神會。躍馬向前像關羽深施一禮,關羽也以禮相還道:關某奉軍師將令,在此等候丞相多時。關羽不叫曹操為漢賊,而稱呼丞相,讓曹操頓時看到生機,立即向關羽告饒: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恩情為重。關羽答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
此時的關羽顯然因私廢公,不提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卻和他拉起了私人間的恩怨情仇,註定要放曹操一條生路。因為昔日過五關斬六將,這筆賬曹操從未和他算過,最後還成全他兄弟團員。
果然,曹操一提當年千里走單騎的往事,關羽立刻無語。說句實話,拋去敵我之爭,曹操是除去劉備、張飛之外,待關羽最好的人。關羽是個知恩圖報的君子,更在乎自己的名聲,如果此時捉住曹操,必將損害自己的信義。再加上又見曹軍狼狽不堪,皆欲垂淚,越發心中不仁,越覺得自己不能做落井下石之人。關羽思忖良久,命令士兵散開,給曹操讓出一條路,這是一條生路,更是一條義薄雲天的Sunny大道。無怪乎後人對此讚美道: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其實,諸葛亮早就料到華容道關羽必放曹操,才讓關羽帶兵前去。因為一旦曹操死亡,天下打亂,那當時最有實力的當屬江東,而劉備最後或許連性命都保不住,況且北方打亂,說不定又會出來那個梟雄,這些都不確定,反正從自己的方面考慮,曹操活著利大於弊,而云長之前深受曹操恩惠,為了讓雲長忠心效忠,死力賣命。諸葛亮神機妙算,成功的在華容道,讓雲長還了曹操的人情。
三、關羽有什麼人格魅力?關羽的人格魅力是一一
仁義道德的典範,體現在對“仁義”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的忠誠,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一種“玉雖碎不改其白”和“死不屈節,視死如歸”的精神。
回覆列表
許田圍獵,曹操眾人與漢獻帝在許田這地方圍獵,曹操宣賓奪主拿漢獻帝弓箭射死了鹿子,眾人認得皇帝的箭,齊呼“萬歲”,曹操應聲應和,關羽看在眼裡,認為曹操犯有欺君之罪,並驅馬想斬殺曹賊,劉備拉住關羽,說了“投鼠忌器"四個字。
華容道關羽為何放走曹操,其實不是關羽想放走曹操,還曹操的知恩圖報。歷史真像,數諸葛亮所計媒,不殺曹操,害怕孫權一人獨大,如果曹操被殺,事後孫權會派遣軍隊滅了劉備。
關羽是三國是難得虎將,溫酒斬華雄,誅文酉,三英戰呂布,同時也是個忠義之人,幹裡走單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