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抹火焰藍
-
2 # 安慰記
心理學研究的範圍雖然可以簡單概括為“人的各種心理現象”,但其實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如果把那些“生活常識”統統羅列出來怕是會很多很多了……其實很多被證偽的結論都是有規律的,這裡先舉兩個例子來看一看吧:
1.男人理性,擅長數理邏輯;女人感性,擅長文學修辭
很多研究發現無論是情感表達還是各個學科對應的腦區發展,在嬰兒期男女之間都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兒童時期,也就是3、4歲的時候,男孩女孩就會如我們一般預料的這樣顯現出差異。這說明先天條件上沒有差異的孩子,被父母、社會、文化塑造成了他們眼中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也就是說這個規律並沒有生理上的支援,更多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角色認同”造就了感性的女人和有淚不輕彈的男人。
2.Ta讓我怦然心動,一定是我的命中註定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讓同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性分別站在一個危險搖擺的吊橋上和風景秀麗的小溪旁與過往的男士搭訕,並給他們留下聯絡。結果顯示,在吊橋上被搭訕的男性更多地給女士打了電話。也就是說,那種危險的環境更容易讓人感覺愛上了對方。因為人會不知不覺將危險下的緊張出汗等生理反應歸在面前的人身上,進而“誤會”自己一見鍾情。
其實這兩個例子只是想說,我們很多耳熟能詳的“生活常識”已經在引導我們反過來證實它,在很多研究中也經常會發現結論與一般觀點相符,但接受調查的人的行為本身的就是因為知道這些規律而不自覺去做的,往往形成一個“迴圈論證”。所以,再去檢查一下那些讓你覺得理所當然的“生活常識”,也許你會發現你現在覺得對的,可能只是因為你一直相信它是對的。
-
3 # 唐若心學
的確生活中有一些生活常識是錯誤的,早就被科學家發現了,但是由於他的概念太深入人心,以致於很多人都默默接受了這種文化。
1、星座其實都是不科學的很多人都是相信星座的,十二星座幫我們劃分為十二種性格,但是實際上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巴納姆效應。心理學家針對這種效應做過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而這也是星座科學的奧秘,星座的描述之所以被很多人認為相似,其實也是因為星座性格中的描述大都籠統,並沒有具體非常量化的,所以我們所相信的星座其實一直也是偽科學。
2、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越學越聰明很多人都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的,不可以改變的。但是心理學發現,我們人類的大腦是可以重塑的,心理學發現,一個人越學習,他懂得越多,記憶的內容越多,那麼他體驗的刺激性經歷越多,神經元之間的關係也就越緊密。
這種神經元聯結數量越多,我們的大腦就越強大。另外一方面,我們不需要擔心年老了,神經元死亡,大腦其實可以不斷地聯結神經元創造新的網路,即使我們到老,也沒有關係,所以終生學習可以確保我們大腦的活力。
3、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限於童年更多點第三個我們生活中常識,很多人都誤認為家庭決定孩子一生。但是其實心理學發現,家庭對孩子的重大影響一般都只是限於童年,也就是六歲之前。
六歲之後,孩子的社交圈在擴大,他所在的學校,同學,老師都能相互影響他的性格。從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是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的,家庭關係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當然這個環節很重要,但是其他環節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我們不能過分誇大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為孩子塑造積極性格,讓孩子的未來具有更好的可塑性。
我是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職場心理顧問,願和你一起成長。
-
4 # 右小姐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生活常識”被心理學證明是錯的!第一:棍棒底下出孝子
從古至今,很多家長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認為孩子犯錯不打不成教,只有揍一頓才能讓他長記性,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心理學家研究證明,長期處於家庭暴力之下的孩子,會缺乏同情心,沒有愛心,性格極端又偏執。
第二:信奉星座總有一些人信奉星座到了迷信的程度,覺得每一條都說的太準了,這就是我啊!
其實這是人類的一個共性,人總是有選擇性的去聽從一些建議,而星座的特性就是籠統,空洞,不具體,說白了就是每個人身上都會存在的一些特性。
說白了,就是適用於所有的人,而你只是有選擇性的去貼近它描述的其中一條。
第三:生孩子做月子生了孩子要做滿三十天的月子,少一天都不行,這可是我堂妹的真實寫照啊!
彷彿女人生了孩子,身上的零件都全部都回歸到出廠設定了,用哪個哪個壞,不能洗頭怕老了頭疼,不能喝涼水,以後腸胃會不好,更甚者,不能刷牙,不然老了牙口不好?
我真的想問一句,老老實實啥也不做30天,那等80歲之後是不是頭不會頭疼,腸胃活力滿滿,牙齒好到啃甘蔗?
第四:聽人勸吃飽飯總有一些人苦口婆心的指手畫腳去幹涉別人的決定,並且提出自以為是的建議。
其實,勸你的人也沒有類似的經驗和特殊能力,無非就是喜歡一種指揮別人的成就感!
所以,聽人勸吃飽飯,因人而異,最關鍵的還是自己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
第五:激將法相信盲目的激將法促使人積極向上,能奮發圖強的動力,所以日常不管是對家裡成員,孩子都會使用嘲諷,打擊,挖苦的方式去評價。
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尤其是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個體觀念時,這用激將法的方式去督促他前進,反而會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容易自暴自棄,破罐破摔。
-
5 # 郝小茹
我來說幾個:
男人更好色?錯!!!!
女人一樣好色!在動機強度,性伴侶數量,主要性行為模式上,男性女性沒有顯著差異。無非是社會環境、傳統觀念影響之下限制了女性的行為模式而已。
聰不聰明生下來就註定?錯!!!
需要,先天+後天~對於智商處於70分至140分之內97%的人來說,貧困的,缺乏刺激的環境,在兒童早期會極大地限制其心智發展。改善社會條件和教育能夠提高智力水平。舉個極端的例子——狼孩,人類的孩子在狼窩裡長大,當其被人類發現的時候,智力水平已經發生退化了。
給的薪水越高越好?錯!!!
過分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和自發興趣。外源性動機有效,但不可濫用。內在動機也是很重要的!
尤其伴隨著獎勵的增長,每一份獎勵的增加所帶來的效用其實是遞減的~就如同,餓時候的吃的一個饅頭,比九成飽的時候吃的一個饅頭要香~甚至九成飽時候已經根本不想吃饅頭了~
另一方面,過度獎勵也容易催生違規操作,造假套利等行為。
so,如果是希望可持續的激發動力,仍然是找到這一份職業的理想和內在意義~形成真正的內部動機~來的比較釜底抽薪呀~~
-
6 # 心夥伴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理論研究,有的是平民大眾化的知識,也有的高高在上,理論十分深厚。那些看起來理論研究十分複雜的離我們的生活十分的遠,我們平時也接觸不到,除非是專業課或者是生活需要。而我們的周圍卻有一些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這一類我們都稱之為“生活常識”。然而,有一些生活常識卻是錯誤的。但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流傳的太廣了,因此大家都開始默默接受了這一類知識。
1、人的智商水平不會固定,越學習越聰明。
很多人沉溺於測試自己的iq有多高,大多數人測出一個數值來之後就認為自己的智商就保持在這個水平不再變化了。然而事實證明,我們人類的智力水平是不斷的發生變化的。當一個人長期參與一個科研性很高的專案時,他們的神經元會在日復一日的刺激中代謝加快,從而獲得更多的神經元細胞。這就是大腦的自我重新塑造。顯而易見的,我們的神經元越多,神經網路越繁密,大腦就會更加靈活,智力水平也就相對應的提高了。
2、很多人認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常識了。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認為家庭的影響甚至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實際上,家庭對孩子的絕對影響基本停滯在兒童時期的六歲。在六歲之後,孩子所接受的環境資訊不僅來自家庭,還來自於電視、書刊、學校、甚至社會。
-
7 # 容安心理psy
每當看到有人在我身邊抖腿,我內心都有動物奔騰而過,因為我的注意力會很集中地一直關注他抖動的腿上,無心其它。而更鬱悶的是,在對方停止動作後,我的腿也開始不由自主地抖動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抖腿呢?
生物進化角度
各位看官,當我們還沒有進入農耕社會,還靠狩獵採集維生,那時候我們天天面對的可不是莊稼小麥、紳士淑女,哪都是活生生的、不是你吃它就是它吃你的猛獸啊!想要生存,必備的技能就是跑得快。
而現在咱們不用動不動就撒丫子奔跑了,但是之前200萬年來為了生存保留下來的基因還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你想想,抖腿的動作如果不是坐著完成的,而是站著,是不是感覺快要跑起來了?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緊張或是內心焦慮或是很想離開一個情境時,抖腿的機率會顯著高於平時。
心理學角度
肢體動作是我們表達自己的重要方式,抖腿也是。抖腿往往是因為內心體驗到了不舒適。而連續給與身體某個部分小小的刺激,就能透過中樞神經反饋到大腦特定部位,增加血清素等激素分泌,從而使緊張的神經得到放鬆。所以抖腿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心情。
美國心理學家Nan Waldman透過觀察多動症兒童腦成像發現,這些孩子動作頻率越大,腦區啟用的面積也隨之增加。那麼,如果不抑制多動症孩子的隨意動作孩子們的注意力狀況會不會得到改善呢?實驗結果支援了這個假設,當營造一個不去束縛孩子行為的教育環境時,孩子反而獲得了驚人的進步。
這是為什麼呢?
有意識控制自己的行為本身會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而不去刻意抑制自己的行為反而可以節省這部分資源更加專注於學習。
同樣的道理,我們之所以厭惡身邊人抖腿,是因為抖動本身會吸引人的注意力,而控制我們自己不去關注他們的抖動又消耗了大量認知資源和意志力,這自然是違揹我們意願的事情。
也許你會發現,當你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抖腿,這是身體的一種自發反應,或是身體的一種預設狀態,身體要動,但現實條件又無法支援你離開座位,從而就有了這種節律性的抖動。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在抖腿,大致有以下幾種可能:
1、 TA很焦慮
2、 TA很想離開當下的情境
3、 TA在專心致志地做/想一件事情
綜上所述,抖腿有助於身心健康,抖自己的腿,讓別人煩去吧~~
回覆列表
生活常識,小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他!讓她哭會兒,他就知道哭是沒用的!
心理學證明,小孩子六個月以前給他足夠的關注,足夠的愛,孩子長大以後才會充滿安全感!這是早前在美國流傳的做法,但後來調查發現,那一代人特別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