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亂丶舞步

    能不能享受獨處的時光,可以直觀地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精神獨立。

    或者反過來說,精神不獨立的人,往往無法享受一個人的日子。

    比較典型的表現有:

    年輕女孩子上廁所都喜歡成群結隊地去,她們不喜歡一個人吃飯,不能一個人看電影,更受不了一個人旅行,因為她們沒有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找到依賴感和存在感。

    在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年代,有些女性喜歡生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一部分原因是她們愛孩子,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幼小的嬰兒身上,她們可以體會到完全的徹底的被需要。

    孩子大了,離開她們去獨立,她們就會覺得失落,生命被掏空,舊時代女人缺乏自我的表現是必須附屬於某一種角色和關係上。當男人讓她們失望,她們就寄希望於孩子身上。

    還比如有的男人,喜歡呼朋喚友,天天燈紅酒綠,誰家有個什麼事他肯定第一時間到,看起來很義氣,其實是內心空虛,不能接納自我的存在,停下來就覺得寂寞,只有用不斷的外界的刺激來將自己淹沒。

    獨立是一種被訓練和培養的結果,它可不是有一天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立刻就可以跑到外面的世界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它是一個孩子必須在家庭和教育中體會到被信任的感覺,父母不是全都包辦代替,也不是壓制貶低,而是鼓勵你可以自己完成一些事,讓你相信你可以支撐自己的生活,你有能力選擇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然後一個人才能逐漸的體會到自己身上所蘊藏的力量,在生活中體會成功和失敗——既體會成功後的榮譽感,也透過失敗瞭解自己的侷限。經過這樣長期不斷的暗示和訓練,一個人才會成為一個精神上可以獨立存在的人。

    但在我們的教育中,缺乏這樣的訓練。

    很多父母都難以掌握愛的方式和尺寸,不是什麼都包辦代替,始終不放手,就是對孩子的成長過分焦慮,意識不到孩子的能力,控制了孩子的精神發育。

    尤其是對女孩的教育,更是區別於男性,另搞一套。比如女孩從小就被教育,“你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因為你是女孩。”不斷暗示女孩將來還是要靠男人,再努力,不好看也是沒用,沒男人要也是失敗。

    很多父母和社會對女孩的教育中,都暗合著男人的需求,首先站在男人的立場上,用男人的標準來塑造女人,久而久之,很多女孩天然在精神上被壓制了閹割了,都不是完全精神世界完整的人,都是一些繼續渴望找到另外一半的殘缺品。

    當這樣的女孩在戀愛時,所謂愛情,並不是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是把愛情當成了逃避孤獨,綁架對方的藉口。

    就像你一樣,在一起時卿卿我我,離開對方就不知道幹什麼好,空虛無聊,無法忍受對方在除了愛情之外還享有自己的愛好和朋友,一旦不能成為對方的核心,內心就會產生一種被辜負的弱小感。

    這樣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你敷衍自己那些寶貴的時間,而是你始終在以附庸的身份生活,無法實現自我成長,你總是希望對方賦予你生活的意義,不斷侵入、霸佔、爭奪對方,慢慢的,你會令對方厭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著手開發潛在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