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鷹廈線98408146
-
2 # 潯陽鹹魚
這個題目其實涉及的方面挺多的,我就我自己的印象略談一點。
大量的藩鎮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朝廷為平定不服的藩鎮,付出巨大的開銷
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損耗了大量錢糧:其中以淮西之役持續三年,朝廷發十六道兵力近九萬人討伐,耗資最巨。其餘如討四川劉闢、平盧李師道之役亦勞師動眾。
唐朝中後期賦稅一直比較重,這和防備、藩鎮導致的舉國兵數居高不下有著密切關聯。
朝廷為平定藩鎮,持續加重對底層的賦稅
比如唐德宗時徵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自唐肅宗至德宗與憲宗,都曾派財臣理財、斂財。由此誕生了一批普遍遭人攻擊的財臣:趙贊、程異、皇甫鎛等。
而朝廷對底層的壓榨太過了,賦稅太重,直接導致了黃巢起義的爆發,敲響了唐王朝的喪鐘。
頑固型藩鎮的存在,使唐朝失去了大量稅收
【唐朝藩鎮割據形勢圖,取自網路】
以“河朔三鎮(盧龍鎮、成德鎮、魏博鎮)”為代表的“頑固型”藩鎮長期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官員自署,財賦自收,除去少量的“貢獻”以外,朝廷幾乎失去了這些半獨立藩鎮的財政收入,這對於唐王朝來說也是不可忽略的打擊。
此外,藩鎮的叛亂,屢屢威脅南北水陸運道。唐王朝以江淮財賦為自身命脈,運道的斷絕,幾乎可以顛覆了王朝的統治:在“四鎮之亂”時期,江南運道被攔截,長安乏糧,險些釀成兵變,顛覆朝廷。唐德宗在得到了鎮海軍節度使韓滉進貢的大量糧食後,與太子相對哭泣,慶賀朝廷得以保全。
結論總而言之,藩鎮對於唐朝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藩鎮與藩鎮的平衡、藩鎮與中央的平衡,為業已衰落的唐朝延續了較長的生命;另一方面,阻遏型的藩鎮大大加重了唐朝的財政負擔,在財政上拖垮了唐朝,而對下層的過度壓榨也最終激起了大規模動亂,最終引來了各方軍閥的混戰,在迴光返照、消滅了宿敵宦官之後,唐王室也最終走向滅亡。
-
3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還算是有些讀書體會。在看到某人的《揭析真實的唐朝藩鎮割據》https://www.toutiao.com/i6584669211266646532/?group_id=6584669211266646532文中對唐朝藩鎮和五代藩鎮的各種胡說八道的觀點之後。覺得還是應該解釋一下想為什麼說唐朝是被藩鎮掏空的問題。筆者就逐個解釋那個文章中的種種錯誤。
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唐朝中央政府是不是願意那些藩鎮存在呢?雖然後人在評價藩鎮和唐朝關係的時候,會有那麼一種看法,也就是認為唐朝和藩鎮是一種共生關係。也就是說,相互都離不開的兩者。就比如有人舉例,在大災之年的時候,如果唐朝中央政府要是沒有錢來救災的話,各個割據政權的軍閥節度使們,也會將自己領地的錢拿出來取救濟災民。其次,有人認為,在唐朝的國防政策上,藩鎮還是有一定的對敵人抗擊的作用。
筆者就先解答前一個問題。雖然在一些情況下,藩鎮可能會對大災之年的一些災區送錢送糧。然而是不是唐朝時候的方鎮就是真的有這個作用的,且一直持續下去呢?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在一些情況下,割據地方軍閥頭子,還可能就是眼睜睜的看著唐朝政府中的皇帝捱餓。公元784年,唐德宗的興元元年。就在前幾年,經過涇原之亂的唐長安一帶,發生了十分嚴重的饑荒。當時饑荒已經瀰漫到長安一帶,一斗米要買1000文錢,關中一帶的大地上更是滿眼餓殍遍地的畫面。連天子所在的長安城內,也有不少的饑民。不僅老百姓吃不飽,連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御林軍也跟著沒飯吃。那些那些餓著肚子的軍人,甚至相互約定,沒有吃的東西,他們就要造反(拘吾于軍中而不給糧!)。唐德宗自然知道要是再沒有糧食運來,這次的長安兵變,他就要被士兵們活吃掉。就在這時候,江南一帶的米糧運到了陝西地方。聽到這個訊息後,御林軍的將士們向皇帝高呼萬歲!這個本來二百五的皇帝還算有些腦子,他聽完士兵們的喊話後,去了太子所在的東宮。他對他兒子說:米送來了,我們父子有條活路了(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到了那種情況下,就在前幾年,宣佈歸順的河北三鎮怎麼不送糧食來?
也就是在前幾年的時候,河北三鎮對抗中央朝廷政府的大軍的之時。割據盧龍鎮的朱滔,在他發現自己的軍隊不太可能戰勝其他藩鎮的軍隊後,他向當時唐朝的敵人之一,也就是回鶻政權借兵。不僅是他,也就在唐朝討伐河北三大鎮的時候,魏博鎮,盧龍鎮,成德鎮這三大鎮的軍閥,同時寫信給北方的回鶻政權,雖然說後來這些軍閥打敗了入侵的回鶻軍隊。但此前,他們確實與回鶻政權勾結。用引狼入室來形容這些軍閥們,未必不可以。不但這樣,到了晚唐時候,一些節度使還可能就是會把反賊變成唐朝政府的官員,黃巢以後,這種人是越來越多,朱溫,畢師鐸,王緒等等一系列地方的反叛勢力都被唐朝政府詔安。然而,此時,唐王朝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那些傢伙會做什麼,不言而言。
既然在地方做大,那這些人就可以稱呼為節度使。關於節度使的情況,那篇文章中收到的:“事實上大多數節度使們過得並不舒心,絕非人們想象中割據自王的諸侯;相反,要時時看手下大頭兵的臉色,被以下犯上甚至被驅逐、被殺死、被滅門都司空見慣。可以說他們也是當了朝廷應付這些驕兵的減壓閥、替死鬼”。
筆者只能說這個作者完全是斷章取義。這段話分成三個意思,第一,節度使不是諸侯的代表。第二,是節度使不一定是地方的主人。藩鎮計程車兵們很可能驅逐,殺死現有的節度使。第三,節度使是唐朝的替罪羊。
第一個問題,筆者上文回答過,就不在重複。筆者就說第二個內容和第三個內容。首先,節度使是不是真的就不是地方主人呢?在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的歷史中,確實出現的地方兵將聯合起來,驅逐現有節度使,甚至殺死節度使的情況。就比如淮西地方。先是李忠臣的侄子李希烈驅逐他的族叔,後來李希烈被大將陳仙奇毒死,陳仙奇後來又被大將吳少誠殺死。再如盧龍鎮,先是地方士兵囚禁,驅逐地方節度使張弘靖。張弘靖走後,叛賊朱滔的孫子朱克融當盧龍鎮節度使。不久,朱克融被殺死。盧龍鎮士兵推李載義為節度使。
這些節度使不得好死的下場時間,大概是在公元780年到825年。這個時間的前後,正是藩鎮割據,不聽從中央號令的事實逐漸成形的時候,殺死現任節度使後,不是說後來節度使願意歸順唐朝朝廷。以淮西鎮為例,李忠臣走後,淮西一直都是半獨立狀態,從李希烈到被逮捕處死的吳元濟,淮西地方就是一個獨立王國。當時的藩鎮內部,絕不是說節度使不願意忠於朝廷額問題,而是整個地方對唐朝沒有向心力的情況發生。張弘靖是被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盧龍鎮節度使。在他上任後,他吃驚地發現,在他的管轄內,竟然有人公然祭拜大反賊安祿山,史思明。甚至給這些傢伙修廟,把他們當做神明一樣崇拜。張弘靖的被驅逐,就是因為他下你拆毀這些神廟,導致了地方的不滿情緒滋生。
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這些節度使可以在地方割據一段時間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在上臺前,鼓動地方士兵支援他們上位,而且他們在上位後,地方的人還不一定就在以後的時間裡就討厭他們。士兵願意發動兵變殺死現有節度使。這些被士兵擁戴的節度使在地方的時候,在生活上,少不了一番驕奢淫逸的瘋狂享樂。吳元濟在淮西時候,就是個酒色之徒,魏博鎮節度使田弘正的家人在京城地方的時候,魏博鎮每天供應這些人二士萬錢的生活費。郭子儀的家裡,更是要什麼就有什麼。
地方節度使上位的一個最佳工具就是利用地方的牙兵集團。在安史之亂後,一些地方的節度使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特意在軍隊中挑選一些精兵強將組成保護自己的牙兵牙將。後來的一些節度使能上位,就是這些士兵造反的原因。魏博鎮節度使田承嗣的兒子田緒見老爹不把節度使位子給自己,心生不滿,鼓動地方軍隊,殺死表兄田悅。浙西的李錡在地方的時候,就豢養了一支胡人保鏢部隊。
對於這樣的一支部隊,節度使自然是愛若珍寶。節度使為了養這些牙兵牙將。可謂是不惜血本。士兵每天都可以獲得好酒好肉的待遇。加上這些士兵很可能家就在藩鎮內,也可見士兵的家人們待遇如何,而這些牙兵集團就是地方藩鎮的居民之一。唐朝天子對他們而言,不是首先忠於的物件。
此外,還必須要澄清一個事實。在安史之亂後,一些地方藩鎮的節度使,如果僅僅看節度使的出身民族,將一些藩鎮看作是胡人王國也是說的通的。安史之亂前後,在唐軍中就有不少非漢人的胡人大將。在安祿山死後,一些藩鎮的節度使就是由非漢人的少數民族主帥擔任。安祿山的乾兒子李寶臣,後來做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本身是奚族人。李寶臣之後,契丹人王武俊為成德鎮節度使。割據魏博鎮的史憲誠也是奚族人,第一任盧龍鎮節度使李懷仙是東北地方的少數民族。割據山東一帶的李懷玉本是高句麗人。就從那個時代來說,這些節度使的血脈淵源也讓唐朝皇帝們萬分擔憂。
以上來說,唐朝其實在安史之亂後,是在逐漸陷入藩鎮分割的歷史潮流中。在經濟上,唐朝要拿出一大筆錢去安撫那些驕兵悍將。甚至要派皇帝女兒去藩鎮內和親,以求藩鎮不會掀起反叛的大旗。在民政上,在稅收方面,不僅要給藩鎮有減稅的特權,甚至藩鎮不會交稅給唐朝中央政府。在國防上,藩鎮的大將,還可能就是搗亂邊防的罪魁禍首。四川的劉闢,高駢等等不一而同。
在黃巢造反的大軍向長安進軍的時候,藩鎮們或者袖手傍觀,或者就是激化黃巢部隊變成難以消滅“反賊”的推手。甚至於後來,唐末的藩鎮延續到了五代十國。
回覆列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從建唐開始到宋滅後周,大概延續了360多年。同時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比較繁盛的歷史時期,以唐疆域周邊蕃鎮和內地少數民族地區,大至分以下幾個方面:
一、東北方面。靺鞨是東北肅慎族的後裔,唐朝初年,其領地主要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一帶。李淵開國之後,靺鞨與唐朝建立蕃署關係,向唐朝稱臣納貢。
二、西南方面。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初,松贊干布願意與唐建立政治聯絡,向唐求婚,與唐建立友好往來。南詔是唐在雲南“六詔”之一,也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738年,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統一六詔。六詔統一後,大量吸收唐朝文化,派大批貴族子弟來長安學習中原文化。
臺灣高山族。從東漢時期,漢朝政府與臺灣就有接觸,隋唐時期,與臺灣建立民間交往。
三、西北地區。從東漢時期,匈奴勢力開始頹廢,突厥民族興起。突厥最早居住在新疆阿爾泰山一帶,以遊牧為主,南北朝時期進入鐵器時代,六世紀建立奴隸制汗國,隋朝時期分裂為東西兩個突厥帝國,國土疆哉遼闊。唐初,突厥勢力強大,對唐朝邊境進行威脅和騷擾。唐中央政府在解決東突厥和薛延部落之後,逐步在漠北建立了六府七洲,並先後建立安北、北庭和安西三個都護府,進一步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統治與管理。公元七世紀末年,唐朝應東突厥首領的要求,開始每年給予大批的穀物、鐵器、農器和生鐵原料。
回紇是古代丁零的後裔,原居住的蒙古色楞河一帶,西漢以前是一個遊牧部落,公元七世紀建立公權世襲制。公元七世紀中葉打敗東突厥,建立回紇部落。唐安史之亂時,回紇兩次派兵協助唐朝平亂,學習唐代文化和建築藝術。八世紀末,回紇上書唐朝,要求將“回紇”改為“回鶻”,九世紀中期,回鶻漢國滅亡,回鶻族分別遷入甘肅、新疆等地。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政府力量削弱,已經沒有力量再去消滅安史餘部,只能大量分封安史餘部降將為地方節度使。分封的節度使與地方大地主聯合起來,各據一方,成為唐朝內部的蕃鎮割據勢力,一方面政治上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另一方面,使唐朝政府的稅賦收繳形同虛設。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蕃鎮是唐代政治經濟一個比較顯顯著的特點,雖然唐代的經濟是一個富裕的年代,但是為了保持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均衡,不得已面臨多方位的經濟輸出,對生產力相對不足的國家而言,負擔的確比較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