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魏東雙

    1895年的甲午戰爭對大清朝野的震動相當得大。

    一是之前都輕視日本,恐懼西洋,尤其是沙俄;

    二是戰後簽訂的《馬關新約》,日本獅子大開口,大清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一悶棍把大清打懵了,又被狠狠敲了一記竹槓。

    除了怕之外,更多的是崇拜,轉頭以日為師,朝廷和民間交往日密,留日之風乍起。從當代漢語中充斥著的日語詞彙可見一斑。

  • 2 # 威爾士親王

    甲午海戰這前清朝並不怕日本,相反從上到下很輕視日本,從光緒一力主戰就可以看到,沒有戰爭準備,沒有戰略儲備,倉促應戰盲目樂觀。一心一戰定乾坤。李鴻章為甲午背了黑鍋。

  • 3 # 使用者9615086504233

    晚清時期大清把購買軍火的錢拿來修御花園了,要不就給皇后過生日花了。

    日本全國捐款買武器,很多人把自己的金銀首飾都捐了出來,買了大量戰船武器。

    反看大清水軍,缺少武器彈藥,有的炮彈裡沒有炸藥,全是沙子。還不按時發放軍餉,這就是當時的情況。

  • 4 # 社會歷史觀

    我個人理解這句話的實質是三種對立面,一是民眾與政府的對立,二是洋務運動的失敗與明治維新成功的對立,三是世界格局突變與中國格局難以適應的對立。清政府並不是一開始就備受打壓的,而是到了晚期才飽受欺凌,所以說怕的實質不是日本,而是階級矛盾。

    人民與政府

    晚清和日本的差距在於政府的對人民的態度,而這就決定了人民對政府的態度。日本人之所以在維新期間全民支援政府,正是由於拓寬了視野,接受了新思想,新科學,但日本政府仍然有很多不開明的地方,我們不討論這些。因為我們不能誇大日本政府,但也必須承認清政府後期只顧自己,沒有作為,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人民思想被拘束,被奴役,民間產業被束縛,難以發展,封建階級又過於腐朽,只懂得壓榨百姓,又怎會得到支援呢?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這兩場運動可以說是在同時間發生的,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突出表現就是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但是儘管這樣,清政府由於多年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與腐朽制度,其發展週期遠遠被拉長。洋務運動建立了許多軍工廠,組建了自己的海軍,據說排名世界第六,但是進口的炮彈是很好用,自己造的都是摻了假的,軍費用作揮霍,修繕皇宮竟然比得過抵禦外敵,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洋務運動的失敗,究其根本,洋務運動本質還是封建階級的,腐朽的制度不可能帶領人民走向光明,只是進一步滿足了那些統治者的貪慾。

    世界格局突變

    晚清時候,世界變革,國家紛紛躋身工業化,尋求新發展,唯獨晚清還在閉關鎖國,歸根是統治者眼界小,思想腐朽落後,政府貪得無厭,無能為民,外中國產業衝擊我們的市場,打擊著民間的企業,壓榨人民的錢包,收攏人民的思想,清政府難以跟進格局變化,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我們不能否認歷史,但絕對不能忘記了歷史,我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斥責與謾罵是無意義的,也是不合情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為新中國美麗明天而努力奮鬥!

  • 5 # 文史不假

    北韓的東學黨起義爆發後,作為宗主國的滿清政府,在北韓的請求下出兵予以援助。雖然,北韓政府並沒有要求日本出兵,但心懷鬼胎的小日本,還是以保護僑民為由,強行出兵北韓,還美其名曰:幫助北韓鎮壓叛亂。

    東學黨起義平定後,小日本還繼續賴在北韓不撤,明顯沒安好心。而且,它還對清軍虎視眈眈,雙方都嚴陣以待。

    最終,在1894年時,以日本偷襲清軍的運兵船為標誌,爆發了中日豐島海戰,甲午戰爭也由此拉開帷幕。

    不出意外,無能的清政府果然又戰敗了。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在軍事領域的改革也同時宣告徹底失敗。

    接下來,清政府又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其內容和影響我就不再贅述了,一提起來就心中有氣。而日本,也憑藉著白花花的銀子,很快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不斷的對外擴張和侵略。

    據此,很多人都認為,晚清最怕的是日本。但是,我倒不這麼認為,筆者個人覺得,晚清基本上誰都怕。可你要硬說最怕誰,還真就不是日本,而是俄國。

    俄國位於大清的北面,這廝不斷從中國的東北和西北進行蠶食。尤其在東北地區,其勢力一步步延伸,甚至已經擴張到了遼東地區。俄華人以保護鐵路權益為由,在東北駐紮了大批的陸軍,其太平洋分艦隊更是依託旅順港,企圖長期控制中國的黃海海域,獲得進入太平洋的常年不凍港。

    可以說,俄國已經在事實上把中國東北地區,甚至於連遼東都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按照俄國佬長久以來一貫的惡習,下一步就該找機會直接吞併了。因為!俄國佬最大的愛好就是吞併他國領土,從現在俄羅斯17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就可得知它的貪婪。

    1904年2月,在英國佬的暗中慫恿下,日本悍然挑起了“日俄戰爭”。對此,滿清政府很無奈,真的很無奈,因為他兩邊都怕,兩邊都惹不起。

    於是,1904年2月12日時,滿清政府沒羞沒臊地宣佈“局外中立”。想想!兩條狗打架,而且還在自己院子裡,而主人卻不敢聲張,甚至宣佈自己中立。

    雖然表面宣佈中立了,但滿清卻在暗中支援日本。因為,長期的被動挨打和戰敗簽約,使得滿清也從失敗中獲得了經驗,那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雖然很討厭,但他更多停留在撈取經濟利益方面,即便是割地,也不像俄國那樣的貪婪無度。

    因此,清政府偷偷留了一手,他暗渡陳倉,悄悄為小日本提供後勤援助,以便抗擊俄國佬。甚至,滿清還在暗中參與日軍的諜報工作,為他們刺探俄軍的相關情報。

    就這樣,戰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俄國,這樣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居然沒皮沒臉的被新崛起的小日本給擊敗了。

    所以說,晚清雖然很怕日本,但最怕的還是俄國,它才是最大的隱患!

    回答完畢。

  • 6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應該是晚清最怕的是分裂國家分裂民族不斷在大陸搞恐怖活動的日本友人和漢奸,更可怕的是他們還會創造《揚州十日記》《嘉定三屠殺》,他們可是清帝國政府出錢供養他們在日本生活和學習,盼望他們早日學成,報孝國家,報孝祖華人民。可是他們卻被日本友人傳銷式洗腦,成為日本友人禍害分裂中國的忠實打手,為日本友人全面侵略中國充當先鋒隊,馬前卒。

  • 7 # 華豎

    晚清時期是中國至昏至暗的時期之一,面對外敵入侵,對內則有太平天國起義,朝廷則昏庸無能,縱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重臣也難有迴天之術,而在清朝政府加速走向衰亡的過程中,甲午海戰絕對是給了晚清重重的一擊,讓清廷喪失了振作起來的最後稻草。

    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有著綿長的歷史,自秦以來就有相互交流的記載,到唐時則有著更為深入的交往,大量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政治、技術和語言,中國也有一些人東渡日本,這種交流使日本迅速的脫離矇昧,步入強盛。

    然而對於日本這個學生來說,卻是充滿了野心的,他無時無刻不在夢想著能夠佔領大陸,成就他們的宏大理想。這種挑戰在中日交往的歷史上不斷上演,日本對北韓進行不斷地侵擾,妄圖以此為踏板,從海洋走向陸地。在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幕府大臣豐臣秀吉發動兩次侵略北韓的戰爭,狂妄的想佔領北京,在中國大陸建立大日本國,結果被明朝軍隊擊敗。

    而與時同時,不斷有日本流民、倭寇犯我東南沿海邊境,長時間的侵擾,讓當地人民苦不堪言,以致於明朝長時間實行了海禁政策,影響了對外交往及當地經濟發展。好在,明政府有戚繼光等強力反擊,抗擊逶寇,取得很大成功。

    明政府對日本的優勢,讓日本在其後的二百多年裡比較老實,再沒有敢染指中國。

    而到了清朝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國家實力大增,相反,中國的境況卻一天不如一天,雙方實力彼消此長。日本看到這種形勢,就開始在世界列強瓜分世界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而它的觸角首先對準的就是中國周邊的附屬國和地區,臺灣、琉球和北韓先後被其佔領或攻佔,面對清朝政府的放任和無能為力,他的膽子更大起來。最後直接和清政府開戰,從而爆發了甲午海戰,日本一舉擊敗了號稱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的北洋海軍,把清政府最後一塊遮羞布也扯了下來。

    日本與其它世界列強是有一些區別的,其它列強在工業革命以後,大量過剩的產品要尋找市場,他們來到中國更多訴求是通商,而非佔領,而日本卻不同,除了通商更重要的是佔領中國,這在當時是如此,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抗日戰爭更是如此。

    透過佔領北韓,佔領東北,蒙古,再向中原推進,從而全面佔領中國,實現日本建立大東亞國家的戰略構想。晚清之時,清政府面對自己曾經的學生,毫無還手之力,戰爭失敗,賠款一次比一次多,李鴻章到日本下關,竟被日本人開槍擊傷,險些喪命,其中所受的煎熬也是可想而知的。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對於日本的狼子野心也是心知肚明的,這在他處理對外事務的思路上就能體現出來,所以在東北和北韓問題上想利用俄國來牽制日本,但沒想到日本在日俄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佔得上鋒。清政府對日本是日防夜防,但無奈實力懸殊,終於敗北,這種種的教訓,讓清政府心有餘悸,甚為忌憚。

    最後套用現在一句流行詞,“別人唱歌是要錢,你唱歌是要命”。列強來中國是要錢的,日本來中國是要命的,這種區別讓日本處處下狠手,下黑手,怎能讓晚清政府不害怕呢?

  • 8 # 靈石蘊

    說怕不確切,雖然屢戰屢敗,但晚清可從沒怕過日本,也從來沒怕過西方諸強,在大清眼裡,日本彈丸小國罷了,西方諸強也不過是化外蠻夷,他們有什麼可怕的。大清怕的一直以來都是內部……

    題主問題可以換個說法,這麼問:為什麼顛覆大清的力量來自於日本?或者說,為什麼反清份子喜歡往日本跑,日本又為什麼喜歡收留這些反清份子……

    這樣就簡單明瞭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日本是現成的樣板,懷著救國之心,赴日本尋求真理

    他們對日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因為日本是東方文明一份子,是中華文明輻射國,和中國淵源很深,相當於一個小中華;陌生,因為同樣的基礎,日本經過小几十年改革,竟然成為世界強國,大清卻不行。為什麼,差距在哪?先驅們想去學習,去掌握

    第二個,對日本來說,中華太大,一口吃不下,強吃會被噎死,需要想法肢解

    大清政府雖然衰弱無能,瘡痍遍地,但終歸是一個整體,一個整體顯然不符合日本利益,說不定就能發酵出來個啥呢。所以,日本需要對培植代理人對大清進行切割肢解,而大量招收旅日學子,把他們培養成傾日份子再返回大清,可以加速這個時間,如此,對於反清份子,日本當然樂意接收

    與狼共舞,機遇挑戰並存

  • 9 # 暢享歷史

    下面幾條回答已經很完備了,那我借題發揮,來解析一下日本之於中國的關係。

    中國與日本的聯絡,從唐朝時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日本便開始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與制度。

    直到西方列強扣開日本的國門,日本開始明白,中國閉關鎖國那一套不管用了,於是開始向西方學習,新式海軍應運而生。而中國,被它們當成了狩獵的後花園。

    晚清時期,在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協議之後,清政府中開明派在光緒的支援下進行了洋務運動。開工廠,練新兵,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如果洋務運動一直進行下去,清朝還將延壽幾十年。可惜在前途光明的情況下,甲午戰爭開始了……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清政府割地賠款,保守派掌權,中國的一次復興的機會被日本摧毀了。而日本因此搖身一變成為殖民者,對著風雨飄搖的中國一次次動起了血淋淋的刀。

    而1931年,國民軍掌權中國,即將開展經濟建設時,日本人又出現了。1931年9月18日,盧溝橋事變,侵佔東北。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向中國發動全面戰爭。中國在日本鬼子的戰爭泥潭中又耽誤了很多年。乃至於長期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日漸強大。日本恐慌於中國之崛起,重新提起所謂的釣魚島爭端,企圖再一次阻擋中國之崛起。

    中國不是以前那個任人宰割的羔羊了。

    歷史不該被遺忘,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四十的人了,想學英語,怎樣學習才能學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