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鄉尋

    澳洲淡水龍蝦原產於大洋洲,是近幾年從澳洲引進的一種大型淡水蝦,包括紅螯螯蝦和牙別螯蝦兩個品種。澳洲淡水龍蝦又名紅螯螯蝦,學名Cherax quadriarinatus。原為野生蝦,1971年開始人工養殖,是目前世界上最優良的淡水蝦類之一。該蝦終生生活在淡水中,雜食性,有較快的生長速度,能在淡水中自然繁殖孵化,有較高的成活率和較強的抗病能力,攻擊性弱,耐低氧,耐汙,適應性強並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食比率高(腹部佔總體重的42%~47%),並具有耐長途運輸、可鮮活上市、人工繁殖裝置簡單、成本低等優點。根據北京市水產研究所對引進兩種澳洲淡水龍蝦試養研究,紅螯螯蝦生長速度比牙別螯蝦快,牙別螯蝦耐低溫能力比紅螯螯蝦強。

    1.1 生物學特點

    澳洲淡水龍蝦隸屬十足目、擬螯蝦科、光殼蝦屬。一足齡個體為100~250g(國外最大個體達500g)。體色呈鑲嵌褐綠色。頭胸部和腹部均勻連線,外披一層堅硬外殼。胸足五對,第一對胸足特別發達而成強大的螯,雄性螯比雌性發達。觸鬚三對,外緣一對特別特別粗長,約長於體長的1/3。棲息或正常爬行觸鬚在前,受驚嚇或受攻擊時,兩長鬚彎向尾部,防止尾部受攻擊。尾扇五片,強大有力。雌蝦抱卵和孵化期,尾扇常向內彎曲。該蝦一年成熟,卵粒大而少,親蝦抱卵量於其頭胸甲長度的關係為:Y=7.5X2+20X-40(Y為抱卵量,單位為粒,X為頭胸甲長度,單位為釐米)一般抱卵量為250~500粒。

    該蝦喜暗怕光,多營爬行生活,不善游泳。正常條件下,白天多隱匿棲息在深水洞穴中,傍晚開始活動,多聚集在淺水灘邊爬行覓食尋偶,受驚即迅速逃回深水中。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受驚或遇敵迅速向後彈跳躲避。喜活水新水逆水上溯,以清新、略成鹼性(pH7.0~8.0)的水質為好。對惡劣環境忍耐能力很強,在5~35℃的水溫都能生存。

    紅螯螯蝦整個軀體由幾丁質甲殼覆蓋,呈短粗狀,體色為藍綠色,由頭胸部和腹部組成,長度比近似1∶1,第一對步足粗壯呈螯狀,其末端膨大呈鉗形,是防禦敵害侵擾,進行自衛和掘洞的主要工具。其他步足中,第二、三步足為螯狀,第四、五步足呈爪狀。

    1.2 生活習性

    紅螯螯蝦的適應性較強,耐低氧和耐高溫。紅螯螯蝦的習性是晝伏夜出,白天潛伏在水體可隱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不善游泳,多在池底爬行棲息,喜叢集活動。交配季節,所有的紅螯螯蝦白天都顯得十分活躍。養殖試驗表明,紅螯螯蝦存活溫度範圍在5~35℃,適宜生長溫度為13~28℃,當水溫超過13℃即開始攝食,水溫超過30℃,則會抑制生長。該蝦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會打洞,據觀察,在較軟的池底泥中,養殖過程很少掘穴,但在越冬過程中,這種蝦肯定打洞。 紅螯螯蝦耐低溶氧能力較強,如水中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溼微水狀態下,亦能存活較長時間,在養殖或越冬過程中,常發現紅螯螯蝦出現在堤埂上。幼體和懷卵蝦則不宜在低溶氧的環境中,否則會導致幼體和卵胚的死亡。故在養殖過程中溶氧一般不應低於4毫克/升,在孵化過程中溶氧量還應高一些。

    1.3 食性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有機物碎屑、著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包括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的卵、蛹、螺、蚌和魚肉等。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可投餵配合飼料、農副產品加工的副產品(餅粕類、米糠、麩皮等),屠宰場的下腳料以及各種細嫩的陸草、瓜果、菜葉等。該蝦養殖中的飼料比較容易解決。

    1.4 繁殖與生長

    紅螯螯蝦沒有確定的繁殖季節,當水溫在20~30℃時,一年四季都可進行繁殖,並且有多次產卵現象。每次產卵量因個體大小而異,一般年產卵量在1000粒左右,受精卵粘附於雌蝦的腹肢上孵化發育,孵化出的幼體仍附著於雌蝦的腹肢上生活一段時間,經幾次蛻皮後,才離開母體自由生活。 紅螯螯蝦從稚蝦生長到成蝦的整個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蛻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剛孵出的稚蝦每次蛻殼的時間間隔較短,在1~2天蛻殼1次,隨著身體的長大,蛻殼間隔的時間也就延長。在蛻殼期間,該蝦最容易受敵害生物或同類侵食,是該蝦引起死亡的危險期。若在此期間人為捕捉、搬動、水質差或缺氧則更易死亡。

    1.5 防逃

    紅螯螯蝦攀爬能力很強,在夜晚或陰雨天喜歡到陸地上活動,因此飼養紅螯螯蝦的池塘必須建有防逃設施。用於紅螯螯蝦防逃的設施可採用帶飛簷的土牆、磚牆及塑膠板等,高40釐米左右。

    1.6 雌雄鑑別

    澳洲淡水龍蝦雌雄區別比較明顯,雄性螯足膨大,且螯足的前端披有明亮、柔軟的紅色薄膜;雌性螯足較小,大部分沒有紅色薄膜,即便有,其面積也較小且顏色比較淡。另外,可依生殖孔判別,雌性的生殖孔在第三對步足基部,雄性的生殖孔在第五對步足基部。

    第二章 人工繁殖

    紅螯螯蝦一年可多次產卵,白晝的長短對其繁殖有一定的影響。在水溫下降至20℃以下則不見有產卵現象,當水溫由20℃開始升溫,則逐漸發生交配、產卵現象。該蝦飼養得好,一年可繁殖2~3次。

    2.1 親蝦的選擇

    2.1.1 親蝦要求要求選擇活力強、附肢完整、軀體光滑、無附著物和病害(如尾部腐爛和殼受損)的成蝦作親蝦。為了取得較高的繁殖力,要選擇體長在9釐米以上,成熟度好的、有較大產卵力的大螯蝦,此外還要按規格大小分組,並選擇與之相配的雄蝦。

    2.1.2 雌雄鑑別同齡紅螯螯蝦的雄性個體大於雌性,且雄性成蝦兩個螯足前端外側有一鮮紅柔膜質斑塊,外觀極易與雌性區別。

    2.1.3 雌雄比例在自然養殖的條件下,雌雄比例與羅氏沼蝦相仿,但雌性需稍多一些。在繁殖過程中,雌雄比例以2∶1較為合適。

    2.2 親蝦的飼養及培育

    浸浴10分鐘左右,消除附著生物後,才能移入親蝦池養殖。

    2.2.1 培育池分為水泥池和土池兩種。培育池的選擇必須考慮以下情況:

    ①生產規模。根據生產規模選擇一個面積適宜的親蝦培育池,但無論場地大小,其所處的位置都應該是水源良好,排灌方便,空氣新鮮,環境安靜,不受自然和人為的干擾。

    ②面積。面積應因地制宜,大規模生產一般在80平方米以上,甚至可以是2000平方米以上,水體大,水質較穩定;小規模生產的培育池可幾至十幾平方米。

    ④水質。總的要求是水質要清新,溶氧要高,特別是強化培育期間溶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越冬期間的溫度應控制在16~18℃。

    ⑤隱蔽物及防逃設施。為了防止親蝦的自相殘殺現象,在高密度放養的培育池中加竹筐、掛網、毛竹等隱蔽物。由於在土池越冬期間的親蝦容易打洞,最好的防止辦法是在水池的斜坡加澆水泥,堤埂周圍用塑膠薄膜攔高度為30釐米的防逃牆。

    2.2.2 親蝦的放養親蝦放養之前,水泥池要清理消毒,土池要清除淤泥、汙物和殘飼,修補漏洞,搞好防逃、排灌及保溫設施。一般親蝦進池前,一般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藥物進行池水消毒,然後進行親蝦的放養。放養的密度直接關係到親蝦的培育效果,放養密度過大,則導致親蝦生長髮育不良;放養密度太小,則會造成水池、人力及物力的浪費。一般視水池的面積、培育季節、親蝦生理狀況及個體大小決定其放養密度。根據生產實踐經驗,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規格為16只/公斤的蝦20只左右。

    2.2.3 親蝦的培育及管理親蝦由於抱卵量少,因此必須提高親蝦培育過程中的成活率,才能保證苗種生產的產量。在培育及管理上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豐富的營養、充足的氧氣和適宜的溫度及良好的防逃設施。

    良好的水質使親蝦有一很好的生活環境,一般要視水色、透明度及天氣的情況加水和排水。每隔3~4天換水1次,每次換1/3的池水,以保證水質良好。營養物質是親蝦性腺發育的物質基礎,除了在池內投放少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蘆等)外,早期培育一般投餵市售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蝦蟹顆粒飼料。在有條件的地方,特別是在升溫強化培育的過程中,增加投餵一些小魚、蚯蚓和貝殼類等動物性飼料,更能促進其生長髮育。投餵量一般為親蝦體重的4%~5%,並視其吃食情況增加或減少。殘留物必須定時吸掉,以免水質惡化。在越冬過程中可定時充氧,在強化管理過程中,必須不間斷充氧。強化培育升溫時,溫度控制在28~30℃。另外,在土池越冬期間,要做好防逃工作,因為在非常寒冷的日子,紅螯螯蝦會打洞。2.2.4 親蝦越冬紅螯螯蝦的生存水溫最低值為5℃。但透過生產過程中的觀察,當水溫低於9℃,3釐米左右的親蝦在越冬期間死亡率很高,成蝦雖能生存,但2~3個月後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搞好親蝦的越冬工作,保證越冬期間的水溫在16~18℃,也是整個繁殖工作的重要環節。

    ①越冬的主要設施。親蝦越冬的方法與羅氏沼蝦相同,常用的越冬方法有塑膠薄膜覆蓋水池保溫法、電熱器加溫法、溫泉水越冬法、工廠餘熱水越冬法和玻璃溫室越冬法等,都能達到親蝦安全越冬的目的。

    ②強化培育。紅螯螯蝦一年一般可抱卵2~3次,繁殖期為5~10月,盛期為6~8月。每隻蝦的抱卵量為40~1400粒。這一階段,親蝦要進行多次交配產卵,而每經過一次繁殖,都要消耗體內大量的營養物質,體質顯著減弱。另外,當抱卵親蝦孵出稚蝦後,應及時把母蝦移出育苗池,並投餵足夠的飼料,以便能再次達到性成熟。稚蝦全部脫離母蝦後,母蝦立即開始交配產卵,開始下一次繁殖過程。

    2.3 紅螯螯蝦的產卵及孵化

    澳洲淡水龍蝦隸屬十足目、擬螯蝦科、光殼蝦屬。2.3.1 蝦的成熟期及交配產卵

    ①成熟期。當年養成的蝦,經過越冬期間飼養及強化培育,都能達到性成熟,一般雌蝦每隻為50~70克,雄蝦每隻為70~100克。產卵的親蝦抱卵量與親蝦質量、個體的大小、生活環境、培育條件及年齡有密切的關係。據報道,同一規格的親蝦抱卵量第二年的卵粒數比初產卵粒數多。

    ②交配。在繁殖季節,雄蝦主動接近雌蝦,頭部對頭部,用第二步足平滑的外緣推擊雌蝦直到其作出反應,作出反應的雌蝦會主動接近雄蝦,雄蝦抬起頭胸部,腹部捲起,雌蝦繼續向前,直到爬上雄蝦仰起的腹部之上,始終頭對頭。雄蝦抱緊雌蝦,並調整自身的位置,射精後雌蝦立即跑開。 親蝦交配時間很短,通常只有1分鐘。交配後的幾分鐘,雌蝦用步足分散精團,此時最後一對步足起作用。

    孵化期間雌蝦不活躍,一般隱蔽在隱蔽物中,少數抱卵雌蝦仍舊攝食。此時,抱卵蝦的腹部卵容易掉,因而在操作管理時要非常小心。

    2.3.2 孵化條件

    從完成體外受精的卵到稚蝦離開母體獨立生活,在適宜的條件下要經過42天左右的培育期。此階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滿足親蝦和卵孵化所需要的生態條件,其中對溫度、光照、水質、溶氧和餌料等要求較為突出。

    ①溶氧。抱卵蝦的耗氧量大,在孵化期內要連續不斷地充氧,使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②光照。紅螯螯蝦的繁殖也受到光照的影響,一般光照14小時,然後蓋上黑布,使水池黑暗10小時。

    ④抱卵蝦的飼料。抱卵蝦的飼料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包括新鮮的水生植物,用一些動物飼料,如魚肉和少量的含蛋白質高的蝦蟹顆粒飼料加以投餵,效果會更好些。

    2.3.3 孵化

    抱卵的蝦在孵化過程中,經常腹部捲曲爬行或棲息,藉以保護受精卵不受外界的影響和損害。受精卵胚胎髮育過程,卵色由黃綠色到暗紅色,以後透明區逐漸擴大,卵球略有膨大並拉長,眼點出現,附肢形成,最後卵膜脫落,稚蝦形成。但卵黃尚未全部消失,仍依附於母蝦腹部生活。再經7~10天,稚蝦開始離開母體,獨立生活,此時稚蝦變淡褐色,體長0.8釐米。與其他甲殼動物一樣,在適溫範圍,水溫越高,孵化時間越短,若遇低溫,水溫低至20℃時,變化幅度大,受精卵易脫落或長水黴致胚胎死亡。一般水溫為26~29℃時,孵化時間為42~47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午看見蜘蛛從房頂往下落,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