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雨飄渺
-
2 # sunjin6278
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總結說:“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劉伯溫勸阻朱元璋伐日本,正所謂“書生誤國”。老朱初開大明,國勢正盛,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一氣所指,無不摧枯拉朽。近代以來,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中國清王朝正處日薄西山,閉關鎖國,腐敗無能,國勢日頹。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對了路,國勢日旺,與中國的幾次戰爭,都是中國以失敗而告終,特別是八年抗戰,更是讓中國吃盡了苦頭,受盡了屈辱。中國不如日本,沒有日本強悍,這種畏日心理根深蒂固,似乎以前的日本也是很強勢的。其實明朝開國時期,中國造船業已世界領先,不然不可能有不久的鄭和下西洋。明朝海軍也相當歷害,攻伐戰守熟練,火炮也在當時很先進。明朝軍隊剛經戰火浴煉,戰鬥力很強,作戰經驗豐富,經過一兩年準備期,完全可征伐日本。日本當時正處農耕時期,文明都是由中國傳入,各方面技術都難和中國匹敵,經濟文化都很原始落後,綜合國力與中國差遠了,了了幾個小島上的小打小鬧,能練出什麼有戰鬥力的軍隊?因此,就當時情形,大明經過充分準備,渡海演練,是完全可以完虐日本的。如果當時能一統日本,化為中國一個省,何有百多年來的種種屈辱?劉伯溫秀才出身,元末亂世,已讓他對戰爭厭惡之極,對於他這種能稍安就苟且的人來說,目光短淺,怎能不極力找理由勸說老朱放棄伐日的想法呢?他這一勸說不當緊,遺害了中國幾百年啊!抗美援朝時期,如果毛澤東主席稍不堅定,出兵北韓就成泡影,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也就無影無蹤,中國也只能以懦弱姿態出現在世界強國之前。所以,目光遠大、一勞永逸正是偉人異於常人最了不起之處啊!(隨手所寫,歡迎批評指正。)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朱元璋想打日本完全就是一時的衝動,只是礙於一個皇帝的面子而已,而劉伯溫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當時來說大明攻打日本的時機還是不太成熟。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也是為了給周邊的小國家一個警告或者是一個通知吧,以後天朝就是大明的了,不再是蒙古人了。當時來說像日本,高麗,安南這些小國家只能是對中國俯首陳臣,但是日本又和安南‘高麗這些國家不一樣,畢竟那時候的造船技術不是那麼發達,日本和中原又隔了大海。所以日本也表示對大明不服,結果就直接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給殺了。朱元璋還是很氣憤的,馬上就要出兵攻打日本,其實不光是這一個原因,因為當時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已經是持續多年了,在元朝末年就已經有了,朱元璋也是想滅了日本這個彈丸小國。但是劉伯溫就不答應了。為什麼劉伯溫要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呢?
首先就是前朝之鑑,都知道元朝一開始也是出兵日本的,打了三次,但是都沒有成功,對於大明來說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其次就是天下初定,朱元璋第一次派使者去日本的時候是1369年,朱元璋1368年才稱帝,而且這個時候的大明內憂外患,北元還沒有被消滅,而且當時還有四川的明升,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這些都還沒有被消滅。國內也是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重建。
這個時候朱元璋如果去攻打日本,那麼北方的蒙古人要是南下,朱元璋拿什麼抵抗,成功了還好,一旦失敗了,那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明瞬間就會土崩瓦解。
所以說朱元璋也是在聽了劉伯溫的說法之後,也是放棄了對於日本的進攻。但是不管是劉伯溫勸阻朱元璋,還是朱元璋堅持攻打日本,兩個人的位子不一樣,出發的角度肯定也是不一樣的。朱元璋作為一國之主,所以面對日本的挑釁肯定是想彰顯國威的,但是劉伯溫作為朱元璋智囊團的第一人,肯定是必須要為朱元璋考慮所有的事的,必須要面面俱到,保住朱元璋的天下。
-
4 # 蘇綻
明朝建立以後,朝廷派使臣向周邊各國派遞國書,但是明朝使臣到達日本,竟被日本親王所殺。當時王朝初創,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小小夷島竟敢大逆不道,朱元璋勃然大怒,自然想東征日本,滅一滅日本威風。
日本當時處於南北朝時代,紛爭不斷,殺明使臣的是日本南朝權臣懷良親王。正所謂光腳不怕穿鞋,日本南朝頂撞大明,並回復了朱元璋一封頗具格局的書信: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這封回信無論文采還是韜略都無懈可擊,顯示出日本並非沒有教化,且國內同樣有強人存在。此外,日本南朝以臣自稱而稱明朝為君,也滿足了朱元璋的虛榮。而信中所說,明朝如果對日之戰,即便勝了,日本對於大明也屬雞肋,也不過是贏得一個面子而已。但是如果大明敗了,則大明也有淪為小邦的可能,這句話無疑也正是朱元璋所深慮的。而日本仰仗山海之險,的確沒有遠征之必要。
實際上,在元朝以前,日本對中原王朝是極盡恭維也是極盡忌憚的。而元朝忽必烈時曾數次遠征日本,結果損兵折將,反而致使王朝衰退。由此,元以後,日本對中原王朝的反動和蔑視開始增加。也因此才會出現明初殺害明朝使臣這種事情。當然,除了日本南朝以外,當時日本的北朝,其實是存有與大明交好的意願,只可惜沒有與大明互通訊息,且大明朝也並無知曉該朝,而錯過了。
儘管朱元璋有意收拾日本,但元朝徵日的前車之鑑,且大明初建,百廢待興。以及當時北元威脅並未蕩盡,明朝的對外重心依然在北方。因此,對於日本的挑釁,儘管檯面上不好看,但朱元璋內心其實並不想真正付諸行動。
因此,劉伯溫借用元朝之故,以及大明王朝當下的重心在內而不在外,給朱元璋一個很好的臺階下來。由此,朱元璋也就並未再談及徵日了。此後,日本對大明也有零星的朝貢,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庭之國”,斷絕日本與民間的往來,但同時也將日本列為明朝對外永不征伐的15個“不徵之國”之一。
-
5 # 北京不冷東京熱
劉伯溫的用意,當然是為了明朝的國家利益,那就是朱元璋時,明朝建國不久,急需要休養生息,況不可輕易用兵,陷入窮兵黷武之嫌。歸根結底,劉伯溫是為明朝長遠計。
那麼,在劉伯溫勸慰之前,明朝與日本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兒呢?
原來在元朝時,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南朝北朝連年攻伐,九州等西南等地的一群浪人就流浪到中國東南沿海,成為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明朝國定不久,朱元璋煩不勝煩,洪武二年(1369年),便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國王問罪。他在給日本的詔書裡這樣寫道:“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這句話意思就是:詔書到了,你要就稱臣,要就自己練兵,等著我修理你,如果你一定要當倭寇,那麼我就派遣人到你這,捉你的人,抓你的王。
當時,這份詔書遞到了日本南朝的國王——懷良親王,他是武將出身,脾氣火爆,在看了朱元璋的詔書後,氣炸了,不但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還殺死其他五人,依舊縱容倭寇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
懷良親王斬殺來使讓朱元璋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這時劉伯溫才說了上述那句話。
元朝時,元朝三次出兵日本,無奈每次都遭遇颱風,無功而返,日本於是把颱風也稱之為神風。這就是日本得以在元明時代自high的原因。幸運的是,北韓半島壬戌戰爭年間,明朝大將大敗豐成秀吉,奠定了日後300年的東亞和平。
這就是中日北韓半島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
-
6 # 執斧談史說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和忽必烈一樣向日本派出使臣要他們稱臣納貢,結果也遭到了和忽必烈一樣的待遇使者大部分被殺了,因此朱元璋勃然大怒也想和忽必烈一樣派兵征討日本,但是最終卻沒有成行,反而把日本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之一,據說朱元璋放棄討伐日本和劉伯溫大力勸阻有很大關係。
不管歷史上朱元璋最終沒有徵討日本和劉伯溫的勸阻有沒有關係,其實朱元璋是否征討日本都需要考慮到必要性、經濟性和風險性這三方面,因此權衡利弊後最終他和隋煬帝一樣不得不放棄了征討日本的打算,然而自以為中國害怕的日本卻開始了不斷侵略中國之路。
朱元璋之所以面對日本的羞辱惹氣吞聲是因為非常輕視日本,他把日本看作是不懂禮儀的蠻夷小國極度鄙視,認為它並不能給中國造成什麼威脅。而當時明朝的主要敵人就是退守草原的元朝殘餘勢力北元政權,因此在明朝剛剛建立百姓需要修養生息的情況下,朱元璋自然不願意過多樹敵覺得沒必要去征討日本,如果他知道今後日本給中國帶來這麼多痛苦的話說什麼也要蕩平它啊。
這和當初倭國的小野妹子的國書裡日本國王自稱日出處天子,引得隋煬帝勃然大怒想要出兵征討,可是卻因為要對付高句麗只好放棄是一樣的道理,對中原王朝來說在近代以前來自陸地的危險是優先要解決的問題,而海洋危機是近代之後才逐漸成為主要威脅的,因此對於島國日本自然就缺乏足夠的重視了。
從經濟上考慮要打造一支征服日本的海軍花費是十分巨大的,明朝光是打造3萬人左右的鄭和艦隊就比較吃力了,要征服日本鄭和艦隊的規模顯然是不夠的。而日本土地又比較貧瘠就算征服了也沒有多少油水,所以中原王朝歷來都不喜歡不適合耕種的地區,對於那些偏僻貧瘠的地區也不大喜歡卻征服,大家想想看連北韓半島都放棄了還會想要日本嗎?
再有在海上作戰的風險性一般而言也要大於在陸地上,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都因為突然而至的颱風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因此日本人一直認為是神風保佑了他們,到了二戰末期還組織了所謂的神風特工隊,企圖他透過自殺式襲擊扭轉自己戰敗的命運,對於朱元璋來說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失敗的教訓也不得不讓他慎重考慮。
所以以朱元璋的聰明就算沒有人勸阻他也未必就會去征討日本,因為當時的日本在明朝看來確實難以構成威脅,經濟上又不划算征服了也沒有什麼油水還要鎮壓他們的反抗,而且跨海作戰風險也大,因此只好把桀驁不馴的日本列為不徵之國老死不相往來了,而且朱元璋對上的還只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統治九州一代的懷良親王想想都倒架子。
但是明朝雖然不想搭理日本,可是日本人顯然是沒有這麼老實就不惹中國,從元朝末年開始倭寇就不斷的騷擾中國沿海了,所以這時候開始中國就已經面臨著來自海洋的威脅了,此後日本就開始不斷想要從海上侵略中國,給華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恥辱。
雖然在戚繼光等抗倭英雄的努力下倭寇之患逐漸平息下去,抗倭援朝戰爭中也給了妄圖征服明朝的猴子豐成秀吉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當近代以來列強入侵,海洋威脅成為中國主要威脅之後,崛起的日本就多次給了中國致命的一擊打斷了中國的復興和崛起,所以對於這一點今天的我們依然要高度的警惕,斷不可輕視這個喜歡偷襲的國家!
回覆列表
征服日本必須要克服海戰,元朝大軍慘敗九州島,讓中原農耕文明國家,與遊牧民族國家都認為大陸強國,有一個致命性弱點是水戰,日本能讓忽必烈的征討大軍全軍覆沒,說明日本的戰鬥力也不弱,足可以震動中原王朝,大明剛剛立國,主力仍然是在北方固守舊元敗軍,所以無力征討,劉伯溫審時度勢後,講出了厲害之處,也讓朱元璋從此放棄了征討日本。
因為元未大亂,糧食與財力均不豐富,無力遠征,因為征討日本,必須要靠大船,而且要大興造船,而大明王朝要短時間內,急需要恢復農業生產,不然北方蒙元趁明軍東征日本,肯定會殺回來,所以朱元璋只好忍氣吞聲了。
所以日本根本就不怕大明軍,日本人認為上帝之鞭的,蒙古人大軍也不過如此,何況你大明王朝的大軍,颱風會幫日本人的。知道利弊後,朱元璋只好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