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王國大約在7世紀末建立在多瑙河流域古麥西亞地方。這裡的最早居民是印歐人種的色雷斯人。公元初期大部分色雷斯人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6世紀時斯拉夫人的一支從東歐平原南遷至多瑙河流域,在麥西亞地方形成“七部落聯盟”。保加爾人原為中亞突厥部落的一支,約370年與匈奴人一同來到伏爾加河西部草原。保加爾人的一支約在460年進抵亞速海北部和東部。這支保加爾人時常與黑海西岸的斯拉夫人聯合共同進攻拜佔廷的北方領土。6世紀60年代,他們受到亞洲來的阿瓦爾人的襲擊,不得不尋求拜佔廷的援助。從此保加爾人和阿瓦爾人始見於東歐史籍。 7世紀前半期,保加爾人在庫爾特(即庫布拉特, 605—665年在位)的統治下,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保加爾汗國。拜佔廷人稱之為“大保加利亞”,地處於庫班河以北地區。庫爾特死後,保加爾汗國分裂。大部分保加爾部落西遷潘諾尼亞,甚至到達義大利。阿斯巴魯赫(約644—約700年)率領的一支保加爾人部落,渡過多瑙河,定居在拜佔廷的多布羅加一帶。在反對拜佔廷的共同鬥爭中,保加爾人與當地斯拉夫人建立聯盟。679年聯盟軍隊在阿斯巴魯赫統率下打敗拜佔廷,佔領多瑙河和巴爾幹山脈之間的領土,與北方已有的領土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連成一片。681年,交戰雙方締結和約,拜佔廷承認保加利亞為獨立國家,首都在普利斯卡。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保加利亞王國。這是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聯合建立的國家。兩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保加爾人由遊牧轉向定居,接受斯拉夫人文化和生活習慣,共同採用斯拉夫語。國家名稱仍沿用“保加利亞”,但實際上已成為斯拉夫化的國家。 封建制度的確立 8世紀時,保加利亞正處於封建化的過程中,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當尖銳。在對拜佔廷的關係上時戰時和,互有得失。792年,保加利亞人在卡爾達姆大公領導下打敗了拜佔廷軍隊;利用拜佔廷帝國因聖像破壞運動兩派鬥爭混亂之機,為保加利亞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張奠定基礎。克魯姆大公統治時期(808—814年),國勢強盛,領土大為擴充套件。克魯姆本人可能出身於潘諾尼亞保加爾人,英勇善戰,威震四方,曾打敗過阿瓦爾人。 保加利亞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農業經濟在社會中的作用愈益加強,封建關係也隨著發展起來。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克魯姆的政策也發生微妙的變化。大公竭力貶抑保加爾貴族,抬高斯拉夫貴族的社會地位。大公的權力在新興貴族的支援下得到不斷加強。809年,克魯姆奪取了拜佔廷北方重鎮薩爾迪卡(即後來的索非亞)。保拜兩國之間又爆發了四年大戰(809—813年)。拜佔廷軍隊在809、811年兩次攻掠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811年克魯姆在山區大敗拜佔廷軍隊,皇帝尼基福魯斯戰死。812年,保軍乘勝奪取黑海西岸要塞麥森布里亞,並不斷向南方推進,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順勢劫掠了色雷斯和阿得里亞堡。保加利亞在巴爾幹崛起,其版圖不僅囊括了今保加利亞大部,而且也包括今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一部分。 克魯姆之子奧莫爾塔格在位時期(814—831年),保加利亞向南擴張的勢頭遭到遏制,拜佔廷終於打敗保加利亞人,奪回麥森布里亞和阿得里亞堡,迫使保加利亞人退出拜佔廷北部地區。817年,雙方締結三十年和約,並在色雷斯邊境修築土壘城牆,以防止保軍的進攻。保加利亞開始在普利斯卡西南方修建新都大普列斯拉夫(821年)。雙方締和以後,保加利亞的擴張轉向克羅埃西亞、潘諾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地。9世紀中葉,鮑里斯大公(852—888年)宣佈以希臘正教為國教(865年)。部分大貴族反對大公的宗教政策,掀起叛亂,但遭到大公的鎮壓。885年,繼西里爾、美多德之後,正教當局派希臘傳教士到保加利亞傳教,並用斯拉夫語作禮拜。 9世紀是保加利亞封建關係迅速發展的時期。王公貴族和教會都成為封建大土地所有者,許多農民失去土地,處於依附和半依附狀態。在封建關係形成過程中,直接牽動封建貴族和農民之間、新舊貴族之間的利害衝突。這種衝突往往披上宗教外衣。反對鮑里斯的貴族叛亂打的是恢復異教的旗號;反對弗拉基米爾(鮑里斯之子)的貴族集團,依然如法炮製,以恢復異教信仰作號召,再次掀起叛亂。鮑里斯從隱退的修院中復出,迅即平息了貴族叛亂。9世紀保加利亞的激烈鬥爭是封建化過程中階級矛盾和新舊勢力矛盾的集中表現。一次次叛亂被鎮壓使保加利亞的封建關係得到不斷髮展。到10世紀初大公西蒙一世時期(893—927年),封建制度基本確立,國勢臻於鼎盛。 10世紀的強盛 西蒙也是鮑里斯之子。自幼就在君士坦丁堡受希臘文化教育,喜愛古典學術,獎掖古籍翻譯。首都大普列斯拉夫和西蒙皇宮,氣勢宏偉,富麗堂皇,反映了希臘文化的影響。文化上與希臘相容幷蓄,政治上與希臘兵戎相見,這就是西蒙政策的特點。西蒙在位期間,為爭奪貿易權和王位繼承曾與拜佔廷進行過多次戰爭。西蒙繼位不久,於894年便與拜佔廷爆發戰爭,希臘人戰敗。拜佔廷皇帝立奧六世與普魯特河流域的馬扎爾人勾結,唆使他們從北方進攻比薩拉比亞,使保加利亞腹背受敵。但西蒙先後戰勝馬扎爾人和希臘人,於897年迫使拜佔廷媾和,皇帝被迫納貢。 拜佔廷皇帝立奧六世於912年逝世,因皇位繼承問題發生內訌。立奧生前指定其子君士坦丁為同朝共治皇帝(911年),但在立奧死後其弟亞歷山大繼承帝位,翌年也去世。時年7歲的君士坦丁得嗣大統,稱君士坦丁七世,由大主教尼古拉斯攝政。保加利亞大公西蒙,自稱羅馬人皇帝,於913年進軍君士坦丁堡,企圖奪取皇位。攝政王尼古拉斯為了安撫西蒙,決定少帝將娶西蒙之女為後。聯姻的許諾換取西蒙退兵。宮廷中許多人認為這個許諾無異於出賣國家,因而釀成宮廷政變。母后佐婭奪取了攝政大權,使西蒙的計劃遭到挫敗。914年,西蒙再次進攻拜佔廷,侵入馬其頓、帖撒利和阿爾巴尼亞。917年,當西蒙即將在安奇亞盧斯打敗拜佔廷時,受希臘人策動的佩徹涅格人侵入瓦拉幾亞,使這個戰爭持續多年不分勝負。919年,拜佔廷海軍司令羅曼努斯·萊卡佩努斯把女兒嫁給少帝君士坦丁;翌年他本人又稱帝,與君士坦丁同朝共治。後來羅曼努斯又把攝政太后送進修院,使君士坦丁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919年之後,西蒙利用拜佔廷宮廷內爭,加緊進攻。他在919—924年的5年間曾4次進抵赫勒斯滂和君士坦丁堡,都因缺乏海軍未能奪取首都。924年西蒙再次逼近君士坦丁堡,會見了共治皇帝羅曼努斯,雙方決定締結和約。925年,西蒙自稱“羅馬人和保加利亞人皇帝”。拜佔廷雖提出抗議,但羅馬教皇予以承認。隨後西蒙又在首都普列斯拉夫設立總主教,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地位。 波高美爾派的傳播 保加利亞是基督教異端波高美爾派(又譯鮑格米勒派)的策源地。古斯拉夫語Bogomili,意為“愛上帝者”。這一派於10世紀前半期開始出現於保加利亞,11世紀初傳到塞爾維亞和拜佔廷。信徒主要是農民。它受流行於拜佔廷的保羅派的影響,主張二元論的學說,認為上帝生了兩個兒子,即耶穌基督和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則是惡的化身,善與惡經常鬥爭,善勢力終將消滅惡勢力。壓迫和暴力是惡的產物,認為有形的物質世界是魔鬼撒旦創造的,因而他們反對教會的特權和剝削,主張沒收教會財產分給群眾,廢除教階制度。因此該派在教義上否認道成肉身之說,反對關於上帝透過物質施恩於人的基督教教義。他們也反對洗禮、聖餐禮以及正教教會的全部組織體系。在社會倫理方面也是堅持二元論的觀點。凡是使人接觸物質的活動,尤其是婚姻和酒肉,他們都一概反對。 波高美爾派提出了消滅一切壓迫的口號。因此保加利亞農民的反封建鬥爭多半集結在波高美爾派的旗幟下。波高美爾派運動就是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人民反封建壓迫的運動。波高美爾派號召人民積極和壓迫者鬥爭,摧毀壓迫和剝削制度,恢復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很明顯,這些主張完全符合農民的要求,因而傳播迅速,形成聲勢浩大的人民運動。10世紀的一個教士說:“他們教導自己的門徒拒絕服從政權,譴責富人,痛恨皇帝,咒罵長老,責備領主,認為替皇帝賣力的人是卑鄙的;他們教各種奴隸不要替自己的領主做工”。波高美爾派運動使保加利亞的統治集團惶恐不安,誣指波高美爾派為異端邪說,施以拷打,處以火刑,並勾結拜佔廷進行聯合鎮壓。但是波高美爾派運動並未被消滅。許多人逃亡國外,把他們的教義和主張傳播出去。傳到西歐成為阿爾比派異端的先驅。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滅亡 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地方封建主的勢力大為加強。在西蒙的兒子彼得統治期間(927—969年),內憂外患與之俱來。貴族之間發生內訌,造成分裂割據;以波高美爾派異端形式出現的農民反封建鬥爭在國內迅速傳播;馬扎爾人和佩徹涅格人的入侵直接威脅國家的生存。彼得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並娶拜佔廷共治皇帝羅曼努斯的孫女為後,在一定時期內與拜佔廷保持和平關係,以對付內部的分裂和外部遊牧民族的入侵。967年,羅斯大公斯維亞託斯拉夫侵入保加利亞,是應拜佔廷皇帝之請從腹背打擊保加利亞的。保皇彼得策動佩徹涅格人於968年進攻羅斯首都基輔,迫使斯維亞託斯拉夫立即從保加利亞撤軍。在羅斯大公戰敗佩徹涅格人之後,於969年第二次入侵保加利亞,奪其首都普列斯拉夫,俘獲保皇鮑里斯二世(969—972年)及其全家。羅斯人企圖長期佔領保加利亞。希臘人為之震驚,拜佔廷皇帝尼基福魯斯迅速與保加利亞人媾和,轉而與羅斯人作戰。拜佔廷軍隊在阿卡迪奧波利斯打敗羅斯人(970年)。971年,皇帝約翰·齊米西斯率軍隊海陸並進,攻打羅斯人。他們從斯維亞託斯拉夫手中奪取普列斯拉夫,並把它摧毀,隨後又在德里斯托夫把他包圍;斯維亞託斯拉夫兵敗負傷,被迫接受以放棄保加利亞為條件,締結和約。羅斯人撤退後,多瑙河流域的土地盡為拜佔廷所有。保皇鮑里斯二世被迫退位,總主教也同時被廢。保加利亞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實際上已經滅亡。 保加利亞西部未被拜佔廷佔領的地區仍然作為保加利亞國家而存在。西部一總督之子薩繆爾自立為王(976—1014年)。以奧赫裡德為中心逐漸將其領土擴充套件至索非亞,並重建總主教管區。保加利亞的勢力到10世紀末又擴張到帖撒利、都拉斯,東端和西端都到達海濱。拜佔廷皇帝巴西爾二世(963—1025年)於996—1014年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1014年,雙方會戰於巴拉西斯塔,保軍大敗,1.4萬官兵被俘。巴西爾下令盡行挖出戰俘的雙目,每百人中只准一人留一目,令其引導失明官兵重返保加利亞。巴西爾因此獲得“保加利亞人劊子手”的稱號。1018年,保加利亞全境被拜佔廷佔領,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徹底滅亡。 第二保加利亞王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滅亡後,其國土在拜佔廷的統治下將近170年。拜佔廷統治集團殘酷剝削和壓迫保加利亞人,強制推行同化政策。保加利亞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鬥爭連續不斷。波高美爾派在這個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1185年,保加利亞東北部的第諾伐人民,在貴族出身的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兄弟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反抗拜佔廷統治的起義。他們打敗了拜佔廷駐軍。1187年,拜佔廷政府被迫承認保加利亞的獨立,此即第二保加利亞王國(或後保加利亞王國),首都先在普列斯拉夫,後遷第諾伐。 13世紀,保加利亞的封建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有所增加,總數約達70個。它同拜佔廷、義大利、波蘭、羅斯等國的貿易也有發展。國王伊凡·阿森二世時期(1218—1241年),國勢最為強盛,版圖最廣。它首先打敗了拉丁帝國,佔領馬其頓、色雷斯和阿爾巴尼亞北部,東西方直達於海。阿森二世死後,國勢漸衰。1242年又遭到蒙古軍的侵襲。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77—1280年爆發了伊瓦依洛起義。起義軍搗毀貴族莊園,佔領地主土地,聲威顯赫。鎮壓起義的官軍被擊敗,國王被擊殺。起義軍擁戴伊瓦依洛為王。1278年佔領首都第諾伐。部分貴族乘機鑽進起義隊伍,使伊瓦依洛與前王王后結婚。起義隊伍在分化,矛盾在加劇。1279年2月,拜佔廷攻佔第諾伐。1280年,起義軍失敗,伊瓦依洛逃到那海(亦作諾蓋)汗處,旋被蒙古人殺害。農民起義失敗,封建內訌不止。1330年,保加利亞淪為塞爾維亞的屬國。14世紀中葉以後,保加利亞分裂為多布羅加、維丁和第諾伐幾個小國,1396年前後全被奧斯曼帝國所吞併,第二保加利亞王國遂亡。它存在約210年(1187—1396年)。
保加利亞王國大約在7世紀末建立在多瑙河流域古麥西亞地方。這裡的最早居民是印歐人種的色雷斯人。公元初期大部分色雷斯人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6世紀時斯拉夫人的一支從東歐平原南遷至多瑙河流域,在麥西亞地方形成“七部落聯盟”。保加爾人原為中亞突厥部落的一支,約370年與匈奴人一同來到伏爾加河西部草原。保加爾人的一支約在460年進抵亞速海北部和東部。這支保加爾人時常與黑海西岸的斯拉夫人聯合共同進攻拜佔廷的北方領土。6世紀60年代,他們受到亞洲來的阿瓦爾人的襲擊,不得不尋求拜佔廷的援助。從此保加爾人和阿瓦爾人始見於東歐史籍。 7世紀前半期,保加爾人在庫爾特(即庫布拉特, 605—665年在位)的統治下,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保加爾汗國。拜佔廷人稱之為“大保加利亞”,地處於庫班河以北地區。庫爾特死後,保加爾汗國分裂。大部分保加爾部落西遷潘諾尼亞,甚至到達義大利。阿斯巴魯赫(約644—約700年)率領的一支保加爾人部落,渡過多瑙河,定居在拜佔廷的多布羅加一帶。在反對拜佔廷的共同鬥爭中,保加爾人與當地斯拉夫人建立聯盟。679年聯盟軍隊在阿斯巴魯赫統率下打敗拜佔廷,佔領多瑙河和巴爾幹山脈之間的領土,與北方已有的領土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連成一片。681年,交戰雙方締結和約,拜佔廷承認保加利亞為獨立國家,首都在普利斯卡。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保加利亞王國。這是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聯合建立的國家。兩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保加爾人由遊牧轉向定居,接受斯拉夫人文化和生活習慣,共同採用斯拉夫語。國家名稱仍沿用“保加利亞”,但實際上已成為斯拉夫化的國家。 封建制度的確立 8世紀時,保加利亞正處於封建化的過程中,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當尖銳。在對拜佔廷的關係上時戰時和,互有得失。792年,保加利亞人在卡爾達姆大公領導下打敗了拜佔廷軍隊;利用拜佔廷帝國因聖像破壞運動兩派鬥爭混亂之機,為保加利亞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張奠定基礎。克魯姆大公統治時期(808—814年),國勢強盛,領土大為擴充套件。克魯姆本人可能出身於潘諾尼亞保加爾人,英勇善戰,威震四方,曾打敗過阿瓦爾人。 保加利亞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農業經濟在社會中的作用愈益加強,封建關係也隨著發展起來。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克魯姆的政策也發生微妙的變化。大公竭力貶抑保加爾貴族,抬高斯拉夫貴族的社會地位。大公的權力在新興貴族的支援下得到不斷加強。809年,克魯姆奪取了拜佔廷北方重鎮薩爾迪卡(即後來的索非亞)。保拜兩國之間又爆發了四年大戰(809—813年)。拜佔廷軍隊在809、811年兩次攻掠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811年克魯姆在山區大敗拜佔廷軍隊,皇帝尼基福魯斯戰死。812年,保軍乘勝奪取黑海西岸要塞麥森布里亞,並不斷向南方推進,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順勢劫掠了色雷斯和阿得里亞堡。保加利亞在巴爾幹崛起,其版圖不僅囊括了今保加利亞大部,而且也包括今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一部分。 克魯姆之子奧莫爾塔格在位時期(814—831年),保加利亞向南擴張的勢頭遭到遏制,拜佔廷終於打敗保加利亞人,奪回麥森布里亞和阿得里亞堡,迫使保加利亞人退出拜佔廷北部地區。817年,雙方締結三十年和約,並在色雷斯邊境修築土壘城牆,以防止保軍的進攻。保加利亞開始在普利斯卡西南方修建新都大普列斯拉夫(821年)。雙方締和以後,保加利亞的擴張轉向克羅埃西亞、潘諾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地。9世紀中葉,鮑里斯大公(852—888年)宣佈以希臘正教為國教(865年)。部分大貴族反對大公的宗教政策,掀起叛亂,但遭到大公的鎮壓。885年,繼西里爾、美多德之後,正教當局派希臘傳教士到保加利亞傳教,並用斯拉夫語作禮拜。 9世紀是保加利亞封建關係迅速發展的時期。王公貴族和教會都成為封建大土地所有者,許多農民失去土地,處於依附和半依附狀態。在封建關係形成過程中,直接牽動封建貴族和農民之間、新舊貴族之間的利害衝突。這種衝突往往披上宗教外衣。反對鮑里斯的貴族叛亂打的是恢復異教的旗號;反對弗拉基米爾(鮑里斯之子)的貴族集團,依然如法炮製,以恢復異教信仰作號召,再次掀起叛亂。鮑里斯從隱退的修院中復出,迅即平息了貴族叛亂。9世紀保加利亞的激烈鬥爭是封建化過程中階級矛盾和新舊勢力矛盾的集中表現。一次次叛亂被鎮壓使保加利亞的封建關係得到不斷髮展。到10世紀初大公西蒙一世時期(893—927年),封建制度基本確立,國勢臻於鼎盛。 10世紀的強盛 西蒙也是鮑里斯之子。自幼就在君士坦丁堡受希臘文化教育,喜愛古典學術,獎掖古籍翻譯。首都大普列斯拉夫和西蒙皇宮,氣勢宏偉,富麗堂皇,反映了希臘文化的影響。文化上與希臘相容幷蓄,政治上與希臘兵戎相見,這就是西蒙政策的特點。西蒙在位期間,為爭奪貿易權和王位繼承曾與拜佔廷進行過多次戰爭。西蒙繼位不久,於894年便與拜佔廷爆發戰爭,希臘人戰敗。拜佔廷皇帝立奧六世與普魯特河流域的馬扎爾人勾結,唆使他們從北方進攻比薩拉比亞,使保加利亞腹背受敵。但西蒙先後戰勝馬扎爾人和希臘人,於897年迫使拜佔廷媾和,皇帝被迫納貢。 拜佔廷皇帝立奧六世於912年逝世,因皇位繼承問題發生內訌。立奧生前指定其子君士坦丁為同朝共治皇帝(911年),但在立奧死後其弟亞歷山大繼承帝位,翌年也去世。時年7歲的君士坦丁得嗣大統,稱君士坦丁七世,由大主教尼古拉斯攝政。保加利亞大公西蒙,自稱羅馬人皇帝,於913年進軍君士坦丁堡,企圖奪取皇位。攝政王尼古拉斯為了安撫西蒙,決定少帝將娶西蒙之女為後。聯姻的許諾換取西蒙退兵。宮廷中許多人認為這個許諾無異於出賣國家,因而釀成宮廷政變。母后佐婭奪取了攝政大權,使西蒙的計劃遭到挫敗。914年,西蒙再次進攻拜佔廷,侵入馬其頓、帖撒利和阿爾巴尼亞。917年,當西蒙即將在安奇亞盧斯打敗拜佔廷時,受希臘人策動的佩徹涅格人侵入瓦拉幾亞,使這個戰爭持續多年不分勝負。919年,拜佔廷海軍司令羅曼努斯·萊卡佩努斯把女兒嫁給少帝君士坦丁;翌年他本人又稱帝,與君士坦丁同朝共治。後來羅曼努斯又把攝政太后送進修院,使君士坦丁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919年之後,西蒙利用拜佔廷宮廷內爭,加緊進攻。他在919—924年的5年間曾4次進抵赫勒斯滂和君士坦丁堡,都因缺乏海軍未能奪取首都。924年西蒙再次逼近君士坦丁堡,會見了共治皇帝羅曼努斯,雙方決定締結和約。925年,西蒙自稱“羅馬人和保加利亞人皇帝”。拜佔廷雖提出抗議,但羅馬教皇予以承認。隨後西蒙又在首都普列斯拉夫設立總主教,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地位。 波高美爾派的傳播 保加利亞是基督教異端波高美爾派(又譯鮑格米勒派)的策源地。古斯拉夫語Bogomili,意為“愛上帝者”。這一派於10世紀前半期開始出現於保加利亞,11世紀初傳到塞爾維亞和拜佔廷。信徒主要是農民。它受流行於拜佔廷的保羅派的影響,主張二元論的學說,認為上帝生了兩個兒子,即耶穌基督和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則是惡的化身,善與惡經常鬥爭,善勢力終將消滅惡勢力。壓迫和暴力是惡的產物,認為有形的物質世界是魔鬼撒旦創造的,因而他們反對教會的特權和剝削,主張沒收教會財產分給群眾,廢除教階制度。因此該派在教義上否認道成肉身之說,反對關於上帝透過物質施恩於人的基督教教義。他們也反對洗禮、聖餐禮以及正教教會的全部組織體系。在社會倫理方面也是堅持二元論的觀點。凡是使人接觸物質的活動,尤其是婚姻和酒肉,他們都一概反對。 波高美爾派提出了消滅一切壓迫的口號。因此保加利亞農民的反封建鬥爭多半集結在波高美爾派的旗幟下。波高美爾派運動就是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人民反封建壓迫的運動。波高美爾派號召人民積極和壓迫者鬥爭,摧毀壓迫和剝削制度,恢復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很明顯,這些主張完全符合農民的要求,因而傳播迅速,形成聲勢浩大的人民運動。10世紀的一個教士說:“他們教導自己的門徒拒絕服從政權,譴責富人,痛恨皇帝,咒罵長老,責備領主,認為替皇帝賣力的人是卑鄙的;他們教各種奴隸不要替自己的領主做工”。波高美爾派運動使保加利亞的統治集團惶恐不安,誣指波高美爾派為異端邪說,施以拷打,處以火刑,並勾結拜佔廷進行聯合鎮壓。但是波高美爾派運動並未被消滅。許多人逃亡國外,把他們的教義和主張傳播出去。傳到西歐成為阿爾比派異端的先驅。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滅亡 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地方封建主的勢力大為加強。在西蒙的兒子彼得統治期間(927—969年),內憂外患與之俱來。貴族之間發生內訌,造成分裂割據;以波高美爾派異端形式出現的農民反封建鬥爭在國內迅速傳播;馬扎爾人和佩徹涅格人的入侵直接威脅國家的生存。彼得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並娶拜佔廷共治皇帝羅曼努斯的孫女為後,在一定時期內與拜佔廷保持和平關係,以對付內部的分裂和外部遊牧民族的入侵。967年,羅斯大公斯維亞託斯拉夫侵入保加利亞,是應拜佔廷皇帝之請從腹背打擊保加利亞的。保皇彼得策動佩徹涅格人於968年進攻羅斯首都基輔,迫使斯維亞託斯拉夫立即從保加利亞撤軍。在羅斯大公戰敗佩徹涅格人之後,於969年第二次入侵保加利亞,奪其首都普列斯拉夫,俘獲保皇鮑里斯二世(969—972年)及其全家。羅斯人企圖長期佔領保加利亞。希臘人為之震驚,拜佔廷皇帝尼基福魯斯迅速與保加利亞人媾和,轉而與羅斯人作戰。拜佔廷軍隊在阿卡迪奧波利斯打敗羅斯人(970年)。971年,皇帝約翰·齊米西斯率軍隊海陸並進,攻打羅斯人。他們從斯維亞託斯拉夫手中奪取普列斯拉夫,並把它摧毀,隨後又在德里斯托夫把他包圍;斯維亞託斯拉夫兵敗負傷,被迫接受以放棄保加利亞為條件,締結和約。羅斯人撤退後,多瑙河流域的土地盡為拜佔廷所有。保皇鮑里斯二世被迫退位,總主教也同時被廢。保加利亞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實際上已經滅亡。 保加利亞西部未被拜佔廷佔領的地區仍然作為保加利亞國家而存在。西部一總督之子薩繆爾自立為王(976—1014年)。以奧赫裡德為中心逐漸將其領土擴充套件至索非亞,並重建總主教管區。保加利亞的勢力到10世紀末又擴張到帖撒利、都拉斯,東端和西端都到達海濱。拜佔廷皇帝巴西爾二世(963—1025年)於996—1014年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1014年,雙方會戰於巴拉西斯塔,保軍大敗,1.4萬官兵被俘。巴西爾下令盡行挖出戰俘的雙目,每百人中只准一人留一目,令其引導失明官兵重返保加利亞。巴西爾因此獲得“保加利亞人劊子手”的稱號。1018年,保加利亞全境被拜佔廷佔領,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徹底滅亡。 第二保加利亞王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滅亡後,其國土在拜佔廷的統治下將近170年。拜佔廷統治集團殘酷剝削和壓迫保加利亞人,強制推行同化政策。保加利亞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鬥爭連續不斷。波高美爾派在這個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1185年,保加利亞東北部的第諾伐人民,在貴族出身的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兄弟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反抗拜佔廷統治的起義。他們打敗了拜佔廷駐軍。1187年,拜佔廷政府被迫承認保加利亞的獨立,此即第二保加利亞王國(或後保加利亞王國),首都先在普列斯拉夫,後遷第諾伐。 13世紀,保加利亞的封建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有所增加,總數約達70個。它同拜佔廷、義大利、波蘭、羅斯等國的貿易也有發展。國王伊凡·阿森二世時期(1218—1241年),國勢最為強盛,版圖最廣。它首先打敗了拉丁帝國,佔領馬其頓、色雷斯和阿爾巴尼亞北部,東西方直達於海。阿森二世死後,國勢漸衰。1242年又遭到蒙古軍的侵襲。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77—1280年爆發了伊瓦依洛起義。起義軍搗毀貴族莊園,佔領地主土地,聲威顯赫。鎮壓起義的官軍被擊敗,國王被擊殺。起義軍擁戴伊瓦依洛為王。1278年佔領首都第諾伐。部分貴族乘機鑽進起義隊伍,使伊瓦依洛與前王王后結婚。起義隊伍在分化,矛盾在加劇。1279年2月,拜佔廷攻佔第諾伐。1280年,起義軍失敗,伊瓦依洛逃到那海(亦作諾蓋)汗處,旋被蒙古人殺害。農民起義失敗,封建內訌不止。1330年,保加利亞淪為塞爾維亞的屬國。14世紀中葉以後,保加利亞分裂為多布羅加、維丁和第諾伐幾個小國,1396年前後全被奧斯曼帝國所吞併,第二保加利亞王國遂亡。它存在約210年(1187—13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