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5831026491

    在時代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對社會成員合作交流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方面的要求日趨嚴格。因而,新課標積極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標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來,各地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進行許多探索,可謂聲勢浩大,成果紛呈,但也有不少“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現象發生。筆者認為,在建構自主學習的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注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其針對性和實效性,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透過合作學習,能彌補個人思維狹小單一的缺陷,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充分給予每個學生展示自我和鍛鍊自己的機會;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1、小組合作學習,是實施新課程實驗、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有效措施。變革學生學習方法,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是時代賦予數學教學活動的要求。是實施新課程實驗的必需。同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結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能給每一個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2、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集體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有相互間支援、配合,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所有成員進行有效溝通,能促進成員之間的相互交往、有效解決組內衝突,共同尋求提高學習效率的途徑。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索,不僅能夠較好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更能夠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人際關係。而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換,既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示範作用,又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責任心。在知識共享的時候,集體合作學習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鍛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而合作機制的形成,更易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3、小組合作學習,是適應現代科技進步的要求。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國防、人民生活及整個社會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同時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具體就教育而言,一是要求學生掌握在現代科學領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礎知識;二是要求學生應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能不斷地吸取新知識、新資訊,以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三是要求學生具有團結協作精神,過去新科技發明往往是一兩個人研究的結果,現在的科學研究決非一兩個人能完成,而是由幾十人合作發展到幾百、上千人共同研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既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能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二、小組合作的基本原則1、主體性原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就是要開發人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給學生思考、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2、開放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開放的學習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於創新。在合作討論中,學生能充分自主,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讓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具有選擇性、學習目標的開放具有靈活性、學習過程的開放具有動態性、學習時空的開放具有廣闊性。3、創造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實現自我。教師為學生的探索創新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並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游泳”。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不滿足於常規的解題方法,樂於並善於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觀察事物並尋求不同的解題思路,以達創造思維不斷髮展的。三、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廣泛採用的教學策略。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倡導下,各地便掀起了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熱潮。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1、最佳化小組成員結構組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是有效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小組成員的性別結構、興趣愛好、動手能力等搭配合理、結構最佳化,便能發揮較大的合作學習效果。因此,把全班學生合理搭配,在合作研討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以優生帶差生,相互學習,共同受益。按學生能力的優勢合理搭配,有的口頭表達強,有的觀察分析能力強,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思維能力強,把具有不同能力優勢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既能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又能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按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環境合理搭配,在合作學習中,同學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思考,有助於同學們應對這種真實的社會生活。總之,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儘可能考慮小組成員的各種情況,達到結構最佳化,就能使合作學習產生更大的效能。2、優選合作內容“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教師在選擇這一教學方式時,應該是出於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考慮。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學生完成這一學習內容需不需要別人的參與?如果透過其他簡便的學習方式也能達到同樣或更好的學習效果,那麼就沒有合作的必要。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相對比較繁瑣的,或希望得到延伸拓展的學習內容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以此來保證學生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學生的合作興趣。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真正起到促進學生髮展的作用呢?我認為選擇活動的內容和確定討論的題目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並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在學習筆算加法時,透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之後,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加法應注意什麼”。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對於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經過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再進行小組交流。透過這種交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維方法,互相促進,形成互動的學習氛圍。再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後,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時,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一個人無法完成,教師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四種物體的長度,一人記錄,兩個人測量,還有一個人監督測量並彙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開展小組討論。3、培養合作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是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透過合作學習,逐步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樂於動手實踐的學習習慣。(1) 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解決問題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這對於剛剛開始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尤為重要。過去學生學習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他們不習慣也不會主動思考,不知從何想,更不知從何說,難於用語言表達。教師要耐心扶助,除教給他們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還可努力創設便於學生思考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動腦慾望,逐步形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說。(2) 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會聽是會學的前提,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必須要有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好習慣,才能發揮合作的效應,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在平常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髮言時,其他學生並沒有認真聽,而是一味地舉手,不住地喊“老師,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課桌碰得咚咚響,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幹自己的事,這樣就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一是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發言的主要觀點,並與自己的意見相比較;二是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行為,也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3) 要培養學生積極實踐、動手操作的習慣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也離不開實踐操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操作習慣。①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透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後理解和掌握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於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②要培養學生把實踐與思維結合起來的習慣。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但往往會出現操作後仍不能正確解答數學問題的現象,這就是沒有很好地把實踐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必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絡,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可組織小組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操作後讓學生分析思考,比較兩次分的結果並用語言敘述出來,接著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結果寫出來:9÷3=3, 10÷3=3剩1。教師再揭示餘數概念,指導正確的橫式、豎式書寫,這樣每一步操作都與思維聯絡起來,使動手操作促進思維的發展。③要培養學生合作實踐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操作活動,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操作時,要有意創設有利於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學圓面積公式時,把一個圓面平均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再剪開各個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就必須兩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多進行類似操作,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合作操作的習慣。4、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創設一種“需要合作”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因此,設計好合作學習任務後,教師應設法將合作學習任務放到能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之中(如遊戲、角色表演、團體競賽、生活問題解決等),透過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喜歡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如教學分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時,以基本口算題2/5+0.5來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分小組計算,看誰根據原來所學的知識能計算?學生面臨新的問題,躍躍欲試,情緒一下被激發起來了,然後鼓勵學生去探求怎樣計算。一些學生把2/5化成0.4,再加上0.5,另一些學生把0.5化成1/2,再加上2/5。教師適時讓學生相互評議,展開熱烈的爭議,有的說化成小數計算較簡便;有的說化成分數計算具有普遍性,教師見同學們都只說各自方法的優點,而沒有看到別人解法的優點,又鼓勵學生舉例,並將舉出的例題在小組同學練習,學生邊練邊議,雙方意見逐步統一。學生自己歸納出了分、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教師要趁機讚揚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以保護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這樣,在合作學習中展開爭論,既強化教學氣氛,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求精神。透過創設情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能主動愉快地去探討它,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賞心樂事。千方百計為學生創設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進去,傾聽學生的意見,引發他們的疑問,對他們的學習實踐給予幫助(如有針對性地提供資料,在方法上給予指導等),並在學生需要時承擔一份任務。同時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策略、人際交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探究精神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穿紫色衣服表示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