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30年霍加斯開始早期創作,到1851年特納去世的近120年間,英國美術從因循守舊一躍成為歐洲最具創造力和挑戰性的藝術。其間出現了一系列光芒璀璨的成就……
事實上,“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是當時英國繪畫中的兩個關鍵詞。我們現在把這類藝術看成是傳統的。然而當時,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激進和革新的,正如生髮它的漢諾威時代一樣。
1824 年的法國巴黎沙龍上,康斯坦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乾草車》獲得金獎。康斯坦博展現了英國繪畫的品質—筆觸的偶然性,對自然的欣賞,以及色彩的大膽運用。英國繪畫當時在歐洲大陸廣受崇拜,後來還對印象主義產生了影響。
一、描繪社會:霍加斯的現代道德繪畫
生命力,這是看到威廉·霍加斯(1697—1764)的作品時就自然會躍入腦海的詞語。霍加斯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他深深地關切著他置身其中的那個世界。
霍加斯的主要成就在於“現代倫理題材”的創造,這是透過講述當下的生活故事來展現時代弊端的系列繪畫。1732 年,當這些版畫中的第一個系列“妓女生涯”發表時,他在整個歐洲名聲大噪。 霍加斯是第一位贏得國際聲譽的英國畫家,這使他在初具雛形的流派裡成為領袖人物。同時,這也給他的藝術家同行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信心和威望。就此意義而言,霍加斯當之無愧地被稱為英國流派之“父”。
威廉·霍加斯,《時髦的婚姻之一:婚姻合同》 ,1743。畫面右側是伯爵(他因痛風腳上纏著繃帶);左側是他為了金錢而結婚的紈絝兒子;中間是新娘的父親,他是城裡的一名商人。
威廉·霍加斯,《妓女生涯,第3 幅》,1732。霍加斯的妓女道 德諷刺故事中的第三個場景。畫面中的妓女即將被捕。故事以妓女的死亡結束。
威廉·霍加斯,《藝術家的僕人》,1750—1755。霍加斯描繪自己僕人 的生動習作。這類繪畫擁有其大部分諷刺作品中所缺乏的元素,他在個人生活中加以展示的真正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這是具有當下意義的。
二、肖像畫生意
至於英國為什麼如此鍾愛肖像畫,而不是眾多的其他畫種,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原因。這也許和身份地位有一定關係,而地位又是與英國社會極為商業化的性質密切相關的。據瑞士微圖畫家魯蓋特(Rouquet)觀察,英華人熱衷於弄清楚他們遇到的每個新面孔確切的社會地位。
或許,肖像畫因為之前提及的實用主義特質而一直大受歡迎,然而英華人彷彿尤其重視觀察的藝術。廣義的肖像畫是那時大部分英國繪畫的共同主題。因為和“面部繪畫”(外形繪畫)一樣,那時也存在著霍加斯式的群體肖像、動物畫像,甚至地形圖(如果你選擇這樣看的話)。
肖像畫也影響著更高的畫種,尤其是歷史繪畫。其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此時的肖像畫決定著其他繪畫形式的發展。
班伯裡(Bunbury)的漫畫《一家人》中, 一位帶著生硬的諂媚笑臉的畫家正要將“平凡普通”的(毫無疑問是“粗俗不堪的”)一家人畫得有如來自天上的一組神靈。
理查德·科斯韋,《瑪麗·安·菲茨赫伯特》,1789。由於受到市場歡 迎,微圖畫像被大量創作出來,有時(正如此處)被畫在象牙上。
喬治·比爾,《老婦人和少女的肖像》,1747。地方畫家比 爾對女性精彩、直白的描繪,是倫敦肖像畫家工作室裡絕不容許存在的。這是了不起的社會記錄,也是一部小型的現實主義傑作。它
同時也提醒著我們,這一時期的肖像畫可以不僅僅是時尚、名譽 以及虛榮。
三、社交繪畫
社交繪畫是18 世紀文明社會中最具有特色的繪畫種類之。這些典型的影象展現了一些優雅的社交聚會,但我們不應該被誤導,認為18 世紀事實上真的是那個樣子。這樣的畫作有關理想,而非現實。它們給人的感覺是,只要畫家放下畫筆,爭吵就會開始。正如我們自己的婚紗照或學生照,這類畫面講述的更多是願望,而非現狀。也許最重要的是,它們確證了畫面中的人們生活在一個文明的世界裡,他們是受到社會認可的。
社交繪畫並非新興的繪畫種類,新的是它作為“社交肖像畫”的這一特定用途。這一畫種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但在英國廣為人知卻是透過尼德蘭的繪畫作品。英國最早為人所知的社交繪畫是海姆斯凱克(Heemskerk)的作品,他是“淫蕩與下流場景”的創作者。霍加斯也十分典型,描繪了許多這樣的社交繪畫。然而,在此產生了一個明顯的區別——這類底層社交繪畫與作為“肖像畫工具”的優雅畫種之間的區別。後者由尼德蘭畫派和剛剛從法國引入的更為時髦的群像繪畫融合而成。
約瑟夫·範·阿肯,《在喝茶的一戶英華人家》,1720。這是 一幅用以宣告教養而非記錄真實生活的畫像。
約瑟夫·海默,《奧爾德姆先生和他的客人們》,1750。愉快的傍 晚即將結束,中產階級的男子們雖然喝著酒,卻沒有失去禮儀。
威廉·霍加斯,《之前》(Before),1730—1731。霍加斯表現了“社交”一詞中最不文明
的那層意思。《之前》中,男子求歡,女子欲就還推。在另一幅《之後》中,女子依戀,而男子卻沒有那麼渴望了。
托馬斯·庚斯博羅,《安德魯斯夫婦》,1750。這是一幅將社交肖像和風景畫結合的鄉村社交繪畫,一名鄉紳和他的妻子驕 傲地展示著他們的土地,成為所有權的宣告。
四、大型肖像
大型的全身肖像可能是當今和彼時英國聯絡最為緊密的影象成就。它是一個迷夢,但它是燦爛有力的迷夢。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18 世紀末最有天賦的畫家都為它著迷。他們創造的形象非常令人信服,以至於在20 世紀某些歷史學家對這些作品做出迴應,彷彿他們傳達了真正更為優良的人們的真實品質。
大型肖像的成功不僅因為它使得肖像人物看起來莊重,更因為它能夠使畫像裡的人成為“理性的人”,並且讓人將他們與那個時代的知識和道德楷模聯絡起來。
安東尼·凡·代克爵士,《身穿朝服的查理一世》,1636。凡·代克為查理一世繪製的肖像成為英國貴族大型肖像的典範。
托馬斯·庚斯博羅,《藍衣少年》,1770。此畫體現出凡·代克的顯著影響,雖然所畫之人並非貴族。
喬舒亞·雷諾茲爵士,《海軍准將凱珀爾》(CommodoreKeppel),1753—1754。畫面中,雷諾茲的海軍朋友正以威嚴的身姿沿著海岸行走。這幅作品奠定了雷諾茲巨幅肖像畫大師的地位。
亨利·雷本爵士,《在杜丁斯頓湖上溜冰的羅伯特·沃克牧師》,1790。溜冰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時尚消遣方式。藝術家在此展現了此項運動的熱衷者之一—蘇格蘭教堂的牧師,顯示出嚴肅與幽默的完美平衡。這幅畫並非典型的雷本風格,故有不少人質疑作品的歸屬問題。
五、皇家藝術學院
1768 年,英國繪畫史上發生了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皇家藝術學院成立。藝術家們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具有威望的強大組織,它能夠提升藝術家的職業地位,還可以提供與當下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的視覺藝術相關的系統訓練。毫無疑問,皇家藝術學院是成功的。皇家藝術學院每年舉辦展覽,成了倫敦當季的重要事件,藝術家要麼在此聲名鵲起,要麼在此一敗塗地。
然而,皇家藝術學院不應被視為純粹的福祉。在許多方面,它是專制與分裂的。雖然提升著藝術作為高貴與智性事業的形象,它卻常常沒有支援最具抱負與想象力的作品。最終,隨著越來越多思想獨立的藝術家(例如拉斐爾前派)的背離,它逐漸走向衰落……可以重點關注學院的地位、教育與展覽這三個主要功能在這一時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約翰·佐法尼,《皇家藝術學院的院士們》,1771—1772。皇家藝術學院成立後的院士群像。兩位女院士以牆上肖像的方式出現。藝術家也畫了他自己—手持畫板,在畫面的最左邊。
……
七、幻象
莫蒂默,《白馬上的死神》,1784。此畫源於《啟示錄》的一個駭人場景,預示了著意於新奇和怪異主題的新時代。
亨利·弗塞利,《夢魘》,1790—1791。弗塞利對後來被稱為無意識的東西深深地著迷。這幅作品為他帶來了國際性的聲譽—表現非理性和怪誕的畫家。
威廉·布萊克,《赫卡忒》,1795。對於布萊克而言,女巫赫卡忒代表著黑暗和否定的力量。
威廉·布萊克,《天使守護著墳墓裡的耶穌》,1806。在這個《聖經》場景當中,尤其清晰地體現出布萊克受到的哥特式藝術流動線條的影響。
八、動物畫
動物畫是18、19 世紀的英國特有的。創作這類繪畫的藝術家技巧參差不齊,但是,其中至少有一位主要的大師——喬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還有一些其他的極有能力與才智的藝術家們。即便如此,正如由於更為廣泛的藝術能力而得到讚譽一樣,許多知名畫家因為能夠精確地描繪令人喜愛的動物也備受推崇。
18世紀描繪的動物通常是那些與體育以及農業有關的動物。換句話說,它們是勞作的動物,這些作品是畫給那些與它們一起勞作的人們,事實的描繪受到重視。然而,在這一時期的後半部分,卻有著轉而注重寵物和野生動物的日漸增長的趨勢。正是在這一時期,更加感情化的態度開始出現——偉大的對自然之再評價和浪漫主義一起產生了。現代社會中受過教育的人們與動物不再具有直接的接觸,因此,動物作為自然狀態的一部分,就像兒童和“淳樸未開之人”一樣被珍視。
喬治·斯塔布斯,《維斯托·傑克》,1762。斯塔布斯的朋友烏西亞·漢弗萊說,這匹馬本來是喬治三世騎馬肖像的下半部分,但委託人對馬匹太滿意了,於是他決定讓畫面上只有馬。
埃德溫·蘭西爾,《老牧羊人的主祭》,1837。蘭西爾在創作通人性的動物肖像方面頗有名望。這類作品在當時被認為是對動物心理的精確探索。如果換一個標題,畫面或許看起來就沒那麼感傷。
十二、風景(旅行,阿卡迪亞,風景與歷史,晚年特納)
風景繪畫的風尚是18 世紀晚期和19 世紀早期英國最令人矚目的藝術趣味之一。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繪畫作品三分之一以上都屬於這一類別,這一主題的印刷品和出版物也數量眾多。風景繪畫引發了大量的工作,並不令人驚訝的是,鑑於其投資與競爭因素,其中的許多都有著很高的質量。特納這位英國公認的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在審視風景畫的崛起時,可將該話題分為四個方面。首先要討論的,是旅行的現象以及記錄沿途風景的習慣;然後將探討隨之而來的對失去的“阿卡迪亞”的渴望;緊接著的一章,將論述風景畫對藝術等級制度的挑戰,以及它想要和歷史畫平分秋色的訴求;最後,將涉及特納晚年的創作,那是一個“特例”—它將風景畫推到高於歷史畫的位置,就此預示著現代藝術的發展。
托馬斯·羅蘭森,《在威爾士旅行的藝術家》,1799。與華茲華斯的自然崇拜相一致,《語法博士的遊歷》是對風景如畫旅行品位的諷刺。
托馬斯· 瓊斯,《尼泊爾的建築物》,1782。瓊斯取自窗外的景象毫無藝術感,它不是為了出售。該畫作以一種令人震驚的程度預示著19 世紀的到來。
約翰·拉塞爾,《月球》,1795。這幅色粉畫習作是藉助望遠鏡完成的。這是當時用藝術輔助科學研究的很好的例子。
威廉·霍奇斯,《重遊塔希提》,1773。霍奇斯和庫克船長遠航至南部海域。在歸來的途中,他創作了塔希提和其他島嶼的田園牧歌圖景。 這樣的理想尤其受到羅素提出的“高貴野蠻人”觀點的影響。
約翰· 康斯坦博,《從草地上看去的索爾茲伯裡大教堂》,1831。索爾茲伯裡大教堂的暴風雨景象,體現了康斯坦博對其生命晚期發生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的不安。他把這幅畫視為自己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幅。
特納,《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1812。在此,人類微小的努力被他們完全無法控制的巨大的自然力量所淹沒。該畫作既是對人類抱負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英雄氣概的禮讚 。
從1730年霍加斯開始早期創作,到1851年特納去世的近120年間,英國美術從因循守舊一躍成為歐洲最具創造力和挑戰性的藝術。其間出現了一系列光芒璀璨的成就……
事實上,“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是當時英國繪畫中的兩個關鍵詞。我們現在把這類藝術看成是傳統的。然而當時,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激進和革新的,正如生髮它的漢諾威時代一樣。
1824 年的法國巴黎沙龍上,康斯坦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乾草車》獲得金獎。康斯坦博展現了英國繪畫的品質—筆觸的偶然性,對自然的欣賞,以及色彩的大膽運用。英國繪畫當時在歐洲大陸廣受崇拜,後來還對印象主義產生了影響。
一、描繪社會:霍加斯的現代道德繪畫
生命力,這是看到威廉·霍加斯(1697—1764)的作品時就自然會躍入腦海的詞語。霍加斯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他深深地關切著他置身其中的那個世界。
霍加斯的主要成就在於“現代倫理題材”的創造,這是透過講述當下的生活故事來展現時代弊端的系列繪畫。1732 年,當這些版畫中的第一個系列“妓女生涯”發表時,他在整個歐洲名聲大噪。 霍加斯是第一位贏得國際聲譽的英國畫家,這使他在初具雛形的流派裡成為領袖人物。同時,這也給他的藝術家同行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信心和威望。就此意義而言,霍加斯當之無愧地被稱為英國流派之“父”。
威廉·霍加斯,《時髦的婚姻之一:婚姻合同》 ,1743。畫面右側是伯爵(他因痛風腳上纏著繃帶);左側是他為了金錢而結婚的紈絝兒子;中間是新娘的父親,他是城裡的一名商人。
威廉·霍加斯,《妓女生涯,第3 幅》,1732。霍加斯的妓女道 德諷刺故事中的第三個場景。畫面中的妓女即將被捕。故事以妓女的死亡結束。
威廉·霍加斯,《藝術家的僕人》,1750—1755。霍加斯描繪自己僕人 的生動習作。這類繪畫擁有其大部分諷刺作品中所缺乏的元素,他在個人生活中加以展示的真正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這是具有當下意義的。
二、肖像畫生意
至於英國為什麼如此鍾愛肖像畫,而不是眾多的其他畫種,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原因。這也許和身份地位有一定關係,而地位又是與英國社會極為商業化的性質密切相關的。據瑞士微圖畫家魯蓋特(Rouquet)觀察,英華人熱衷於弄清楚他們遇到的每個新面孔確切的社會地位。
或許,肖像畫因為之前提及的實用主義特質而一直大受歡迎,然而英華人彷彿尤其重視觀察的藝術。廣義的肖像畫是那時大部分英國繪畫的共同主題。因為和“面部繪畫”(外形繪畫)一樣,那時也存在著霍加斯式的群體肖像、動物畫像,甚至地形圖(如果你選擇這樣看的話)。
肖像畫也影響著更高的畫種,尤其是歷史繪畫。其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此時的肖像畫決定著其他繪畫形式的發展。
班伯裡(Bunbury)的漫畫《一家人》中, 一位帶著生硬的諂媚笑臉的畫家正要將“平凡普通”的(毫無疑問是“粗俗不堪的”)一家人畫得有如來自天上的一組神靈。
理查德·科斯韋,《瑪麗·安·菲茨赫伯特》,1789。由於受到市場歡 迎,微圖畫像被大量創作出來,有時(正如此處)被畫在象牙上。
喬治·比爾,《老婦人和少女的肖像》,1747。地方畫家比 爾對女性精彩、直白的描繪,是倫敦肖像畫家工作室裡絕不容許存在的。這是了不起的社會記錄,也是一部小型的現實主義傑作。它
同時也提醒著我們,這一時期的肖像畫可以不僅僅是時尚、名譽 以及虛榮。
三、社交繪畫
社交繪畫是18 世紀文明社會中最具有特色的繪畫種類之。這些典型的影象展現了一些優雅的社交聚會,但我們不應該被誤導,認為18 世紀事實上真的是那個樣子。這樣的畫作有關理想,而非現實。它們給人的感覺是,只要畫家放下畫筆,爭吵就會開始。正如我們自己的婚紗照或學生照,這類畫面講述的更多是願望,而非現狀。也許最重要的是,它們確證了畫面中的人們生活在一個文明的世界裡,他們是受到社會認可的。
社交繪畫並非新興的繪畫種類,新的是它作為“社交肖像畫”的這一特定用途。這一畫種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但在英國廣為人知卻是透過尼德蘭的繪畫作品。英國最早為人所知的社交繪畫是海姆斯凱克(Heemskerk)的作品,他是“淫蕩與下流場景”的創作者。霍加斯也十分典型,描繪了許多這樣的社交繪畫。然而,在此產生了一個明顯的區別——這類底層社交繪畫與作為“肖像畫工具”的優雅畫種之間的區別。後者由尼德蘭畫派和剛剛從法國引入的更為時髦的群像繪畫融合而成。
約瑟夫·範·阿肯,《在喝茶的一戶英華人家》,1720。這是 一幅用以宣告教養而非記錄真實生活的畫像。
約瑟夫·海默,《奧爾德姆先生和他的客人們》,1750。愉快的傍 晚即將結束,中產階級的男子們雖然喝著酒,卻沒有失去禮儀。
威廉·霍加斯,《之前》(Before),1730—1731。霍加斯表現了“社交”一詞中最不文明
的那層意思。《之前》中,男子求歡,女子欲就還推。在另一幅《之後》中,女子依戀,而男子卻沒有那麼渴望了。
托馬斯·庚斯博羅,《安德魯斯夫婦》,1750。這是一幅將社交肖像和風景畫結合的鄉村社交繪畫,一名鄉紳和他的妻子驕 傲地展示著他們的土地,成為所有權的宣告。
四、大型肖像
大型的全身肖像可能是當今和彼時英國聯絡最為緊密的影象成就。它是一個迷夢,但它是燦爛有力的迷夢。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18 世紀末最有天賦的畫家都為它著迷。他們創造的形象非常令人信服,以至於在20 世紀某些歷史學家對這些作品做出迴應,彷彿他們傳達了真正更為優良的人們的真實品質。
大型肖像的成功不僅因為它使得肖像人物看起來莊重,更因為它能夠使畫像裡的人成為“理性的人”,並且讓人將他們與那個時代的知識和道德楷模聯絡起來。
安東尼·凡·代克爵士,《身穿朝服的查理一世》,1636。凡·代克為查理一世繪製的肖像成為英國貴族大型肖像的典範。
托馬斯·庚斯博羅,《藍衣少年》,1770。此畫體現出凡·代克的顯著影響,雖然所畫之人並非貴族。
喬舒亞·雷諾茲爵士,《海軍准將凱珀爾》(CommodoreKeppel),1753—1754。畫面中,雷諾茲的海軍朋友正以威嚴的身姿沿著海岸行走。這幅作品奠定了雷諾茲巨幅肖像畫大師的地位。
亨利·雷本爵士,《在杜丁斯頓湖上溜冰的羅伯特·沃克牧師》,1790。溜冰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時尚消遣方式。藝術家在此展現了此項運動的熱衷者之一—蘇格蘭教堂的牧師,顯示出嚴肅與幽默的完美平衡。這幅畫並非典型的雷本風格,故有不少人質疑作品的歸屬問題。
五、皇家藝術學院
1768 年,英國繪畫史上發生了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皇家藝術學院成立。藝術家們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具有威望的強大組織,它能夠提升藝術家的職業地位,還可以提供與當下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的視覺藝術相關的系統訓練。毫無疑問,皇家藝術學院是成功的。皇家藝術學院每年舉辦展覽,成了倫敦當季的重要事件,藝術家要麼在此聲名鵲起,要麼在此一敗塗地。
然而,皇家藝術學院不應被視為純粹的福祉。在許多方面,它是專制與分裂的。雖然提升著藝術作為高貴與智性事業的形象,它卻常常沒有支援最具抱負與想象力的作品。最終,隨著越來越多思想獨立的藝術家(例如拉斐爾前派)的背離,它逐漸走向衰落……可以重點關注學院的地位、教育與展覽這三個主要功能在這一時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約翰·佐法尼,《皇家藝術學院的院士們》,1771—1772。皇家藝術學院成立後的院士群像。兩位女院士以牆上肖像的方式出現。藝術家也畫了他自己—手持畫板,在畫面的最左邊。
……
七、幻象
莫蒂默,《白馬上的死神》,1784。此畫源於《啟示錄》的一個駭人場景,預示了著意於新奇和怪異主題的新時代。
亨利·弗塞利,《夢魘》,1790—1791。弗塞利對後來被稱為無意識的東西深深地著迷。這幅作品為他帶來了國際性的聲譽—表現非理性和怪誕的畫家。
威廉·布萊克,《赫卡忒》,1795。對於布萊克而言,女巫赫卡忒代表著黑暗和否定的力量。
威廉·布萊克,《天使守護著墳墓裡的耶穌》,1806。在這個《聖經》場景當中,尤其清晰地體現出布萊克受到的哥特式藝術流動線條的影響。
……
八、動物畫
動物畫是18、19 世紀的英國特有的。創作這類繪畫的藝術家技巧參差不齊,但是,其中至少有一位主要的大師——喬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還有一些其他的極有能力與才智的藝術家們。即便如此,正如由於更為廣泛的藝術能力而得到讚譽一樣,許多知名畫家因為能夠精確地描繪令人喜愛的動物也備受推崇。
18世紀描繪的動物通常是那些與體育以及農業有關的動物。換句話說,它們是勞作的動物,這些作品是畫給那些與它們一起勞作的人們,事實的描繪受到重視。然而,在這一時期的後半部分,卻有著轉而注重寵物和野生動物的日漸增長的趨勢。正是在這一時期,更加感情化的態度開始出現——偉大的對自然之再評價和浪漫主義一起產生了。現代社會中受過教育的人們與動物不再具有直接的接觸,因此,動物作為自然狀態的一部分,就像兒童和“淳樸未開之人”一樣被珍視。
喬治·斯塔布斯,《維斯托·傑克》,1762。斯塔布斯的朋友烏西亞·漢弗萊說,這匹馬本來是喬治三世騎馬肖像的下半部分,但委託人對馬匹太滿意了,於是他決定讓畫面上只有馬。
埃德溫·蘭西爾,《老牧羊人的主祭》,1837。蘭西爾在創作通人性的動物肖像方面頗有名望。這類作品在當時被認為是對動物心理的精確探索。如果換一個標題,畫面或許看起來就沒那麼感傷。
……
十二、風景(旅行,阿卡迪亞,風景與歷史,晚年特納)
風景繪畫的風尚是18 世紀晚期和19 世紀早期英國最令人矚目的藝術趣味之一。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繪畫作品三分之一以上都屬於這一類別,這一主題的印刷品和出版物也數量眾多。風景繪畫引發了大量的工作,並不令人驚訝的是,鑑於其投資與競爭因素,其中的許多都有著很高的質量。特納這位英國公認的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在審視風景畫的崛起時,可將該話題分為四個方面。首先要討論的,是旅行的現象以及記錄沿途風景的習慣;然後將探討隨之而來的對失去的“阿卡迪亞”的渴望;緊接著的一章,將論述風景畫對藝術等級制度的挑戰,以及它想要和歷史畫平分秋色的訴求;最後,將涉及特納晚年的創作,那是一個“特例”—它將風景畫推到高於歷史畫的位置,就此預示著現代藝術的發展。
托馬斯·羅蘭森,《在威爾士旅行的藝術家》,1799。與華茲華斯的自然崇拜相一致,《語法博士的遊歷》是對風景如畫旅行品位的諷刺。
托馬斯· 瓊斯,《尼泊爾的建築物》,1782。瓊斯取自窗外的景象毫無藝術感,它不是為了出售。該畫作以一種令人震驚的程度預示著19 世紀的到來。
約翰·拉塞爾,《月球》,1795。這幅色粉畫習作是藉助望遠鏡完成的。這是當時用藝術輔助科學研究的很好的例子。
威廉·霍奇斯,《重遊塔希提》,1773。霍奇斯和庫克船長遠航至南部海域。在歸來的途中,他創作了塔希提和其他島嶼的田園牧歌圖景。 這樣的理想尤其受到羅素提出的“高貴野蠻人”觀點的影響。
約翰· 康斯坦博,《從草地上看去的索爾茲伯裡大教堂》,1831。索爾茲伯裡大教堂的暴風雨景象,體現了康斯坦博對其生命晚期發生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的不安。他把這幅畫視為自己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幅。
特納,《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1812。在此,人類微小的努力被他們完全無法控制的巨大的自然力量所淹沒。該畫作既是對人類抱負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英雄氣概的禮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