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不少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透過購併等方式進行擴張經營,向多元化發展,以求獲得競爭優勢,不少企業的確由此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企業卻因此風險陡增,甚至陷入困境,乃至無法持續經營。眾所周知,企業技術、管理、營銷等等方面的風險最終都表現在了財務風險上。因此,如何進行財務風險的管理控制,便成為中國管理層和企業經營者們普遍關心問題。
一、企業財務風險及其特徵
2.投資風險。是指企業由於進行投資活動而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由於投資專案規模過大、行業過多、擴張過度而無力控制管理;負債經營負債率過高,造成沉重債務負擔;技術、市場等多方面情況發生變化,導致實際投資收益與預期相比相差甚遠,等等。
3.現金流量風險。是指企業在收益不錯的情況下,由於中國實行的是權責發生制原則,故不錯的收益並不能表明和保證現金流入的實現。此時,如果企業債務規模過大,很可能造成償債能力急劇下降,現金支出壓力陡升,近而陷入財務困境。
4.連帶財務風險。是指因為多種原因,一個企業為其它單位到金融機構貸款而用本企業的資產進行擔保,由於借款單位因種種原因而到期無法還本付息,該擔保企業則必須依法履行對金融機構的還本付息責任。
5.外匯風險。是指由於匯率變動而引起的企業的財務成果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交易風險、經濟風險等。
財務風險的特徵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客觀性,即財務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企業財務活動存在著兩種可能的結果,即實現預期目標和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這就意味著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風險客觀存在。
2.全面性,即財務風險存在與企業財務管理的全過程。並體現在多種財務關係上。資金籌集、資金運用、資金積累分配等財務活動,均會產生財務風險。
3.不確定性,即財務風險雖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計和控制,但由於影響財務活動的各種因素不斷髮生變化,因此事前不能準確地確定財務風險的大小。
4.共存性,即風險與收益並存併成正比關係,一般來說,財務活動的風險越大,收益也就越高。如風險投資存在較大的風險,同時也會因投資而取得風險報酬。
5.激勵性,即財務風險的客觀存在會促使企業採取措施防範財務風險,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二、中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財務風險的存在,無疑會對企業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對財務風險成因的研究,對企業降低風險,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總體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複雜多變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於企業之外,但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難以預見和難以改變的。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例如,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上漲,使運輸企業增加了營運成本,減少了利潤,無法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目前,中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於機構設定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對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外部環境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應滯後,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中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的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中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係混亂。企業內部財務關係混亂是中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與內部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例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由於其與上級企業猴王集團之間存在著混亂的財務關係,致使上市公司因猴王集團破產而出現嚴重財務危機。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防範
在瞭解了企業財務風險的種類和成因,進行了初步的衡量之後,企業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特點,採用正確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降低財務風險。
(一)防範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措施:
1.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及其變化情況,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雖然存在於企業之外,企業無法對其施加影響,但並不是說企業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就無所作為。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把握其變化趨勢及規律,並制定多種應變措施,適時調整財務管理政策和改變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此降低因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如當今市場不可預測因素增多,股票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企業應及時降低股票投資在所有投資中的比例,從而降低風險。
2.建立和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定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要使財務管理人員明白,財務風險存在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範貫穿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另外,還應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有效執行,以防範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3.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採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儘量採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並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要認真進行分析評價,從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法,切忌主觀臆斷。例如,對固定資產投資,應採用科學方法計算各種投資方案的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淨現值及內含報酬率等指標,並對計算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在考慮其他因素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投資方案。猶如,在籌資決策過程中,企業首先應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需要量,然後透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及各種籌資方式的風險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籌資決策,以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決策,產生失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從而可以避免因決策而帶來的財務風險。
4.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係,作到責、權、利相統一。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理順內部的各種財務關係。首先,要明確各部門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應承擔的職責,並賦予其相應的權力,真正作到權責分明,各負其責,建立企業財務風險的跟蹤監視機制,對企業的每一項重大的籌資、投資活動以及現金流量等財務風險種類的風險程度進行不間斷的跟蹤、監視,保證隨時瞭解和掌握;對每項存在風險的財務活動實行責任制,即首先明確主要的風險承擔者;其次,要給其相應的財務活動權利;再次,在明確其要承擔的風險責任的風險報酬,進行嚴格的考核兌現。這一條是每個企業都應當重視和實施的。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應兼顧企業各方利益,以調動各方面參與企業財務管理的積極性,從而真正作到責、權、利相統一,使企業內部各種財務關係清晰明瞭。
(二)企業防範財務風險的技術方法:
1.分散法,即透過企業之間聯營、多元化經營及對外投資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財務風險。聯營,對於風險較大的投資專案,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共同投資,以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分散投資風險,避免因企業獨家承擔投資風險而產生的財務風險;多元化經營乃是現代企業發展中分散風險的重要方法。此方法的理論依據在於,從機率統計原理來看,不同行業或產品利潤率,更新換代週期是獨立、不完全相關的。在這種經營方式下,某些產品因滯銷而產生的損失,可能會被其他產品帶來的收益所抵消,從而可以避免經營單一產生的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的風險;對外投資於不同的投資品種,以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一般來說,長期投資的風險大於短期投資的風險,股權投資的風險大於債權投資的風險,證券組合投資可以分散有價證券投資的非系統性風險,其投資風險低於單項證券投資的非系統性風險。當然,風險越大,可能產生的收益也就越大。對外投資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資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
2.迴避法,即企業在選擇理財方案時,應綜合評價各種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在保證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方案,以達到迴避財務風險的目的。例如,債權性投資如果能夠使企業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企業在選擇投資方式時,應儘可能採用債權性投資,因為債權性投資風險大大低於股權投資的風險。儘管股權投資可能帶來更多的投資收益,但從迴避風險的角度考慮,企業還是應當謹慎從事股權性投資。當然,採取迴避法並不是說企業不能進行風險性投資。企業為達到影響甚至控制被投資企業的目的,只能採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承擔適當的投資風險是必要的。
3.轉移法,即企業透過某種手段將部分或全部財產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的方法。轉移風險的方式很多,企業應根據不同的風險採用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可以透過購買財產保險的方式將財產損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在對外投資時,企業可以採用聯營投資方式,將投資風險部分轉移給參與投資的其他企業。在投資建造固定資產時,企業可以採用出包方式建造,將建造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轉移給承包方採用發行股票方式籌集資金的企業,選擇包銷方式發行,可以把發行失敗的風險轉移給承銷商。採用舉債方式籌集資金,企業可以與其他單位達成相互擔保協議,將部分債務風險轉移給擔保方賒銷比重較大的企業,對大宗賒銷及時與債務人達成還款協議,可以轉移壞賬帶來的財務風險。對企業閒置的資產,採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處理方式,可以將資產損失的風險轉移給承租方或購買方。採用轉移風險的方式將財務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他人承擔,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4.降低法,即企業面對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努力採取措施降低財務風險的方法。例如,企業可以在保證資金需求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負債資金佔全部資金的比重,以達到降低債務風險的目的。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可以透過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產品設計、努力開發新產品及開拓新市場等手段,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因產品滯銷、市場佔有率下降而產生的不能實現預期收益的財務風險。另外,企業也可以透過付出一定代價的方式來降低產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風險控制系統,配備專門人員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分析、監控,以便及時發現及化解風險。企業也可以建立風險基金,如,對長期負債建立專項償債基金,以此降低風險損失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方面原因,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每個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必須重視財務風險的防範工作,以有效防範和化解財務風險,達到企業增加效益的目的。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不少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透過購併等方式進行擴張經營,向多元化發展,以求獲得競爭優勢,不少企業的確由此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企業卻因此風險陡增,甚至陷入困境,乃至無法持續經營。眾所周知,企業技術、管理、營銷等等方面的風險最終都表現在了財務風險上。因此,如何進行財務風險的管理控制,便成為中國管理層和企業經營者們普遍關心問題。
一、企業財務風險及其特徵
2.投資風險。是指企業由於進行投資活動而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由於投資專案規模過大、行業過多、擴張過度而無力控制管理;負債經營負債率過高,造成沉重債務負擔;技術、市場等多方面情況發生變化,導致實際投資收益與預期相比相差甚遠,等等。
3.現金流量風險。是指企業在收益不錯的情況下,由於中國實行的是權責發生制原則,故不錯的收益並不能表明和保證現金流入的實現。此時,如果企業債務規模過大,很可能造成償債能力急劇下降,現金支出壓力陡升,近而陷入財務困境。
4.連帶財務風險。是指因為多種原因,一個企業為其它單位到金融機構貸款而用本企業的資產進行擔保,由於借款單位因種種原因而到期無法還本付息,該擔保企業則必須依法履行對金融機構的還本付息責任。
5.外匯風險。是指由於匯率變動而引起的企業的財務成果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交易風險、經濟風險等。
財務風險的特徵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客觀性,即財務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企業財務活動存在著兩種可能的結果,即實現預期目標和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這就意味著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風險客觀存在。
2.全面性,即財務風險存在與企業財務管理的全過程。並體現在多種財務關係上。資金籌集、資金運用、資金積累分配等財務活動,均會產生財務風險。
3.不確定性,即財務風險雖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計和控制,但由於影響財務活動的各種因素不斷髮生變化,因此事前不能準確地確定財務風險的大小。
4.共存性,即風險與收益並存併成正比關係,一般來說,財務活動的風險越大,收益也就越高。如風險投資存在較大的風險,同時也會因投資而取得風險報酬。
5.激勵性,即財務風險的客觀存在會促使企業採取措施防範財務風險,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二、中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財務風險的存在,無疑會對企業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對財務風險成因的研究,對企業降低風險,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總體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複雜多變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於企業之外,但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難以預見和難以改變的。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例如,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上漲,使運輸企業增加了營運成本,減少了利潤,無法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目前,中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於機構設定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對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外部環境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應滯後,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中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的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中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係混亂。企業內部財務關係混亂是中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與內部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例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由於其與上級企業猴王集團之間存在著混亂的財務關係,致使上市公司因猴王集團破產而出現嚴重財務危機。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防範
在瞭解了企業財務風險的種類和成因,進行了初步的衡量之後,企業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特點,採用正確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降低財務風險。
(一)防範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措施:
1.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及其變化情況,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雖然存在於企業之外,企業無法對其施加影響,但並不是說企業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就無所作為。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把握其變化趨勢及規律,並制定多種應變措施,適時調整財務管理政策和改變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此降低因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如當今市場不可預測因素增多,股票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企業應及時降低股票投資在所有投資中的比例,從而降低風險。
2.建立和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定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要使財務管理人員明白,財務風險存在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範貫穿於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另外,還應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有效執行,以防範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3.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財務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會使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採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儘量採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並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要認真進行分析評價,從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法,切忌主觀臆斷。例如,對固定資產投資,應採用科學方法計算各種投資方案的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淨現值及內含報酬率等指標,並對計算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在考慮其他因素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投資方案。猶如,在籌資決策過程中,企業首先應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需要量,然後透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及各種籌資方式的風險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籌資決策,以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決策,產生失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從而可以避免因決策而帶來的財務風險。
4.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係,作到責、權、利相統一。為防範財務風險,企業必須理順內部的各種財務關係。首先,要明確各部門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應承擔的職責,並賦予其相應的權力,真正作到權責分明,各負其責,建立企業財務風險的跟蹤監視機制,對企業的每一項重大的籌資、投資活動以及現金流量等財務風險種類的風險程度進行不間斷的跟蹤、監視,保證隨時瞭解和掌握;對每項存在風險的財務活動實行責任制,即首先明確主要的風險承擔者;其次,要給其相應的財務活動權利;再次,在明確其要承擔的風險責任的風險報酬,進行嚴格的考核兌現。這一條是每個企業都應當重視和實施的。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應兼顧企業各方利益,以調動各方面參與企業財務管理的積極性,從而真正作到責、權、利相統一,使企業內部各種財務關係清晰明瞭。
(二)企業防範財務風險的技術方法:
1.分散法,即透過企業之間聯營、多元化經營及對外投資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財務風險。聯營,對於風險較大的投資專案,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共同投資,以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分散投資風險,避免因企業獨家承擔投資風險而產生的財務風險;多元化經營乃是現代企業發展中分散風險的重要方法。此方法的理論依據在於,從機率統計原理來看,不同行業或產品利潤率,更新換代週期是獨立、不完全相關的。在這種經營方式下,某些產品因滯銷而產生的損失,可能會被其他產品帶來的收益所抵消,從而可以避免經營單一產生的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的風險;對外投資於不同的投資品種,以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一般來說,長期投資的風險大於短期投資的風險,股權投資的風險大於債權投資的風險,證券組合投資可以分散有價證券投資的非系統性風險,其投資風險低於單項證券投資的非系統性風險。當然,風險越大,可能產生的收益也就越大。對外投資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資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
2.迴避法,即企業在選擇理財方案時,應綜合評價各種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在保證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方案,以達到迴避財務風險的目的。例如,債權性投資如果能夠使企業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企業在選擇投資方式時,應儘可能採用債權性投資,因為債權性投資風險大大低於股權投資的風險。儘管股權投資可能帶來更多的投資收益,但從迴避風險的角度考慮,企業還是應當謹慎從事股權性投資。當然,採取迴避法並不是說企業不能進行風險性投資。企業為達到影響甚至控制被投資企業的目的,只能採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承擔適當的投資風險是必要的。
3.轉移法,即企業透過某種手段將部分或全部財產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的方法。轉移風險的方式很多,企業應根據不同的風險採用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可以透過購買財產保險的方式將財產損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在對外投資時,企業可以採用聯營投資方式,將投資風險部分轉移給參與投資的其他企業。在投資建造固定資產時,企業可以採用出包方式建造,將建造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轉移給承包方採用發行股票方式籌集資金的企業,選擇包銷方式發行,可以把發行失敗的風險轉移給承銷商。採用舉債方式籌集資金,企業可以與其他單位達成相互擔保協議,將部分債務風險轉移給擔保方賒銷比重較大的企業,對大宗賒銷及時與債務人達成還款協議,可以轉移壞賬帶來的財務風險。對企業閒置的資產,採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處理方式,可以將資產損失的風險轉移給承租方或購買方。採用轉移風險的方式將財務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他人承擔,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4.降低法,即企業面對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努力採取措施降低財務風險的方法。例如,企業可以在保證資金需求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負債資金佔全部資金的比重,以達到降低債務風險的目的。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可以透過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產品設計、努力開發新產品及開拓新市場等手段,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因產品滯銷、市場佔有率下降而產生的不能實現預期收益的財務風險。另外,企業也可以透過付出一定代價的方式來降低產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風險控制系統,配備專門人員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分析、監控,以便及時發現及化解風險。企業也可以建立風險基金,如,對長期負債建立專項償債基金,以此降低風險損失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方面原因,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每個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必須重視財務風險的防範工作,以有效防範和化解財務風險,達到企業增加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