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子兵法講武堂

    還是看看,老師、同學們的評價吧:

    1.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願。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第二

    2.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 (公冶長第五)

    3.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 (雍也第六)

    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第六)

    5.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罕第九)

    6.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 (子罕第九)

    7.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子罕第九)

    8.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 ——  (先進第十一)

    9.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雍也第六)

  • 2 # SundaySeventeen

    我也很想了解一下,感覺這人很聰明,不過論語表現出來,感覺這人沒什麼大智慧,只是聰明,很瞭解老師的心理,最重要的是他死的早,為什麼死的那麼早。

  • 3 # 原卉詩詞

    老實人而己,未見其甚成就,這個話題免談,講個故事吧!

    話說孔子和孟子在一起喝茶聊天。孔子說:我來做孟子,你來做孔子如何?孟子說:我來做孔子興許能成,但你來做孟子絕對不行。孔子問為什麼?孟子說:你我口都一樣,但你的舌頭不如我。孔子默然。

  • 4 # 南極369

    華人沒有信仰,從而產生了悲哀。人死後要去的地方就是信仰。中國權勢把中華民族變成了孤魂野鬼。真是宗教信仰的災難,是對靈魂的侮辱。

  • 5 # 十八員外

    顏子是一位聖賢,我人學習的榜樣,這從《論語》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端倪。

    1.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願。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第二)

    這是顏子的求學階段,省其私,察自人慾,戰勝而後天理流行。

    2.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 (公冶長第五)

    員外認為聞一知十有兩說:一是為學,舉一反三之意;二是為道,一為道,知道了一,就是見道,十為多為用,知十為行道。從後面的話看出可能為後一種,見道行道的意思。

    3.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 (雍也第六)

    這明顯是行道了,仁即是道,注意此仁不是仁義的仁,果仁的核心為仁,指道的意思很明顯,孔子講過“力行不怠近乎仁”,近乎仁不等於仁,三月不違仁,時時處於道中,“君子時中”,其他人就不行了,只一時見到道,不能時中。

    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第六)

    這是得樂了,孔子講“樂在其中”,時時處在道中,衣食功名影響不了了,用道家話說,真陽發生收回,身體有明顯反應,這是真樂。

    5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雍也第六)

    歷史上很多人對此有疑惑,認為顏子得道怎麼會短命,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出顏子見道、行道、證道的過程,所以有些人士認為,顏子短命正說明他成道迅速,不能以壽命長短來衡量他得道與否。實際也確實如此,得道之人,生亦道,死亦道,生死一如也。

  • 6 #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之前我回答了孔子最喜歡顏回的原因:好學、聰明、吃苦、志向高遠,其實這些是不足以說明顏回的牛逼之處!

    顏回憑什麼能成為七十二賢之首?顏回憑什麼能讓漢高帝配享孔子祀以太牢?顏回又憑什麼讓歷代帝王封贈不斷,憑什麼尊奉為顏子?在我看來,顏回若不英年早逝,孔子也不及他厲害,可惜他只在世間閃了一下就匆匆離去了!正如孔子所說:“天喪我!天喪我”,沒辦法這是上天的安排,亂轟轟的春秋戰國又怎能容得下顏回這樣的人呢?

    一、顏回志向高遠。

    人們說孔子的志向在恢復周禮維護周禮,而顏回的志向是什麼呢?《孟子.膝文公上》記錄了顏回的一句話:“顏淵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意思是:舜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什麼樣的人?他能做到的,有所作為的人也能夠做到。

    顏回把舜作為自己的目標,向三聖堯舜禹看齊,由此可見,顏回的志向的確不一般啊。

    二、顏回境界高,德行高。

    《大學》裡有這麼一句話:“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意思是說,假如不具備最高德行的人,那最偉大的道就不會凝聚形成。

    看看子路、子貢,顏回三個人的境界,我們就會知道,誰是得道者。

    1.子路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也不善之。”(人對我好,我也對他好,人對我不好,我也對他不好。)

    2.子貢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 (人對我好,我也對他好;人對我不好,我就做得合乎禮節罷了。)

    3.顏回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三人的談話傳到孔子那裡,於是孔子對三位徒弟作了一番評價:“子路太粗魯,野蠻;子貢講的是朋友之道;而顏回說的是親戚之道”。

    顏回從骨子裡把天下人看成自己的親戚,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泛愛眾而親仁”。

    孔子的志向不過是回到周,而顏淵的志向卻是以舜為目標,比孔子更不符合時代,頁正的智者應該順應時代、與時俱進,顏洲的理想時代不知何時才能來到。

  • 7 # 閒雲野氏

    顏回,字淵。重仁德。

    孔子喜歡顏淵,對顏淵的評價也最高。孔子為什麼特麼喜歡顏淵呢?

    1.勤奮好學 顏淵十三入孔門求學,忠厚老實,勤奮好學,孔子說他能“聞一知十”,入門大概六年學業大成,孔子最得意的高材弟子。

    2.人窮志不窮。顏回身居茅屋陋巷,用竹筒子當碗盛飯,用瓢喝水,但他人窮志不窮,安於其樂。孔子原話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視師如父,堅信孔子哲學。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4.緊密跟隨,從未背離孔子。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周遊列國十四年,顏淵陪同孔子從未曾離開。

    5.言行一致,孔子稱讚他的德仁,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善哉回也”。

    6.繼承孔子辦學 顏回是孔子學說集大成者,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希望弟子能入仕則入仕,不能入仕則透過講學傳授其治國之道,使其思想、主張能為後世所用。顏回透過自己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六經;透過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

    顏回的一生,守道而不移其志。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顏回的不朽,在於其重立德,後世稱他為“復聖”,便是對其重於立德的肯定。顏回之德的核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實於個人的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顏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響社會,啟迪後世。

    孔子贊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 8 # 紹興李珍

    顏淵是孔子最欣賞的人,如何評價顏淵?

    感恩邀答:

    又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論文式的提問。

    看顏淵在論語中的表現:

    《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公冶長》: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論語·雍也》: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

    《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顏淵在整本《論語》中比較重要的共出現十一個條目。

    顏淵對自己的要求:願不自誇,自表勞功。

    顏淵對老師的讚賞:老師仰望不可及,鑽研不可入,瞻在前面,又忽在後。老師循循善於誘導,博學我文才,約束我禮儀。我欲停而不能,竭盡我才能,如有所卓然。雖然跟從,但實在不由已。

    老師對顏淵的認識一是:我終日講學給顏回,他不疑不讚,好似愚笨。他回去後我私下考察,他有啟發運用。顏回,不笨。

    二是:不遷怒,不貳過。

    三是: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四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五是:不惰者,是顏淵。

    六是:只見顏淵進步,不見其停止。

    這些認識每一條實在也難以做到呢,顏淵只對自己有要求,而且這個要求是仁德的要求,文才的要求,禮儀的要求,以使自己更卓越,真是個大賢人!

    共通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孔老夫子把《論語》中最高的修仁心方法“克己復禮”教給他。

  • 9 # 何處是家鄉

    先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也有話想說幾句。

    面對古人,分析、摘錄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照抄似的摘錄,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我們知道《論語》是怎麼來的,那是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學生們坐在一起,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把自己記住的孔子說的話,以及自己知道孔子怎麼做的事記錄下來,集在一起,成為千古名篇的。想了解顏回不能只讀大家的評價,道理很簡單,誰會在這個時候去貶低一個已經故去的同學和前輩嗎?只要是華人,都不會這樣做,任何參加過追悼會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顏回生於前521年,卒於前481年,十三歲跟隨孔子學習,四十歲去世,一生沒有作品問世,也無做官經歷,也無什麼思想存世,有的最主要就是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的評價,比如好學、慎言、聰敏、不貳過、不遷怒、安貧樂道的讀書。除去同學之間的誇獎和或多或少的嫉妒,呈現於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愛讀書的書生而已,其它就乏善可陳了。

    任何對顏回誇大其詞的褒獎和猜測,都是對古人的不公正,顏回真正值得後代華人思考的,正是他的喜愛讀書,以及只是喜愛讀書,並不是把讀書作為進身之階,把讀書作為賣弄的手段。

    他沒有作品問世,沒有思想存留,我相信他不是一個書呆子,只讀書不思考,肯定不是的,最可能是因為他繼承了老師的思想,“述而不作”,否則也不會被公認為聰敏。這可以說是非常遺憾的。

    這裡我想說的是,“只是喜愛讀書”和知識改變命運的區別。

    後面那個觀點是所有人的共同觀點,幾千年來,不論中外,讀書人幾乎無不想如此,也就是說,大家不是愛讀書,而是不得不讀書而已。真正愛讀書的人,真正把學問作為一種個人興趣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尤其是象顏回那樣啃著涼乾糧、喝著涼水依然只是喜愛讀書的人,幾乎絕無僅有了。

    這就是顏回最值得今天的我們思考的地方:你要怎樣的生活?為了衣食?為了興趣?快樂究竟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掉董卓的王司徒,本是救國功臣,為何卻死於亂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