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您的電腦專屬技術顧問

    王司徒用美人計讓董卓和呂布反目,導致董卓慘死,王司徒計策隨妙,卻缺少了共謀者,俗話說謀事大成必要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王司徒只佔了個天時,沒有一個手握兵權的共謀者,沒有一個安撫詔安董卓餘黨的人和者。導致皇帝流離失所,自己墜樓慘死。

  • 2 # 專注自然

    王允智誅董卓,是其一功。

    然怕謗殺蔡邑,為己之私,滅典廢紀,可謂昏憒,此其一失。

    董卓既死,其勢已滅,然不知撫慰人心,反追窮寇,致天子失巢,中樞易主,群雄覬覦之心頓起,天下大亂,此其而二失。

    終,城破身死!

    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

  • 3 # 痞子貓17

    因為他在處理完董卓之後,沒有對他的下屬赦免,造成董卓下屬一不做二不休還是發動叛亂,殺死了王允,並劫持了漢獻帝,繼續為非作歹。

  • 4 # 誩哥有話說

    《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話送給王允,王司徒,沒毛病。

    要說王允也是受過黨錮之禍牽連計程車人,他在董卓控制下朝廷獲得了比之前更多的權利與尊重,為什麼他就對董卓餘黨這麼耿耿於懷?不肯赦免西涼其他將領的命令,導致西涼軍更大規模的叛亂,加劇了天下混亂的局面,同時也送掉了自己的小命,對於王允的這一頓亂搞,我只能說王允是作.....

    那麼王允到底是怎麼作掉自己的小命的呢?

    反覆無常

    《後漢書·王允傳》記載: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開始的時候王允也想赦免郭李等人,結果後來又猶豫不決,認為:這些人知道自己罪大惡極卻蒙朝廷赦免,必然不會相信,反而生疑,不是讓他們安心的好辦法。後來,李傕等人遣使到長安,求乞赦免。王允以為一歲不可再赦,不許之。

    怒殺蔡邕

    董卓上位,為收天下士人之心,重用名士蔡邕,三日三遷其官。名士蔡邕雖然不滿董卓殘暴,卻也感其知遇之恩。董卓死時,蔡邕不由悲嘆。王允卻一怒之下斥其為董卓一黨,將其下獄,雖百官苦諫而不聽,殺之。這下郭李就更慌了。《後漢書·王允傳》記載: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

    好了生路已斷,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董卓部將在賈詡的建議下,以為董卓報仇為名,起西州大軍二十五萬。兵犯長安。不數日便打破城池。天子登宣平樓安撫,郭李等人不依不饒要求必殺王允,言道:董太師對陛下忠心耿耿,卻無緣無故遭人殺害,我們只想替太師討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處決兇手後,我們願意接受審判。王允向漢帝行了最後的君臣大禮,便隨士兵走下了城樓,李傕、郭汜命令手下當場將王允處決,時年五十六歲。可以說功虧一簣的王允葬送了大漢復興的最後希望,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小命!

  • 5 # 亮仔學史

    東漢末年,董卓利用外戚與宦官火併的機會,率兵進入洛陽,控制了朝廷,廢了漢少帝,立劉協為皇帝,自己自封為太師。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各路諸侯的憤怒,推舉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董卓為了避諸侯的鋒芒,挾持漢獻帝燒了洛陽,直奔長安去了。

    王允本來對董卓的胡作非為深惡痛絕,但自己手裡既無兵也無權,只好隱忍侍奉董卓以得到董卓的信任,進而讓董卓放掉對他的戒心,再圖匡扶漢室。

    王允利用呂布後來與董卓的矛盾,勸說呂布共同除掉董卓,呂布乃反覆無常的小人,只要能自己獲得更大利益,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不過這一段經過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加工,顯得精彩非凡,呂布戲貂蟬的故事也家喻戶曉,我們便不再詳談。

    除掉董卓後,王允大權在握,他一心想匡扶漢室,嫉惡如仇,對曾經跟隨董卓的西涼軍深惡痛絕。董卓已死,他們本是群龍無首,正在害怕將來的處境時,都想趕緊歸附朝廷,聽從朝廷號令,以保太平。

    可偏偏王允不允許他們投降,結果他們狗急跳牆,在李傕、郭汜的率領下,直接攻打長安。此時朝廷剛剛安定,根本經不起任何折騰,加上手中兵力有限,導致長安失守,王允被殺死,呂布逃出城去,漢獻帝流離失所。

    王允作為士大夫,空有一身報國心思,卻骨子裡書生氣太重,不懂得權衡利弊,因勢利導,最終落得個身死的下場。要知道,在亂世當中,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順時而變,可惜王允生錯了時代,他要是出生在一個盛世當中,我想他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宰相。

  • 6 # 四川達州人

    大體是這樣的。

    殺死董卓,誅滅全家之後,王允掌握政權,但此時的王允自以為功勞卓越,根本沒有正視當前的最緊迫問題,中央政權沒有基本武力可以倚仗,反而開始進行大範圍清洗。

    尤其蔡邕不過是在董卓屍體前嘆息,就被王允強硬當作董卓同黨處決。蔡邕這樣的大儒都是如此,就不用說董卓的部下了。

    李傕郭汜上表,請朝廷赦免。王允竟然不同意赦免,這個訊息令李傕郭汜驚恐,準備放棄軍隊逃亡,但賈詡勸說道,你們逃跑的話,一個亭長就能逮捕,押解首都問罪。李傕郭汜明白過來,造謠說朝廷要徹底清算西涼軍,士兵們被鼓動起來,匯合牛輔張濟等有十來萬,正式向洛陽進攻。

    首都軍隊主力是呂布輕騎,但王允從來將呂布當作是劍客武夫,將帥不合,而且還處於劣勢之下,呂布被李傕郭汜擊敗,狼狽東逃。西涼軍圍困住皇城,宣示武力並向漢獻帝質問,董太師何罪?

    身邊只有千多人的漢獻帝戰戰兢兢,當即出賣王允,轉身問道,董太師何罪(被你這個逆賊故意殺害了啊)?

    王允當然明白。但以他的經歷與地位,無法反駁皇帝的無恥,只好自己走到城門外,被西涼軍砍成肉醬。

    也有傳言說,是漢獻帝命令侍衛將王允綁起來送到西涼軍面前。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從王允本身的立場來看,王允的行為沒有什麼不對的,也並非王允能力不行、智商低下,一個憑身世和能力做到司徒和尚書令的人,成為除董卓外東漢朝廷最大的實權人物,王允靠的文武雙全。

    衡量一個人,尤其是歷史人物,需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王允出身山西名門望族,是根正苗紅計程車族階層,東漢朝廷從建立之初,就一直是三股勢力支撐朝廷的穩定統治,也就是:外戚、宦官、士族。

    自從大將軍何進被殺,外戚與宦官大火拼後,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同時消亡,士族滿以為可以掌握東漢朝廷的政權,誰知道殺進來一個董卓,董卓是什麼人?也就是一個軍閥而已,靠著兵權,暫時掌握了朝政。

    近兩百年的東漢歷史上,軍閥是首次進入政權,董卓雖然暫時掌握了政權,可是從來就為天下士人所不恥,王允雖然在董卓手下做事,可從來就看不起董卓,包括殺董卓的呂布。

    王允聯絡呂布,合力殺了董卓,呂布建議赦免董卓手下,和拿出財寶分封功臣,王允都沒有聽從,在王允眼中,呂布不過是一軍閥而已,只不過是拿來利用的工具,基本上當時天下所有人都認為,只要殺了董卓,其手下的西涼軍不過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懼,殺了董卓東漢朝廷就能重歸正常,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直到賈詡的出現。

    不得不說賈詡確實是個人才,當時的西涼軍都在長安的東邊防禦天下反董諸侯,董卓一死,西涼軍果然驚恐,全部潰敗向長安以西逃散,從長安以東向長安以西逃散,是要經過長安的,在這個節骨眼,賈詡向李傕、郭汜提供了一條計謀,收集殘兵殺向長安,還有一條活路,結果就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李傕、郭汜真的就打敗了長安的守軍,擊敗了呂布,並在亂軍之中殺了王允。

    如果沒有賈詡的計謀,王允的處理方式一點毛病都沒有。王允最大的失誤,就是低估了軍閥的實力,當然了,東漢兩百餘年曆史,沒有軍閥從政的經驗,王允是在他個人能力範圍做出了他認為正確的決策。

  • 8 # 劉一千五

    王允的能力實在是不錯的。能忍能小,敢謀能斷,在國家危險時,挺身而出,可以說不苟且,死國家保君王。

    東漢末年的起義,撥出蘿蔔帶出渣,各種憤懣的情緒爆發開來,讓東漢王朝無法收拾。給了軍閥們無限的機會。

    董卓就是個這麼樣的人。荼毒國家士人民眾,罪大惡極。他死後暴屍街頭,割脂點燈,無人理會,這種惡棍做惡多端的報應就是生前禍國殃民的懲罰。他是這麼個人渣,那些實行禍國殃民的幫兇李榷郭汜之流,自然就該得到清算。這兩個傢伙後來挾持皇帝百官,搶劫民眾,就證明王允的計劃是正確的。自然,王允也剛愎自用,不聽規勸,不佈置必要的守衛力量。他殺蔡邕,失了士人之心,及至李郭逼難,無人為之一言。李郭糾集殘餘攻取了長安,漢獻帝作壁上觀,群僚不言,王允自已為自己得勢後的行為買單,痛罵李郭二人之後,自知不免一死,於是跳出城牆墜地而死。王允一生,二賊該遂心了吧,該回西涼吧,但是沒有,要官封爵後,繼續禍害國家,似這種禍害,王允就該早點"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真是"當斷不斷,反為所害"。王允的悲劇就在於大志在為國,謀身乏術。除惡不盡,再害家國,悲夫!

  • 9 # 冇有用

    首先,王允王司徒並非死於亂軍之中,他是在長安城破之後甘願被捕,而後被殺!王允之死,基本上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因為王允居功自傲、一意孤行、不明大局,最終導致叛亂而被殺!但也不完全是這些原因,我認為王允還是有可同情之處的。

    按史書記載,王允雖是文官,但其實是個性情剛烈、嫉惡如仇的人。在董卓禍亂宮廷,屠戮忠良,在西涼軍姦淫擄掠、殘害百姓之時,王允沒能力阻止。只能屈身於董卓之下,隱忍不發。到後來與呂布合謀,“計除董卓”之後,王允和呂布基本上掌控了朝局。此時的王允開始“釋放”對董卓及西涼軍的怨恨。開始打壓、排除董卓曾經的屬下,尤其是西涼軍。王允決定把董卓的西涼軍全部裁撤。有人勸他說:“如果裁撤西涼軍勢必會引發動盪,導致人人自危。”呂布也多次勸說王允,可是王允不聽,大權在握的王允已經聽不進諫言。呂布還想把董卓的財物分給諸將,也遭到王允的反對。在王允決意裁撤西涼軍之後,整個長安城已經“流言四起”,西涼諸軍已經引發騷亂。

    當時駐紮在關東的李傕、郭汜等西涼將領在聽到訊息之後感到恐慌,於是上書朝廷請求“赦免”留在長安。但遭到王允的拒絕。於是就引發了以李傕、郭汜為首得西涼軍叛亂,決定兵髮長安。

    王允為何一定要拒絕李傕、郭汜的請求,難道他不知道當時的情勢很“緊張”嗎?

    我認為這是因為王允知道西涼軍“靠不住”。之前西涼軍的種種惡行已經領百姓深惡痛絕。王允擔心如果讓西涼軍留在長安,那日後將引起更大的禍亂!事實也證明王允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後漢書》記載,李、郭等人在遭到拒絕後商議說“如果打下長安,我們就得了天下,打不下,就搶了三輔這地方的婦女、財物,再西歸故鄉。”

    “若攻長安,則地天下矣;不克,則抄三輔婦女財物,西歸故鄉。”

    由此可見,李傕、郭汜等部終究是惡性難改,如果不拒絕他們,日後會引起更大的麻煩。所以說王允的決定是有一定的先見之明的。只能說王允“心太急”,手段過於“剛猛”。我認為這也符合王允的性格。以西涼軍的“作風”,面對這樣的結果,反叛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李傕、郭汜等部,其實他們對是否能攻下長安並無把握,當時他們手上只有幾千兵馬。王允也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敢反對他們的請求。但李、郭等部在兵髮長安過程中屢戰屢勝,不斷聚集散兵、降卒,等攻到長安時已經聚集了近十萬兵馬。

    這一點,恐怕是王允沒有想到的,他低估了西涼軍的戰鬥力。王允終究是個文官,不懂打仗,這也不能怪他。並且我認為,當時的李傕、郭汜的隊伍,基本上是一種“亡命徒”的心態,定然傾盡全力,要打垮他們,確實不易。

    史書記載,長安被圍以後,叛軍雖然有十萬之眾,但因為長安城城牆高,攻了八九天都攻不下。長安城之所以被破,是因為守將呂布軍中有士兵在城中叛變,接應李、傕郭汜等部入城。所以說,這能怪王允嗎?要怪就怪呂布“治軍不善”。我認為如果沒有出現內部反叛,守住長安城,等待援軍趕來是沒問題的。

    長安城破之際,呂布出逃,他勸王允一塊走,可王允選擇留下來保護“天子”,當時的漢獻帝只是個孩子……。最終王允走下城樓,甘心被捕,幾天後被殺死!

    雖然這場叛亂是王司徒一意孤行一手要成的,可戰場上的失敗不是他的錯。他本可以逃,可他終究是選擇了“殉節而死。”所以我認為,王允之死,也是有值得同情之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托車加汽油是加92的還是9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