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背部益血
11
回覆列表
  • 1 # 非知名釣魚人劉鍇

    鯽魚患病初期,魚體兩側、眼眶、鰓蓋、鰭等處輕度充血。病情嚴重時,體表及鰭嚴重充血,眼眶周圍血,有的魚眼球突出,腹部內有淡黃色腹水或紅色渾濁腹水,腸壁充血,腸內充氣無食物、多粘液。鰓絲淤血或嚴重貧血等。

    【病因】

    1、塘底淤泥多,有毒物質大量沉積,同時淤泥也為爆發性出血病的病原菌(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大量滋生提供了場所。

    2、水中缺氧,水體環境惡化。

    3、天氣不正常,溫度變化過大導致魚類的應激性反應降低抵抗力。 治療鯽魚出血病的【經典方案】:

    1、外用 “沐菌消”150ml/ 畝*米+苯扎溴銨30ml/ 畝*米

    2、內服:“達克菌”200克/1000公斤魚體重+“應激寧3型”300克/40公斤飼料拌餌投餵,每天一次,連用5天

  • 2 # 軍哥曹領

    赤皮病(Red-skin disease):魚體出血發炎,鰭片脫落。①預防方法:魚種放養時,每立方水用5-10克漂白粉浸洗半小時左右。②治療方法:內服抗菌素,外用每立方水1克漂白粉全池遍灑。   病原:熒光假單胞菌(廣泛存在於水中,土壤中。桿狀,無芽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   流行情況:發病往往與魚體受傷有關,是條件致病菌   【病原】病原為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屬假單胞菌科。   【症狀】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衰弱、離群獨遊於水面。體表區域性或大面積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充血,尾部爛掉,形成“蛀鰭”。魚的上下鄂及鰓蓋部分充血,呈塊狀紅斑。有時鰓蓋爛去一塊,呈小圓窗狀,出現“開天窗”。在鱗片脫離和鰭條腐爛處往往出現水黴寄生,加重病勢。發病幾天後就會死亡。   【流行情況】該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類,在中國各養魚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撈、運輸後。魚的體表完整無損時病原菌無法侵入魚的面板。只有當魚因捕撈、運輸、放養使魚體受機械損傷,或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才能乘虛而入,引起發病。   【診斷方法】根據外表症狀即可診斷。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魚的面板,因此病魚有受傷史,這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因放養、扦捕、體表寄生大量寄生蟲等原因造成魚體受傷後,給病原造成可乘之機是發病的基礎。同理,冬季由於凍傷,藕塘中飼養的草、青魚也容易發生赤皮病。注意該病與癤瘡病相區別,癤瘡病的初期體表也充血發炎,鱗片脫落,但侷限在小範圍內,且紅腫部位高出體表。   【防治方法】   (一)預防   ⑴ 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異氰脲酸鈉,或30%三氯異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噸水體,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⑵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噸水體,0.2-0.3g,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⑶ 10%聚維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噸水體,0.5-1ml,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⑷ 五倍子,一次量,每1噸水體,4g,將五倍子磨碎後用開水浸泡,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⑸ 大黃,一次量,每1噸水體,2.5-3.7g,先將大黃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後,再連水帶渣,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二)治療   ⑴ 諾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體重,30mg,或10mg,或30mg,拌飼投餵,1天1次,連用3-5天。   ⑵ 氟苯尼考或甲碸黴素,一次量,每1kg體重,均為5-15mg,拌飼投餵,1天1次,連用3-5天。   ⑶ 複方新諾明,一次量,每1kg體重,50mg,拌飼投餵,1天1次,連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⑷ 磺胺間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體重,2-4g,拌飼投餵,1天1次,連用3-5天,首次量加倍。   ⑸ 硫酸鏈黴素,一次量,每1kg體重用量20mg,肌肉注射,3天之後再注射1次。

    1、辣椒、生薑防治魚類小瓜蟲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溫在15-25℃時,是魚類患小瓜蟲病的流行季節。病魚肉眼可見其體表、鰭條或鰓部有許多小白點,即為小瓜蟲。池塘邊看見病魚游泳遲鈍,浮於水面,有時也叢集繞池邊亂竄。如不及時採取措施治療,塘魚死亡率高達80%以上。此時,每畝水面均1米深可用半斤幹辣椒,加2兩乾薑片,混合加水4斤煮沸後,煎熬半小時,連渣帶汁兌水全池潑灑,連續兩天,每天一次即可治癒。

      2、蒜頭、食鹽防治魚類的腸炎、豎鱗病。魚類的腸炎病是指人們常說的四大病之一。病魚肛門紅腫,離群獨遊,行動緩慢,不吃食、魚體發黑。剖開魚體,腸壁充血發炎無食物,呈紅色或紫紅色。發病多以草、青魚為主。4-10月為流行季節。豎鱗病也稱“豎立病”,病魚鱗片向外引張開、豎起來像松球一樣、並有爛鰭、鰭條基部充血、腹部有時膨大等症狀。此病常見於鯉、鯽魚及觀賞性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流行於水溫20-25 ℃時,病魚死亡快,且死亡率高。上述兩種病均可用蒜頭、食鹽防治。具體方法:

      ①防治腸炎病。每50公斤草、青魚種,第一種方法:用大蒜頭半斤加2兩食鹽拌2公斤飼料,混合投餵連續3-6天。第二種方法:用韭菜5公斤切碎加2兩食鹽充分攪拌,然後投入食臺上連喂3-6天。

      ②防治豎鱗病。每50公斤清水加入搗爛的蒜頭半斤,給病魚浸洗數次,每次5-10分鐘。或用2%的食鹽水與3%的小蘇打混合液,浸洗病魚10分鐘。或單獨用3%的食鹽水浸洗病魚10-15 分鐘。

      3、蒜頭防治甲魚的腐皮,穿孔等病。甲魚腐皮病症狀是裙邊、四肢、頭部有腐爛現象,腹部紅腫甚至糜爛發炎。

      穿孔病症狀是背甲腐爛,骨塊露出,看上去有濃塊物腐蝕甲骨,嚴重時腹甲也腐爛。此兩種病是甲魚養殖的常見病,死亡率高,直接影響飼料經濟效益,可用抗菌素藥物加大蒜綜合治療。

      用法用量:每5公斤甲魚全價飼料,拌50克搗爛的大蒜頭,10克抗菌素粉,另加10毫升“鱉寶”攪在飼料中(最好另加100-150克粘合劑),投餵於食臺上,連續使用5-6天,可達到治療此病的目的。

  • 3 # 玲玲的記錄生活

    鯽魚癤瘡病防治法

    魚癤瘡病由癤瘡型點狀氣單胞菌引起。患病初期,魚背部面板及組織發炎,隨著病情發展,這些部位組織內出現膿皰,患部隆起紅腫,用手摸有柔軟浮腫的感覺。膿皰內部充滿膿汁和細菌。膿皰周圍面板和肌肉發炎充血,嚴重時腸也充血。鰭條裂開,鰭基部充血。此病無明顯流行季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鯽魚細菌性敗血症的防治

    病魚體表充血或出血,內臟充血或出血,鰾異常。此病有三種類型:內臟出血型(稱隱性敗血症),腸炎型(肛門發紅,腸道充血,通常稱腸炎病)和體表出血型(體表、內臟充血發炎,鰭基部充血發紅,肛門紅腫,體表出現大小不等的紅斑,指壓不褪色,稱出血性敗血症)。此病可造成越冬魚的大量死亡。

    鯽魚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治

    鯽魚患病初期,魚體兩側、眼眶、鰓蓋、鰭等處輕度充血。病情嚴重時,體表及鰭嚴重充血,眼眶周圍充血,有的魚眼球突出,腹部內有淡黃色腹水或紅色渾濁腹水,腸壁充血,腸內充氣無食物、多粘液。鰓絲淤血或嚴重貧血等。

    鯉魚白雲病成因與防治措施

    痘瘡病症狀:發病初期,體表或尾鰭上出現乳白色小斑點,覆蓋一層很薄的白色的黏液,以後逐步擴大,以致蔓延全身。病灶部分的面板表面增厚而形成大塊石臘狀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長到一定大小和厚度就會自動脫落,並於水中敗壞水質,脫落部位又重新長出新的增生物。

    如何防治鯉艾美蟲病

    鯉艾美蟲病是原生動物,屬孢子蟲綱、球蟲目、艾美蟲科。鯉艾美蟲成熟的孢子呈卵形,由一層薄而透明的孢子膜包著。在發育過程中產生圓形的卵囊膜,直徑6-14um。成熟的卵囊具有4個孢子。在艾美蟲的生活史中不需要更換寄主,即在一個寄主體內生活,包括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個世代。

  • 4 # 豫南楊磊

    病害

    鯽魚的抗病能力雖強,但近年來仍發現了鯽魚出血性錨頭鰠病,雖然此病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發展,也會導致鯽魚大量死亡。嚴重患病鯽魚主要表現為:浮水慢遊(乏力)、色澤淡白;魚體表的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著生處有綠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鬆動或脫落,粘液增多,少數形成明顯的潰瘍。病原體為鯉錨頭鰠。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徹底或不清塘,病因待機孳生;二是投入時體表受損傷(或生產操作不慎致使魚體表受傷)的魚種,為病原體寄生創造了可乘之機。 

    預防方法:

    ①在鯽魚種下塘前1—2天用2.5%敵百蟲粉劑全池潑灑,使池水呈lppm。②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ppm,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鯽魚生長季節,在食場周圍進行敵百蟲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治療方法:在養殖中,出現患病徵兆時,及時觀察檢查,確診後一次性全池潑灑0.5ppm90%晶體敵百蟲、0.2ppm硫酸亞鐵合劑。對於繼發性鯽錨頭鰠病(或已多次使用敵百蟲的池塘),可改用農用敵殺死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畝水深1m用6一lOmL。 

    1、用400克/立方米食鹽+400克/立方米小蘇打(碳酸氫鈉)合劑全箱(池)潑灑,連續二次,每天一次;

    2、採用5克/立方米亞甲基蘭(美藍)+05%食鹽水全箱潑灑,連續二次,每天一次。

    治療水黴病一般不需內服藥物,若要內服可在飼料內適量新增諾氟沙星或氟苯尼考等抗菌素,用量每公斤飼料0.5-1.0克,療程3-4天。

    水黴病是水產養殖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常發生在晚冬和早春,流行於20℃以下,在水溫28℃以上很少發生。水黴菌對寄主無選擇性,能感染各種養殖魚類,包括魚卵、幼魚和成魚。當魚體受傷或被寄生蟲咬傷時透過水黴菌遊動孢子侵入,並在受攻擊魚體組織處吸取營養而迅速生長最終引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魚體組織發炎,甚至壞死。由於水黴菌菌絲不僅寄生在魚體表面,還侵入魚體肌肉中,因此很難進行外用藥物治療,目前控制水黴病較為有效的方法主要還是一些預防措施,如在拉網等養殖操作過程中儘量減少魚體受傷,魚種下塘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消毒,控制養殖密度,越冬魚種要防止帶病過冬,根據魚類的攝食情況隔幾天增加投餵優質飼料或者投餵維生素C,以提高魚類的免疫力等。

    鯽魚的養殖:

    一、池塘條件

    鯽魚有喜叢集、潛入淤泥和逆水跳躍逃逸的習性。主養鯽魚的池塘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2畝左右為宜,不應超過4畝;要求池塘底質較硬,一般淤泥厚度在10釐米以內,超過10釐米時必須清淤,以利於對鯽魚的捕撈(捉);池埂堅實不漏水,進出水口要安裝牢固可靠的攔魚柵,攔魚柵應高於池塘最高水位50釐米。

    二、品種選擇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鯽魚品種較多,難免出現良莠不齊。實踐證明,異育銀鯽和高背體形異育銀鯽(簡稱高背鯽)適合主養,生長速度比普通鯽魚分別快2倍和3倍。異育銀鯽和高背鯽魚相似,異育銀鯽與普通鯽魚的區別為:異育銀鯽側線鱗為31-32片、普通鯽為28-29片;異育銀鯽與高背鯽的側線鱗數目相同,但高背鯽頭短、背高體厚、腹部呈圓形。

    三、放養密度

    從養殖經濟效益看,放養數量超過2000尾/畝,雖然能獲得較高產量,但養成商品魚個體小,銷售價格低,效益不理想;放養量少於1000尾/畝,儘管商品魚個體較大,但總產量不高,銷售收入少。每畝放養體重30克的魚種1400尾或50克的魚種1200尾,搭配適量的鰱、鱅和夏花草魚,搭配魚總數不超過600尾,可淨產鯽魚500公斤以上,其它魚200公斤左右,效果理想。

    四、日常管理 主要是加強水質管理,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釐米,使池水肥、活、嫩、爽。魚種培育期間,特別是高溫季節,必須經常換注新水,以防水質過肥。前期20—25天注新水一次,每次10—15釐米,後期7天換水一次,每次15— 20釐米。在養殖過程中,當透明度大於30釐米時,應適時追肥,原則為“少施勤施”,每畝可施有機肥50公斤或尿素3公斤。每半個月全池潑灑生石灰改善水質, 每畝用生石灰15公斤。定期防病治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凱歌來《演員請就位》真的來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