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眼的一生

    當然不是,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說,孩子剛出生,什麼都不懂,全是靠父母后天的培養與教育。關於自私這塊,完全是模仿於父母。

  • 2 # 小象艾菲成長記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現在我們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的道理時,也經常用這樣的典故去跟孩子說,要求讓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等等,而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很多家長就會說,不可以這麼“自私”、“不懂事”“小氣”等。

    難道這真的是孩子自私嗎?

    其實,不願意分享是孩子的天性。

    其實,孩子在一至三歲的時候是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東西都會特別在意,有人碰了他的東西都會發脾氣大哭大鬧,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父母並不必過於較真。

    寶寶各年齡階段的“分享行為”

    在成年人的眼裡,孩子的東西無非就是零食和玩具,這些沒了再買或者換新的就可以了。但對小孩來說,這些就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且年齡小,對分享真的理解不了。只有引導孩子分享意識,有了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想法,才會做出“分享行為”。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培養孩子學會分享呢?

    1.不要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

    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其他小朋友,分享基於出發點是遵從孩子的“自願原則”,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容易使他產生逆反心理,討厭那個小朋友,而且還會把玩具搶回來。

    2.讓寶寶參與“一起玩”的樂趣

    最好的辦法是讓寶寶體驗“一起玩”的快樂,例如把玩具積木放在中間,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建出一座“城堡”,既能讓孩子學會快樂分享,也能讓孩子懂得分工合作的意義。

    3.不要輕易拒絕孩子的分享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大人會對小孩開玩笑說:“哇,你這件東西看起來真好吃呀,能不能給我吃一口?”孩子把東西遞過來的時候,大人卻說:“真大方,謝謝寶寶,跟你開玩笑的,我不吃。”久而久之,在寶寶的眼裡,“分享”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是真正的給予對方,當下次有人真把東西吃掉,他肯定心裡很不是滋味,甚至會大哭大鬧。

    所以,當寶寶向大人分享東西的時候,大人不要拒絕,也不要假意接受,要讓寶寶知道自己對他的分享很開心。

    4.樂於表揚孩子的分享

    當孩子做出把自己的食物或者禮物分享給別人的時候,一定不要吝嗇你的誇獎。因為誇獎能讓寶寶意識到,“我這樣做是對的”。而且有的寶寶也會為了能夠得到家長的表揚,從而開始主動地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這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習慣。

    5.以身作則給寶寶做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也樂於將自己的東西分享出來,寶寶也會跟著父母學的。比如在路上遇到流浪漢將自己的食物給予對方,並告訴寶寶,我們應該幫助有困難的人。

    有時間的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參加義工,讓孩子學會向他人伸出溫暖的雙手,學會助人為樂等等積極的分享行為。

    總而言之

    分享應該是出於內心的,並享受和快樂的。家長不能因為要孩子學會分享而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不願分享乃是天性,而願意分享更是難得可貴的品質,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受益匪淺。

  • 3 # 珏珏談育兒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的發展史,而人的發展從兒童開始,而每一個兒童的發展必須有從“我”的意識開始,而這種“我”意識到發展是嬰兒8個月~3歲開始的,。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我”意識的 八個月左右的時候,生理自我開始萌生,到了一歲左右,開始能夠把自己的動作和物件區別開來。一週歲後,逐漸認識自己的身體,兩歲左右,兒童逐步學會用“我”來代表自己。三歲左右,兒童的自我意識呈現新的發展,許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來”,開始有自立的要求;當他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時,就想獨自佔有,不願與他人共享 ,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釋外部世界,就有了“我”為中心的開始,也就有了所謂“自私”的表現,其實這階段的孩子不是自私,他是生命發展歷程的一個自我形成的關鍵期,而這關鍵期也正是孩子開始懂得除了自我,還有他人,學會分享,友好合作,在這時期父母的引導與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是否自私就在於家庭周邊,長輩父母的言行身教了!

  • 4 # 穩評說說

    第一,天生的自私是寶寶天然的保護屏障。問友特地把自私二字打上引號,說明提問時很有愛心,生下來就會吃奶“自私”,拿到東西就往自己嘴裡塞“自私”,別人要他的東西不給“自私”等等,假如這些動作都反過來,他還能存活在這個人間嗎?對於孩子從小到大的合情合理、合乎人性、合乎成長規律的“自私”,作為父母和家人不僅不能指責和呵斥,還要用一顆愛心和喜悅去包容、去鼓勵、去呵護。

    第二,可塑的自私是寶寶教育的關注重點。孩子的“自私”與自私,家長是可以甄別的,可塑性是指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根據年齡和階段性發展規律,引導、塑造、定型寶寶的一些自私的做法,逐步讓寶寶知道“自私”和自私的區別,特別是3歲之後,需要一點一滴地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友愛行為。一般來說,只要注意到了都非常容易引導,關鍵是家長的意識,比如在農村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鼓勵寶寶罵人,寶寶的那種自私是無意識的,但是大人的自私是有意識的,如果不加以文明改造結果可想而知。

    第三,危險的自私是寶寶成人的天大敵人。最近弒母男孩的事件無人不曉,本人也連續寫了文章,這個孩子的自私是可怕的,可怕到媽媽付出生命,可怕到法律受到爭議,可怕到社會為之震驚,可怕到他自己人生走到了絕境。雖然導致這個孩子自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他的危險的“自私”在毫無節制的環境中肆意擴張,擴張基本成型之後又想得到急速壓制,所有的矛盾激化都因為他自私的猛獸脫韁撒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5 # 碧水閣主人

    孩子的自私應該是天生的,因為作為一個人(高等的動物),爭奪資源讓自己能夠順利的活下去,這是一種本能。

    然而孩子的善良也是天生的,所以保證了自己能夠順利的活下去,就會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就會憑著自己善良的心,把多出來的資源分享給別人。

    也可以說孩子的每一種性格都是天生的,只是在後天的教育裡,強化了某些,壓制了某些。

    從某個方面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弘揚,彰顯個人的善;

    懂得什麼是惡劣的行為而去避免。

    不能簡單的說一句“天生的”,就心安理得了,您說是不是。

  • 6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的性格來自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自私不是天生的,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自私的性格,一定要及時給予引導,以免長大以後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一、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平時在孩子面前表現不小氣,樂於幫助別人,對孩子能起到正面的影響。

    二、鼓勵分享

    平時多鼓勵孩子與人分享,讓他知道分享不是失去,分享能給別人帶來快樂。

    三、不給孩子特殊待遇

    父母在家裡不要以孩子為中心,不給孩子特殊待遇,讓孩子在家動手做家務,讓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她明白付出才有回報。

    四、關心長輩

    教育孩子從小要學會關心長輩,比方說吃飯的時候讓長輩先上桌,有好吃的讓長輩先吃。

    五、參加集體活動

    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瞭解到集體的力量,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首先要先幫助別人。

  • 7 # 一度甄選

    首先要看孩子現在多大,不同年齡的寶寶在面對分享這件事兒上態度也是不同的。

    寶寶1歲內,將分享當成遊戲時,我們只需微笑對待他的行為即可,但不用沾沾自喜(因為人是會變的啊)。

    寶寶2歲後, 隨著寶寶漸漸形成“所有權”的概念,“分享”就變得艱難起來。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和玩具,寶寶會表現出防備和不願,但這並不是自私,也不意味著“小氣”,而是一個發育階段,這個階段會持續至3歲以上,有的寶寶甚至會到5、6歲。

    你必須明白,不願分享是寶寶的天性。尊重他,而不是用哄騙的方式讓他“分享”。這種態度會讓寶寶有安全感,同時會鼓勵他變得大方起來——因為他不用帶著“可能被騙”的猜忌心來守護自己的東西。

    其實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許多的媽媽都開始注意到,當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時,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也不願意讓別人看他們的書,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願看的也決不讓別的孩子動,誰一拿,他立刻就說:“我的。”有的小朋友在戶外玩耍時,見到別的小朋友玩東西,就要跑過去不由分說地搶過來,而且振振有詞地說:“我的。”然後強行據為己有,媽媽們總是被弄得哭笑不得。但其實孩子是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並不是自私,而是自我意識的萌芽。

    我們在幼兒園也能看到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上幼兒園時帶的所有東西都不許別人動,也不讓老師幫助他們提書包或別的東西。有時候書包特別重,有時候還要帶被子,孩子就寧願把東西拖在地上拉著走,也不讓老師幫助。必須親自拿著,因為那是他的。即使是進教室時脫下的鞋子,也要堅定的放在自己的書包裡,當然就更不願意給別人分享任何東西了。在這個年齡的孩子,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總之全都是“我的”,好像這時候他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看著“我的”所有的東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這些時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難堪,覺得沒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為自私的表現。如果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家長們就會說,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我們一定要區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關係。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我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情況才叫做自私。那麼自我呢?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那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是不必太焦慮。有的孩子性格強勢,所謂的“自私”表現的就明顯一些。有的孩子性格柔和,就會顯得很大公無私。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隨著時間推移和閱歷的豐富,這種自我中心行為將逐漸轉為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行為。

    二、是要從“吃”上著手讓孩子學會分享。吃是孩子最看重的東西。現在從外面買回來好吃的,只要是能分享的東西,我都會當著孩子面,分出一些給家裡其他人。一開始,孩子會大哭大鬧,但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上週參加一個小朋友生日聚會,帶回來一塊兒蛋糕,女兒還主動給爸爸留出一小塊兒,等著爸爸加班回來後一起吃。

    另外,我們還可以透過模擬遊戲和讀繪本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但更好的是在實踐中引導。前一段帶孩子到外面玩兒,孩子想騎一個小姐姐的車,遇挫後孩子眼淚汪汪得回來了。我說:“你再去試試,拿你的玩具和姐姐交換,看看怎麼樣?”孩子順利成功地騎到了車,很開心。

    三、是營造家庭分享的氛圍。我跟老公約定,父母做完飯後,我們都主動幫助把飯菜盛好;一些好吃的菜,主動給父母多夾一些;吃完飯後,讓父母坐下休息休息,我們主動把碗洗了。相信這些舉動,會對孩子有示範作用。

    四、是為孩子創造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孩子在家比較強勢,我就經常帶她到朋友家玩,去時還要帶上自己的一些玩具。到一個陌生環境,孩子就沒那麼“囂張”了,能夠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了。我還發現,孩子在一起多接觸,熟悉了過後,大家就能玩得比較融洽。前幾天,朋友帶孩子來我家玩,孩子開始哭鬧,不願意分享。我堅持讓朋友帶孩子留下來。半小時過後,兩個孩子熟悉了,玩的特別高興,孩子把很多好玩的玩具都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離開時,兩個小朋友還在一起熱情的擁抱,並說:“把我的牛奶讓姐姐帶回家喝吧。”最近還一直嘟囔,要讓朋友家孩子來玩兒。

    總之,在孩子所謂“自私”問題的教育上,不要恐慌焦慮,要在示範中言傳身教,在生活上潛移默化,在互動間耳濡目染,相信問題一定能妥善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濱遜漂流記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