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行為素質沒有改變?這算學會《論語》了嗎?
11
回覆列表
  • 1 # 比太陽更早

    宋代大儒不是說了:讀過論語,原來是那樣的人,結果還是那樣的人,等於沒讀。論語是本倫理和修身方面的著作,這樣的書,讀一千遍一萬遍,只在故紙堆裡搜尋,那是做學問;對普通人來說,讀一句就應該學一句、做一句,堅持邊學習邊踐行。這,才是論語的讀法。

  • 2 # 不忘初心136533244

    《論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源,教給了我們為政以德,清廉守節,做事勤奮,生活節儉,侍人誠信,交友謹慎,精忠報國……這些智慧的睿智語言,對中華民族精英群體有著巨大的影響。《論語》已成了中國社會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範之中。蘊含著博大而深厚的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言簡意頦,含蓄雋永的語言。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時,層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解和悟性不同,所以,用之於實際生活當中,產生的效果也不同,這就是無法提高自身素質的所在原因。實際生活中間,真正學會了《論語》的人,少之又少了。

  • 3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讀過書就能用的是天才是聖人。

    凡夫俗子讀書也就是為了安身立命而已。

    我讀過《聖經》,反而對天主教產生了厭惡。

  • 4 # 塞北豪客

    為什麼有些人學了論語,卻沒有用到現實生活?

    論語作為華人經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必然有它的現實意義,那麼我們就要看看,它到底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沒有指導意義!

    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向前走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道路。剛開始時,我們只是盲目的向前走,沒有自己的 想法,沒有自己的判斷。所以後來發現。我們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們總是跟在別人身後走。從不問為什麼。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原來,我們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所以要想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功,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路,自己能看明白的路。別人的路再好再高大上,自己弄不明白,看不懂,就不要去走,因為,你始終是被犧牲的那一個。甚至自己被犧牲了也不知道。道路有千萬條,找到自己的一條,找到同路的,同甘共苦一同成長。不同的路,就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了!

    2)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只要接觸新的東西,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小孩如此,大人也是一樣。只有一種情況下人不犯錯:就是你不在接觸新東西了。就像一個蝸牛,把自己縮排殼裡,然後去指責別人。所以,既然犯錯是人前進的必然過程,那麼,犯錯就很正常。那麼犯錯後的措施就是看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必然要素。能成功的人,錯了,找到願意,然後改正,錯就不再是錯,而是人成功的一塊踏石。如果犯錯之後自怨自艾,不能自拔。那麼就是浪費光陰,從此止步。

    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要有個目標。哪怕是王首富的小目標也好。只要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就像攔了一輛計程車,司機師傅問:去哪?你說:讓我再想想。不知道去哪,人生都是意外。不可控,不可知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所以,人生有一個目標,朝著目標邁進,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是跟目標有關聯。處理起來也不至於茫無頭緒。至少自己可以粗略的估計出來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不能沒目標,讓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是新的,讓自己措手不及!

    只是稍微分析一下論語的東西,會發現與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所以論語是一本人生經驗的總結之書。那麼既然這樣,是不是會背誦就掌握了人生的真諦。如果是這麼簡單,人生也太容易了。

    論語是高度濃縮的精華。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一樣,從蘋果掉頭上層層推進,計算,最後得出結論。萬有引力定律。這是牛頓的功勞。你想學萬有引力,就得做好多題目,慢慢理解,只要積累足夠,就會熟練使用萬有引力公式。這樣,才算懂了。論語也是一樣,在生活中不停的經歷,然後思考,再理解,再學習,最後把這些高度濃縮的話還原到生活中,最後終於可以靈活運用了,到此,你才懂了論語。才能學以致用!

  • 5 # 看透古今

    我本來是清醒的,被你這麼一問,反倒糊塗了。學習,應用《論語》?您知道《論語》講的什麼嗎?講的是如何欺侮,奴役,統治廣大小人百姓。比如,要求脫離百姓的官僚主義,“親君子,遠小人”。剝削勞苦大眾的財經綱領,“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剝奪百姓話語權,叫官紳說了算的言論準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剝奪百姓知情權的馭民國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禁錮民智的愚民政策“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以德壓民的德治主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反對民意,彈壓民意的治國方略,“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彼為善之。然小人之用為國,則災害並至。故國家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鄙視婦女與百姓的思想基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剝奪百姓平等權的禮治準則,“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這些東西,在現在能學能用?現在這些腐儒,就是學了也用不好。因為,誰也沒有孔夫子對老百姓研究得那麼透徹。您看,孔夫子知道百姓(小人),與官紳(君子)是互養依存的關係,無小人無以養君子,無君子無以養小人。誰也離不開誰。他懂得百姓的心理,小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他知道百姓的長處,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他了解官紳與百姓不同的立身之本,和不同的社會追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刑,是典範之意。不是刑罰之意。這就是孔子強於他人的獨到之處。雖然他是欺侮百姓的人民公敵,但他卻具有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客觀態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敵人。現在的腐儒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

  • 6 # 使用者96117864074

    5分鐘前, 當代魯迅、作家羅玉鳳大師緊急呼籲: 只有絕大多數華人綜合素質提高了,國家才是真正富強了。!提高華人良心素質,提高法律素質,提高安全素質,提高創新創業素質,提高衛生素質,提高環保素質,提高基因素質,提高優生優育素質,提高智商素質提高音樂素質,提高心理素質,提高秩序素質,提高消防素質,提高契約素質,提高納稅素質,提高誠信素質提高靈魂素質,提高禮貌素質,提高倫理素質,提高感恩素質,提高責任素質,提高敬業素質,提高語言素質,提高法律素質,提高愛心素質,提高科學素質,提高佛學素質,提高自知素質,提高全域性素質,提高知足素質,提高飲食素質,提高數學素質提高哲學素質,提高理財素質,提高藥學素質,提高身體素質,提高醫學素質提高低碳素質,提高定力素質,提高正義感素質,提高優生優育素質,提高愛心素質。。……提高綜合素質。!!以正確的思想灌輸華人,獲無上正覺,正嗅覺,正味覺,正心覺,正視覺,正觸覺,正確對待宇宙,正確對待人生,正確對待生命,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食物,正確對待服裝,正確對待Sunny空氣水。正確對待交通工具,。放棄虛榮,放棄嫉妒,!!!依法養寵物,。文明做人,文明養狗。不給他人添麻煩。禁止低俗,頹廢腐朽沒落的追星惡俗入侵校園。!閹割詐騙犯,閹割鹹豬手,閹割娘炮,閹割吃軟飯兒的,閹割傳銷,閹割賭博,閹割性騷擾,閹割碰瓷兒的,閹割邪教,閹割販毒閹割搶劫犯閹割人販子把人販子大卸八塊!閹割強姦犯,用燒紅的鐵棒插入強姦犯的肛門裡。!閹割變態,閹割妄想癲狂,閹割無賴閹割色狼閹割黑惡勢力,閹割地痞流氓,閹割缺德的養狗人,閹割盜竊犯,閹割校園欺凌。!把罪犯送進毒氣室裡。!

  • 7 # 六品書畫課堂

    《論語》涉及內容全面,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都有所包含。從上學開始,有些孩子就開始接觸,有很多道理在如今也是實用的,但隨著時代不同,社會變遷等,人的思想與行為都會產生不同,對一些道理有太多的人聽了太多,反而不那麼重視,相反地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等進行判斷。

    除非這些人是研究《論語》的,不然很多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為什麼社會中還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合理的事情呢?我認為這是個人意識的一個缺陷,很多人並沒有看到《論語》中所體現出的至理名言等給人帶來的正向影響,或者說是好處,所以體會不了它的重要性,自然很少會應用到生活中。

  • 8 # 校外老師

    我覺得《論語》中所講的那套做人的東西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主流思想相反。也許是被現實所逼的。

    比如《論語》當中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就好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事情注重的是該不該做;小人遇到事情注重的是,是否有利可圖。

    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為了利。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主流思想都是這些。雖然都知道做人重要,很多人賺的錢都是黑心錢。但是“不管.........抓住..........”。為指導思想。

    《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外本內末,爭民施奪”。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做人的根本道德,做為表面的東西,把追求錢財作為根本,那麼就會爭奪錢財,亂。

  • 9 # 陳道農

    娃兒,同樣的問題我每天都在努力回答,不介意的話,看看我發的東西,你就有答案了。簡單說就一句:他那就不是學習!做不到很正常!

  • 10 # 東方國學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在調整社會關係、教人遵從禮法、維護倫理、約束行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簡而言之,論語是一部教人成聖之書,但是為什麼在現在社會中有那麼多人學習了《論語》卻沒有做好一個人應該盡的職責和義務?我想大概有以下幾點:

    其一、將《論語》作為一門無關乎自己的外在的知識進行學習,甚至是謀求功名、賺取名聲的工具。這樣,聖人之書在他眼裡便喪失了尊嚴,成為任他蹂躪和發揮的物件而已了。殊不知,古人在學習《論語》時,是私塾教育,要拜師學習,不僅要學習孔子怎麼說,而且要落實到生活中去,即要放在生活實踐中去檢驗,這樣,《論語》便是關切自身性命的學問,怎能不用到生活之中去呢?

    其二、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弱化了儒家倫理觀的生存根基,尤其是西方強調個人意志的文化,認為對父母孝順是所不必須的,如康德談子女出生,父母在沒有得到子女同意的前提下,不需要對父母感恩,甚至魯迅也認為,男女交合因為是自然過程,是進化的生物本能,所以不用感恩。而這與傳統中國倫理觀要求對父母孝順的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衝突,所以有些人在學習《論語》時,在面如此多的倫理說法時,會有所迷茫,進而運用不到生活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你瞭解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索隆比較擅長三刀流還是二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