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七秒鐘的記憶真好

    首先清朝已經腐敗到底了,慈禧太后把大把大把的銀子都花在了享受上了,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大清朝的鐵甲艦船剛開始的時候是亞洲第一,小日本根本不是對手,由於日後沒有更新維護。再加上閉關鎖國,對外界的發展跟不上形式,清朝的炮彈大多是啞彈,疏於對百姓生活的關心體貼,導致百姓生活困難,民不聊生。慈禧太后一把把持朝政幾十年,有些衷心耿耿的大臣遭到排斥,再加上每個朝代都是剛開始建國,昌盛,到最後腐敗被推翻,每個朝代都是一樣的過程,這是世界發展的必然過程,可以說當時是內憂外患,小日本又對中國虎視眈眈,別的國家都看清朝是一塊大肥肉,都想來分一杯羹。導致清朝北洋艦隊一戰失利,一蹶不振。

  • 2 # 冷火兩重天

    主要是當權者沒有戰鬥決心!當權者腐敗橫行!當權者勾心鬥角!當權者不管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去哪裡能打過侵略者?

  • 3 # 行者少言

    65萬,有多少人是有信念的?有信念的人裡面又有多少掌握了主動權?有多少被重用的?他們有多少有用的武器?炮彈進不了膛甚至炸膛、點不著……你讓他們怎麼打日本鬼子?拿煙槍的時間遠超拿火槍的時間的一支部隊怎麼打仗?

  • 4 # 125878215蜂獾

    甲午戰爭大清參戰兵力63萬人,比日本參戰兵力24萬人高出一倍還多,說明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大清沒有陸軍軍官校院,也不培養精兵強將,兵無強兵,將無強將,兵都是弱兵,他們面黃肌瘦,穿得破衣爛衫,平時喝不上牛奶,吃不上肉,飢寒交迫,這樣的兵能打仗,能打勝仗,這些綠營軍隊有的吸食鴉片,有的養鳥玩女人還行,都是烏合之眾,家裡的親人只關心親人是否平安歸來,根本不在乎國家能否打勝仗,老百姓讓人失望,當官的更不是東西,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是大清三支實力最強的北洋艦隊,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老師,手眼通天,他主管戶部尚書暫停南北洋艦隊,北洋水師購買洋槍,洋炮,船隻,機器兩年,官無兵也不管百姓死活,百姓也不知國為何物,當官的只顧自己貪汙腐敗,置人民國家生命安危於不顧,大清的戰敗是整個大清官員集體腐敗,老百姓也不聽政府使喚了,腐敗亡國,他就象一面鏡子,告訴我們過去,也告知未來,如果我們不奮發圖強,富國強兵,歷史的悲劇還會重演,誰來保家衛國,誰為國流血犧牲,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 5 # 遠處吹來陣風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甲午戰爭從頭至尾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對日本作戰,守平壤的清軍20000多對進攻的30000多日軍,整個甲午戰爭清軍參戰兵力就十萬多,哪來的六十三萬?

  • 6 # 海鏡清

    甲午參戰清軍從來木有63萬這麼多。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清王朝本來就沒有這麼多可以作戰的部隊;二是清王朝缺乏迅速調動部隊的手段。

    清王朝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大多數是不能打仗的,真正裝備了近代武器,有一定戰鬥力的只有三十來萬

    根據統計,在甲午前夕,整個中國有防軍(勇營轉化)和練軍(八旗綠營轉化)30萬左右,這就是真正可以打仗的部隊(這裡的打仗是指能夠用於鎮壓內部,至於對付西方軍隊是不行的)。至於八旗,就是光拿錢不幹事的廢柴,綠營則只能乾乾抓賊捕盜的警察業務。

    這30萬人分佈於全國各地,而由於保守勢力的阻撓和財政困難,這時中國只有兩條鐵路,一條是天津到山海關,一條是臺北到新竹。而海上運輸線又因為害怕日本海軍攔截而基本放棄,所以全國範圍內的軍隊調動,只能採取非常原始的狀態——步行、大車和木船。由於整個戰爭只持續了八個月時間,所以很多部隊還沒有走到前線,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誰能知道,偌大的中國大陸,只有一條130公里長的小鐵路,大部分軍隊和物資運輸只能靠千百年來的原始手段,人走車載

    所以真正和日軍交手的,只有中國北方一部分防軍和練軍。這些部隊的總數是很少的,例如作為主力的直隸練軍和北洋淮軍,只有2萬人。東北三省的八旗練軍和防軍,只有1萬餘人。

    清軍中最好的部隊北洋淮軍,以世界標準來看只能算是拿著近代化武器的古代軍隊,但即使這樣的部隊也只有二萬人,在大規模戰爭面前杯水車薪

    由於可用的部隊少,清政府只得採取招募大量新兵的辦法來應急。實際上這樣做的效果也很有限,因為新兵們不是經過基礎訓練後補充到現有部隊,而是直接組成新部隊,一支幾千人的部隊除了十幾個軍官,全是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很多部隊上戰場的時候,新兵連槍都不會打,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要經過三個月的培訓才能勉強派上戰場,但是日本人不會給這個時間

    所以甲午戰爭中,清軍除了在北韓戰場和鴨綠江之戰中還能以現役部隊作戰外,旅順、遼東、山東戰場都不得不以大量新兵(有時候甚至以新兵為主力)應對日軍的進攻。質量不如敵人不說,很多時候連數量都不如敵人,例如金州之戰,清軍以5600人對日軍1萬餘人。旅順之戰,清軍以1萬餘人對日軍2萬。威海之戰,清軍以5000餘人對日軍3萬。

    由於缺乏槍支(儲備不足,歐美進口武器要半年才能運到中國),戰爭後期很多部隊只能使用舊式火器和冷兵器

    到北洋海軍覆滅後,日軍準備以7個師團共計20萬大軍進攻北京時,清政府只能拼湊出約10萬軍隊,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連步槍都湊不齊,到了這個時候,清政府也只能選擇割地賠款了。

  • 7 # 歷史興趣愛好者

    到了近代,戰爭的勝負再也不可能取決於軍隊的數量,而是取決於國家的綜合國力,戰爭的潛力,政府的動員能力以及軍人的素質。甲午戰爭時期,日軍主動進攻中國,當時以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與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在戰爭發生時一直沒有形成統一方針,而實際上作為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佔了上風,李鴻章一手打造的北洋水師沒有新增新式戰艦,與戶部矛盾很大,海軍裝備上已經落後於日本海軍,其次軍隊內部腐敗,用於購買武器彈藥的資金被貪汙,導致海戰時彈藥不足,而且很多炮彈發出去都是啞彈,軍背廢弛,訓練不足,軍紀渙散,僅憑鄧世昌等幾個英雄人物是改變不了軍隊的戰鬥力和戰爭的結局的。海軍如此,陸軍就更加不堪了,北韓平壤一戰,除了左寶貴英勇戰死,其他如葉志超這樣的統帥大多貪生怕死之輩,棄戰而逃。軍隊方面無論是軍人素質,戰鬥意志還是武器裝備都跟日軍有很大差距。政府方面,作為當權者慈禧太后為了保住滿清的統治地位,在戰爭發生時也沒有表現出強硬的魄力和打下去的決心,而李鴻章則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資本北洋水師,也是極力避戰,最後卻也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朝廷上下不能一條心,而是勾心鬥角,反觀日本方面,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大幅發展,近代社會制度逐步建立,而且當時日本早有侵華的野心,而甲午戰爭則是日本賭自己國運的一場戰爭,對日本而言必須贏得這場戰爭才能獲得利益最大化,才能逐步實行制定已久的侵華政策。日本聚全國之力打這場戰爭,準備充足,上下一條心,軍人素質遠超清軍,而且士氣很旺。大清和日本兩者對比,勝負早已成定局。

  • 8 # Hellomirshen

    作為一個華人,我深感羞愧。當年北洋水師亞洲第一,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是何等的強大,居然被彈丸的日本打敗,真是痛心。 但這,是有原因的,

    戰爭的勝敗,從來都不是人數多少所決定的,北洋水師雖在人數上比日軍多,但大多受鴉片的侵害,外強中乾,加上平時缺少訓練,沒什麼戰鬥力。滿清從內到外,真是腐敗透頂,上至慈禧,下至一個小吏,都在大肆斂財,北洋水師成了撈錢的工具,天津府衙門,成了買官賣官的場所。海軍衙門買軍艦的預算,卻給慈禧送了禮。堅船厲炮,軍隊得不到歷練,甚至戰爭來臨,軍艦打不響炮。官兵亂做一團。

    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 旗艦“定遠號” 艦橋被突然開火的大炮震塌,信旗被毀,水師都督《丁汝昌》受傷。各艦失去指揮,各自為戰,履履遭到日軍偷襲。戰爭後期,北洋艦隊魚雷艇的逃跑,讓北洋水師徹底沒了信心,戰士害怕出戰。水師都督《丁汝昌》自殺,一代將領《鄧世昌》不幸被魚雷擊中,壯烈殉國。就算這樣南洋水師從沒派一兵一卒前去支援,可見當時清庭政府早已滿目蒼狼,無力迴天:北洋焉能不敗

    戰爭打的是綜合素質,國力,科技,將領的指揮,官兵計程車氣,以及平時的訓練操作。只能說當時清政府太無能,,太軟弱,文不思政,將不思戰。都在貪圖享樂,不管百姓死活。以至於一頭獅子被掏空,經不起折騰,一場戰鬥,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讓日本嚐到了戰爭的甜頭,列強無不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以至於八國聯軍的到來,簽訂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一直到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還在喝著戰爭的血。

    好在現在進入新中國,作為華人更應奮發圖強,為祖國的建設多做貢獻,只有祖國強大,才能一雪甲午之恥

  • 9 # 沉靜無雙

    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7月,處清朝末期。北洋水師耗巨資從英國購買鐵甲船艦十餘艘,海水軍所謂武裝到牙齒。清末水軍實力排行在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位置。如此強大的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卻不堪一擊被日本國輕鬆擊敗,而且還損失丁汝昌、關天培、鄧世昌等一批良將。從此中國走進喪權辱國的年代。縱觀歷史,大清走向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如以下幾點:

    首先,國家強大的像徵不能只看表像,在清朝未期已經發生多起農民運動,比如說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拳運動。這些運動雖最終都被清政府殘酷徵壓,但從實則上已經動搖了國之根本。清政府並沒有反思農民運動的根本,沒有在農民起義中得到反思,仍一未的政體腐敗不求改革和進步,不順應民意最終使清政府走向滅亡。

    其次,輕視全民教育。當時的清政府,老佛爺坐陣朝堂,而一心改革想讓清政府煥然一新的大清皇上光緒帝卻被軟禁後宮,連自己的女人珍妃都保護不了,被一個死太監李連英扔進枯井活活埋葬。所以當時埋的不是珍妃,而是大清國運,皇EMGRAND EC7無國威可言。國已無君,老百姓企知忠君忠於誰?一個已經失去信仰的民族又企能不敗?

    最後就要說說那個老妖婆慈禧了,一個女人爬上了權力的頂峰,而在中國傳統皇權中女人是不易參政的。這樣一個思想強大貪婪的女人一旦坐上朝政便會防著所有人對她掌權的威脅。所以不得不啟用一些依附與她的一些奸倿小人掌控朝政,這樣縱使千瘡百孔的大清急速走向腐敗。

    結果分析,在這樣一個腐敗的清末政體,雖有華麗的外表。然而臨戰時連最後炮彈都打不響的北洋水師,一幫忠君愛民的臣子卻找不到忠於哪個君?全國四萬萬同胞沒有萬眾一心,在戰爭來臨時卻發現什麼都沒有準備好,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政體又企能不敗?

  • 10 # 不沉的經遠

    甲午時期清軍參戰部隊沒有63萬,扣除幾乎純粹是擺設的八旗和綠營,清軍能作戰的部隊各省練、勇兩軍人數總計349700人,但是這些部隊分佈在全國各地,因為交通不便,調動困難,在甲午戰爭期間大多沒有投入實戰,實際參戰的清軍大約在12萬人左右。而日軍實際參戰兵力大約在240616人,實際參戰兵力日軍超過了清軍。在單場戰役裡,也是日軍佔兵力優勢的多。

    從裝備上來說,清軍裡淮軍裝備較好,按照日方統計,大約有20%的部隊裝備了新式的連發槍。但是從總體水平上來說,清軍的裝備並不算好。日軍在甲午戰爭裡共計繳獲單發、連發步槍10344支,火帽槍、火繩槍、抬槍等7193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11764件,步槍不過佔比35.3%,老式火器24.55%,冷兵器佔比40.15%。而日軍雖然連發步槍裝備率不高,但是已經實現了100%的步槍裝備。

    火炮方面清軍裝備的大多是輕便的兩磅炮和部分75毫米火炮,而日軍則全部是75毫米火炮。只有在炮臺、要塞地區,清軍才有大口徑火炮支援。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日本軍隊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建立了參謀體系和後勤體系,統一制定作戰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補給。而清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進行指揮和協調,各地部隊之間缺乏配合,後勤更是一團糟。作戰上也還是國內老一套鎮壓農民起義的戰術,以密集方陣遠距離排槍射擊,不懂炮火支援,所以像海城反擊戰等有限的幾次兵力佔優勢戰役,也不能有效發揮戰鬥力,最後一無所獲。

    在政治上,日本何時進攻,何時談判,都有明確的目的。反觀清朝,慈禧只想著過六十大壽,李鴻章覺得打不過日本,但是又沒有及時撤兵避免戰爭爆發,而光緒和翁同和覺得小小日本不足掛齒,想借這個機會表現下自己,順便敲打下李鴻章,可沒想到玩砸了,地方督撫也是各自打著小算盤或者喊喊口號,沒一個能拿出如何擊敗日軍的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指望戰勝日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學相聚的經典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