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未明哥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蜀國後主劉禪才智平庸,斷送劉備創下的大好河山。在蜀國滅亡以後,劉禪被遷往洛陽居住,有一次司馬昭召見劉禪,問他想不想念蜀國,劉禪卻答道這裡挺好的,不思念故鄉。因此被大家嘲笑了數千年之久,那麼劉禪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我們知道劉備的一生都在奔波中度過,年過40才有子嗣。劉禪於公元207出生,可是這個時候,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擊敗,劉禪也落於敵手,幸得趙雲拼死相救,才能以脫險。後來孫夫人想要回江東,差點把劉禪帶走,也是被趙雲救回。也就是說劉禪兩次差點陷入敵方之手。

    在公元223年的時候,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但是軍政大權都被諸葛亮掌握,所有事情都是丞相一個人說的算,在諸葛亮發動北伐之際,劉禪曾經和他陳述過自己的想法,認為這種空耗國力的北伐取得不了什麼效果,反而勞民傷財,但是諸葛亮沒有采納,率領蜀軍六出祁山,劉禪只好聽之任之。

  • 2 # 歷史秘密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蜀國滅亡時,沒有堅持抵抗就投了降。二是在被俘虜後,他在司馬昭面前說:“此間樂,不思蜀!”於是就誕生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形容一些人沒心沒肺,只知道貪圖享樂。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劉禪的能力並不比他的父親劉備差,而他統治蜀國長達41年之久,是三國時期皇帝中在位最長的。劉禪之所以能夠如此長時間的坐穩江山,主要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劉禪很有智慧。劉禪接班時,蜀國剛剛被吳國大敗,而在此之前,他們又丟了荊州,關羽、張飛、黃忠等猛將先後身死。可以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而此時,魏國還對他們虎視眈眈,吳國與他們撕破了臉皮,南方的孟獲也躍躍欲試,可以說,蜀國隨時可能傾覆。

    但是,劉禪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先是按照劉備的遺言,全權任命諸葛亮治蜀,極為信任。他還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並立為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關羽的孫子。透過這一波操作,穩固了荊州老班底,穩定了自己的核心團隊。

    實際上,據《三國志》記載,劉禪的聰明也獲得了諸葛亮的高度認可,說他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禪完全是一個聰明機敏的仁君形象。

    二、劉禪很有城府。劉禪是位少主,而諸葛亮是位老臣,且大權在握,自古以來,這種組合非常容易鬧出矛盾,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而諸葛亮為了防止這種局面發生,在治蜀取得成效後,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留出發揮的空間。而劉禪也是心領神會,知道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開口必稱諸葛亮為“相父”,尊敬至極。而且,不管諸葛亮在前線取勝與否,他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糧給糧,並沒有因為幾次北伐都失敗了而中途對諸葛亮發難。

    而在劉禪的內心裡,他是反對北伐的,所以諸葛亮去世後,他立刻停止了北伐。在他親政時,也果斷廢棄了丞相一職,朝政改由二人負責,一人主抓行政,一人主抓軍事,相互牽制。這種巧妙的人事佈局,非常合理,有效防止了君臣不和諧的發生。所以,即使在蜀漢被滅前,一直是經濟穩定、社會安定。而反觀他的父親劉備,雖然在用人上也有一套,那就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但在制度設計上,顯然還是劉禪高明一些。

    三、劉禪很有大局觀。諸葛亮當任丞相時,儘管他和劉禪都刻意維護著雙方和諧的關係,但君臣二人並非沒有矛盾。這是皇帝和權臣之間的必然。不過,諸葛亮更是賢相,他治蜀有方,深得蜀地人民的愛戴,這讓劉禪默認了他們這種關係。

    四、劉禪也很有原則和分寸。剛才說,雖然劉禪終其一生對諸葛亮非常尊敬,從而讓蜀國保持了穩定,但並不是說劉禪允許人們對諸葛亮不講原則的崇拜。當有人提議要為諸葛亮建廟時,劉禪拒絕了。因為在當年,除了各種神靈,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建廟,享受民間祭祀。因此,劉禪認為此舉不妥。為此,他還專門組織大臣們討論此事,並認為給諸葛亮建廟,也有違諸葛亮生前的願望。

    而至於人們常說的“樂不思蜀”,其實也很好解釋。按照正常人的智商,是不會說出這樣接近於愚人才能說出來的話的。可是,以劉禪當時的處境,除了韜光隱晦,沒有別的辦法。而且,他不光是靠這句話活下來的,而是靠常年的隱忍和表演,一旦露出馬腳,被司馬昭識破他還有野心,那也是必死無疑。

  • 3 # 東方財神小文

    諸葛亮先前評價過阿斗 @朝廷年方十八 ,天資聰敏,愛德下士 重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還是看好劉阿斗的諸葛亮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不愛說假話?

    蜀漢到了後期人才匱乏而劉嬋能夠讓朝廷堅持30年也不容易的,而且後來對於丞相們的建議劉嬋基本也都是採納的那時候劉嬋基本是個昏君。不懂的是非 亂聽奏書。當然 成語典故樂不思蜀就是寫的劉阿斗,有人說劉嬋在這件事中表現的跟個傻子一樣,事實上他是為了保命才裝傻的所以呢劉阿斗說不上那麼聰明也說不上那麼愚蠢 ,在那個年代沒人人才不失敗都有點難咯。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 4 # 亭殿閣

    蜀漢劉禪,東吳孫皓,三國時期兩位亡國之君,前者在景耀六年,於蜀漢尚有二十萬大軍,可傾城而戰之時,卻選擇了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提議,自縛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下令全軍投降;後者在天紀三年,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領太子孫瑾等人來到王濬營門投降……

    從投降的方式上來說,後者還是以前者為榜樣,可史書對二人投降的評價卻大不相同,劉禪留下了千古罵名,而孫皓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理解與寬容,而這背後,究竟是歷史有失公允,還是另有原因?一切可以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說起……

    眾所周知,說三華人物,必定離不開談《三國演義》,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經過了藝術加工的小說,但是由於其影響力過大,以至於在大多數人心裡,這就是一部用來研究三國史的正史了,人們對三華人物的評價也大多受到了小說的影響。在這個前提之下,提到劉禪,十個人裡有九個人對其都是差評,沒辦法,羅先生借諸葛亮之口的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一棒子就打死了他,也讓人對其定性,這就是個庸碌無為之輩。

    不僅如此,由於羅貫中先生在寫《三國演義》之時明顯偏愛於蜀漢集團,在他的筆下,劉備禮賢下士,關雲長威震華夏,諸葛亮智多近妖等等,總之整個蜀漢團隊充滿了英雄色彩,讀者無不認為,這天下就該最後是他們的天下,可歷史終究已經把結局寫好了,哪怕讀者有再高的期望,可終究還是劉備在白帝城撒手人寰,諸葛亮含恨病逝五丈原,曾經輝煌的蜀漢集團日益失去光芒,人們希望的蜀漢一統天下,最終也只是希望。當劉禪決定投降的那一刻,雖然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蜀漢當時積弱多時,大廈不是一日被推翻的,可人們還是會把大部分過失推到了劉禪的身上,尤其是劉禪曾被整個小說裡,粉絲數量最多的諸葛亮說過“扶不起”,前期給人的印象著實不佳,劉禪註定了揹負罵名,他代表的是整個蜀漢集團,而這個集團承載著無數人的希望,作為這個集團最後一任統治者,集團在他手裡覆滅,他就註定了面對人們的唾罵。

    反觀孫皓,歷史上的他,如果綜合評價其在位期間的表現,他並不算一個好的統治者,後期殘暴無道,但是有一點,在整個三國史上,他的知名度並不高,而這其中的原因,大多還是由於羅貫中先生下筆之時對蜀漢人物的塑造更用心,對東吳呢,平心而論,筆墨花費的更少,刻畫力度也不高,在大眾的心裡,東吳在三國時期存在感還是比較低的,再說的直白一點,大多數人都沒有去關注東吳的發展,最後孫皓的投降,於人們而言,無非就是一眼帶過,自然大多數人也就對孫皓沒有像對劉禪一樣不依不饒的罵個不停了。

    小說的影響是劉禪和孫皓歷史評價大有出入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表現——國家滅亡後,劉禪和孫皓在洛陽的表現大相徑庭。劉禪就不必多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從此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全然忘了昔日,一心沉醉在洛陽的歌舞昇平,溫柔鄉里。

    而孫皓呢?同為亡國之君,他卻在投降之後,在洛陽展現出極其爺們的一面。剛到洛陽之時,晉武帝大會群臣引見東吳君臣,這次大會表面平靜,實則內裡波濤暗湧,果然,晉武帝在會上一開始就想給孫皓一個難堪,他說:“朕設此座待卿久矣!”而在字幕睽睽之下,孫皓毫不怯弱的回答說:“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除此之外,孫皓面對其他人也是如此鐵骨錚錚,一次宴會喝酒,司馬炎刻意想羞辱孫皓一番,便問道:“聽說你們江東,人們喜歡唱《爾汝歌》,你會唱嗎?”孫皓毫不含糊就舉杯給司馬炎敬酒,張口唱道:“昔與汝為鄰,今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話裡滿含諷刺數落。兩相對比,難怪劉禪落得千年罵名!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 5 # 悅靈飛

    大多數人對蜀後主劉禪的印象,往往是來自《三國演義》,無非就是劉禪早年無論朝廷大小事務皆託付給諸葛亮,一句又一句“但憑相父處置”“全憑相父做主”,自己便可高枕無憂。後期寵信宦官黃皓,迫使大將軍姜維避禍沓中屯田,自毀長城,最後鄧艾兵臨城下,落得個不戰而降的下場。歷史上真正的蜀後主劉禪是不是如小說中所描寫的那麼不堪呢,我們從下面三點來看:

    1.劉禪自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滅國,在位共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這其中前11年,有諸葛亮輔佐,蜀漢舉全國之力的北伐曹魏。劉禪原本是不很贊成北伐的,他曾委婉相勸:“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雖然諸葛亮最後並未接受,但劉禪還是坐鎮後方、竭心盡力供應糧草後勤,支援諸葛亮六出祁山。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立即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而後30年,劉禪治下的蜀漢,經濟穩定,社會安寧,國力得到恢復和發展。

    2. 當諸葛瞻戰死綿竹,鄧艾大軍兵臨城下的訊息傳到成都後。劉禪再次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而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簡單那一分析,成都城內三萬兵馬都沒有太強的戰鬥力,精銳兵馬都已被姜維抽調,是不可能匹敵鄧艾百戰之師的。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這也可看出其能夠順應天時,讓蜀國百姓免遭生靈塗炭,現在看來也是識時務之舉。

    3.蜀主劉禪投降後,被押解至洛陽,司馬昭常有殺戮之心。當司馬昭詢問劉禪這些時日的感受,是否思念蜀中時,後主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一句“此乃郤正教我所說”,把自己標榜成一個貪圖享樂、胸無大志之徒,正是如此才打消了司馬昭的猜疑,使自己得以保全,並終能得一善終,這也證明劉禪乃是一大智若愚之人。

    由此可見,劉禪肯定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否則也不可能在位41年。劉禪並非是一位勵精圖治、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也可說是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扶不起的阿斗”“此間樂,不思蜀”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這也往往就是歷史的美妙之處吧。

  • 6 # 剪輯小建建

    其實,我想朔,大家千萬不要被《三國演義》給騙了!

    因此,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好看待這個問題:

    畢竟三國家都有自己的內部矛盾,蜀國的矛盾顯而易見,從荊襄一派到西川一派,每個派系在劉備在的時候都因為劉備的個人魅力而相安無事。

    現在劉備掛了,劉禪繼位。想要自己能夠繼續當皇帝的最好辦法就是利用和自己父親一樣有影響力的諸葛亮來執政。而不是奪權。因此,劉禪在即位後,處處請教諸葛亮,事事都交給諸葛亮辦。蜀國才能夠繼續下去。

    從這一點看,劉禪可謂是著眼於大局,很了不起的。

    另一方面,劉禪自己也覺得,蜀華人才凋零,人口稀少,勢力最弱。但是諸葛亮的辦法,他雖說也是認同,但是從心裡面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於是我們看到,諸葛亮死後幾十年,蜀國沒有大的北伐動作。專心發展自己。雖然派系嚴重,但是上下政局還是穩定的。

    大家想一想,西晉的司馬衷這麼大的蠢材,導致了八王之亂,而劉禪若真的是蠢材,蜀國能夠在他手上安全的活過41年嗎?

    只能說,劉禪虧就虧在實力上。

    前期有諸葛,中期有蔣琬費禕,而這些人才一旦都掛了,蜀國真的就沒辦法再和其他兩個國家抗衡了。

    所以,劉禪,還是很瞭解自己的國家的。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為什麼蜀漢後來會造成人才短缺的情況呢?就是因為諸葛亮專權不放權。導致很多人才得不到鍛鍊和重用。這就導致後來蜀漢人才出現了斷層。也難怪蜀漢越來越弱,最終第一個消失在三國曆史舞臺上。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真正掌權的時候,蜀漢被諸葛亮“禍害”的已經夠嗆了。這也是導致劉禪一事無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說劉禪雖無大才。但也絕對不會死昏庸無能之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爆發流鎧皇火了,不怕戰士,傷害堪比三個猴子,打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