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雲吐秀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煙雲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有權勢到可以臨朝稱制的女人有不少,但敢於改朝換代,卻只有武則天一人敢做。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的武周王朝。但就是這樣一個敢於挑戰男性皇權的人,到頭來發現自己陷入一個無解的死結。就是武周王朝該傳給誰?她自己將歸於何處?

    這個問題武則天到死也沒想清楚。所以,當大臣殺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簇擁著太子來到重病的武則天床前,要武則天把權交給太子時,武則天什麼也沒說,只是把身子慢慢地轉了過去,一代女梟雄留給世人的最後背影也過於淒涼了。

    毋用置疑,武則天是出了名的“權利控”。但武則天建武周王朝本不是她的初衷,她還是尊循著太后臨朝稱制的老路。只是唐高宗死後,兒子唐中宗繼位後發生的一件事,讓武則天心寒。 李顯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立馬錶示不可。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於是,繼皇帝位才36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重立自己的四兒子李旦為皇帝,但只當皇帝不管事。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武則天被武承嗣、武三思幾個侄兒忽悠上了。

    周武王朝是創立了,武則天自己也過了把君臨天下的皇帝癮,但隨著年紀漸漸大了,接班人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誰來做接班人?

    以武承嗣、武三思幾個侄兒為首的武氏,在擁立武則天當皇帝這件事是最積極的,也最有功的。當然,也是有所企圖,就是要武則天傳位於他們。“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是他們最重要的法寶。說得也有幾分道理,武則天賜李旦姓武,叫武輪。也是想把自己兒子拉入武姓之中。因為她也清楚,一天不容二日,除了自己之外的武家人當皇帝,李唐皇族就一定會被滅光。

    武承嗣、武三思他們當皇帝,一定首先要給自己的父親上皇帝封號,武承嗣的父親就是武則天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則天小時候,這個哥哥對他們母女倆甚薄,武則天得勢後把他發配到海南三亞,憂鬱而亡。如果傳給他的兒子,當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要給他上皇帝尊號,武則天豈能願意嗎?

    為了身後的事狄仁傑曾這樣為武則天解惑“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 太廟裡的牌位如何排?放姑姑武則天,不放父親,不成孝道,大逆不道。放父親,武則天放在哪裡?李唐太廟沒有了,武則天回不去了,沒有後人來祭祀,成了孤魂野鬼。這對於古代華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有記載,自明代以後,才有原配經批准後,可同享太廟。說明之前,女人是不可享太廟的。從家族宗廟的論理綱常來看。武則天是嫁出去的姑娘,只能放到婆家去,和丈夫放在一起,如果武家把李唐家滅了,李唐家哪來香火給你武則天呢?

    就武承嗣、武三思這幾個只會專營結黨、溜鬚拍馬的心思,我個人認為,如果真有一天他們當了皇帝。別看他們武則天在世時,姑姑長姑短的鞍前馬後,他們也一定會報父親之仇的。武則天這麼聰明的人不會看不出來的。

    好吧,不傳給侄兒,傳給自己的兒子吧。自己的兒子本身就是李唐王朝的皇帝,而且兩個都是。只要一傳給他們,馬上就會回到李唐王朝去了,因為你武周王朝來路本就不正。傳位父傳子才正宗,不是你武則天傳給兒子,是他父親傳給兒子,你武則天是奪了李唐王朝的權。所以,傳給兒子,自己創立的武周王朝立馬玩完。可以想見,武則天是有多難,多無解。

    而武則天給自己的身後選擇是,不當皇帝 ,要稱皇后(這個皇后是唐高宗的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歸唐),留無字碑。無字碑既可能任人評說功過,也可以說其中留有女性王朝無解的死結。

  • 2 # 趣史雜談說

    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要依據唐歷史王朝的延續性。

    武則天透過個人的努力,加上歷史的機遇,他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這個確實不簡單,泱泱中華5000多年的歷史,也就她這麼一位。但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協助高忠處理軍國大事,前後將近有30年的時間,左持朝政日漸佳境,特別是後期,李治的身體出了狀況,處理軍國大事的責任,就落到了武則天這個“權力控”的肩上。正是由於她對皇族權力的極度嚮往,再加上她天資聰穎,慢慢的她反而成為了權力的核心。俗話說,人無百壽,即便是天子,最後也只有一個死,那問題就來了。作為一個男人來講,皇位無非就是傳給本族後人,但是作為一個女人來講,傳位就出了問題。

    應該說在這一問題上,武則天可謂是絞盡腦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兒,名義上看江山信了武,但自己畢竟是嫁出去的女兒。傳給自己的兒子吧,於自己辛苦爭取的皇位而不忍,所以說他是左右為難。但女皇帝就是女皇帝,忠於武則天的神探狄仁傑一番勸解,使得武則天最終還是決定將皇位傳給李氏正族,在這一過程當中,狄仁傑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3 # 喜從天降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稱之為帝的女皇只有武則天,她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人總是會死的,不管你是皇帝還是百姓。那麼作為武周皇帝的武則天,當然要考慮她百年之後的事情,最大的莫過於將皇位傳於何人的問題。擺在她面前的選擇有兩條,一個是傳位給武家,一個是傳位給李家。

    武則天是何等聰明之人,她在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最終將皇位傳於自己的親兒子對她最有利。699年武則天把廬陵王李顯召回,重新立為太子,武則天駕崩後李顯繼位成為唐中宗。

  • 4 # 23度7的陽光

    按華人的傳統觀念來看,這個問題不復雜。

    武則天是李家的兒媳 和媳婦,那她死後肯定得還李唐於天下了。

    她的身份也就表明了傳位於李家自然正宗。

    同時她也非常清楚,她在,憑著個人威信壓制,哪些大唐老臣和李家兒孫自然不敢說什麼,她死了就不同了,就他們武家那幾個貨是沒有能力上位的。況且她想沒想過武家人接皇位還兩說著。

    武則天其人雄才大略,精於攻心算計,一輩子混跡在權利場,對各種對立態勢和大臣的心裡自然是清清楚楚,皇位這東西,自己玩玩就得了,熱鬧完了該是誰的還是誰的。

    從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也能看出來端倪,如果傳位於武家,她就不可能立個無字碑,她必須要在碑上寫下傳位的理由和想法,別說給後人,就是給當時的親李派也得有個說法,她沒有,為什麼,她心裡壓根就沒有想過傳位武家,她只需要為自己代鹽!我的功過是非,不是我自己評價的,都留給後人吧!

    這就是職場高手!瀟灑人生。

  • 5 # 1216周

    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個人認為以武則天的魄力,還政李唐是最好的歸宿。晚年武則天對朝堂的把控能力下降,可能與不像初期武則天使用酷吏有關係,年邁的人難免糊塗,何況在男權社會體系下的封建社會。由張柬之為首的大臣在武則天病重時發動政變,誅殺武后男寵,逼迫武則天退休。還政與太子李顯,也就是唐中宗。

  • 6 # 快樂讀史

    武則天確實遇到了接班人難題。

    我認為,不管姓李還是姓武,傳給自己的兒子才是正宗。作為一個女人,兒子是自己親生的,和侄子的關係自然遠些。由於社會是父系社會,兒子跟著父親姓,既然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是個女人,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兒子跟著自己姓武,然後一輩一輩傳下去。

    正如狄仁傑所言“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

    事實上,武則天確實讓他的兒子姓了武,然後立為太子。只不過,張說等發動政變扶持李顯上臺又重新恢復了李家的江山,武顯又變成李顯,國號從周恢復為唐。

  • 7 # 編一編歷史

    這麼說吧,武則天得位就不正,又何談傳給李家正宗還是傳給武家正宗呢?皇位世襲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執行的,嫡長子是天生的下一任皇帝,例李承乾、胤礽。只有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才可以立賢。但是這些裡面,怎麼立,也立不到女人,更不要說外姓的女人。

    這個時候出現了武則天,她本來就是異類,不能按照常理來安排的,所以她的繼承者要看當時的朝局情況。在立武還是立李的問題下,我們不妨設想,立李怎麼樣,立李也就是按照傳統,立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發現自己立李之後朝局的力量將不再平穩,保李皇氏的力量將會大大增加,武家可能不再這麼熱衷的為自己辦事,武家很可能在自己過世之後滅亡,自己無法把持朝政的時候也面臨很大威脅。

    立武就更難了,立武之後可能馬上面臨著叛亂,朝中均衡的力量可能很快發生變化,那些支援武則天的大臣很有可能不支援武氏獨霸天下,武則天很有可能不到老朽就會被趕下政壇,武氏可能馬上滅亡。

    這個時候武則天皇帝只好選擇擱置,給兩方都有懸念,直到她自己的第三子憑藉宰相張柬之復辟,成為唐中宗。

    其實這些都不用懷疑,歷史告訴我們唐中宗是正宗的,武家不行。

  • 8 # 華夏木子妍

    歷史上封建王朝的世襲制,都是老子傳位給兒子。但老子的位子不是殺了前朝就是篡位得來的,每個改朝換代之時的開國皇帝哪個是正宗的?

    武則天推翻了男權社會的玩法,自己當了女皇,按傳統規則衡量本身就是不正宗的,再莫說傳位正不正宗了。

    個人認為:歷史就是歷史,規則裡有反規則,反規則多了也成了一種規則。所以不存在正宗與不正宗。

    問題應該關注武則天傳位,她開始想立武承嗣為接班人,為什麼最後還是傳位給了兒子?

    我個人認為:因為她是空前絕後的女皇帝,之前沒有先例可循,況且在中國,兒子都隨父姓,女人傳位才會面臨這個問題。

    如果傳位給武姓,只有旁系,非嫡親,但唯此才能延續她開創的武家大周朝;如果傳嫡親子女又非武姓,她開創的大周朝只有她一代,延續不下去。

    武則天左右為難之際,國公狄仁傑說:自古只見過子女每年到廟裡祭拜父母,卻很聽到有侄子到廟裡世代供奉姑姑的。

    武則天何其聰明,她不會不知道這樣的道理,但她實在不甘心把用生命和心血換來的大周朝又拱手讓給李家。但最終敵不過自然和社會的規則,她不得已傳位給了子女,恢復了李家王朝,大唐得以延續下去!

  • 9 # 黃寬huang55308

    謝謝悟空邀請!武則天的大周王朝是傳給武家正宗,還是傳給李家正宗?歷史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從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天子皇帝貶為廬陵王開始,改立睿宗(李旦)為皇帝之時就已經留下了伏筆。徐敬業等發動政變,想重新擁立中宗,被打敗,但李唐皇朝門閥關係錯縱複雜,到睿宗為保命而禪位予武則天時更加劇了此一關係,雖然武則天將大唐皇朝改國號為周,但文官,武將一直以恢復李唐社稷的決心無處不在。武則天將武氏家族的地位提高到與李氏家族的地位一樣,但真正的武家侄輩都是一些不學無術之人,權力永遠都抓不住!再加上李唐舊臣發起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誅殺了二張(張易之,張昌宗,武則天的男寵臣)的政變,擁立李顯,就已經不存在題目所說的傳位之說。武則天將大周皇朝二十多年

    延續成為歷史!定格!..‘

    :

    唐室

  • 10 # 古今眾談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子自立為帝,建立大周政權,時年她67歲。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其孃家人的勢力急劇膨脹,武則天也不是沒有動過將皇位傳給武家人的念頭,但最終一代名臣狄仁傑勸諫了武則天。武家當時有兩個強有力的人選:梁王武三思和魏王武承嗣,但這兩人都是毫無真正本事,這是阿諛奉承,殘害忠良之輩,除了是武則天侄子之外,應該是全無特色了。

    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勸道:“天下思唐,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

    後來,狄仁傑在另一次勸諫中說出瞭如下這句: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最終,武則天以李家兒媳,高宗皇后的身份還政於李唐,其第三子李顯繼位。武則天逝世後,其子李顯遵其遺命,將其葬入乾陵,於唐高宗合墓。

    至於她那些垃圾侄子,哪裡來哪裡去吧。

  • 11 # 趣解歷史

    武則天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但她也是人,她再強也無法完全擺脫人情的束縛。

    這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往往以十分冷靜理性的方式分析希特勒,但事實上,希特勒有時候是非理性的,所以外人無法理解他的那些荒誕愚蠢的重大軍事決策。

    同樣,雖然武則天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十分了得,但她也會像普通人一樣,存在一時難以接受的心結。

    637年,14歲,入宮

    655年,32歲,皇后,

    664年,40歲,垂簾聽政,並稱“二聖”

    674年,50歲,稱天后,

    690年,67歲,稱帝。

    她奮鬥了半個多世紀,才建立了武周王朝,如果還位李唐,那就是一代而亡,讓她立即接受這個現實,這是不可能的!這正是武則天當初稱帝后最大的心結。

    武則天稱帝后,其實是有心讓武氏子弟接班的,但後來隨著形勢變化,她權衡再三,不得不做出妥協,並定下還位李唐的政治方針,併力求最終平穩實現權力交接。(就是萬金油說的在自己死後,按慣例讓太子繼位,把皇位還給李家)

    高票回答中未提及的重大歷史事件,在下文中詳細說明。

    在經過一系列鋪墊後,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施行周曆,定都洛陽。

    之所以改國號為周,一是武則天稱武氏的祖先是周氏。東周周平王的小兒子叫姬武,姬武的後人有姓武的,武氏起源於此;二是周朝享國800年之久,武則天更希望親手建立的武周王朝,國運恆昌;三更可能的原因是,周朝是儒家最認可的朝代,周朝行的是王道,武周王朝更有可能得到天下士人的認可。

    九月九日舉行登基大典,九月十三日敕令建立武氏七廟,李唐宗廟被毀,但是!請各位注意,又敕令建享德廟——祭祀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這表明武則天承認武周王朝來自李唐,更說明武則天為了減輕天下人反對的阻力,為了籠絡人心而做出了妥協讓步。

    可以廢皇帝,囚天子,誅權臣,滅宗室,但天下人是殺不完的,天下人的嘴是堵不住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隨後武則天封李旦為皇嗣,而不是太子,這就告訴天下人,你只是我兒子,別的什麼都不是,這也相當於告訴了武氏子弟,尤其是大侄子武承嗣,將來繼位還是有可能的。而萬金油的回答“本來就是想要在自己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的”,這個“本來”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呢?

    立皇嗣這件事至少表明武則天一開始稱帝時,並沒有想好將來是否要還政李唐。

    如果傳位兒子,將來肯定要復辟李唐王朝,那武周王朝一代而亡,對於剛剛建立武周王朝的武則天來說,無法接受;

    如果傳位侄子,那違背天然的骨肉親情,侄子肯定與爸爸親而與姑姑遠,古人十分重視祭祀,武則天對死後的祭祀也是有顧慮的。

    正是武則天的這種猶豫不決,引發了兩次轟轟烈烈的奪嫡大戰。

    第一次發生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攻勢的一方是武則天的大侄子,魏王武承嗣,當時官拜文昌左相,就是尚書左僕射,守勢一方是皇嗣李旦。魏王武承嗣授意市井遊民王慶之上書武則天,請求冊封太子武承嗣,由於時任宰相岑長倩(當時他官拜文昌右相,即尚書右僕射,地位低於武承嗣)極力反對而擱置。武承嗣藉口吐蕃犯邊,上書請求派岑長倩平息邊亂。(調虎離山計)岑前腳一走,武承嗣就誣告岑謀反,尚未到達邊關就被召回,連同一部分李唐勢力因謀反罪而被誅殺。

    王慶之因為上書請求冊封太子,而討得武則天歡心,連續升官,覺得有利可圖,反而變本加厲,在朝堂上耍潑皮,“不立太子就賴著不走”,武則天不勝其擾,就讓鳳閣侍郎李昭德教訓一下王慶之,李昭德性格剛直,就把王慶之打死了。武則天知道後嘆了一口氣,問李昭德,“武家的天下由武家人繼承,天下人應該可以理解啊。”李昭德就勸武則天,“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武則天此時仍然猶豫不決。後來李昭德故意離間武則天姑侄,說魏王武承嗣權傾朝野,若有異心篡位,必將直接威脅武則天的地位,武則天也有些擔心。再後來魏王相位被罷免,第一次奪嫡大戰告一段落。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一開始武則天藉口謀反,誅殺岑長倩等反對勢力,是有意扶植武承嗣的,岑長倩為武則天稱帝立過大功,肯定知道他沒有謀反之心,謀反罪只是藉口罷了。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李昭德這些人潛意識中,武則天只是暫行家長職權,過後還是要恢復李唐的,人心,這也是武則天立太子事上最直接最強大的阻力。

    第二次奪嫡大戰發生在長壽二年(693年)正月初一,永珍神宮(明堂)祭天大典後。

    這件事萬金油並未提到,但是很重要。

    此次祭祀初獻武則天,亞獻魏王武承嗣,終獻梁王武三思。

    這次祭天大典簡直重磅炸彈,讓皇嗣李旦膽戰心驚!

    因為它釋放了極其重大的政治訊號!

    因為四年前明堂落成時的祭天大典上,初獻是太后身份的武則天,亞獻是太子李旦,終獻是李旦的兒子李成器。

    而自古以來亞獻慣例都是皇太子!

    武則天此時的所思所想已經昭然若揭,這還是還位李唐的跡象嗎?

    第二天正月初二,李旦正妃劉氏、德妃竇氏給武則天拜年,隨後二人直接人間蒸發。(此前武則天的寵婢韋團兒勾引李旦,想要給自己加一些政治籌碼,但此時李旦猶如驚弓之鳥,拒絕了她,韋團兒便先誣告劉氏和德妃行巫蠱之術詛咒武則天,當時武則天並沒有任何表示。接著韋團兒又誣告李旦,這次反被揭發而處死)

    李旦兩位愛妃死不見屍,人間蒸發,但他仍然裝作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並讓家中不許任何人再提及此事,自己每日請安問好,若無其事。人的心中該掩藏多大的悲憤和屈辱才能做到這樣啊!很明顯,武則天在打壓李旦,只要他一去問武則天,他便給了武則天一個清清楚楚的訊號:你對我不滿!

    偏就此時,武承嗣誣告李旦謀反,武則天竟然派千古大名鼎鼎的酷吏來俊臣去審問東宮屬官,刑訊逼供李旦謀反的實情。這一次李旦真是必死無疑!但東宮樂工安金藏以剖腹掏心的義舉,想證明李旦清白,武則天得知此事,命全力救活安金藏。讓來俊臣停止審理,李旦才得以倖免。

    我們想想當時武則天身邊僅剩這一個兒子,如果想將來還位李唐,她會給將來的國君安上一個謀反的罪名嗎?她即便想在自己死後還位李唐,想在李氏與武氏的勢力之間搞平衡,但形勢還沒到非殺李旦不可的程度吧?

    而武承嗣這邊先是長壽二年率領5000人請願,請求武則天加尊號為“金輪聖神皇帝”,長壽三年又率領26000人再次請願,請求武則天加尊號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武承嗣投其所好,甚得武則天歡心。

    聖曆元年(698年)三月。一天武則天夢到一隻折翅的鸚鵡飛不起來,就找國老狄仁傑解夢,足智多謀的狄仁傑借題發揮說“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狄仁傑深得武則天倚重,同時年齡相仿,像個小老頭和小老太太聊天那樣,這些話武則天是很聽得進去的。

    此外,武氏子弟的昏庸無能,也是武則天心中很大的後顧之憂,武承嗣武三思,只知逢迎奉承,性格跋扈,得罪了不少人,而且政治能力低下,兩人均出任過宰相一職,但最終都被武則天罷免,武則天是看到武氏子弟個個窩囊,再加上臣僚軟硬勸諫,心中才漸漸確定了死後還政李唐的方針,而張易之張昌宗的枕邊風就像臨門一腳,讓她最終定下立太子的決心。(正是二張受人指使,向武則天提出不立李旦,而立李顯為太子的)

    從長壽二年(693年)的祭天大典(亞獻為武承嗣)到聖曆元年(698年)九月重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這兩件事恰恰反映了武則天的心理變化過程。

    久視元年(700年)十月,武則天下詔恢復李唐夏曆,不再使用周曆,這標誌著她最終完全放棄大周王朝。

    長安元年,武則天大赦天下,重返長安,準備在長安交班。

    但長安三年(703年)九月,二張兄弟氣焰囂張,誣告檢校太子左庶子魏元忠和司禮卿高戩。由於證人張說臨時倒張(張易之張昌宗),才不致牽連太子李顯,但此案鬧得君臣關係緊張,母子猜忌。武則天,大為不快,於十月下令重返洛陽!一時朝野雲詭波譎,再次動盪不安。

    重回東都洛陽,這說明此案再次觸動了武則天的心結,也再次印證了武則天心中仍然割捨不下她的武周王朝,接受不了武週一代而亡這種殘酷的現實。

    人心都是肉長的。再理性的頭腦有時也要被情感左右。

    二張兄弟的倒行逆施,專權跋扈,是後來的神龍政變的直接原因。

    關於大足元年,武則天“賜死”李顯兒子女兒女婿一事,我認為“賜死”的說法有待商榷。

    此前一年久視元年(700年),武則天大宴李唐宗室和武氏子弟,緩和兩家關係,這表明武則天已經開始處理身後事,做長遠的政治安排了,氣氛應當是和諧的。

    大足元年為公元701年,李顯兒子女兒女婿死亡。

    而在一個月後,武則天決定重返長安,太子李顯隨行護駕,相王李旦知左右羽林軍事,改元長安(701年),大赦天下,準備將來在長安交班。

    可以看得出當時的政治氣氛總體是很平和的,武則天已經準備將來向李顯交班,試問他還有什麼理由要殺死李顯的孩子、自己的皇孫呢?

    關於此事,確切記錄有三個。

    一:《資治通鑑》中司馬光認為,責任人為武則天,所以他就寫“武后逼令自殺。”

    二:《舊唐書》“張易之、張昌宗傳”中記載,武后讓太子李顯自己處理此事,李顯就把他們勒死了。

    我們分析一下,此時經歷過一系列生死考驗,流放房州15年之久的李顯,已然是驚弓之鳥,對武則天無比恐懼。所以事情到了他這裡,就變成了從嚴從重處理。可以說是武則天間接地、李顯直接地殺死了他們。

    三:《永泰公主墓誌》記載,永泰公主先守寡,最後因生孩子死去。(不提武則天的責任)

    根據這三種記錄,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認為事情過程是這樣的:

    武則天讓李顯處理此事,李顯由於恐懼,直接殺死了兒子李重潤和女婿武延基。而永泰郡主是因為受到驚嚇,後來在生孩子的時候也死了。

    而後人就把這筆賬記在了武則天頭上。

    你看到的李建成,是李世民想讓你看到的李建成。

    即便正史,也是一家之言、一朝之言。

    對待史書,我們應當多方求證,細細推理。而不應當隨便去百度歷史當作依據,然後就過來答題。至於fan EYRE 的回答裡“武則天死前說要給自己立一塊無字碑,簡直滑稽至極,胡編亂造瞎扯淡!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他們忠於史實執筆敢言,記錄被帝王權貴抹掉的血雨腥風,還給後世朗朗乾坤昭昭日月,他們的鴻篇鉅著,連同光輝人格,將永遠在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歷史星河中閃耀著光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前需要熱身拉筋,拉筋就是拉韌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