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花樣歷史

    大家好!我是花間雨屋說歷史!

    清太祖就是努爾哈赤,清太祖則是皇太極。清朝的歷史可以說是從努爾哈赤開始的,他原本只是女真部落中一個小酋長家的普通孩子,結果沒幾年母親去世,繼母對他非常苛責,害得他只能入贅去別人家討生活。公元1577年,努爾哈赤入贅佟佳氏 ,與哈哈納扎青完婚,連名字都變成了“佟努爾哈赤”,直到哈哈納扎青去世才改回“愛新覺羅”。順便說一句,這一段改姓之事同樣被乾隆給刪了。

    哈哈納扎青是努爾哈赤的嫡福晉,也是元妃(當時還沒有皇后之說),只可惜名不太好,只活到了32歲就去世了。哈哈納扎青為努爾哈赤誕下了2子一女,分別為長子褚英,就是我們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次子代善,就是那個很受尊敬的禮親王;以及嫡女東果格格(不是那個“女真第一美女”東哥)。

    褚英因為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跟努爾哈赤年齡相差不大,只差了21歲。如今人們普遍的影響都是清初最能打的將領是多爾袞,年少成名,卻不知道從小起便跟著努爾哈赤經歷刀光劍影的褚英,同樣也很驍勇善戰。

    光是烏碣巖大戰這一場戰役,褚英就以哀兵之態斬殺了3000多敵軍,獲得了5000匹戰馬,3000多副盔甲,引得努爾哈赤大為欣慰,誇他“奮勇當先”,賜他“阿爾哈圖圖門”尊號,也就是說褚英足智多謀的意思。

    因為屢建戰功,隨著努爾哈赤打下後金最初的地盤,褚英就被內定為了繼承人,29歲其就開始執掌國政。但問題來了,努爾哈赤也是個挺長壽的人。當皇帝的父親太長壽,而底下的兒子年齡又大了,且有能耐後,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呢?看看康熙中晚期的九龍奪嫡之戰就懂。

    褚英有沒有反心不一定,但他的確能力太大,妨礙到了其他人的利益。於是當時的“開國五大臣”以及努爾哈赤的4個子侄,也就是“四貝勒”聯合起來,準備一起扳倒褚英。褚英跟其他兄弟不一樣,他的母親哈哈納扎青在他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他是沒有外戚家族扶持的。

    加上努爾哈赤掌權後,之前跟哈哈納扎青的那一段入贅過往的確成了“黑歷史”;褚英又正值年輕力壯,努爾哈赤再不服老也不能跟風頭正盛的兒子比較。褚英的落寞成為了必然,而非偶然。

    1613年,在“五大臣”跟“四貝勒”的控訴下,褚英被努爾哈赤圈禁。乾隆修改後,這一段歷史原本為褚英在被圈禁2年後,幽閉而亡,但《無圈點老檔》中卻明明白白記載了褚英就是被努爾哈赤以不思悔改為由,在1615年處死,年僅36歲。

    “聰睿恭敬汗(努爾哈赤)以其長子阿爾哈圖圖門(就是褚英),心術不善,不認己錯,深恐日後敗壞治生之道,故令將其囚居於高牆內。經過二年多之深思,慮及長子若生存,必會敗壞國家。倘憐惜一子,則將危及眾子侄、諸大臣和國民。遂於乙卯年聰睿恭敬汗五十七歲,長子三十六歲,八月二十二日,始下決斷,處死長子。”

    參考資料:《清史稿》、《無圈點老檔》

  • 2 # 小時大彬

    萬曆八年(1580),22歲的努爾哈赤這年當了父親,他的大福晉佟佳氏給他生了第一個兒子褚英。

    三年後,努爾哈赤為祖父、父親報仇,以遺甲13副起兵,40年內,統一女真各部落,並大敗明軍於薩爾滸,攻克瀋陽,取遼陽,下廣寧,進駐遼東,確立八旗制度,創制滿文,大明王朝儼然在其強勢進攻下越發變得岌岌可危。

    努爾哈赤早年的赫赫成果,離不開其長子褚英的幫襯,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正是靠著虎父無犬子的這種勇猛,他的兒子們接連參與一次次重大戰役。萬曆二十六年,只有17歲的褚英和他的叔叔巴雅喇等人率兵一千餘人討伐東海女真安楚拉庫路。褚英表現出年少的勇猛,“星夜馳至”,取“屯寨二十處”,其餘屯寨“盡招服之”,最後抓獲人畜一萬多,凱旋迴師《滿洲實錄》。努爾哈赤因為長子的出色表現,賜以“洪巴圖魯”的稱號,意為英勇之意。

    在此後決定性的戰役中,努爾哈赤甚至將一半的兵力交由褚英指揮,均取得不俗戰績。努爾哈赤以褚英“遇逢大敵,率先衝擊”,又賜給他“阿爾圖圖門”,意味智勇雙全之意,所以當時的滿洲人又叫他“廣略貝勒”。然而僅僅五年之後,這位戰功赫赫的皇長子竟然從前線和輿論視野中全部消失,甚至清太祖的《實錄》中,褚英的記載全部清零。直到幾十年後,《清實錄》實錄才第一次予以正面解釋:“太祖長子,亦曾似此悖亂,置於國法”。60年後,康熙對此首次予以證實說:“昔我太祖高皇帝時,因諸貝勒大臣詰告一案,置阿爾哈圖土門貝勒諸燕於法”《清太祖實錄》。

    康熙只是說出此事的歷史真實性,卻並未披露褚英被殺內幕,而作為最權威的《滿文老檔》這一史料,逐漸還原了褚英被殺的真相。

    作為一切制度參照大明來講,努爾哈赤是一直堅持立“嫡長子”。《滿文老檔》對此有著比較詳細記載,努爾哈赤說“吾若舉用長子,專主大國,執掌大政,彼將棄其褊心,為心大公乎。”於是將內政大權交給褚英。這無疑讓褚英更加膨脹,並且因為努爾哈赤授權執掌國政後,竟然當著諸貝勒和努爾哈赤五大臣面進行斥責,並揚言等自己登上汗位就把他們殺了。“如此折磨,四弟、五大臣遭受於苦難,聰睿恭敬汗並不知悉。四弟、五大臣相議曰:汗不知我等如此苦難,若告汗,畏執政之阿爾哈圖圖門。不告,我等生存之本意何在矣。彼雲:汗若死後,不養我等,我等生計斷矣。即死,亦將此苦難告汗”《滿文老檔》。

    最後四大貝勒聯合五大臣向努爾哈赤告狀,得知褚英如此狂妄後,努爾哈赤非常震怒,開始剝奪他的權力,並不再進行使用,然而在得知褚英竟然詛咒出征軍隊,並謀劃不讓他們返城後,努爾哈赤迅速行動將其囚禁起來,不久便下令處死。

    《清太宗實錄》中曾堅決否定努爾哈赤有意立褚英為皇儲說:“太祖除未嘗有必成帝業之心,亦未嘗定建儲位之意”,為皇太極繼位埋下法理依據。其實這經不起推敲,原因是比其權威的史料《滿文老檔》明確記載努爾哈赤選立褚英“執掌大政”,並在此後斥責褚英過錯時還說:“吾不顧華人議論,仍令爾掌政權矣”,這都表明努爾哈赤已經決定立褚英為汗位的繼承人,並且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不顧華人議論”,也就是反對褚英的力量。這也說出了褚英真正被殺的原因。

    雖然《滿文老檔》將褚英形容成個性狹隘,虐待四弟和五大臣,其實這其中隱藏了真實原因,即他的幾個弟弟聯合五位大臣反對將褚英立為將來的大汗,他的四個如狼似虎的弟弟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各個都不是吃素的主,努爾哈赤的兒子各個生龍活虎,進取欲極端旺盛,並且均有大功和權勢,努爾哈赤對此也曾承認,“若無諸子”,就不能聚成大業。

    那麼是什麼讓褚英已經得到努爾哈赤的政治確認後,卻變得如此狂妄反常?

    這無非是四位阿哥聯合五大臣對其進行的輿論圍剿,說褚英對幾位弟弟“虐待”,將來要殺死他們。表面雖然如此說,卻不合常情。很大程度來講,褚英的失敗就是因為處於徒有其名的“執掌大政”,他的父親隨時都可以收回賞賜給子侄的“牛錄”及權利(滿人最初牛錄屯田制度),有權懲治或擢升各位貝勒臺吉。

    褚英卻並不一樣,但從其年齡和性格來看,他勢必想要一番作為,鞏固自己的儲位同時,卻忘記了韜光養晦。在受到四位兄弟個五大臣的權力制約後,無不直白加入個人愛恨的性格色彩,被他們當做罪證並不斷放大,並聯合上高努爾哈赤。所以褚英可能揹著努爾哈赤“折磨”諸位貝勒,被立即遭到反彈。但是如果是努爾哈赤“折磨”屬下任何人呢?誰敢反對?向誰上告?上只有全國之主的努爾哈赤,下有權勢強大並曾經長期與自己平行並列的“四位阿哥”,還有努爾哈赤親自擢用的親信五大臣,褚英的位子坐的很不穩,權利受到極大限制。

    為此也解釋了褚英要想牢固自己的位子,就要分別對他們進行限制和打擊,這樣就迅速激化了矛盾。實質上這就是褚英與其父、四位弟弟的一場權力爭奪賽,即削弱旗主權利與反奪權、反限制的激烈的政治鬥爭。

    果然強勢一生的努爾哈赤怎能容忍大兒子對其四個兒子的“虐待”?所以對褚英嚴厲斥責,並取消了所賦予的權力,褚英為此感到難以繼位,並對前路產生絕望,進而憤恨,至於其所謂的焚書告天,詛咒努爾哈赤和四弟、諸位大臣這樣明顯而又低階的罪狀,則需要進行分辨對待了。

    36歲褚英雖然不久被處死,此後的皇儲角逐賽才剛剛開始,上演了更為激烈而高階的權謀,也讓人看到清朝早期建國之初與沙場相對應的另一番鬥爭。

  • 3 # 四川達州人

    褚英雖然功勞大,但得罪人太多。

    五大臣與皇子宗室都對其不滿,努爾哈赤總不能拋棄八旗根基而處置這麼多人,當然就只能權衡利弊。

    褚英性格有缺陷。

    這麼多重臣兄弟反對自己,集中串聯,雖也有很多兄弟鬩牆因素,但個人狂妄自大,專斷決策,試圖收攏權力而致人人自危,又不知安撫以穩定基礎,是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當了三個月太子的嫡長子褚英就被廢黜了,後面,被囚禁的褚英還詛咒努爾哈赤,被以不思悔改的罪名處決。

  • 4 # 愛笑的小杰吖

    他的大兒子,名字叫褚英,早年喪母,在其剛滿4歲的時候,年幼的長子便隨父親征戰南北四方,從而練就了一身驚人的本領,由於常遊走于軍營之中,性格上便多了些兇狠與霸道,少了一些仁慈。 褚英成年後第一次出征打仗,便凱旋歸來,收穫了豐厚的戰利品。 接下來的幾年內,褚英越戰越勇,他的官職也隨之越升越快。萬曆年間,當時褚英年方二十八,就在一場戰役之中,立下了汗馬勞。 第二年,褚英率軍出征烏拉,攻打克宜罕山城。因屢獲戰功,被授命執掌國政大權,這一年,褚英年僅二十九歲,然而,褚英的王位並沒有一片坦途。正當他風化正茂,貌似勝券在握之時,卻被努爾哈赤幽禁在高牆之中,而後處死,褚英終年三十六歲而已。 關於努爾哈赤殺子一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明朝與清朝之間的大戰——薩爾滸之戰。當時的情形是明軍以人數龐大為優勢將後金包圍,對於這樣的劣勢,努爾哈赤並沒有絲毫的畏懼,並誓死突破了明軍的包圍圈,直逼西向。 八旗一行軍隊,行至附近的山巒處後,早已人困馬乏,於是停下來安營紮寨,而明軍亦在不遠處安營停駐。一看如此,努爾哈赤便要求派人前去打探軍情,作為大兒子的褚英首當其衝,一路艱難險阻,終於能夠看清敵軍的情況了。這一看不要緊,反倒讓他倒吸一口涼氣,對方的軍隊遠比自家的人數要龐大的多的多,想要突破明軍的包圍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於是,褚英趕緊跑回來向努爾哈赤報告:“明軍炮火無數,兵將嚴正以待,突圍肯定無望。”聽聞此言,眾將領頓時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努爾哈赤大怒,斥責他謊報軍情,動搖軍心。褚英不解,自己並沒有說謊,不希望父親不自量力,便奮力爭吵。於是惹怒了努爾哈赤,當即下令將他拉出去斬首,就這樣,諸英最終因為擾亂軍心被砍了頭。 之後,努爾哈赤遂派出二子代善再次前往視察,代善看到的情景和褚英如出一轍,但因為褚英的前車之鑑,又不敢同褚英一樣說,又不能謊報軍情,於是代善想到了一妙計,便說:“雖然明軍人數龐大,但在我看來,都是一些無用之人罷了,不足為患。” 努爾哈赤一聽,龍顏大悅,結果在那次戰役中大獲全勝,並且史學家將此次戰役寫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爭過後,努爾哈赤非常後悔殺了自己的長子,於是便將這座山命名為“悔山”,久而久之悔山便成了“輝山”。 努爾哈赤後來派人去尋找長子的屍體,因為洪水氾濫並沒有找到,便下令挖河尋找,這裡的河便叫做“挖河木”,後又被稱之為“窪渾木”。最終,褚英的屍體沒被找到,但是頭顱卻被挖出,找到頭顱的地方被叫做“古”,後變成了“得古”。此外埋葬褚英的地方叫“埋頭溝”,後變成了“滿堂溝”。 儘管滿堂鄉的由來的確是來自努爾哈赤的長子,但努爾哈赤卻絕非一時衝動。對此,史籍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在滿文老檔上確實是有些記載的。 但是對於褚英的死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這就如筆者開始描述的那樣:褚英本心胸狹隘,蠻橫無理,但因其戰功累累,努爾哈赤希望讓他掌控大權從而改掉這些毛病,然而他並沒有,不但沒有褚英甚至還威脅其他兄弟:待其上位之時,必要對他言聽計從,如不然,便將其處死。對此,褚英的兄弟連帶輔政的大臣們對他都極為不滿,對於他的威脅恐嚇更是難以容忍。不久,褚英的德行被告發,努爾哈赤怒其不爭,便逐漸消減他的權勢,但是此舉更是激發了褚英的仇父之心。 褚英開始結交黨羽,伺機報復。據記載,努爾哈赤與其弟出征時,褚英帶領一眾黨羽寫了詛咒,並對天焚燒,祈求征戰大敗。其中一名大臣因害怕而留書自縊,其餘幾人一見大事不妙,並主動與努爾哈赤坦白。努爾哈赤大怒之下監禁了褚英。但是褚英並沒有悔改,在獄中更加的詛咒努爾哈赤,最後被人告發,落得被處死終此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長大了應該放手讓他拼搏,可總是嘴裡放心心裡不放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