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志亮工作室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皮克斯的動畫短片《鷸》,感觸頗深。

    短短的六分鐘,讓我們對母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原來,最深情的的母愛,不是寸步不離的呵護,而是“放手”。

    1

    放手,讓孩子更獨立

    我們常常說放手放手,卻總覺得孩子還太小,或是沒有耐心,放不下手。

    拿吃飯這件事來說,我們喂孩子吃飯,可能只需要10分鐘,簡單省事,孩子又吃得飽,但如果讓孩子自己吃,可能需要半個多小時,甚至吃得到處都是。

    我們在生活上給予過度照顧,卻忽略了對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吃飯穿衣、簡單的家務、作業......父母都放不下大包大攬的心。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是可以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但是孩子長大了,我們卻不能替孩子獨立。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替他做的事情越多,孩子越依賴你。

    如果哪天你覺得孩子太依賴、不獨立,首先要反思的是你有沒有拽著不撒手。

    2

    放手,孩子才能更自信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

    很簡單,你讓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曾經在游泳池邊上,看到大約3歲的小男孩,一手牽著媽媽,一邊伸出手想去碰水,媽媽一看,立馬抱起孩子:“不能碰,危險!”

    我們就像這樣,在孩子想要嘗試一件事情的時候,擋在孩子的面前,從不信任孩子。

    孩子端碗,你說:“你端不穩的,別把盤子給打了。”

    孩子想玩,你說:“別去,危險,會受傷!”

    《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兒,獲取一次成功的體驗。”簡單來說就是:“你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

    如果我們總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行,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無能、沒用。

    等到孩子哪天離開父母身邊,進入集體生活,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挫敗感會常陪孩子左右。

    3

    放手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在中國很多家庭,孩子一邊想要獨立,一邊又事事依賴父母,父母一邊埋怨孩子沒出息,又一邊拼命付出。

    老家那邊有個親戚,兩口子含辛茹苦把女兒拉扯大,女兒有了寶寶後,就去了女兒身邊幫忙帶孩子、洗衣做飯、忙前忙後,按理說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但是生活卻過得雞飛狗跳,女兒一會嫌父母家務不乾淨,一會又嫌父母帶孩子不認真。

    前些日子,女兒一家想要買輛車,希望父母出點錢,老兩口拿出了最後一點積蓄,得來的卻是埋怨:“我爸我媽真行,一點忙都幫不上!”

    大家都勸老人家,別管得太多,兒女自己得事情就由他們自己解決。老人家只是搖搖頭說: “放不下心”。

    在父母眼中,子女再大,也還是個孩子,總覺得他們經歷少,不成熟,忍不住大包大攬,但是這樣下去,孩子什麼時候才能懂事?

    如果從小不培養孩子獨立,最後的結果是,無論你怎麼為孩子兵荒馬亂,孩子孩子依賴著你,又把自己生活的一切不順心歸於你。

    日本有部很老的紀錄片叫做《狐狸的故事》,講述著狐狸菲利普一家的悲歡離合。其中有個情節,小狐狸剛剛長大時,身為父親的菲利普,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把它們從家中趕走。

    被趕走的小狐狸,眼神中充滿著憂傷和無助。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不理解老狐狸的做法,甚至認為它冷漠無情,多年後才後知後覺,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個孩子永遠依靠著自己的父母,那麼他永遠學不會生存,終將會被社會淘汰。

    有時候,父母忍痛把孩子推開,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愛得更深沉,也更睿智。

  • 2 # 多特兒童專注力

    01

    母親每天早起為加班到深夜的女兒做早飯,女兒卻責怪母親,一大早吵醒了自己。

    女兒想鼓勵孩子自己穿襪子,母親卻跑過來幫忙穿上,因為她覺得孩子做不好。

    孩子發燒,女兒卻嫌棄母親隨便給孩子吃藥,而母親只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罪,希望孩子能早點退燒。

    女兒責怪母親給她打電話太頻繁,不體諒她上班有多忙,其實母親只是擔心她下班晚了是否安全。

    影片中母女最大的分歧就是對下一代的教育觀念,母親捨不得孩子受委屈,每件事都想幫孩子做好,而女兒希望孩子獨立承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於是,女兒忍不住斥責母親:“你這根本不是愛!”而母親一臉失望和難過:“你要是覺得我做得不好,我明天就可以走。”

    女兒:“好啊,我請保姆。”爭吵完,女兒看著母親默默走開的背影,落下了愧疚難過的淚水。

    這是不是我們很多人和母親相處的真實寫照?

    從每一餐飯,到每一句叮嚀,每一次等待……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媽媽的愛早已滲透進了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人生的每一個角落。

    大概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吧,拼盡全力去愛,卻從來不求回報。

    02

    由於10歲的兒子患病急需肝臟移植,36歲的高紅梅首先想到了用自己的肝臟移植給孩子。

    但她患有脂肪肝,為了讓移植手術更加成功,每天狂跑10km,短短20天體重減輕13斤。

    頂著大出血和心臟驟停的危險,最終把自己三分之一的肝臟切給了孩子。

    最後,有著母親肝臟的兒子,生命得到了延續。

    孩子,我給了你第一次生命,但如果你需要,我的骨髓,我的肝,我的眼角膜隨時都願意給你,給你第二次生命,讓你好好活著。

    26歲的張麗君,與丈夫結婚不到一年,卻患上了癌症,而肚子裡的孩子才五個月。如果她選擇先處理自己的病症,那麼孩子就不一定保得住。

    在確認孩子不會因為癌症而感染之後,她決定把孩子留住。她要賭上自己的性命,讓孩子看到這個精彩的世界。

    孩子,因為你,我害怕死去,平生第一次,我對死亡產生了恐懼。不是因為貪戀,而是因為掛念。

    2008年8月30日,四川會理縣地震奪去了一對母女的生命。

    當消防官兵把她們從廢墟中刨出時,她們的身體緊緊相擁,在死亡的最後一刻,母親依舊保護著她的女兒。

    孩子,媽媽愛你就像愛生命,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媽媽永遠不會慳吝於表達“我愛你”這個血濃情愫。

    在孩子面前,媽媽永遠無法從容,無法淡定,只要她一息尚存,就會衝在前面,去做孩子擋風的牆,盡最大的可能,不讓這個世間的悽風冷雨吹到孩子身上。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有母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孩子終會長大,縱使有刻骨之愛,最後也要學會放手。

    03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

    “不管兒子走到哪裡,我都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兒子的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我都有干涉。”

    ……

    為了兒子,她把自己活成了菲傭。她擔心兒子吃不好,便把自己變成兒子的“移動廚房”。

    當知道兒子會做飯時,她的第一個念頭不是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了,而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讓兒子受苦了。

    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兒子熬製敗火的梨湯,而且還得在8點以前做好,因為只有這樣她才有時間準備午飯和晚飯……

    除此以外,朱媽媽更是介入兒子的戀情,結果朱雨辰的兩段戀情都以失敗告終,年近40依然沒有女朋友。

    因為母親的身影無處不在,朱雨辰甚至說:“將來如果結婚,有50%是為了媽媽。”

    面對這樣一個如此愛自己的媽媽,年近40的朱雨辰坦言道:“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母親愛兒子,本是天經地義,我們能說朱媽媽有錯嗎?但也正因如此,朱媽媽用一張以愛為名織就的大網,把自己的兒子死死的包裹起來,讓兒子的人生充滿著巨大的壓力……

    朱媽媽不知道:愛有限度,過猶不及。有時候,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放手和退出。

    04

    張亞勤,12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18歲,被喬治華盛頓大學錄取。23歲以喬治華盛頓大學校史上唯一一篇滿分畢業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百度公司Quattroporte。

    12歲便離家獨自去合肥上學的張亞勤,在科大自由地成長,他的母親雖關心其學習和生活,但並不過多地在生活細節上幫他照料。

    小時候的他經常一個人乘火車,去外地,因為母親曾告訴他:"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獨立,才能真正瞭解外面的世界。"

    在寫給母親的信《放飛的愛》中,他這樣說道:

    “世上有一種愛,叫“放飛”。母親對我的愛就屬於這種。

    她不會把我捧在手心,許多事情總讓我親自去做,還說:學會獨立,才能放飛......

    只因母親的“放手”,讓張亞勤有了如今的成就,從小鍛煉出的自理能力讓他不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照顧好自己,並透過學習不斷的進步。

    正如北大才女趙婕所說,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05

    楊絳上中學時,學生會要各校學生上街搞遊行宣傳,呼籲革命。

    但她不想參加,怕被街上的流氓欺負。學校規定說,只要學生不願意去的,也可以推掉。她還是猶豫不決,於是週末回家問父親,父親說:“你不肯,就不去,別借爸爸來擋。”

    楊絳說:“不行啊,少數得服從多數啊。”

    楊蔭杭說:“該服從時就服從,但你有理,也可以去說,去不去由你。”他還說“名與器不可假人”,要楊絳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張。

    父親既沒有幫她做決定,也沒有干涉她的決定,最終她選擇了不去。

    而那天,去的大多數女學生都遭到了壞人的欺負。

    楊蔭杭在子女們很小時便從未對他們的生活和學業橫加干涉,他凡事強調順其自然,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見,只在他們有疑惑時加以提點和分析。

    而這種教育環境下教養出來的楊絳,自小便有很強的獨立性,自己選擇所要念的專業和學校,以及自己所要嫁的人。

    楊蔭杭曾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長成獨立的人格,是做父母的最高修養。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因此,最好的親子關係,莫過於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月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可以用忙瘋了來形容,大家認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