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周矩心眼界

    所有的江湖都有君子和小人

    資深媒體人王志安說了一句沒有深思熟慮的話,“做公益這個圈子道德水平,似乎明顯要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這觀點明顯有失偏頗,值得商榷。

    其實人性是動態的、複雜的、和環境互動的。沒有絕對的高尚與卑微。不能某人後面出事,就把前面的善舉都抹掉。也不能說做了公益的人,其道德水平一定就高於別人一大截。

    可以從過去時態評價一個人,但不能從未來時態去肯定一個人。有公益心的人還是有許多閃光點的。但公益不是道德光環,如果沒有制約和監督,人性的弱點依然存在,某些人依然會在某個時間爆雷。

    所有的江湖都有君子和小人,邵逸夫先生一生捐贈學校和圖書館無數,曹德旺是當今中國私人慈善捐款最多的,並且用精準的方式來管理捐款,他們就是公益事業的豐碑。

  • 2 # 一葦渡心

    首先我們要對這個標題作一個澄清:是不是所有公益人的私德都不怎麼樣?

    我認為,不是所有公益人的私德都不怎麼樣,只能說任何群體裡都可能有害群之馬或者說有還需要成長的人。

    我們不能因為一小部分人有問題,就說這個群體有問題。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個群體裡的有些人的確還是有需要教育、需要成長的地方,甚至個別人還需要法辦。

    為什麼有些公益人也會去做壞事呢?不難看出,這是表面和內在的不統一的問題。比如,最近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公益人雷闖,被爆出私下性侵很多女孩子,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他本人也承認了。雷闖或“雷闖們”表面上做公益,私下裡又觸犯道德甚至法律,其實就是表裡不一。

    表裡不一不僅是道德上的表裡不一,也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一個人要做到表裡如一是需要有心理資本的。

    比如有些人表面上是好的,私下裡也想好,但是因為私下裡沒有更多人的監督,自己的自律能力、慎獨能力又不強,就做了違背法律、道德和良知的事情。大家不要認為他只背叛了社會,傷害了別人,其實他也背叛了自己,害了自己。

    從生命向上的 成長動力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來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正人君子。如果他只在表面上扮演一個好人,而私下裡自己又做不到,這很可能是心理能力不夠的問題,而不是本來就是一個壞人,這不是動機本來就壞的問題。

    如果他本質上就是一個壞人,他可能就不會做那麼的好事了。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些人透過表面做好事,來掩飾他私下裡做壞事,這是另一回事,應另當別論。我們今天討論的公益人是“真正”的公益人,而不是利用表面上做公益,來達到私下裡幹壞事的目的那個層級的人。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公益人的這個群體可以分哪幾個層次?下面我來做一個分析。

    第一個層次,他有想做好事、做好人的願望,但心理上還沒有達到做好人、做好事的心理資本和能力,他希望透過做好事來讓別人看到自己,認可自己,這個層次是比較低的。我記得以前我在廣州市心理志願者協會擔任心理輔導熱線志願者的督導老師,我選拔每一期的心理熱線志願者時都會對他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從事公益活動當志願者”,還有其它的一系列問題,都是考他們的動機。

    你就會發現,大多數人做公益、做好事,都是為了心理層面的心理需求的滿足。

    有相當多的人在社會中找不到認同感,找不到價值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邊緣人”,特別需要別人的認同和社會的關照,希望被別人、被社會看見,這些人會尋求做好事的機會。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公交車上、在地鐵裡,一些社會層次比較低的人,自尊心比較強的人,自卑心理比較強的人,更願意做出親社會行為,會給別人讓座,會更多的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曾聽到這樣的新聞,一個穿的非常髒的剛從工地回來的農民工,他們為了不弄髒椅子,而坐在地上,或蹲在座位旁邊。也就是說,越是自尊心低、社會認同感低的人,他們更渴望人們對自己有較高的評價,會更容易做出親社會行為。這好像是和為富不仁相對立的兩種社會心理現象:越是經濟貧窮、生活低下的人越渴望得到自尊的滿足;越是經濟富足、生活層次相對高的人,內心的那份善良反而被掩蓋了,蒙上了灰塵。

    這種第一個層次的人是不是說不適合做公益?

    不是的。但他們在社會服務和公益倫理下去做的好像是一個等價交換,只不過他獲得的不是經濟的回報,而是社會的認可。比如說我們在對公益人士進行獎賞和激勵的時候,要給他們更多的社會層面的認可,讓他們產生更強的自尊心和價值感,這樣,他們就更好的投入到社會公益服務當中去。但是我們在對這類人群進行管理、進行社會要求的時候,不要把他們看的太高,更不能因為他做了一點好事,我們就很快把他看的很高,因為他實際上只是屬於第一個層次。他是一個好人,但是,他是一個相對來說還在成長當中的好人。這樣我們公益組織的管理者及公益群體的關注者,比如說媒體和社會大眾就不會站在更高的道德的高度去要求這些人。而這些人也要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認識到其實自己是一個渴望透過親社會行為、服務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的人,自己還沒有達到別人所認為的那個層次。

    人家可能會覺得你這個人真了不起,你是個很偉大的人,你很厲害,但是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所以我們對公益人士的教育和自我認知上面的培養、培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二個層次,是透過做公益,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不再只是小我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心理層面的需要,而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需要,是透過做公益實現自己理想的生命狀態。說白了,第一個層次的公益人還是一個心理的窮人,是把公益看成是一個經營自己心理及人生的一個生意,並透過做公益這個“生意”來換取心靈的成長和對自身的肯定。第二個層面,是在做公益、在服務社會的同時,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閃光、更加有價值。第二個層次的人就不是心理貧窮的人,這種人往往也不會做出極端的公益行為。什麼是“極端的公益行為”呢?比如說一些人為了救別人,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為了讓別人過得好一點,自己忍受痛苦,過得非常慘,這就是第一個層次,這實際上不是一種真正的助人。人家的生命是珍貴的,我的生命也是珍貴的;別人的幸福和感受是值得尊重的,我的幸福和感受也是值得尊重的。這個目標第二個層次的人已經實現了,而第一個層次的人還沒有實現到。所以他會做一些虧本的買賣,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讓自己處在痛苦或者是難受當中。

    這兩個層次有一個根本的界限,就是第一個層次的人心理更貧窮,還是“要飯”的水平,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心理資本財富;而第二個層次的人已經是脫離了貧窮,基本實現了小康——心理的小康,有心理資本,有自己的自尊,做什麼事情和不做什麼事情不是因為別人怎麼看,不是因為做這件事情自己能獲得自尊而去做,是因為覺得它有價值,社會需要,應該站出來而去做。

    第三個層次,他們不再是為了自己心靈的需要而做,也不是為了社會的需要而做,而是為了享受公益的過程,滿足生命的飄逸狀態。說白了,就是“玩”,這是更高的境界了。

    我們自身有自私自利的本能,也有分享、利他、奉獻的本能,因為人在生存得到滿足後,開始滿足發展,發展滿足以後就要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是幸福、快樂、愉快的狀態。比如,我們如果閒著,就感到無聊,我們乾點活,就覺得很快樂,這種人幹活就不再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為了討別人喜歡,而是在幹活的過程中,自己是喜悅的,是快樂的。我們的很多優秀的文化、文藝成果都是源於這樣的勞動而產生的,比如我們的音樂,是因為我們在勞動中,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 ,使用的工具發出的敲打聲音,產生了音樂這種美好的藝術;我們的美學是在我們烤食、製作食物的時候,我們祖先發現了各種顏色,聞到誘人的味道,令我們欣喜,所以美學就出來了。人間所有的文學、藝術、美學都是源於我們的勞動。所以到了第三個層次的人,他不再是奔著那個事情,而是為了享受這個當下,這是很高的層面。所以第一個層面的人、第二個層面的人和社會大眾是很難理解第三個層面的這種享受狀態。但我們很多時候,把公益人都理解為了第三個層次,這是不太合適的。因為某種意義上來講,第三個層次的人不再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而去做,相對來說,他做出反社會的行為,即對社會有破壞性的行為的可能性就很少,因為他什麼都不缺。

    我們再來看雷闖這樣的公益人在私下裡性侵一些女孩子的事,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公益人實際上他們個人的心理資本、心理的成長還沒達到和他們的盛名、和我們的社會大眾對他的期待相匹配的程度,他可能也會認為他已經到了一定的境界,但實際上,他在私下裡又透過一些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

    比如說,他透過去佔有別人的身體來滿足自己。

    很多名人、大V他們性侵的往往是身邊熟悉的人,而且是比他弱的人,比如雷闖,他性侵的是跟他一起做志願者的一個年輕的女孩子。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顯然他不是因為愛這個女孩子,因為他還用同樣的方法去對待其她的女孩子;也不是因為他是一個性變態,因為他用的方式都是正常的性的行為和方式。那麼他是因為性需求嗎?如果因為性需求,一個成年人應該很清楚,怎麼樣滿足自己的性需求才不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是負面的代價。我們實在的講,這個社會還是有一些其它的途徑能滿足自己的性需求,為什麼他不去呢?顯然他不只是為了性,他是為了獲得一種性的“附加品”。也就是說,他透過性的方式佔有了女孩子的身體,看起來性是他獲得的一個主要的滿足。面對這樣的解讀,我想說不是這樣簡單。

    性只是生理的滿足,其實獲得的附加值的滿足,要比這種性的生理的滿足要重要的多。

    那麼附加值的滿足是什麼呢?這種附加值的滿足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層面的需要,就是控制心理的滿足,佔有心理的滿足。佔有心理的滿足和控制心理的滿足,在服務另外一個心理需要主體——自戀。

    有自戀性人格特質的人,會透過控制別人的身體而達到讓別人對自己產生一種認同,尤其是透過對女性的性的控制來使女性對他產生認同和崇拜。 所以像雷闖這一類的公益人,首先是心理人格相對來說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的人,因為他們心理上面需要透過控制、佔有來實現自戀的目的。所以他在做公益的時候,要讓更多的人跟隨他,讓更多的媒體關注他,讓社會把他推到一個風口浪尖、一個光環之下。

    很多時候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然而,使他他滿足了自己的自戀的這些“光環行為”,往往又都是表面的,他還要透過男性對女性的性的佔有,讓他身邊的他認可的女孩,他認為好的女孩去認同他。實際上他是一個在心理人格層面尚未發育成熟的男性。按照精神分析的邏輯,他在潛意識裡永遠要去征服自己的母親,讓母親更加的認可自己,來滿足他的自戀的需要,這種自戀也是他自身人格的一種建構。

    但是他長大了,他不能再從母親那裡再獲得這種自戀,他就要從類似於母親的那些女人身上去獲得。而他現在已經站到了一個能夠滿足自己這種在“母親”心中植入欣賞和崇拜的主導的、有利的地位,。他就在在私下裡用他的這樣的一個神聖光環,用他的這樣的一個“名”的優勢、榮譽的權利去控制別人。最終實現的是心理人格的病態的自戀的滿足。

    作為一名心理學志願者的培訓師、督導師,我個人覺得,對公益群體的人進行心理層面的關懷的時間到了,我們要對這一部分人進行心理動機的澄清。在他們做公益、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要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幫助指導、引導、培訓,進行繼續教育和督導,這樣的工作機制應該早點建立起來,應該早點開展起來。

    當我們對“雷闖們”進行道德譴責的時候,我們和他們有什麼兩樣呢?

    我們不也是一樣不分青紅皂白嗎?

    當看到他們做好事的時候,我們就抬著頭仰望神仙一樣的把他們捧得很高;當他們被我們抓到一些過錯的時候,我們就又站在高高的道德大廈上去批評、指責、抨擊他們,實際上我們也是需要反思的。

    這個“我們”就是大眾媒體、監督者以及社會大眾,所有的人都有這個責任。

    作者簡介:

    韋志中

    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服務機構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20本,發表論文7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校長、阜陽市心理學會會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你認為德布羅意波動是正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