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陶淵明一首《桃花源記》讓人無比嚮往,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區有很大爭論,桃花源到底在哪?
11
回覆列表
  • 1 # 夏冷

    桃花源到底在哪?定論是有的。但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寫,與其景物相似的,則許多地方都有桃花源的影子,甲說我的家鄉風景如畫,好似桃花源。乙說我的家鄉景色好美,與桃花源中的記述極其相似,說不定我的家鄉就是桃花源。這樣一來,桃花源到底在哪,就有了爭論,尤其是湖南,陶淵明只說桃花源在武陵,可古代武陵那麼寬,桃花源那麼小,爭論就多了。以前看到說桃花源在漵浦縣,漵浦也屬武陵,漵浦的那個桃花源,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何其相似。但爭論歸爭論,就狹義的桃花源而論,應該是在常德桃源縣,縣名就是因有桃花源而取名桃源,這是無可爭論的。廣義的桃花源而論,則我們偉大的祖國,到處青山綠水,到處花海藍天,處處都有山川形勝,則祖國到就都是桃花源。

  • 2 # 阿文看風景

    凡是讀過書的人都學過《桃花源記》。也都知道是陶淵明的傑作。但是,對於詩裡面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卻眾說紛紜,始終沒有定論。

    史料記載,陶淵明生於東晉,曾經也當過小官,後來辭官回家了,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陶淵明是一位大詩人,文學家。

    恰逢當時的東晉比較黑暗,人們生活困苦,陶淵明看在眼裡,卻也無能為力,只能把一切寄託在詩裡。

    詩人的視角和表達與我們不同,詩人比較感性,喜歡幻想。於是,陶淵明就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用浪漫主義手法寫進了《桃花源記》。

    這也體現了當時老百姓的心聲,大家希望有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社會。

    所以說,桃花源只是夢裡的一個世外桃源,是存在於陶潛心裡的一塊淨土,是一個美好願望,是寄託而已。

  • 3 # 火炎焱焱燚燚

    中華文明是世界諸多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在5000多年曆史中孕育發展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華人,就要深入瞭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華人的文化土壤。”這表明:我們今天增強文化自信,應走入歷史縱深,深入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和文化土壤。

    若說古代詩人中最會講故事的,大家則會想到東晉詩人陶淵明,每次讀他的《桃花源記》總有點讀蒲松齡《聊齋志異》的感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記》中,用清新、飄逸、恬淡的筆觸,向世人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那裡衣食無憂、自由祥和,迷人的景色尤其讓人神往。千百年來,人們四處尋找這處人間仙境,卻從未找到過它。那麼,桃花源具體在哪?至今仍然是個爭論,中國桃花園的地名有很多像重慶的酉陽,還有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臺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州等等地方都有桃花園。

    人生是什麼,要等五十歲後才懂…

    一個人的痛苦大部分都是慾望太多,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我們苦苦追求,求而不得,卻又遲遲不肯放下。於是內心痛苦,此起彼伏。其實我們一生中追求的很多東西,並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心境。

    陶淵明一生兩次出仕,一次是江州祭酒,一次是彭澤縣令。他討厭官場的爾虞我詐,討厭世俗裡面的卑躬屈膝。最終,他選擇迴歸田園,迴歸自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的心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人生就是這樣:只有靜下心來,才能認清自己,才能開出自己的花。

  • 4 # 一曲新詞一壺酒

    桃花源並不是一下真實存在的地方,所以他肯定有原型但是沒有具體位置,也有可能是陶淵明將很多個地方的美景以及質樸的村民結合起來,寫下了《桃花源記》,並且表達了一種對烏托邦的嚮往。各種美化、讚譽的都有,但是我卻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桃花源不那麼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讀者跟著我的思路一點一點的往下看,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碼不容易,也可能比較凌亂,但是我將還原一個真實的桃花源。

    首先在古代,科技沒有那麼發達,人口沒有那麼多,也沒有所謂的工業汙染,到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觀,有桃花源自然不奇怪,換句話說有一些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業不奇怪,為什麼建國後要“破四舊、掃除一切牛鬼蛇神”?那自然是說明在神州大地是有“牛鬼蛇神”的,無知者無畏,沒見過不代表現在沒有神仙妖怪,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沒去過就不帶沒有仙境或者精靈。幾千年來傳下來的各種神話故事比比皆是,我相信一部分認為杜撰,但是杜撰也得有杜撰的基礎吧,文學來自於生活,更何況,古人是以吃飽穿暖為奮鬥終生的, 讀書人畢竟是少數,寫書的人或者文化人哪有那麼大的想象力呢。那麼,桃花源到底是陶淵明真實經歷還是一場夢呢?我們扒開了揉碎了細細的說。

    第一點,原文中說“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並且落英繽,但是前文有提到桑樹繁茂,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桃樹開花一般在三月,桑樹枝葉繁茂確實在六月七月左右,怎麼可能在外面看到桑樹繁茂,進去一個山洞“豁然開朗”之後,經過“數百步”就到達了桃花林落英繽紛呢?這裡外差別整整是四五個月啊,這一點違背自然常識吧。那麼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科學的來說,洞內外的氣候氣溫不一致,但是我自己就給否定了,萬物生長考Sunny,相距四五個月的太陽照射角度也不一樣啊,達到落英繽紛的效果至少公用同一個太陽,是不可能落英繽紛和桑樹繁茂同時存在的。唯一的合理推斷就是:陶淵明進入了一個不是現實的世界,到底是仙境還是夢境,請接著往下看。

    第二點,陶淵明首先闡述了阡陌通往每家每戶,換句話說,這裡實現了“戶戶通”,而且房屋整齊劃一,古代就有規劃局了麼?古代房屋,即便是現在的農村都是依水順路而建,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可能整整齊齊呢?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乃至現代的墳墓確實是一排排、一座座的,何況原文用了“阡陌”這個詞,這個詞原意是通往墳墓的路。好吧,結合上一點,陶淵明進入了一個不是現實的世界,開始陶淵明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然後是“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這種描述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一種差異和神奇吧。那麼進入到什麼世界了呢?進入到一片墳墓之上的世界,那就是鬼界。繼續往下看。

    第三點,桃花源的村民看到陶淵明後,都很熱情,紛紛上千打招呼,這些人“不知有漢,更不知有魏晉”,這說明這些人沒有經歷過東漢西漢、王莽的新朝、乃至後面的三國,沒有經歷過這說明這些人至少也得是秦朝人吧。既然是秦朝人,那麼怎麼原文又說“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句否定了有人要問:這些人從秦朝隱居在此,好吧我承認隱居在此,但是衣服裝飾跟著時代走,至少也得出去學習採購或者外面人進來製作吧,只要有溝通和交流,就不可能不知道“漢、魏晉”吧?難道這些人自己能跟著時代潮流走?這說不通啊,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都是秦朝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因為戰亂而死,死後凝結成魂,一直在生活在這裡,所以不知道有漢和魏晉很正常,穿著打扮又和現代人一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是這些人在外面現實世界的後代燒給他們的衣服服飾。這下大家看懂了吧,這些人都是死人,這一村子哪裡是人,這一村子都是鬼,這是一個鬼界。

    第四點,第三點我們說到漁夫(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作者本人)看到山有小口,小口若有光,於是“便舍船,從口入”,這描述了漁夫從正常的現實世界進入到一個“鬼界”,與這些鬼進行了交流,出來後,就報告太守,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個也違背常理,自己的轄區發動那麼多人,卻怎麼也找不到,活人找死人,現實世界多人找靈異世界的人,你怎麼找?大家還記得我們找彭加木事件嗎?發動了多少人,多少飛機、汽車都找不到,這不也是個靈異嗎?最後,這一村子的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般的活人僅僅是嘆惋嗎?那還不興奮的跟打了雞血似地出去享受花花世界,怎麼會一句嘆惋就沉默了呢?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之後就魂歸地府,該怎麼著都怎麼著了,那麼太守這幫人還怎麼找呢?

    第五點,這一點也很關鍵,原文最後寫“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劉子驥這個人特別加了一句高尚人士,說明此人胸懷坦蕩,聽說這件事也去找桃花源,一個高尚人士找一個靈異世界,結果是什麼,肯定是找不到,找不到就算了,結果大病一場,這又說明了什麼?說明沾染了鬼氣,至少也算中邪之類的吧,要不然怎麼找一個地方找不到就要大病一場呢?,結果自然是後遂無問津者。

    整部《桃花源記》,就是一個描寫現實世界多人偶爾進入一個不為外人所認知的靈異世界,這也說明古代或者說民間確實是有一些靈異事件的,只是不知道沒見過,再加上現代科學的洗腦,這篇文章就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你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這只是其中一件而已。所以提問者問桃花源哪裡是真的文中描述的世界,結論就是哪裡都沒有文中描寫的一模一樣的桃花源

  • 5 # 海佑講史

    桃花源應該是陶淵明杜撰出來的,自己心中的一個理想烏托邦。

    桃花源遠離人世戰火,村民們自給自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無論有漢,不知魏晉”,而且村莊內民風淳樸,村民們熱情好客,相親相愛。這樣的一副圖景,一直都是中國古代文人心中理想的太平社會。

    為什麼陶淵明會如此嚮往這個社會,甚至不惜虛構出一個“桃花源”來表達自己的生活理想呢?我們透過陶淵明的詩作也能夠知道,陶淵明是一個非常向往與世無爭的安穩田園生活的一個人,“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

    陶淵明也當過官,但是他很厭惡當時官場的那種油膩生活,很快就辭官回鄉了,回鄉路上,心情那叫一個暢快,“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回鄉的心情是美妙的,而家鄉的生活是愜意的,“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家裡有酒,庭中有樹,膝下有子,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陶淵明回鄉,能過上享受天倫之樂的生活,但我們古代絕大多數老百姓,這種日子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奢望。張養浩有詞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個朝代,不管興盛還是衰亡,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都很艱苦。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自從秦朝設立郡縣制以後,歷朝歷代國家建立第一件事,就是統計天下戶口,建立戶籍賬冊,這個就是以後的收稅依據,國之根本。

    ▲ 古代服徭役場景

    而兵役呢,那就更苦逼了,邊疆戰事缺人,很多時候徵丁上戰場,你還得自備武器盔甲!想不到吧?實在是令人無語。比如著名的花木蘭,替父上戰場之前,她得“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一套裝備得自己備齊了才能上戰場。

    古代老百姓,生存壓力都是非常大的,太平盛世還好,沒有烽煙戰事,朝廷吏治清明,沒有貪官汙吏剋扣稅負,老百姓日常的日子,還能過得不錯。可要是碰上亂世,那可就遭殃了,戰火肆虐,家國破滅,人命不如狗。若是奸臣當道,各種苛捐雜稅,那也是生不如死,人生艱難。

    桃花源遠離人世,不受朝廷管轄,村民們自給自足,一派田園樂土,也不受改朝換代的困擾,“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這樣的地方,在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就算有與世隔絕的小村子,因為人口有限,生產能力就有限,他們的物質也會很貧瘠,抗災能力還差,不會像桃花源裡面過得那麼悠哉。

    所以桃花源就是陶淵明所想象出來的,自己心目中的王道樂土,他寄託了陶淵明對太平盛世的無限嚮往之情和對戰亂現實的無限厭惡之情。

  • 6 # 梅里一了

    謝邀,桃花源有不有,肯定有。在哪裡?地圖上是斷然找不到的,因為陶淵明己明確告訴大家了,那打漁的武陵人不守承諾,回來就報了官,省長親自帶隊沿原路去找都沒找到,按陶淵明的描述那地方應該不難找,因為漁夫是撐船去的,河道不會幾天就改道了吧,那片桃林並不大,只百來步,也就五十米左右,不至於林中迷路,那山口雖窄,只融一人透過,但並不深,只十來步,也就四五米,光都能透過來。也許省長眼濁,俗事太多,沒有認真查尋,文章結尾處,有一高尚人士,窮其一生都未找到,這說明以世俗的眼光去找一個物理的存在是找不到的。既如此,為什麼又說肯定有呢?這個有不是物理的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就在人的心靈之中,只要你穿過四五米利慾薰心的隘口,你的眼界就會豁然開朗,找到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就如王志文演的那部電視劇《天道》所依據的原著一樣,《遙遠的救世主》,如果你指望救世主來救你,他很遙遠,你根本找不到。如果你以獨立的人格自已救自己,救世主就在心中。桃花源的存在跟這是一個道理。

  • 7 # 秦嶺布衣

    境由心生。

    理論上講,肯定是有的,不管是真實存在的實景還是海市蜃樓的心景,畢竟都已經存在了千年以上了,無論是烏托邦的心中理想之國,還是一些人自己創造的實景實驗城邦,都是有可能的,也是無法從歷史上抹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再遇到那個他/她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