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己龍營養師

    米飯不是健康主食,主要是現在糧食的精細加工,把大米或者小麥原有的一些營養成份都脫去了~大米或者小麥的一些主要成分都在它的胚芽處或者糊粉層,而糧食的精加工,剛好把這些有效成份都去掉了,剩下最多的就是澱粉(糖)類物質,而精細的米麵類食物GI幾乎和白糖的食物GI所差不多,甚至還要高,所以才有這麼一說。

  • 2 # 只有營養師知道

    米飯並非不健康的主食,米飯中有人體所必須的豐富能量物質碳水化合物,並且富含多種礦物質,部分B族維生素成分,對人體是有利的,我們的祖先從一萬多年前開始就種植水稻,米飯作為主食一直延續到今天,怎麼能說是不健康的呢。那麼,為什麼有些資料說米飯“不健康”呢?其實是因為現在的米飯加工程度較為精細的緣故。

    米飯並非不健康,只是由於得到深度加工,它的消化吸收速度太快的緣故。消化吸收快還不好嗎?有時候的確是不好的,比如米飯中富含澱粉,澱粉最終會分解為葡萄糖,葡萄糖進入血液之後血糖會升高,如果消化吸收過快,葡萄糖短時間內大量出現在血液中,就可能會造成高血糖的現象,特別是對於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尤其不利。普通人如果過量食用精緻主食的話,長期血糖處於較高的狀況,可能會給體內的唯一降器官胰島增加胰島素分泌的負擔,可能損傷胰島細胞,還可能造成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的情況,最終還可能會誘發糖尿病,所以,主食的攝入還是應該科學適量地攝入,一頓不要超過150~200g(一碗米飯),大體力勞動者、專業運動者可以再此基礎上多增加100~200g的攝入,但普通人最好不要過量攝入主食。

    另外,為了讓餐後血糖更平穩,營養人士推薦在大白米飯中加入粗雜糧、雜豆混合食用,這些食物中富含膳食纖維,能夠更好地平穩餐後血糖。也可以用部分薯類食物來代替大米、小麥粉,如紅薯、山藥、土豆等。

  • 3 # 營養師May姐

    《穀物大腦》作者提出主食是健康殺手,因為這些主食的穀類食物含有大量的麩質和碳水化合物,而這些物質會引發過敏,炎症,甚至傷害大腦等,穀類也沒有像它所說的一樣嚴重,米飯也並不是不健康的主食。

    米飯的營養成分(100g):

    能量116kcal,蛋白質2.6g,脂肪0.3g,碳水化合物25.9g,不溶性纖維0.3g,維生素B10.02mg,維生素B2 0.03mg;維生素B3 1.9mg,磷62mg,鉀30mg,鎂15mg,鐵1.3mg等營養元素。

    身體營養需求:

    碳水化合物是身體供能的主要營養物質之一,若是缺乏,則血液裡的血糖濃度會降低,會產生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會影響大腦的工作的效率,而米飯富含有碳水化合物,每天攝入適量,可以維持身體的能量供給,除其之外還有B族維生素,它們都是參與身體各種代謝必需的營養成分,而《穀物大腦》指出這些問題,只是對於部分比較敏感的肌膚或是長期大量攝入的情況,正常大多數人群和攝入量是很難有這種症狀發生

    因此對於米飯帶給我們的作用,往往都是利大於弊的,也並不是非不良產品。

  • 4 # 啞巴美食家

    “米飯是不健康的主食”這個說法是一個概述,其實在這個輿論風波中被聲討的是“精細加工的澱粉主食”,而不是單獨針對華人常吃的大米飯,當然媒體寫的過於“簡單、直接甚至誇大”也是能理解的,有爭議才有看點,很博眼球啊。

    那麼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

    只能說從具體情況來看,確實越是精細加工的澱粉類食品,就越偏離“健康主食”的方向。不過這並不是說讓大家不吃米飯、麵條的意思啊,不吃主食怎麼能飽呢?是是要儘量在飲食中加入一些粗糧之類的,而我們祖先所吃的米麵,也不是我們現在這些加工的如此精細的產品

    但是絕對不要矯枉過正,之前看過我文章的應該知道那個以“不吃主食,迅速瘦身”為賣點的日本作家,他猝死了之後,他一直奉行的觀點也開始遭到人們的懷疑,他之前的追隨者也開始反思。

    其實關於“澱粉主食不健康”這個觀點的核心,就是精細澱粉食品(高GI值)對於血糖的影響。確實沒人能否認精細加工的米飯和麵條之類的會造成血糖的巨大波動,而中國居民也確實是精細加工主食占主導地位。

    並且長期攝入精細加工的米麵之類的澱粉主食也會導致胰島素的紊亂,人的血壓管理系統簡單來看就是透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完成的。當我們血壓較低的時候,這套系統就會被啟用,腎臟重新開始吸收水和鈉離子,血壓開始升高。但是大量食用澱粉主食會催生過量的胰島素,使得交感神經一直活躍,這樣就會“誤觸發”這套管理系統,促使血壓升高。

    當然這是一個多年累積下來才會引發高血壓的過程,但是直到今年為止中國高血壓患者已經有2.7億以上了。我本人之前也有一定的程度的高血壓,所以我開始儘量在飲食中搭配粗糧,適當運動,近年來已經控制的很好了,畢竟是生不起病啊。

    所以呢“大米飯是不健康的主食”這個觀點不能說絕對是錯的,但是不用過於擔心,合理的改善飲食,搭配一些全穀物、薯類、豆科在日常飲食中,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 5 # 松鼠雲無心

    這種說法更多來自於對漢堡薯條等“垃圾食品”的比較,“不健康主食”是一個比較客氣的表達,更刻薄的說法是“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通常人們把那些熱量很高,而且熱量主要來自於脂肪、糖或者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稱為“垃圾食品”,比如漢堡、批薩、薯條、可樂等。

    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麼米飯確實算得上“不健康食品”。米飯中碳水化合物接近80%,基本上是澱粉,此外有10%左右的水和7%左右的蛋白質,而在微量營養成分中,維生素B3、B5、B6和硒、鐵、鋅較為豐富,但每100克米中的含量也只有成年人一天需求量的10%左右。所以,如果把“營養單一”“營養密度低”的食品稱之為“垃圾食品”或者“不健康食品”,那麼米飯確實無法甩鍋。

    除了嬰兒,人們需要多樣化的“食譜”來滿足營養需求。任何一種食品,長期單獨吃都是“不健康”的。而在整體食譜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各自提供一部分營養成分。所以,“食譜”才談得上是否“健康”,而把一種食品稱為“垃圾食品”或者“不健康食品”,更多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 6 # 沈夏冰營養師

    米飯,也就是稻穀是打東南亞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世界一半以上人的主食。我們說的“不健康”,主要是針對其和全穀物相比而言的。全穀物是指完整、碾碎、破碎或壓片的穀物,其基本組成包括澱粉質胚乳、胚芽與皮層,各組成部分的相對比例與完整顆粒一樣。而我們目前吃的米飯,則是稻穀精加工的產物,相比於全穀物,米飯的不健康的原因主要是

    1:升糖指數(GI)高

    因為白米飯基本都是經過精加工,幾乎只剩下胚乳,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澱粉(大米澱粉含量在78%),因此進食後對血糖的影響較大,容易導致產後血糖波動,而長期以白米飯為主食的人群,一方面容易腰圍增加,另外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更高。而相比之下,全穀物類(比如玉米、燕麥)其組成比較完整,穀物中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升糖指數相對較低,對健康更有利。

    2:加工精度高,營養素流失嚴重

    我們目前常見的白米飯,基本上都是稻穀經過精加工之後的產物,去除了糊粉層、胚芽等結構,而像糊粉層當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一部分蛋白質,而胚芽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鋅、鐵、鈣等元素還有三四線誒,所以加工精度高的白米飯當中,這些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幾戶都損失殆盡了,長期以白米飯為主食,如果其他食物攝入不科學的話,很容易出現營養缺乏。

    所以,如何搭配主食比較好呢?建議每天主食總共攝入250~400g,其中全穀物(黑米、小米、燕麥、紅豆、綠豆、蕎麥、藜麥等)最好在50~150g,另外也不要光吃白米飯,可以用米飯和其他主食搭配起來,比如大米小米二米飯、胡蘿蔔米飯,紫薯米飯、山藥米飯等。

  • 7 # 美食來臨

    為什麼有“米飯是不健康的主食”這種說法?

    我覺得“米飯是不健康的主食”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米飯可是從老祖宗那裡流傳下來精髓之物,我們的祖先從一萬多年前開始就種植水稻,米飯作為日常食用的主食一直延續到今天,經歷了歷史風風雨雨的各種考驗。我認為任何東西都是物極必反,吃多了就會有問題,不能它問題怪罪於米飯。有一句口號我覺得很好,分享給大家:管住嘴,邁開腿,病魔從此不來找。

    米飯幾乎可以供給人體全身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等多種的功效,對人體是有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米飯是不健康的主食的這中說法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的米飯加工程度較為精細的緣故。人體對米飯的消化吸收速度太快所致。有時候吸收太快是一件不太好的事。舉例:比如米飯中富含澱粉,會分解為葡萄糖,葡萄糖進入血液後體內的血糖就會升高。因為吸收過快,葡萄糖短時間內大量出現在血液中,就可能引起高血糖的現象。所以,米飯的攝入應該科學理性適量的攝入,大體力勞動者、專業運動者可以在此基礎上多增加一定量的攝入。

    在製作米飯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粗糧,比如:玉米籽、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各種幹豆類等各種粗糧。在吃米飯的同時也吃了一定的粗糧。讓營養更加的均衡。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物極必反,用在這裡形容米飯就在合適不過了。吃任何的東西都要有個度,一旦超過這個度就容易引發一些不良的反應。

    最後,送大家一句我很喜歡的:管住嘴,邁開腿,健康生活。生命在於運動,生活在於折騰。

  • 8 # 降酸聯盟

    米飯是我們認可的一種主食,之所以稱為主食應該就是可以多吃。但把穀類(米飯)作為主食是不恰當的。這是由我們攜帶的DNA決定的。

    古人類學家能追溯人類歷史至500萬年—700萬年。人類吃採集型的食物持續了進化的500多萬年,採集的食物如:水果類、堅果類、蔬菜類、根莖類的食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鹼,屬鹼性食物。人類誕生以來喝的是天然水,地球上的江水、湖水、泉水99%以上是鹼性水。人類喝天然鹼性水吃採集型的鹼性食物持續了進化的500多萬年。

    從進化角度和生理學角度,人類的DNA會按照鹼性為主的飲食編碼,還是會按照酸性為主的飲食編碼?

    答案是肯定的,只可能按照鹼性飲食編碼,所以對產酸的穀類就不可能產生適應性,過多攝入對代謝機制沒有益處。

    另外是肉類攝入過多也是有害的,每天肉類的攝入應該不要超過150克。肉類、酒類、穀類攝入量與代謝性疾病呈線性相關。也就是說,肉類、酒類、穀類等酸性食物攝入越多代謝性疾病就越多。

    以癌症萬例,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統計顯示,2015年新增癌症429.16萬例,30年增長了465倍。據2017年中國癌症報告,全球癌症發病率最高是北美315/10萬人,西歐298/10萬人,北歐277/10萬人。中國所處的東亞186/10萬人。也就是說,美國的癌症發病率比中國高70%。美國癌症協會預測,2018年估計新增癌症將達173.535萬人,比2017年增加3.5萬人。

    如果華人攝入的肉類等酸性食物跟美華人一樣多,鹼性的蔬菜和美華人一樣少,請相信中國的癌症發病率不會比美國低。

    實驗證明;美華人不適應酸性為主的飲食,華人不適應酸性為主的飲食,其實全人類都不適應酸性為主的飲食。這是我們攜帶的DNA決定的。30年來飲食的革命性變革使得現在代謝性疾病高發。

    也許有人會問人類500多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也有狩獵行為啊。是的,人類伴有狩獵行為大約從中石器時代開始,距今約10萬年—1.8萬年。1萬年前人類開始刀耕火種,發明了農業,主要種植穀類,穀類代謝後產酸,屬酸性食物。由此人類的膳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食物中伴有的酸鹼變化。但這個時候人類的DNA早就完成了編碼,也就是說,現代人的DNA與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的DNA沒有多少差別。

    從進化角度和生理學角度講我們的飲食應該選擇鹼性為主的飲食。米飯、饅頭、麵條、肉類、酒類、飲料、糖類、純淨水的攝入應該減少。所以米飯作為主食是不恰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棣答應立朱高熙為太子,為何後來又變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