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巴秀才

    無風不起浪,屬於坊中傳聞,童謠是最早的社會輿論,也是民心的一種體現。當然也有故意散佈的,抺黑對手,瓦解對方心理的一種心理戰。

  • 2 # 白溪釣客

    《後書漢•五行志》獻帝(漢獻帝劉協)踐祚(即位)之初,京都有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千里草即董字,十日卜為卓。意為董卓殘暴不得人心,必將身敗名裂。後來,王允設美人連環計,以貂蟬贏得呂布,終將董卓除掉。

    《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催聽賈詡”。史官有詩讚曰:

    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霄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裡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一一【宋】蘇軾《郿塢》

  • 3 # 意韻文

    實際就是作者的“劇透”,把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透過“童謠”的形式散發出來,和人物角色,心理活動,故事情節,語言議論等等一起推動情節發展,增加文學作品的神密感和趣味性,讓讀者津津有味~

    記憶更深刻的是,“紅樓夢”開篇寫到的賈雨村遇到的僧人,唱出的“不了歌”,還有紅樓裡各位的人物的判詞,各房裡掛出的對聯,每個人物的取名或者信物,都是如出一徹! 曹雪芹先生的文筆功夫和渲染造鏡太厲害,讓我們歎為觀止!

  • 4 # 世相閒品

    童謠是什麼,是兒童傳唱的歌謠。

    童謠從哪裡來?它從來都不是兒童自己編出來的,都是成年人有意教給他們的。

    為什麼童謠有預測未來事件的作用?這個需要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論語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凡是想“幹大事”的人大都明白這個道理。為了讓自己即將發起的“大事”名正言順地得到民眾的支援,他們事先總要進行策劃,製造社會輿論,為自己的“事業”鋪路。在資訊傳播極不發達的古代,民間傳唱的歌謠是最佳的途徑和載體,因為它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其次,在古代人,人們大都認為未成年的兒童能“通鬼神”,因此,透過兒童口中傳唱出來童謠更能夠使一些人聯想到,這可能是上天的旨意,為童謠增添了神秘色彩和神秘力量。其三,兒童天真無邪,容易教授。其四,與成年人相比,兒童心智發育還不健全,如果被官府追查,也很難查到誰是幕後主使,增強了傳播童謠的安全係數。因此,在古代,透過童謠傳播“預言”成為想“幹大事”的人的首選。

    二、有些童謠雖然不是某個具體事件的預言,卻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些童謠同樣也是成年人教授的。這些幕後人大都對社會矛盾有深刻的認識,對社會發展走向有大致的把握。他們把自己對社會發展的預測編成童謠教兒童傳唱,客觀上起到了輿論先導的作用。有時候,這些“理論家”所傳授的童謠被“實幹家”敏銳的捕捉到,並加以利用,使童謠“演變”為現實。

    這樣一來,從表面上看,好像“童謠有了預測未來的作用”。

  • 5 # 柚子微影片Yz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話說漢獻帝元年,長安各街頭小巷,兒童嬉戲時,都大聲唱著這首歌謠。眾人皆不知何義。歌謠又傳至宮中,漢獻帝及眾文臣才子苦思也不得解。直至董卓以臣逆上,專擅朝政。不多日又被義子呂布所殺。眾人結合該童謠,方才恍然大悟。”千里草“即為”董“字、”十日卜“即為“卓”字。"青青"為“突然暴發”的意思。“不得生”董卓的下場也一目瞭然了。

    童謠與現實驚人的一致。讓人們看著董卓的命運,聯想著童謠的內容,不禁直出冷汗。童謠究竟是誰編的呢?看了多個童謠後,我分析不外以下幾種可能性。

    一、兒童無心之舉:純屬好玩。歌謠本身並沒有什麼含義。只是人們想多了,把童謠的內容硬扯到現實中的事情中去了。

    二、兒童心地單純:更容易傾聽到上天的旨意。兒童無邪純真,接近天帝以達上聽下達之意。兒童之心,即自然之心。自然之心,即民心。民心則體現著上天的意念。玉皇的旨意,落到凡間即為童謠。

    三、一些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一些聰明的讀書人,旁觀者清。早已看出歌謠的當事者有種種預兆。為什麼說是讀書人呢?因為聰明的人很多,但是不讀書,識字也基本上是零。一些童謠講得是分字解字。對字的瞭解不深,根本就不可能編出這樣的歌謠。

    四、純屬巧合:當地的能人,因為某個人、或某件事。又因為避諱,將字隱藏得很深,編成一個個易於上口的歌謠。讓兒童四處傳唱。過去也沒有什麼娛樂。歌謠的傳播速度異常的快。而恰好有個歷史事件與歌謠的某段極度重合。所以其它的事情就強拉硬扯進去了。

    五、有人穿越。有個瞭解歷史,又擅長鬍扯的,就象筆者這個型別的,找到了一臺時空穿越機。可以在史前史後穿越翱翔。時不時用一兩顆跨時代的棒棒糖,買通幾個頑童,傳唱編造的順口溜。外人不知情,也就以為是未卜先知的童謠了。

    有個笑話,極能說明童謠這件事。說有三個秀才去趕考。不知命運如何,便找了一個當地算命大師。尋問三個究竟能否考上?大師瞟了一眼他們三個。伸出食指,對他們搖了一搖。就閉目養神去了。絲毫也不理會他們了。三名秀才苦惱,花了不少錢,費了不少功夫,到頭來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

    三名秀才無奈,硬著頭皮去趕考了。到最後公佈成績時,有兩個考上了。這兩個秀才大叫:大師神人也!大師只伸一個食指,不是在告訴我們有一個人沒有考上嗎?太歷害了!

    他們回到家,連聲稱讚大師神算!恰好讓一個客人聽到了。這個客人哈哈大笑起來。秀才們不解,忙問原因。客人說:如果你們只有一人考中,大師一根食指,是不是大師也是神算啊?如果你們三個都考中或都未中舉?大師已經告訴你們了:沒有一人落榜或沒有一人及第。那哪是大師啊,就是一個騙子!

  • 6 # 進琦

    我想,真有的話,也是有觀察丶分析丶預示能力的大人們編撰後,敎會兒童對外唱的。我們地區曾出現過一件事。一個人很會投機鑽營,從大隊長升到了地區專員丶地委書記。惡事丶腐事不少。有人揭發但卻無用。於是就有人在街上寫了“什麼時候槍斃王Ⅹ懷”的標語,當時作為“反革命”標語偵辦也未曾破案。王X懷繼續飛黃騰達,升到了副省長。時候己到,終有惡報,王X懷終於被抓了起來,槍斃了。這也說明古時的童謠也不是空穴來風。

  • 7 # 文都楊稼

    《三國演義》中用童謠預測後事,主要的一首在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原文是:

    是夜有十數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帳。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聲悲切。卓問李肅曰“童謠主何吉凶?”肅曰“亦只是言劉氏滅,董氏興之意”。

    這是董卓臨死之前的一種讖語預兆,是作者故意穿插進來的,意為董卓實為暴君,蒼天不容,罪該萬死。

    另外,作者為了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還構思了董卓出郿塢到長安的路上,所乘之車,忽折一輪;拉車之馬也咆哮嘶喊,掣斷轡頭。另一很吸引人的預測在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神卜管輅用“周易”為曹操預測天下之事:

    輅卜曰“三八縱橫,黃豬遇虎;定軍之南,傷折一股。”

    後經驗證: 3x8=24,建安廿四年,黃忠在定軍山南邊斬殺了夏候淵。第二句“黃豬遇虎”有人解釋為建安廿四年為“已亥”年,亥為豬年;事情發生在正月(丙寅月),寅月為虎月。又有人解釋為: 黃忠屬豬,夏候淵屬虎。

    這些都是寫書的作者故弄玄虛,為了文章的可讀性牽強附會罷了。

  • 8 # 北岸木子話文史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何止文學作品《三國演義》,真實歷史中童謠也有“預測未來”的作用?

    童謠為什麼能“預測未來”?

    因為童謠就是某些人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不敢直言,更沒有人閒來無事幫他宣傳,於是乎,就編造所謂的童謠,借兒童“無忌”之口說出來罷了。

    加上這些童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對孩子們來說感興趣,因而很快在民眾中傳唱流傳開來,是很好的與論宣傳工具。

    比如東漢未年黃巾軍起義,民間流傳的童謠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說官員穿蒼青色官服飾的漢朝要亡,黃巾軍當在甲子年取得政權,後各地農民紛紛舉起義旗。像這種造反的活動,為了取得輿論支援,編造童謠以“蠱惑人心”。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社會趨勢的預測,人們根據社會發展趨勢,猜測未來之事,編造童謠,這種童謠肯定很多,只是那些“預測”不準的沒有流傳下來,正好“預測”準的就流傳下來了。

    比如清朝末年宣統皇帝在位時,天上出現慧星,民間流傳童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二年半”,結果很快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這些童謠,其實並不是自身特別靈驗,而是它們本來就是懷有某些政治目的的人,利用自然現象或其他時期有意編造的,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從另一方面來說,童謠就是某些人的“政治陰謀”。

    當然了,也有些童謠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描述,它反映了底層百姓的訴求,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順從民意、也就是順從當時所謂的“童謠”,自然能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援,推動這些童謠成為真正的現實。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必應命理風水

    什麼是讖緯? 《現代漢語詞典》如此釋義:“漢代流行的神學迷信。”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雲:“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之書曰讖。” 也就是說,讖,是巫師或方士製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凶的符驗或徵兆;緯,指方士化的儒生編集起來附會儒家經典的各種著作。 我們拋開濫觴於兩漢時期的“讖緯之學”的糟粕不說,單就其文化價值而言,還是有值得諸位老鐵關注一下的必要。 我個人認為,兩漢時期的讖緯之學,和後世的諸多預測術甚至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更有甚者,我們甚至可以在兩漢時期的讖緯之學中,找到各種預測術的源頭。 習慣上,人們喜歡把讖和緯放在一起講,殊不知,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讖,屬於預言類的,還蠻有藝術韻味。不知道大家可記得《三國演義》中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那是以童謠的形式出現,預言董卓即將喪命的一種讖語。

  • 10 # jianchi

    有一個民間傳說:

    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為傾聽民間聲音,秦始皇化裝成商人,帶幾名侍衛離開咸陽微服私訪。

    途中住一客店,夜間聽到倆個讀書人在客店的院中閒聊,秦始皇便趴在門邊偷聽倆位讀書人聊些什麼,就聽一位讀書人說:“始皇離宮外出了。”另一位讀書人感到奇怪,問:“秦王離宮你怎麼會知道?”那讀書人向天空一指,道:“你不看天上的紫微星離位了嗎?天上紫微星離位,也即地上的皇帝出宮。”

    在門邊偷聽的秦始皇聽的心驚,覺的讀書人太可怕了,自己出宮微服私訪都能被他們看出來,這還了得?以後國家在這些讀書人面前還有什麼秘密可言?

    於是,秦始皇回宮後便來了個焚書坑儒,燒盡天下書籍,殺盡天下儒生。

    這也不是秦始皇殘忍,你說一家一姓的天下,誰願意給自己的天下留下癮患?而民間像諸葛亮一樣上曉天文下通地理兵法戰策無所不知的人又太多了,若允許他們隨便說話,那還不把民心給搞亂了?

    所以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防民之口勝於防川。

    民眾怕事,酒店飯館等公共場所裡也到處張貼著“莫論國事!”的警示標語。

    而中國從來都是高手在民間,一些飽學之事從朝庭的政令政策、施政效果及官員們的所做所為,便看出了朝庭的勝敗興衰,國家大勢的發展方向。

    但他們能看出來卻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們怕承擔謠言惑眾、妄議朝政的罪名,給九族帶來滅頂之災。

    而這些飽學之士又都是些耐不住寂寞的人,無奈之中,便將自己的推斷編成童謠讓小兒們專唱。

    為了贈加童謠的可信度,民間還有五歲前的小童能看到鬼神的說法,因而民間有“小兒嘴裡無空言。”的說法。

    因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頃聽童謠的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喜歡穿牛仔褲,春夏交際有哪些搭配日常舒適又很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