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豬的碎碎念
-
2 # 知易散人
可以這麼說,在封建社會,開國皇帝大都殘暴,崇信武力,深明宦官太監禍害。可是,過了三世,紈絝接班,根本不知治國之不易,花天酒地、風花雪月,老想做甩手掌櫃,於是江山崩塌,社稷朽壞,宦官為禍。滿清吸取前朝經驗,太監不可為官,但即使少了宦官,不也出了李蓮英等人,教壞主子,為禍內苑?
-
3 # 包依剋星
明朝的宦官是幹嘛的,還不是皇權的附庸,用來對付大臣的。
滿清的皇帝就是最大的主子,旗人都是皇帝的奴才,漢人連奴才都不如,八旗駐防各大城市,設定滿城,漢人不得入內,用以監視全國漢人,北方駐察哈爾、熱河兩都統,用以監視蒙古人,相當於幾十上百萬的特務分佈各地幫著滿洲統治者收集情報,那還需要太監多事。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
4 # 西門不帶刀
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宦官階層的興衰與文臣地位的高低永遠成正比。
在明朝,文臣有社會地位,有實際權力。他們奉行的是,君王與士子共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就是說這天下不但是皇帝的,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內閣制,所以為加強皇權,帝王們需要宦官階層來制約文臣集團
在清朝,文臣武將都是皇帝的奴才。文臣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皇帝集權已經達到了頂登峰造極的地步,不論是康熙時的上書房,雍正時的軍機處,都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底,天下政令,皆出自帝王一人之口。帝王們已經不需要宦官階層來制約文臣集團了。
明朝士子的風骨,也只有在明朝能有。到了清朝全部是奴才了嘉慶年間的海瑞,一篇治安疏,洋洋千餘字。將當朝皇帝嘉慶罵得一個狗血淋頭。用詞之狠辣,角度之刁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海瑞依然活蹦亂跳。明朝依然重用他。
清朝的文臣呢?有哪個敢明目張膽的寫文章批判國家政策?更別說是批判皇帝了。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都能被滿門抄斬,還敢罵皇帝?
明朝宦官的風骨,也只有在明朝能有,到了清朝也更成奴才了我們不能簡單的把宦官歸結為身體殘缺之人,每天只會吃喝玩樂。
在明朝,宦官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的為政水平甚至不低於文臣集團。所以他們才能夠代表皇權與文臣進行對抗。
大明朝的鄭和,三寶太監,率領大明的艦隊7次下西洋,王振,劉瑾,魏忠賢哪個說出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在明朝宦官集團被稱為皇帝的鷹犬。
在清朝,宦官才算是真正履行自己的本職義務。只負責為皇帝端茶送水,伺候起居生活。所以整個清朝,就沒有出彩的宦官。就算清朝後期的大名鼎鼎的李蓮英,安德海也只是一位比較出名的奴才罷了。
-
5 # 慈海覺林1j2T
清朝建立後吸取了明朝宦官機構龐大臃腫的教訓於是從以下幾點來限制宦官勢力。
首先精簡宦官機構,減少宦官人員編制。順治初年釋放了宮中大量宦官。
第二降低宦官地位即品級,宦官最高品級不得超過從四品。
第三嚴禁宦官外出採辦,勾結地方官員。慈禧最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外出採辦就被人斬殺。
第四嚴禁宦官干政,滿清十二皇帝中雖不乏庸君但絕不會出現昏君這與清王朝皇帝的個人素質以及從小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
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首先要弄清一個概念:宦官和太監原本不是一回事。雖然都效命於皇室,但自先秦至東漢,很多宦官並非閹人,而是健全的男人。
宦官和太監畫上等號,是隋唐之後的事。唐高宗首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出任首官,曰:太監、少監。當時的宦官喜歡這個高稱,所以後來的太監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詞。不過此時他們己有了共同的屬性一一一群被閹割入宮的不男不女的閹人。
宦官亂政是封建王朝歷史上,造成滅亡的:外戚、後宮、權臣等亂源之一。
秦之趙高,東漢之十常侍,及至唐末的後十帝都是他們廢立。
而宦官、太監的權力、地位達到頂峰則屬明朝。
東廠、西廠、錦衣衛均為宦官、太監把持。朝廷被搞得烏煙瘴氣。從王振到那個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簡直就是無冕的皇帝。
中國有句成語叫"矯枉過正"。確實存在一定的哲理。
故清朝汲取了明朝的教訓,立下了鐵律:
太監不得干政;不準私自出宮;更不準離開京城半步!觸犯其中一條就是死罪。
就連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其正得寵的貼身大太監安德海,私自出宮為老佛爺辦私差。竟被山東巡撫抓個正著,以違祖制罪直按砍了頭。。
慈禧太后聞言憤怒,但也毫無辦法。
所以二百六十七年的清朝,末發現太監擅權、亂政的事情發生。
-
7 # 蓑衣閒客
首先請相信,每一個朝廷的每一個太監都有著成為魏忠賢的夢想,明朝這樣,滿清依然是這樣。那為什麼清朝沒有出現太監作亂呢?這個問題如果由三個角度來分析就很好理解了:
一:皇帝
明朝一直秉承“立嫡立長”的傳位制度,誰能當皇帝一目瞭然。這讓新君在沒有登基前就能籠絡一群居心叵測的黨羽,而這種制度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加大其他皇子的不滿,會讓皇室內部出現多重矛盾。於是,就給了太監一個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可以接近皇帝的機會獨攬大權,就像魏忠賢
可是到了清朝,這一制度發生了轉變,“任人唯賢”成了傳統,而且在雍正帝之後更是採用了“密匣立儲”的方式來選擇繼承人,這讓太監根本不知道誰會成為皇帝,從根源上杜絕了太監的崛起;
二:制度
史書上多說“清朝無昏君”,其實如果仔細琢磨,也確實如此。
在清初,皇太極和順治登位都是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隨時面臨的威脅讓他們不敢“昏庸”,之後的皇帝大都是“任人唯賢”,再加上明朝滅亡的教訓歷歷在目,不得不從中吸取教訓,所以,順治時期對於太監就有了嚴格約束,除了規定太監不能幹政之外,對於太監的職位也加以限制,而到了康熙年間,更是規定太監不能離開京城,對人身有了限制
這些措施都有利於清朝的統治和對太監的管理。但是大清也並非沒有囂張跋扈的太監,誰?安德海唄!
安德海在慈禧時期可謂是“紅極一時”,可是他的肆意妄為也招來朝臣們的嫉恨,在他招搖出京後,山東巡撫丁寶楨和恭親王奕訢、太后慈安聯手除去了這個“禍害”,而後接任他的李蓮英也吸取了他的教訓,在行為上有所收斂,這才安穩了幾十年
從以上來看,大清不是沒有太監亂政,而是太監找不到任何機會作亂。到了後滿清慈禧年代,一個從26歲就開始守寡的女人又給了太監們興風作浪的契機,可還沒等太監們做好準備,她就去世了。緊接著又出了個小德張,比李蓮英狂,可惜,沒多久,隨著溥儀的下臺,大清就瓦解了,而太監作為封建社會特殊的一個群體也開始隨之消散
-
8 # 胖哥侃歷史
對比明朝,清朝的宦官可以說是弱的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明朝皇帝的信任縱容VS清朝皇帝的防範制約明朝皇帝幾乎個個是奇葩,甚至有連續十幾年,幾十年不上朝的存在。那他們靠什麼控制朝政,掌握大權呢?自然是找一個人全權代替自己行使權力。吸取歷史的教訓,權臣當道實不可取,朱元璋也在定國之初就廢除了宰相制度。這時候,宦官群體的好處就凸顯出來,因為太監沒有子嗣,從小生長在宮中,所以他們的一切都依託於皇帝一人。所以他們的忠誠度自然不必擔心。
而清朝皇帝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在建國之初就對宦官集團十分防範。清朝規定,宦官不得參與朝政,甚至連宦官的私生活都管理的十分嚴格。太監們不允許喝酒賭博,不能高聲說話,不能私自行走。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清朝的宮內太監劉金、劉德才、楊進忠等人爆發了叛亂,可惜這場風波被輕易化解,從此,清朝的太監們過得更苦了。
第二、明朝的內相+特務頭子VS清朝的敬事房太監因為皇帝的信任,明朝設立了司禮監這樣實際在行使宰相權力的部門,並且設定了“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這樣實權大的恐怖的內官官職。這樣明朝的皇帝還不放心,又設定了“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部門才肯罷休。可以說太監們的地位一下子被抬到了僅次於皇帝的地步,“九千歲”這樣的稱呼也僅在明朝才能出現。
而清朝的太監們就苦多了,因為清朝對宦官的防範政策,他們只能做一些雜役。像“敬事房”這種明朝太監看不上眼的活,在清朝都算得上美差。即使到了清朝後期,出現了“安德海”“李蓮英”這樣稍有權利的太監,不過也是伺候人的角色,遠遠達不到明朝如鄭和、劉瑾這樣能內能外,權傾天下的地步。
總之,相比於明朝,清朝在態度上和政策上就徹底的切斷了太監掌握大權的可能。所以清朝並沒有出現明朝那樣的太監干政,此事不足為奇。
-
9 # 歷史戰爭
在中國古代政治歷史中,不光有著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諸子百家的讀書人,還有著其痛恨的物件—宦官。作為古代中國政治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宦官這一皇室家奴卻曾多次禍亂朝綱。
宦官,也就是許多人認為的太監,這一類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受閹刑的男性。宦官由來已久,從目前史學家已有的資料和推斷來看,早在夏商時期的古代宮廷中宦官可能就已經存在了。依據《詩經》《周禮》《禮記》中關於宦官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在周朝時期,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大都設定了宦官。
宦官插手朝政的示例幾乎數不勝數,較為典型的就要數秦時的趙高、唐代高力士、北宋的童貫、明朝的劉瑾和魏忠賢等。但是,我們會發現,在歷代都存在的宦官專政現象卻在清朝幾乎銷聲匿跡了。
清朝作為女真人的第二次崛起,雖然在軍事上有著強大的實力,但是他們的文明發展卻遠不如中原漢族。在清兵攻入山海關前,他們的皇家宮廷中是沒有太監存在的。不像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所描繪的一般,歷史上的皇太極和他的父親努爾哈赤身邊沒有一個太監。
在清朝取代明朝政權後,他們發現皇宮的日常運轉還是離不開宦官,因此也像歷朝歷代一般使用宦官。但是,明朝因為宦官亂權而導致江河日下,社稷傾覆的往事歷歷在目。這也使得,清朝在早期對於宦官的使用是相當警惕的。
首先,清朝對宦官的人數有著嚴格的規定。在明朝時,宮中宦官可以說是人滿為患,即便是人數最少的時候,也有著兩萬人之多。而在清朝時期,宦官人數銳減,以順治皇帝為例,他的宮中宦官只有1000人。
其次,清朝也將宦官手中的權力極盡降低。規定宦官在平日裡只能幹體力活,不得介入管理的層面。這樣,宦官在明朝時期的司禮之權被剝奪。為了防止宮外勢力插手宦官,清朝還規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宦官有出宮的機會,並且不得向宮外透露宮內的任何訊息。
到了康熙在位時期,他將明代保留的宦官十三衙門給撤銷了,使得後宮混亂現象為之一清。此後的雍正時期,雖然為了政治的需要,雍正將宦官權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他的繼任者乾隆皇帝對宦官卻很不友好,甚至規定宦官只能以秦、趙、高為姓來警醒自己。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宦官再也無法像往朝一般得以專政,架空皇權。
回覆列表
先說一下明代的太監,也就是宦官。在大明朝初建之時,由於全能皇帝朱元璋太過親政,對朝廷的邊邊角角都管的比較嚴格,他對宮內的宦官群體規定尤其多,比如說不準這些閹人認字讀書,不準讓他們擔任重要的職務,不准他們聯絡文武百官,尤其是不準干政!並且把這些個規定最為鐵律製成了一個鐵牌掛在了故宮的門上,以警示後來的皇帝。
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警告被後世子孫當成了耳旁風,到了第三任皇帝永樂朝,便看是重用起了太監,到了明宣宗的時期,更是把朱元璋不準太監認字的規定給廢除了,而且還在宮廷之中開了太監文化補習班,讓這些太監們變成了知識分子......由此一來,朱元璋擔心的事兒終於發生了,在英宗之時,太監群體已經做大做強,並開啟了宦官專政的歷史。由於太監們的禍害,大明朝政治黑暗到了邊邊角角,於是這座大廈開始慢慢崩塌了....
等到了大清朝,清代的皇帝看到了太監危害之烈,所以在建國之初就對太監採取了嚴格的限制,把他們統一歸入內務府的管轄,並且不准他們參與任何有關政治的活動,違者一律砍頭。對於情節嚴重者,一律凌遲(說白了就是千刀萬剮),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也效仿朱元璋,把這些條例鑄成鐵板懸掛在故宮之中,清代的皇帝后代們都比較規矩,完全嚴格執行了這一條例,所以至大清一朝,都沒有出現明代宦官篡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