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莉麗說電影
-
2 # 小小夢沫
這部電影平凡嗎?當然。因為它不過是一部傳統的小成本電影,以其細膩的情感撥動觀眾內心的那根弦,引發觀眾的共鳴。故事缺乏可陳——很俗套的雞湯型別的閤家歡溫暖故事,講述了一個患有缺陷的小男孩在經歷了歧視和孤立後,克服了內心的自卑,感化了周圍所有原本欺負他嘲笑他的人,勇敢地面對今後的人生。儘管故事落入了俗套,情節的推動與發展都缺乏新意、中規中矩且極容易被預見,可影片卻依舊擁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導演對此功不可沒。
《奇蹟男孩》同伊朗電影《小鞋子》和韋斯·安德森執導的《月升王國》一樣,都將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它們都是兒童題材的電影嘛),但更為關鍵之處在於——他們都是從孩子的角度來敘述整個故事!首先,導演將攝像機保持在與孩子相同的高度上,大量模擬孩子的主觀視角,因此畫面在部分時刻都是仰拍的角度,而畫面內的場景相較於一般情況來說,總是格外的“巨大”。比如小男孩奧吉第一次進校園的時候,固定長鏡頭中,他渺小的身影與一旁格外“雄偉”的教學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對比,彷彿“視死如歸”的將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不歸路,帶給觀眾一種莫名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和“偉岸高大”的感覺,更令觀眾開始為他的之後在學校會受到的何等的“待遇”而緊張和擔憂,除此之外,這樣的對比反而從側面展現出他的勇敢和不凡。導演巧妙地從小孩的角度敘事,用小孩的天真無邪、純潔善良,將一碗原本令人生膩的雞湯調和得有滋有味,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小孩眼中的世界。孩子的童真與單純,稀釋了原本尖銳的種種矛盾,卻使他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與不公愈發讓人心疼,一種令人潸然淚下的欣喜。
“孤獨”與“愛”是影片一直在探討的主題,而“成長”則彷彿是連線兩個主題的紐帶。導演主要展現了小男孩奧吉的孤獨,這種孤獨,不僅僅是周圍人對他的孤立與排斥造成的,更是因為他習慣於自我封閉,抗拒接觸周圍的一切。導演為了展現他牴觸的心理,使用了一個隱喻蒙太奇——那個米蘭達送給他的太空頭盔,不僅僅從空間上將奧吉與周圍的一切隔開,更暗示了他內心的“障礙”。小奧吉想融入“正常”社會,首先需要的就是成為一個“普通人”,而摘下頭盔就是第一步。導演為了強調頭盔的作用,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首尾對比呼應——影片開頭,奧吉第一次出場時,跟鏡頭一直緊隨奧吉的後背,配合上旁白的使用,讓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戴著頭盔的小男孩,營造了強大的神秘感。這份神秘感,在奧吉摘下頭盔的那一刻,將奧吉“醜陋”的面龐帶給觀眾的衝擊力推至另一個新的高峰;而在結尾,奧吉勇敢地站在臺上領獎,將自己的面容毫不掩飾地展現給臺下所有觀眾,特寫鏡頭中,他的眼神堅定而自豪,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首尾的反差對比,再次突出了奧吉所做的一切簡直就是“奇蹟”,這也是對電影標題“奇蹟男孩”最好的呼應。
給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奧吉第一天上學,布朗先生選擇莎莫朗讀本月的箴言。在俯拍鏡頭中,莎莫和奧吉分別坐在教室的左右兩端,而坐在中間的同學們之間的間隙,相較於與奧吉、莎莫兩人間的間距來說,顯得格外緊密,展現了一種若有若無的排擠與孤立感,對稱構圖的運用,除了展現了兩人都生活在孤獨之中,更暗示了奧吉與莎莫二人將產生某種聯絡。其次,在拍班級合照時,奧吉總是想往外跑,但布朗先生一把抓住了他,“強迫”奧吉完成了這張合照。在我的印象中,這應該是影片中奧吉唯一一張沒有戴頭盔拍攝的照片,雖然在照片中,奧吉與同學們存在肉眼可見的距離,但這對於奧吉來說,無疑是一大突破。剛進入學校的奧吉總是沉默寡言,除了科學課,其他時間總是一言不發。與表面上的沉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無比豐富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幻想自己穿上太空服,還是見到了喬巴卡,這份屬於孩子的奇思妙想讓觀眾在傷感的同時,更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喜。奧吉之所以與這個世界看起來格格不入,是因為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奧吉是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周圍人的歡迎與肯定,在一次插曲式的幻想鏡頭中,身著宇航服的奧吉回到了學校,同學們都在他身後,為他鼓掌。,他十分享受這喧鬧的歡快場面。然而,與幻想中的開心相對的,是現實的殘酷與無情,這強烈的反差卻極度放大了我們對奧吉的同情心。這些美好的幻想對於奧吉來說,是激勵他在周圍人的歧視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動力。這份在周圍人看起來十分滑稽可笑的“愛”,卻讓他感受到了溫暖。
奧吉是孤獨的,缺愛的,可他也是被愛所包裹的。他缺乏的是友愛,可感受到的卻是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愛,尤其是他的母親,為了他,放棄了攻讀碩士的機會,在家親自教育他。全家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奧吉身上,他就像一顆恆星,家人們都是一顆顆行星,圍繞著他轉!所以說,在家中,奧吉就是最幸福的那個人,他“並不孤獨”。
那影片中,誰才是最孤獨的呢?
其實,影片中最孤獨的應該是奧吉的姐姐維亞。在學校,維亞最好的朋友米蘭達在一次夏令營回來之後,就與維亞疏遠了,她也喪失了唯一的友情。在家中,她永遠都是被自動忽視的那個——父母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奧吉身上,哪還能照顧到她的想法呢?(這樣的矛盾在中國反而更加具有衝擊力,因為在全面二孩開放的現在,許多迎來二孩的家庭都面臨著這件棘手的麻煩)本來滿懷開心迎來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弟弟,可他卻讓自己失去了更多來自父母的愛,因此對待奧吉,維亞的內心是複雜的。維亞對奧吉的不滿,在母親因為奧吉“出事”了,便二話不說換衣服去學校一事之後,達到了頂峰。正如她所說:“你搶走了屬於我和媽媽的時光。”可在看到弟弟一個人悶在房子裡時,她卻又打扮成奧吉最喜歡的莉亞公主來開導他。雖然她的內心對奧吉十分複雜,但不得不說,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姐姐,也是一個體貼父母的女兒。但在影片中,最孤獨的維亞卻得到了最多的愛!與米蘭達重歸於好讓她再次擁有了朋友間的友愛;父母和奧吉也明白了維亞的煩惱,開始給予他更多的來自家庭的關愛;但更為重要的是,她收穫了自己一生的、來自戀人的摯愛!她在仔細品味了孤獨的苦澀後,明白了“愛”的甜蜜,於是主動張開雙臂去擁抱“愛”!維亞“長大”了。
影片中還有一組隱蔽的孤獨——奧吉父母的孤獨。奇怪嗎?我認為這個屬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他們毫無保留地將愛給予自己的子女,可以說是影片中最具“愛”的角色。可他們在“給予”的同時,卻忽略了“享受”,尤其是忘卻了兩人間的“愛”!奧吉的母親,為了奧吉放棄了攻讀碩士的機會,離開心愛的工作崗位,日夜為兒子的教育而操勞;奧吉的父親,作為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整日奔波在外辛勤地工作。夫妻倆一裡一外,分工明確的同時也密切地配合。他們為了子女,為了這個家無怨無悔地付出,卻忘了他們自己;他們為了子女,為了這個家而“活著”,卻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活著!這是多麼殘忍,卻又令人感覺到溫暖的行為啊!不過,在影片末尾,當奧吉出發前往夏令營後,夫妻倆也彷彿頓悟了一般,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是該放手了。透過夏令營,奧吉學會了一個“男人”的勇猛與不屈,收穫了尊重與友誼,成為一名“小小男子漢”;而夫妻倆也對“為人父母”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認識,雙方都圓滿地完成了“成長”,邁向了“成熟”。夫妻倆開始有了自己的“情趣”,享受二人獨處的美好時光。母親也重新找出了當年的論文,時隔多年後再次為了“自己”而拼搏奮鬥。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令人吃驚的“奇蹟”。
奧吉一家的好友米蘭達其實也是一名“孤獨患者”。家庭的變故,父母離異給一個孩子帶來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最直觀最深刻的就是父愛母愛的缺失,這也直接導致了她性格中的自卑。與奧吉一樣,她總是習慣於否定自己而且過分看重旁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這也是她與維亞之間“誤會”的根源。不過,最終,米蘭達還是重獲與維亞的友情,更收穫了奧吉一家親人般的關懷!
影片巧妙地採用多視點結構,沒有單純聚焦奧吉的喜怒哀樂,而是以奧吉為主,期間穿插了維亞、米蘭達、傑克三人的視角,將一個原本缺乏可陳的普通線性故事處理得有滋有味,頗具懸念。但影片與《羅生門》和《看不見的客人》等影片不同,不是透過多個視點講述、強調同一件事,而是透過不同視點人物的不同經歷,解釋之前的疑惑並豐富了影片的細節。然而,雖然視點不同,但他們的關注點無一例外都集中在奧吉的身上,每個故事與奧吉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說,奧吉不單單只是主角,更是串聯電影的線索人物。
說了這麼多,也是時候該挑些刺了。首先就是這個多視點。它固然是有上面的種種好處,可其他這些視點人物的故事,因為時長的緣故,顯得有些潦草和隨意。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視點人物的故事只有起到了解釋的作用,並沒有推動主線故事的發展。因此,整個故事就顯得有些鬆散;其次,這個故事與《小鞋子》一樣,太過於戲劇化。為了達到一波三折的目的,很多矛盾衝突的安排略顯刻意,因此帶給觀眾強烈的抽離感——因為這樣的“童話”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後的“happy ending”,跟《尋夢環遊記》一樣,順應了觀眾對於溫暖的“閤家歡”結局的期許,但未免落入了俗套,使影片的高度大大下降——《愛樂之城》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達米安·沙澤勒打破了常規,以一個笑中帶淚,酸澀中又帶有甜蜜的悲喜式故事作為結局,雖然殘忍卻十分真實。因為生活中哪裡有那麼多“王子”與“公主”的童話呢?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尋夢環遊記》還是《奇蹟男孩》,人物的轉變都未免有些太草率了,因此在邏輯上經不起推敲:尋夢環遊記裡米格的曾曾祖母和曾曾祖父間可謂是深仇大恨,老死不相往來,可在米格出現後,兩人卻很快冰釋前嫌。一個要強的女人如此迅速地作出了轉變,這無疑是讓人感到錯愕的。而《奇蹟男孩》中,朱利安長時間霸凌奧吉,對他極盡辱罵和嘲諷。這樣一個人,在校長語重地講完雞湯後就頓悟了!認識到自己錯誤了!導演這樣處理,是想體現孩子內心的純潔並反襯出其父母家庭教育的極端失敗,同時還稍稍提及一下階級等級、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但這樣處理太過於想當然,缺乏人物邏輯和人物動機,刻意的味道太強了;最後就是布朗老師的每月箴言,就是一碗碗純到發膩的雞湯。《奇蹟男孩》與《芳華》甚至是《妖貓傳》,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將主題思想透過角色口述出來。不知道主創人員的想法:是為了方便觀眾,還是擔心主題思想太過於“深奧”以至於觀眾都無法理解呢?這種當觀眾是不會思考的“傻子”的行為,嚴重地破壞了電影本身的韻味,換句話說就是想裝,卻又怕觀眾看不懂在罵,最後弄得不倫不類。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講,主創人員的擔心又何嘗不是事實呢?
回覆列表
無論你在哪裡,無論何時,你們都能儘可能更友善一點——那麼世界真的會變得更美好。如果你們這樣做,如果你們比平常更友善一點,也許有一天,在某個地方,會有某個人從你們身上、從你們每一個人的臉上認出上帝的臉。”
所以在教育方式和家庭關係上,讓我反思頗多,或許這不僅僅是一本適合兒童看的讀物,更是一部適合家庭學習的讀物。 處世之道 這其中描寫了好幾個奧吉在學校裡和朋友們和隊友們相處的情況,傑克成為他最要好的朋友的波折,朱利安敵對的拉著全校同學孤立他們的行為,薩默爾堅強可愛的友好等等,每個人都很有特色,很有畫面感。 而其實最後作者的附錄中談到的現實中我們碰到的這些需要被關愛的人,她自己,她孩子碰到的真實情況讓我感觸更多。 因為我們都很清楚,若是脫離了美式英雄主義套路,將小男孩的境遇歸至現實生活,肯定是要艱難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就比如作者提到的傻子,阿Q,還有千千萬萬的這樣的人們。奧吉是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的特殊兒童,至少爸媽可以給他做26次手術,給他定製助聽器,培養他堅定而強大的內心,而現實中呢,千千萬萬的傻子和阿Q不僅要承受著世人的躲避嫌棄與惡罵這樣的精神折磨,他們還要承受好幾倍的身體折磨,甚至於他們的父母親人都不會正常看待他們,更別提來自世人的友善了。
我的秘密其實很簡單: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
無法看見的。 ——摘自安東尼·德·聖埃克絮佩裡,《小王子》
奇蹟,也是一張彩票,甚至可能還是低於四百萬分之一的機率。善良,必不可缺,可是僅憑善良,是遠遠不夠的。生命的美好最根本的都來自於心靈,心靈的理解、尊重、善良才是基礎。而這個世界上,最難培養教化引導的就是人心。
你一出生,就相當於買了一張彩票。不管你是幸運還是不幸,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碰運氣。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請多一點愛,再多一點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