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人之娛

    是否為治世其實與統治時間長短沒什麼關係,而要看其所帶來的影響。仁宣之治雖然僅僅11年,但是卻大大提升了明朝的綜合實力,明朝就此走向頂峰。那這兩位皇帝究竟做了什麼呢?

    明仁宗

    明成祖朱棣去世以後,其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可惜這位大才皇帝,在位1年就死了,時年不過47歲。那他有什麼為政舉措呢?

    改組內閣。

    明仁宗繼位後開始改組內閣,任用心腹可靠之人,同時又任用清廉幹練的官員以及翰林院學士來為官。這個時候的選官標準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以德為先,即所謂的男子有德便是才。

    同時他又更改科舉制度,讓北方人士有40%的中榜機會,因為南方人實在是太多了,這樣形成相互制約也有利於朝廷的穩定。

    任人唯賢。

    除此之外,他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精簡官員,處處用賢,去掉多餘的或者不必要的官職,朝廷的官員從而大大減少。李世民時期,整個唐朝只有六百多人為官,如此之大的國家,卻只有那麼點兒官,卻能創造如此的盛世,真的是不服不行啊。

    平反舊案。

    由於朱棣是發動政變當的皇上,因此對建文帝的人馬大加打擊和迫害,而且懲罰極為嚴厲。明仁宗針對這一情況,開始進行平反,並且有能力者也會加以任用。

    與民休息。

    所謂為官清,天下自清。這些吏治的改革,讓朝廷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於是他開始著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發展生產、與民休息、減免賦稅等等措施,都極大促進了國家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比如不再徵用木材,逃跑的農民回籍後可以免去以前的稅收。

    明宣宗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改革,為其子明宣宗打下了基礎,宣宗基本是在他的政策上繼續發揚光大。重視農業發展、仁政愛民、與民休息、任人唯賢、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於是明朝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生產,與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何其相似。一時之間,萬國來朝,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等國家年年前來獻貢。

    可惜,明宣宗也是個遭上天妒忌之人,在位十年,勵精圖治,使得明朝成為一方大國,卻短命而去,死時年僅37歲。

    後世史學家認為“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 2 # 焚劍煮酒

    因為在“仁宗、宣宗”統治的這十一年時間裡,大明在經濟、農業、工業等各領域都得到充足的發展,而且吏治清明、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而這段時間也被普遍認為是大明國力最強的一段時間。

    承上啟下的十一年。

    “仁宣之治”在中國歷史上是可以比肩漢朝的“文景之治”的,而後人研究明史時,一般將“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合稱“永宣盛世”,並將“永宣盛世”列為中國古代“五大盛世”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實行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對官吏則大力打擊貪腐;於農業則下令農民歸耕,並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設施;在經濟上大力減免稅收;又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組織軍隊軍屯,並多次組織大規模移民進行屯田開荒。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下,經歷元末無道統治和群雄混戰的貧弱社會得到機會休養生息,民間生產力開始復甦,國力逐漸恢復。這段歷史也被後世稱為“洪武之治”。

    到了永樂一朝時,“明成祖朱棣”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經濟。在軍事上多次親征漠北,解決了明朝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隱患;在外交上派遣鄭和前往西洋,陳誠出使西域;在文教上組織編纂了《永樂大典》這一曠世鉅作。成祖時期,大明在海內外的威望達到頂峰,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盛世,而後世也稱成祖時期“遠邁漢唐”。

    而“仁宣之治”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開創的,雖然“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僅短短一年的時間,但在這一年裡,仁宗採取與民養息的基本政策,並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同時平反了很多永樂時期的對建文舊臣的問題,

    這一系列政策在我看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朱高熾從本性上就和他父親朱棣不一樣,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是一個強勢的人,而且朱棣喜歡打仗,所以朱棣在位時期幹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四處打仗,雖然很耗費資源,但也有效的解決了明朝的邊疆隱患。而朱高熾則是一個仁厚的人,我們來評價則評價為“守成之君”,所以在經歷了朱元璋、朱棣時期的大明朝由朱高熾來安慰是正好的,而朱高熾也是這麼做的,雖然他在位時間僅一年,但這一年的時間為仁宣之治打好了基礎。

    待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大明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雖然朱瞻基的性格像他爺爺朱棣,但他依然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守成之君”。大明在經歷洪武時期的開拓、永樂時期的發展、洪煕年間的鞏固,終於在宣德一朝達到了頂峰。

    一:在經濟的發展上。

    1、農業。

    從朱元璋開始,前幾任帝王對農業都很重視,先後組織多次大規模移民進行開荒;為節省資源,又組織軍隊進行軍屯;頒佈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民屯田開荒。僅洪武時期,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就高達八百萬頃,而清朝最鼎盛的康乾盛世也不過六百萬頃。

    2、商業。

    農業的優良發展給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明政府也鼓勵廣大農民種植棉、桑、麻、果樹等經濟作物,同時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貿易交流極大的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僅景德鎮就有上萬家制瓷作坊;而明朝的鐵產量是宋朝的兩倍,冶金工業極其發達;而造船業自然是不用說,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寶船就長150米,寬3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

    這就是雖然仁宣二朝的統治時間短,但依然被稱為盛世的原因,這十一年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是大明四代帝王勵精圖治的心血。

  • 3 # 王自言自語

    封建王朝的大治或是盛世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得有明君,二是需要時間。歷史上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符合這兩個條件。不過也有一些王朝在經歷了戰亂或是嚴峻的政治鬥爭後,迎來了短暫的中興。比如明朝的仁宗、宣宗時期,兩位皇帝在位僅十一年,卻也創造了“仁宣之治”的和平發展期。

    朱棣死後,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不過他在位僅一年便病死了,其長子朱瞻基繼位即宣宗,這兩朝一般被認為是明王朝的發展時期。那麼,在短短的十一年間,這兩位皇帝都有什麼政績呢?

    經濟舉措

    仁宣時期,積極推行與民休息政策,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仁宗時禁止為宮中採辦寶石、金珠以及各種名目的進貢,還多次減徵百姓的賦稅。宣宗時期,宣宗修復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四十餘處,還命周忱與況鍾疏浚太湖,解除了蘇松地區的水患。

    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下令免去京畿稅糧食數十萬石;七年,山西旱災,又免二百四十萬石。免除賦稅的同時,宣宗鼓勵民眾開荒,令軍隊屯田。史料記載,宣德年間,東自遼左,北抵宣府、大同,西自甘肅,南自雲南,中原則大河南北,處處興屯田。在這些措施的鼓勵下,仁宣時期的經濟發展迅速,糧食產量增加,府庫盈餘,經濟發展超過了永樂時期。

    政治舉措

    仁宣時期,中央的制度進一步完善。明代內閣是在永樂時期形成的,但閣臣還不足以影響朝政,其地位也遠遠不如六部。這一時期,打破了閣臣“官僅五品”的限制,不斷提升閣臣的政治地位。仁宗時閣臣由正五品的大學士加官至尚書,並恢復三公三孤官授予閣臣。宣宗即位後進一步提升閣臣的權力,內閣開始有了“票擬”權,這也是內閣直接掌握和處理國家政事的標誌性跨越。

    再者,經過洪武和永樂時期的高壓統治,政治氛圍十分緊張。仁宣時期便力求寬鬆開明的氣氛,仁宗即位不久,就恢復了建文朝殉難大臣的身份,宣佈建文諸臣為忠臣,下令寬恕他們的家屬,歸還他們的土地。宣宗即位後,繼續執行這一政策,使建文舊臣和同情建文帝計程車人們解除了顧慮,效忠皇室。就是永樂朝獲罪的大臣,在仁宣時期也得到了平反,如夏原吉、吳中、楊勉等人都得到了重用。

    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定天下,他在位期間採取了嚴刑峻法,僅“胡藍之獄”就誅殺了文臣武將數萬人。朱棣奪取了侄兒的皇位後,為杜絕悠悠之口,也採取了野蠻而瘋狂的屠殺手段。這種強權手段雖然加強了皇權的集中,但同時也讓大臣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度緊張。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怖氣氛中,沒有人敢於直言皇帝。

    仁宗、宣宗對大臣們採取了寬鬆政策,多次鼓勵大臣一定要敢於諫言,不必有所顧慮。因此,這一時期臣僚上奏時,阿諛奉承的情況較少,大多是直言政治得失,而作為皇帝,仁宗、宣宗也都聽得進去。

    內閣中“三楊”在仁宣時期掌管政務,加上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等協力相助,政治一片清明。這一時期,在用人方面也能夠唯才是舉,出自公心。如周忱、況鍾、曹鼎、于謙、陳繼等人,都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他們對“仁宣之治”作出了貢獻。

    懲貪反腐

    這一時期,嚴厲打擊貪汙腐敗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員,不論官職高低一律依法懲處。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也絕不姑息。如宣德八年(1433年),一次性就裁汰京師官員七十餘名。相對於洪武、永樂時期大殺朝臣而言,仁宣時期用刑慎重,廢除了一些嚴刑酷法。

    科舉取士

    仁宣時期還改革了科舉取士法,分南卷和北卷,按比例錄取。仁宗時“南六十,北四十”,宣德元年七月,改南、北、中卷,比例則為南五十五、北三十五、中十五。此後,雖然錄取比例和人數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但會試南、北、中卷取士的定例得到確認。

    這一改革把取士人數從地域上加以平衡,以改變以往由於文化水平的差異而造成的會試多取南士的局面,從而大大激發了北方士人的積極性,擴大明王朝的統治基礎,也有利於社會穩定。

    總體而言,仁宗、宣宗時期的統治政策,由太祖、成祖時期的嚴峻而趨於平穩。在先祖的創業基礎上,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來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統治的穩固。因此,後人將這短短的十一年稱為“仁宣之治”。

  • 4 # Z先生評說歷史

    相信對明朝歷史有所瞭解的同學應該對“靖難之役”都不陌生,明成祖朱棣正是透過這種方式武力奪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

    明成祖朱棣之後的皇帝是他的大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和他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雖然兩個人在位的時間都不長,但是在他們兩個人的共同治理下,明朝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為什麼在位時間不長的兩個父子統治時可以稱為“仁宣之治”?兩位皇帝仁厚清明,勤於政務!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的大兒子,但是從小因為疾病落下了殘疾,一說是“小兒麻癖”,但是他身殘志堅,非常好學,頗具政治智慧,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四年,他負責後勤的工作,在北京穩固了朱棣的大後方。他繼位以後,寬厚處世,雖然僅僅一年,但是制定了許多“休養生息”的好政策,而他的兒子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很好的繼承了父親制定的政策,作為皇帝也是盡心盡責,本身自己又是宅心仁厚,清明能幹,他們當皇帝的這十一年,社會矛盾有所緩和,這個國家的主要精力都穩定在發展之上。兩個朝代朝綱穩定,養民生息!“仁宣”兩朝出臺和執行了許多恢復和鼓勵“休養生息”的政策,比如說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以後,就停止了大型船隊出海的慣例,制止了皇家進貢珍珠、寶石的供奉行為,對自己老爹時的冤假錯案都進行平反,特別是好“靖難之役”以後牽扯的一大批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以後,沿用了父親制定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他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也就是自己叔叔的叛亂,減輕賦稅,鼓勵農民生產,積極賑災,對貪官汙吏絕不容忍,形成了良好的農業發展得基礎,為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兩朝大臣能力突出,多有建樹!在清明皇帝和積極國家政策之下,明仁宗和明宣宗兩個朝代的朝臣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其中,不可忽視的就是號稱“三楊”的楊士奇、楊溥、楊榮,這三個人作為內閣大學士,從首輔開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們在皇帝的領導下,很好的完成了政策的推行,而且,在他們的管理和帶動下,當時的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發展。

    所以說,明仁宗和明宣宗這短短的十一年,在皇帝、大臣和國策的積極影響下,出現了明朝“國泰民安”的景象,史稱“仁宣之治”也就不足為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感人的愛情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