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辣隋唐
-
2 # 破之世界觀
李世民這個人厲害,但他一生功業的根源在哪裡?知道的人卻不多。我們看問題不能從結果推原因,因為這是可能的世界。
什麼意思?就是無限可能與限制並存,可能世界理論說明人類社會本來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人民大會堂。
他的一切成功的基礎完全是軍事上的勇悍,帶領大軍東征西討樹立的威望,一批死忠的團隊和強大的軍政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李世民百戰之將殺人無數,年輕但卻懂得事理,堪稱成熟智慧。他的團隊多次攻擊皇太子企圖把他拉下馬,完全形成了奪嫡爭儲勢不兩立的政治局面,敢於鬥爭,殺自己兄弟皇太子,兵圍皇城逼皇帝退位,堪稱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喪心病狂為奪取皇權六親不認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出來的。
-
3 # 好人莫西幹
鄙人的答案是:敢做敢當!
為什麼這樣說呢?鄙人覺得,一個人最厲害的特性,應該分析這個特性給他的成功起到了多大作用。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個很偉大的皇帝。但是,我們要清楚:按照正規程式,李世民做不了皇帝!因為他不是長子啊!可是呢,他敢做!因為敢做,玄武門之變發生了!因為敢當,他接手之後認真做了個好皇帝。這才有了以後的各種成就。
李世民也說過“讀史明鑑”嘛!我們也要學會從李世民的成功學到一些。那就是要敢做敢當!不要管那些教條的約束,你認為你能做的更好,just do it!
-
4 # 速報財經
第一,心狠手辣,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退位。
第二,重情義,沒有大規模的殺害開國元勳。
第三,懂得收買人心,
-
5 # 如是史社
李世民最厲害的就是他具有幾乎完備的帝王素質。 什麼是帝王素質呢?這些素質的內容包括: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知識、文化、道德素養等等。
君王之素質,實際上就是領袖素質,一個領袖(君王),必須具有:聚人,服人,然後得人,率人,然後帥人的能力。 古往今來,唐太宗李世民基本上完全具備這種素質,其他的君王沒有很明顯的完備。
具體在現實裡怎麼做到呢?輕財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怎麼分配財富?怎麼守位?怎麼令行禁止?這是一個君王必須具有的素質。
李世民的江山來自於他對時局的準確判斷——勸父親李淵起兵;在戰場上的身先士卒——所以他後來因為軍功而被太子忌憚;對其他勢力來降戰將的足夠信任——徐茂公、秦瓊、程咬金等;從不吝嗇官職財務的封賞——除官職財物外,首次建凌煙閣,放開國功臣畫像以紀念;以隋亡為戒,例行節儉,自律——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官員們無不清廉奉公;最妙的是他的自我定位——“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這應該是第一個,也能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種族之分的帝王,所以他會成為“天可汗”。
如此,很多智計超群的人,好比單項冠軍。而做皇帝,得首先是個人大滿貫得主。再帶領一幫單項冠軍得主,協同合作,成為有序高效運轉的整體。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文章單開解讀你從沒聽過的《易經》知識。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
6 # 史無止境
作為一代聖君,李世民留給世人最大的詬病,恐怕就是發動玄武門兵變,誅殺弟兄一事吧。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倘若李世民不先發制人,誅建成、元吉於玄武門,那麼他日引頸受戮的必然是自己。據史料記載,李世民頻受太子、齊王迫害,手無兵權。若發動兵變,其實質是以秦王府區區一千餘人對抗東宮數萬人,力量非常懸殊。倘若李世民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是斷不會冒此大險的。
再者,李世民是十分顧及道德評論的,否則,他就不必在後來編撰史書時,想方設法在道德上美化“玄武門”兵變一事。
只不過,面對“敵不亡我亡”、生死存亡取決於一念之間的高危處境,他已無暇顧及後世的評論。因為一旦在這場政治鬥爭中落敗,李世民喪失的將不僅僅是權柄,還有性命,那是秦王府上下近千人的性命,這他不能不顧及更何況,顧及道德無外乎是為身後留下美名,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成者王侯敗者賊,他若失敗,一切惡名都會被冠在頭上,而李世民留在歷史上的記錄必將是一個野心勃勃、內心陰暗的失敗者面目。對於這一點,相信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李世民深知,若不流血,就無法徹底擊敗李建成,若不先發制人,就無法保住自己以及秦王府諸人的性命是故,他出手了,而且一出手便是殺招。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份果斷與謀略,才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同時也將大唐王朝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秦王李世民功不可沒,因此李淵在稱帝以後,特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其地位還要在諸王公之上。李世民又招賢納士,使得大批名重一時的文臣武將聚集在自己麾下,諸如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侯君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李世民擁有如此聲勢,自然會招惹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恐慌與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深感受到李世民的威脅,日夜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兄弟勾結起來,聯合後宮一些嬪妃,在李淵面前大進讒言。再者,李世民確實有功高蓋主之嫌,雖為李淵親子,但帝王之家不同一般,高祖難免有些猜忌李世民,這令李世民一時如履薄冰。
常言道:“忍無可忍,則無需再忍”。李世民不是沒有忍,面對著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一次次挑釁、排擠與迫害,他儘量退讓,力求不與兄弟內鬥。然而,心胸狹隘的太子及齊王依然得寸進尺,他們對勞苦功高的秦王忌諱甚深,不除之難心安。當李世民意識到自己以及秦王府上下上千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之時,他決定不忍了,這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兵變。
拋開李世民統兵征戰、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說,單單重讀這段歷史,我們便可從中窺出他過人的謀略。1.出其不意,果斷出手李世民得知太子、齊王要加害於自己,他沒有絲毫的猶疑,便決定將計就計,反戈一擊。太子與齊王二人依仗自己在皇城內勢大,加上秦王做得滴水不漏,遂沒有絲毫防備。也正因如此,玄武門兵變並沒有掀起太大戰亂,秦王輕而易舉地誅滅二人。2.深謀遠慮,絕不草率李世民得知太子的陰謀以後,先去告知李淵,這就為他誅殺二人找到足夠的理由是他們不仁在先,就休怪我不義了,所以李世民發動兵變以後,李淵未多加責怪,滿朝文武也多“無話可說”。李世民選玄武門為埋伏點,乃建成、元吉二人入宮必經之路,又收買守將,調兵遣將,步步為營,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足見其心思是何等細密。在這緊要關頭,他出其不意,反戈一擊。擊得穩妥,擊得有策略,才將勝利牢牢握在手中,否則一擊不成,很有可能便會打草驚蛇,反遭蛇噬。當然,我們並不提倡人與人之間“兵戎相見”,但倘若對方得寸進尺,一再威逼,甚至威脅到你的身家性命,那麼我們就不能再“以和為貴”,坐以待斃了。人的命運由自己主宰,倘若你太過軟弱,放縱別人來操縱你的命運,那麼你註定會失去很多,這其中可能包括你的財富、你的地位,甚至是你的性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不光在未登基時連敗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各路大BOSS,甚至還透過玄武門之變打敗了當時天下的終極BOSS,當屆皇帝,同時也是李世民父親的李淵。登基之後,李世民又勵精圖治,不光發表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句,還開創出了千古聞名的貞觀之治。
而本問題是,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厲害?他最厲害的特質究竟是什麼?
回覆列表
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厲害的地方在於會打仗。還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厲害的地方在於會納諫。但無論是打仗,還是納諫,都只是李世民自身特質所產生的結果,而非特質本身。
那麼,決定李世民厲害的特質又是什麼呢?
在講他厲害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負面事件。唐武德四年,李世民領大軍逼降王世充,進入昔日隋煬帝時的首都洛陽。後方的大唐皇帝李淵在臺面上給李世民發了道指令,說進城後,書籍、地圖等公家物品你要收好;而金銀珠寶土地什麼的,則全權委託你來分配給攻城的將士。但檯面下,李淵又給自己幾個寵妃打下了一些關於洛陽財物許諾的白條,讓她們去找李世民兌現。結果,沒想到李世民嚴格按照臺面上的指令辦事,居然敢不給寵妃們面子,因而招致了李淵極大的不滿。
透過這件事情,你完全可以說李世民性格中缺乏圓滑的成分,或者說一點都不“懂事”。
但有些怪異的是,這個“不懂事”的李世民又幾乎是當時最具有判斷力之人。
下面來看另一件事。當時,唐軍剛從太原出兵不久,因道路連降暴雨,泥濘難行,被困在一個山谷中一個多月動彈不得。這時,糧食已經吃盡,而後方又傳來突厥與劉武周正準備攻打太原的訊息。面對種種不利狀況,其他人都準備先撤回去再說,包括李淵在內。
也就在這時候,只有李世民站出來阻止。他的思路很清楚:在水中越緊張的人越會下沉。不利情況雖然很多,但因為害怕不利情況就貿然撤軍,後果將會更加嚴重。因為唐軍中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驗卻又對前途充滿期望的新兵。倘若貿然退兵,人心必然浮動。如果隋軍再趁機追擊,唐軍很快就會崩盤。接著,李世民又分析了不利情況其實並沒想象中那麼難辦:雨遲早會停,糧可以在郊外農田獲取,而劉武周與突厥則有利益上的根本衝突點,聯手進攻的可能性並不大,還需要再確認(不久後果然被驗證為假訊息)。
李世民的觀點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
而從他的分析過程看,首先是他思維的廣度要強於眾人。別人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考慮怎麼應對大雨、缺糧、後院失火的壞情況時,李世民還額外考慮到了唐軍的構成,撤軍對新兵心理的影響,以及隋軍可能的應對動作等眾人完全沒考慮到的因素。
此外,他思維的深度也要強於眾人。眾人對壞情況的本能反應是恐懼。特別是對突厥、劉武周聯手進攻的訊息,完全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但李世民不光看到因恐懼感產生的撤軍決定會導致唐軍崩盤的更可怕結果;而且還看出大雨與缺糧都有解決辦法。至於劉武周與突厥的事情,他甚至設身處地對對方心理做了分析,得出訊息的真實性並不高的結論。
如果說的直白點,就是他看問題不光比眾人看的全,還比眾人看的透。這說明李世民在當時那個年紀就已經具備了廣度與深度兼備的洞察能力。這便是他第一個厲害特質——洞察力。
在看清問題本質之後,李世民便力排眾議,果斷堅持取消撤軍。而這時,有一半軍隊已經往後方出發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仍然頂著壓力,硬是逼迫主帥李淵收回了成命。這表明他看清事情後,全力以赴,不畏懼一切壓力的行動力。這便是他第二個厲害特質——行動力。
這兩個特質是相互關聯的:李世民之所以在行動中表現得那麼堅決,那麼無所畏懼,正是因為他看清楚了整個事情的本質。也即所謂心中有底氣。
還有一個例子則發生在中原大戰期間。當時,唐軍圍在洛陽,與城內的守方王世充僵持不下。這時候,河北的竇建德決定出兵參戰,援救王世充。考慮到唐軍出師曠日持久,已經疲憊不堪,恐怕難以抵擋竇建德這股生力軍與洛陽的裡應外合。因此,多數人都主張撤軍,甚至後方的皇帝李淵也親自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重壓之下,李世民再次展現出高人一等的洞察力!他分析,經過前期對戰,王世充的主力已經基本被消滅,他的地盤也只縮小到洛陽一城,他的垮臺指日可待。如果唐軍現在撤軍,不光前期辛勞白費,而且一旦讓窘迫中的王世充喘過氣來,後面將更難對付。考慮到洛陽方面現在已自守有餘,進攻不足,所以不必過分誇大竇、王兩方里應外合的風險,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對付竇建德即可。只要能頂住竇建德幾個月,已窮途末路的王世充必然崩潰。
因此,李世民力排眾議,再次說服了眾人。當然,也說服了後方的大唐皇帝李淵。
在李世民最初的計劃中,只是想要頂住竇建德,並沒有考慮要消滅他。但在與竇建德軍隊實際接觸後,洞察力驚人的李世民看出竇的軍隊不光紀律渙散,職業化程度不高,而且還普遍抱著對唐軍的輕視。
面對如此局勢,李世民很快調整計劃,展現出自己無所畏懼的行動力,領著數量上絕對劣勢的兵力(他從洛陽帶了三千五百騎兵,再加上虎牢關原有駐軍,總規模應不超過兩萬)直接在虎牢關發動了戰略決戰,一舉便擊潰了對方十餘萬規模的大軍,生擒了竇建德。接著,李世民再回師洛陽城,逼降了絕望中的王世充,從而連敗兩大強敵,贏得大唐定鼎天下的最重要一戰。
中原一戰,可謂是李世民一生得意之作。他的兩大特質,不論是對問題全面深入的洞察力,還是看清問題後義無反顧的行動力,都已發到到巔峰水平。
而他在洛陽拒絕幾個寵妃請求的事情,正好發生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後。這時再看此事,是否又會得出與文初不同的結論?(原來我們的結論是他不太“懂事”)
拒絕寵妃就等於得罪皇帝,以李世民的洞察力,這事的後果他不可能看不清。但為什麼仍要頂著得罪李淵的壓力這麼做?李世民一定有自己更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