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採楓
-
2 # 風情侃歷史
氣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就連皇帝都以身殉國,死於社稷,官員又怎會臨陣脫逃?
面對冷酷的世界、無奈的場景,遇事怎能妥協,半途而廢,、我相信是如今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因為妥協,退讓很現實,大多數情況還能獲得看的到的好處,所以他們退卻了。
但我認為,人的一生當中,至少還是要有那麼一兩件事情,就不應該妥協,哪怕不妥協會又怎樣的代價,也沒有一絲的好處,但你要知道你所堅持的,他是正確的!
人,還是要有一點氣節的,哪怕只有一點。
黃道周明朝遺臣黃道周在家賦閒,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清軍入關,在家賦閒的黃道周出山輔佐隆武帝朱聿鍵,大將鄭芝龍當時手裡手握隆武帝所有兵權,而他卻沒有任何作為,只顧自己享樂。這時黃道周站了出來,我來抵禦清兵。朱聿鍵說:你去吧,不過我可以沒有兵給你。黃道周道:不用你給我兵,我自己招兵。
同年9月,黃道周回到家鄉,募集士兵上千人,其大多數均為同鄉、學生、同學,可以說全部都是平民百姓。
9月19日,黃道周揮師北伐,他的軍隊沒有經驗,沒有上過戰場,甚至連武器都是鋤頭、扁擔。黃道周的妻子親自隨夫出征,召集了許多婦女,一同出征,這支部隊甚至連扁擔都沒有,因而這兩支部隊史稱扁擔軍和夫人軍。
英勇就義我相信讀者讀到現在,就是最白痴的白痴,也明白這純粹是自尋死路。
三個月後,黃道周遭遇清軍,這支隊伍第一次經歷戰爭,也是最後一次經歷戰爭,結果毫無懸念,黃道周的軍隊全軍覆沒,黃道周被清軍俘獲送往南京,清人敬佩黃道周的氣節,數人出面勸降,黃道周均嚴詞拒絕。
又過了三個月,清軍在南京殘忍殺害了黃道周,死後衣服留有血書,共16字。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落款: 大明孤臣黃道周決不妥協!
文明總有人說,文明的滅絕是歷史發展的正常現象,我同意這一個觀點,在時間的長河,無數強大的帝國都曾經叱吒一方,如亞述帝國、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西羅馬神聖羅馬帝國,他們依靠武力征服了不知多少帝國,全盛時期幅員遼闊,萬國來朝,敢問經過時間的洗禮,如今這些帝國還留下了什麼?
因為麻煩太多了,天災人禍、內部爭鬥,因此四大文明覆滅了三個,但是中國文明流傳了到今天,實在是不太容易。
往近了說,自從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全世界強國,就連不強的也想掠奪中國分一杯羹,連打帶搶帶燒帶殺,無數瑰寶,自此流落海外,配合一個亂搞的慈禧,打也打不過,發展也比不過外國,軟也不行,硬也不行,中國幾乎滅亡。
可是,我們終究沒有亡,我們扛過了八國聯軍,挺過了甲午戰爭,挺過了抗日戰爭,我們一直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強國。
為什麼呢?
因為,無論情況多麼糟糕,總會有那麼一群不識時務的人,無論對手多麼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他們都堅持,努力,決不妥協!
-
3 # 簷影水漄
有些官員所謂忠臣是忠於國家不是忠於皇帝,換句話說就是他們這個群體把忠於國家看的比較重即使死也沒事!!有些忠臣是忠於皇帝本人!為啥崇禎皇帝會在滅亡之前說諸臣誤我,說明有些大臣已經不忠於皇帝本人,這也和明末黨爭有很大關係!!
-
4 # 素黎9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執政的朝代,歷代君主皆遵循: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所以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
大明一朝276年,確實沒有對外屈膝一星半點!明朝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永樂大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為了做到的“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而從明英宗開始再到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則是國難臨頭也沒有捨棄皇都自己逃跑,這正是“君王死社稷”!連君王都要死社稷,還有什麼能夠讓他們屈服呢?而且,明朝歷史上死社稷的可不僅僅只有崇禎朱由檢一位。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被李成棟清軍亂箭射殺,戰死沙場, 一起死的還有皇后和不滿月的皇子。隆武帝的弟弟紹武帝朱聿鐭在廣州被俘,堅決不降,絕食而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不僅皇帝如此,明朝臣子們雖然有錢謙益、孫可望這樣的“貳臣”,但更多的是忠臣,明王朝滅國後殉國的大臣不知有多少:東閣大學士範景文絕食四天,在崇禎死之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戶部尚書兼侍講學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殺;左都御史李邦華,投水自殺;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殺;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自殺;大理寺凌義渠上吊自殺等等。
-
5 # 南葉塵客
對於明朝的看法一直以來都是褒貶不一,尤其是對明朝中後期的意見也是最大的,儘管這個王朝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必須正視明朝的風骨,在大明殘留之際,不乏一些貪生怕死,賣主求榮的小人,但更多的還是視死如歸的英雄,那麼明朝風骨為何會如此高節呢?我們不妨來看看。
明朝所處的社會還是封建君主時代,在教學方面一直都是儒家思想,從漢到明,朝代更迭,但是始終有一種思想貫穿在這些朝代,那就是忠君愛國,儒家信奉天地君親師,除開天地,就是君最大,也就是指皇帝,宋明時期,儒家理學心學發展昌盛,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作為主流思想更具有約束力,在宋明時代都是文官高於武官,而作為科舉出來的文官集團這種觀念更是深刻,雖說東林黨,浙黨,齊黨,楚當等庸碌無為,但在忠君愛國方面是不能否認的,而且歷來以漢人為正統的皇朝,在針對外敵時都展現出前所未有得氣節,畢竟崖山之下還有數十萬錚錚英魂。
另一方面則是兩者文化的衝突,後金是遊牧文化,而明朝則是農耕文化,雖說在後金改元為清朝,入主中原後逐漸採取措施融合漢族文化,但在明末清初這段時期這兩種文化還是處於激烈碰撞的狀態,大明一直以天朝上國自稱,反而被自己稱作建奴的一群奴隸推翻,這對當時計程車大夫們來無疑是一種極為諷刺的事。
其實,拋開明朝這一話題限制來說,自漢以來,漢人的愛國精神就從未中斷過,譬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雁”等,正是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事蹟的影響,鑄就了大明高尚的氣節。
-
6 # 聽三哥說歷史
不知道題主從哪兒獲得的史料記載有數百名明朝官員以身殉國,還得出了明朝官員有骨氣的結論。我掌握的資訊恰恰相反,當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兩三千名明朝廷在京官員只有寥寥數十人自殺,其餘大多選擇向李自成投降。因此,我覺得將這個問題轉換成“明朝滅亡,只有少數官員以死殉國,為何明朝官員如此沒有骨氣?”似乎更為妥當。
美國漢學家魏斐德在他的著作《洪業:清朝開國史》中認為,在崇禎皇帝死後的最初幾天內,至少有40名官員自殺了,從比例上看,自殺者中南方人多於北方人,這與南方人當時多居高位有關。
總之,不管是顧誠所說的20人,還是魏斐德統計的至少40人,為明王朝死節的在京官員肯定不會超過100人,與好幾千的明朝在京官員總數相比,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除了以死殉國,剩下的基本就只能投降了,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事實上,自從1643年十月明朝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的主力被李自成軍消滅之後,明朝官員的態度就開始發生轉變,為了自身利益紛紛轉向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李自成入京後,明朝在京官員爭著前往大順政權吏政府(吏部)報名請求錄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情節。
給事中時敏趕往大順政權吏政府報名的時候,大門已關閉,他敲門大呼:“吾兵科時敏也!”才得以放入。生怕去晚了不被錄用的情態展露無遺。
還有更可笑的。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的時候,大順政權丞相牛金星說:“公老矣,須白了。”劉連忙分辨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劉廷諫因此勉強被錄用。
不過,李自成對這些明朝降官內心是鄙視的。在進入北京城幾天後的4月29日,李自成第一次接見明朝官員,看到數千名公開表示願意投順的這些官員,便對其身旁一人說:“此輩無義如此,天下安得不亂?”在其他場合,他還一再下令刑政府尚書懲治最惡劣的變節分子,有46位明朝官員因此被處決。
崇禎帝
不必非難投降者但是,我們能說這些投降的官員沒骨氣嗎?好像結論也太武斷了。忠君就要為腐朽的明王朝殉難?投順新生的農民軍政權就要受到世人的譴責?是非曲折沒有這麼簡單。
中國計程車大夫上千年來受到的都是儒家忠君思想的教育,歷代統治者向天下讀書人灌輸的都是忠孝觀念。但當一個政權已經腐敗到不得不亡的時候,作為臣子還需要為之殉難嗎?
其實,儒家思想並不倡導臣子的愚忠,可惜後世經過封建帝王的閹割,已經變味了。《孟子》書中有不少這樣的話,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但是,明朝計程車大夫是讀不到這些句子的,因為早在他們的太祖皇帝在位的時候,《孟子》已經被刪改成《孟子節文》了,所有不利於皇權統治的句子都被刪掉,“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
而且,明朝計程車大夫是最可憐的,在皇權達到頂點的時候,士大夫的地位也就落至谷底。單純從君臣間的禮儀來看,在宋代之前,三公能坐而論道,唐初的裴監甚至和唐高祖共坐御榻;到了宋朝,大臣們在皇帝面前只能站立議事;到了明朝,連站著都不許,要跪著奏事。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打擊士大夫的銳氣,還承襲了元朝“廷杖”這一套,臣子們一言不合就開打,直到打得皮開肉綻,有的直接斃命。在赫赫Regal面前,明朝的這些官員士大夫哪有什麼讀書人的尊嚴,能苟活下去就不錯了。
在朱元璋的時代,這些臣子每天在出門前,要和妻子訣別,吩咐後事,要是居然活著回家,便慶賀一番,僥倖多活一天了。
因此,在明朝這樣的君臣關係中,君已經把臣視為“草芥”,照孟子的話來說,臣就應該視君為“寇仇”。然而,被奴化的臣子還是兢兢業業地幫主子操持了277年的江山,儘管這些主子沒有幾個是正經貨。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在明末的官員看來,李自成滅掉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是亡國不是亡天下,明亡順興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既然明朝氣數已盡,官員們不管是出於個人和家族利益的考慮,還是社會秩序的安定,寄希望於新天子、新政權來建立新的統治秩序也是情理當中的事,犯不著為那些虛假的忠君之名去為明王朝的覆滅陪葬。
所以,對於死節者,我們可以致敬!對於歸降者,我們不必站在衛道士的立場去指責非難!說真的,明朝早該亡了!
參考資料:顧誠《南明史》、(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吳晗《朱元璋傳》
-
7 # 雅齋居士
如果說明思宗的自殺還帶有一定的妄想和幻想的話,那麼這些文人士大夫的自殺則完全違背了主子的旨意而成為一種盲目的愚忠,其中一部分人恐怕連愚忠也沒有,有的只是厭世的思想和企圖掘棄悲哀擺脫絕望的逃避心理。這種自殺不同於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強調的是在戰鬥中視死如歸,而明思宗和這幫自殺的臣子們幾乎沒有一個能在戰鬥中赴湯蹈火,他們大都只是選擇自殺作為自己最榮耀的歸宿,如此歸宿只有在非常落後的民族中被承認為智者的選擇。
一一一一《崇禎十七年》餘同元著
回覆列表
有骨氣的只是一部分,歷來皆然。明朝崇禎帝對大臣很刻薄,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朝中有很多大臣暗通款曲,山海關又有吳三桂逡巡不前遲遲不發兵救援,再往前有國恩浩蕩洪承疇投敵降清。當然了,後來也有孫承宗、史可法這樣的忠臣誓死不降,但是他們只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