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假如真如題目所假設的那樣:崇禎放權給所謂“江南能人”,那麼等不到清軍入關,李自成就能夠提前終結明王朝的壽命!這樣說有幾個理由。

    一、崇禎多疑,臣下常懷憂懼之心

    ①崇禎皇帝是一個多疑之人,他從未真正信任過哪位臣子。即便是王朝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崇禎仍然不肯真正放權和信任臣子——孫傳庭戰死陝西,袁崇煥慘遭凌遲酷刑,無不是因此而起。

    ②崇禎不信任臣下,對臣下多方牽制與監視的後果便是:有忠心的大臣,皆不得善終。有私心的大臣,未曾報國,先思自保之術——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左良玉等莫不如此。上下離德,左右離心,將明王朝的最後一點精力,也消磨殆盡了。

    ③崇禎既不信任大臣,又怎麼敢將江南重地交給一個所謂的“能人”?而且在“君疑臣,臣欺君”的現實情況下,刻薄寡恩的崇禎豈不是等於將江南變相“送”給了那位“能人”了嗎?況且在李自成己經兵進山西、臨近京師之際,崇禎既不肯南遷,也不肯送太子去南京,以防不測。請試想:崇禎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信不過,生怕太子將自己變成第二個“明英宗”,他又怎會信任一個外人?

    二、黨爭激烈,將會導致江南割據

    ①明朝實際上不僅僅是滅亡於農民起義軍之手,其由來己久的痼疾——黨爭!也是導致其加速滅亡的另一個推手!明朝後期,在朝廷上派系林立:閹黨、東林黨就不用說了。其它還有所謂浙黨、楚黨、齊黨等小派系。他們彼此之間你爭我奪,為了自身己及與他們密切相關的地方利益,置朝廷大局於不顧,一心謀求自己的前途。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崇禎把江南交給一位能人,那就己經不是經營江南以做後方了,那是在給明王朝掘墓!

    ②還是由於皇帝的素質問題,以及朝內黨同伐異的現實問題。即便崇禎把江南交給了那位“曾國藩式的能人”,也難保其不會在此天下大亂之際,生出割據於江南的異心——可以參見南明小朝廷的滅亡經歷:就是在清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南明仍然是無法凝聚力量一致對外。馬仕英擅權,史可法被排擠,而左良玉則要“清君側”——亂世之際,人心叵測,崇禎當然更加不敢將江南交給他人了!

    ③即便是崇禎轉變了思想與態度,願意把江南交給一個“能人”去經營,並派太子去江南主持,以能人為輔佐。也難以保證,年輕望淺的太子不會被這位“曾國藩式的能人”給架空!到了那個時候,崇禎仍然會落得個“雞飛蛋打”的下場——連鎮壓了太平天國的曾國藩也是在不敢、不能的前提下,才不會去反清的。況且己經無餘力再去應對天下大亂的危局的崇禎呢?

    綜上:複雜的歷史,複雜的歷史事件,自然會有促使其演變的“偶然性”,導致產生出必然的結果!在明未那個前途莫測、風雲變幻的時候,己經沒有誰能夠擁有絕對的權威去做制衡了——即便是皇帝,也有無能為力、徒喚奈何的時候!所以假設真如題目之所設,崇禎放權給“能人”其結果只能是:使得局勢更加混亂,使李自成提前攻克北京,結束明王朝的正統統治地位。而之後便是李自成同清軍以及江南的“能人”政權之間的混戰了!

  • 2 # 步步為營007

    明朝之所以滅亡,很大程度上源於農民起義,為什麼農民會起義呢?主要還是吃不上飯。一方面是明朝後期頻繁的天災,另一方面權勢地主階級大量的兼併土地,農民生活活不下去了。如果崇禎皇帝放權,江南也出現一位像曾國藩一樣的能人,歷史會怎麼走呢,我們來共同的探討一下。 假設這個人就是曾國藩,他會大量招募士兵,進行團練,這些沒有土地沒有活路的農民將會加入湘軍,而且一些有才能的人也會加入其中,形成一支軍隊對抗義軍,義軍進攻的速度會大大的降低,而且義軍的兵源也會大大的減少。其次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紅薯流傳到中國廣東,福建地區,而李自成是一六二九年起義的,也就是說紅薯在中國還沒有在大明全面的推廣,在災荒嚴重的年代,曾國藩或者其他開明的人士會建議朝廷大量推廣紅薯的種植,減少受災面積,同時也會減少農民成為起義軍的可能。大量的戰爭使起義軍的消耗很大,這時明朝大軍集合完畢,農民起義軍也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大量的人口減少,使存下的人遷徙,並能分配到一定的土地,而明末東南沿海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大明在改革中走向資本主義國家。

  • 3 # 悠悠華夏五千載

    崇禎是不可能真正放權的!即使崇禎決定南遷,將首都重新遷回南京,他也絕不會放權,所以明朝末年江南地區也不會出現類似晚清曾國藩之類的名臣。

    假設崇禎帝願意放權,並將都城重新遷回南京,那麼即使明朝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也任然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江南地區本就富裕,崇禎完全可以藉此重整朝綱、重用賢能之臣,更何況中國曆朝歷代從來不缺乏名臣良將,如果崇禎願意放權,信任臣下,自然會有治世能臣為其分憂,但是這只是假設,而歷史沒有假設。

    明朝末年,崇禎面臨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內有李自成起義軍作亂、外有滿清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抓住機會入主中原。此時崇禎最好的選擇就是南遷,要知道大明王朝的根基可是在南京,太祖朱元璋的陵寢也是在南京,兩京並立、藩王遍佈、尚有背水一戰的本錢 。可惜崇禎最終沒有選擇南遷。

    崇禎時的洪承疇、袁崇煥,個個都是能臣良將,如果崇禎能夠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夠善於聽取下屬建議,不那麼剛愎自用,至少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崇禎也不會落得自縊而死的結局!洪承疇最後選擇降清,除了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考慮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明朝和崇禎本人的失望;而袁崇煥的下場更為悽慘,崇禎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就輕信傳言,認定袁崇煥“通敵叛國”,並將他凌遲處死,實在是糊塗至極。

    事實上,崇禎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權的,但是崇禎的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南遷,只是這樣的話不是他這個作為皇帝的人能說出的,崇禎希望大臣們能夠主動提出南遷,但是朝中幾個重要大臣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援,因為此時的崇禎與大臣之間早已貌合神離,互不信任。對於崇禎來說,如果強行遷都,就意味著丟棄宗室陵寢,棄都而去的做法必會讓他揹負罵名,所以崇禎不幹;對於大臣來說,崇禎素有“成績都是皇帝的,過錯都是大臣的”習慣,崇禎年間僅內閣首輔大臣就更換五十多人,崇禎性格多疑且嗜殺,如果遷都後局面轉好則一切好說,假如情況依然無法逆轉,那麼倒黴的就是提出南遷的大臣,所以誰也不願意冒這個險。

    所以,明朝末年不是沒有名臣良將,而是沒有施展才華的平臺,在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既要輔佐帝王治國平天下,又要時刻警惕多疑善變的君王,實在是份苦差事!

    崇禎原本有機會逆轉,眾臣也原本有機會名垂青史,但是隻因諸多複雜原因未能實現,當然崇禎也有自己的顧慮,如果沒有大臣的支援,即使逃亡南京,也終究是一盤散沙,這就是為什麼內心渴望遷都而表面上隻字不提的原因。君臣不合,終究造就了大明的快速滅亡,也自然不會再有治世能臣的出現。

  • 4 # 最後的騎兵90

    崇禎皇帝殉國前曾有遺言:文官人人該殺。其實明朝覆滅更多的是崇禎個人原因,不管文官還是武將還是有忠心於明朝的,甚至可以獨當一面。

    曾國藩是滿清末年號稱四大中興名臣之首,還有一個綽號‘曾剃頭’,除了屠殺自家人外,曾國藩言過其實算不上能臣,明朝的部分文武別說類似甚至可以遠勝曾國藩。

    崇禎帝初繼位時國事還不算太糟糕,要想改變現狀,只需做到三點信任、果斷、堅持。主要還是在能夠識人、合理用人上。這樣明朝完全可以復興。

    一、信任

    作為皇帝不可能事事躬親,何況還有內閣的存在,崇禎不信任大臣,又怎麼能讓大臣忠心耿耿?

    這點崇禎可以學學朱元璋、朱棣是怎麼做的,適當放權不是完全放權,不是還有錦衣衛嗎?也可以讓其暗中監視,如果有叛國苗頭可以先斬後奏。

    二、果斷

    崇禎在處理政務上太多猶豫,像剿滅農民軍,一會兒要求全殲,一會兒又要招安,文官稍微一說,就輕易改變決定。

    三、堅持

    對於已經決定的事,只要有利於時局,必須堅持,不能因為虛榮、好面子改變,像暫時同女真議和,因為被朝臣得知,就輕易誅殺議和大臣。

    四、復興大明之路

    1.崇禎在清算魏忠賢后,就應該及時扶持王承恩等親信宦官作為文官牽制,同時錦衣衛也要控制在手裡,這才是唯一可以信任依賴的軍事力量。

    宦官依附於皇權,可以做些崇禎不能做不方便做的事。

    2.孫承宗,能夠成為兩朝帝師,這樣一個人不應該外放,應當升為內閣首輔,有孫承宗的威望,足以壓制文武,也可以更好的為朝廷提拔選用能臣,相信以孫承宗的能力可以維護朝廷內外團結,及時勸諫崇禎多變政策。

    3.攘外必先安內,朝中有孫承宗主持,軍事上可以有洪承疇為首,盧象升、曹文詔為輔兵分三路徹底剿滅叛軍。

    像李自成等首惡必須處斬,其餘部眾就地解散安置或挑選精銳軍士送到遼東戴罪立功。

    同女真暫時和談,熊廷弼只要保持現狀,阻擊女真進攻,等國內穩定後,再派孫承宗為主帥,協調各路兵馬統帥各軍全面剿滅女真族的反叛。

    4.錦衣衛只需要對皇帝負責,可以和宦官一明一暗監視軍將,只要各路軍將沒有心懷鬼胎,不得干涉軍事計劃。

    除了京營,地方上還要重整衛所制,投誠的農民軍可以適當補充。

    5.錢糧方面。必須殺雞儆猴,部分官員嚴懲不貸,開海禁,允許與外國通商,徵收商稅,這都是要堅持的。

    國內不足的要想辦法從國外獲得,當然也不得橫徵暴斂,崇禎手中有錢有糧,還怕什麼。

    崇禎帝時期,無論南北方,仍舊忠心不二的文武大有人在,就看崇禎怎麼識人用人,給予信任。

    崇禎不缺乏忠臣良將,,缺少的是可以統籌全域性有大戰略眼光的內閣首輔。

    崇禎能夠做到這三點,明朝就有復興希望。

  • 5 # 無根樹花正孤

    曾幾何時,由於對史書的誤讀以及受到一些清宮劇的影響。明朝在華人的眼裡是一個極端專制,封閉落後而又無恥的朝代。明末更是如此,在後期明朝的那個亂世裡面,人們把滅亡的根本原因歸結與內鬥,消耗過多而亡,說崇禎朝廷缺少像清末曾國藩那種能夠統帥全域性,拯救時局的人,那麼假如明朝江南有曾國藩之類的能人,之後天下大勢會怎麼走?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朝代,無論是出自民族自尊心還是文化歸宿感。現在的華人都是對它抱有深深的懷戀的。再有鑑有近代歷史的百年屈辱,更使得人們對明亡後的清帝國憎恨不已。那麼我們現在來看,明朝末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天下亂世。

    那個時候的明帝國其實並沒有完全崩壞,在崇禎覆滅的三十年前還因為張居正改革一度中興,從東北,西北,西南三個方面進行了三場捍衛國家領土完整與東亞霸主地位的國戰,結果當然也是輝煌而勝利的。可是一過了三十年,到崇禎朝時期局勢就敗壞成這個樣子。並不是一時一人所造成的。網路中清粉所擁戴的救世聖人曾國藩並沒有那麼無所不能,如果把他放在明朝可以肯定的說是挽救不了天下覆滅的大局的。

    那個時候的明末亂世並不是缺少文臣武將,也並不是缺少統帥全域性的勇帥與敢戰之士,實在是國家之覆滅非下軍之過,敗給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被清軍屠戮廣大漢人百姓。實在是廟堂之敗啊。崇禎皇帝雖然說登基伊始就以勤政愛民,力主中興為己任,可是朝堂中已經腐敗透底了,沒有可以交心的大臣,對國內大事,各文武大臣想到的首先不是報國以忠,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皇帝有錯他們也不會指出,只是得過且過。以外敵私通,謀取個人利益,縱使在西北有孫傳庭數次大敗李自成亂軍,他們也不當回事情,敢表功不表,該獎賞不獎賞。反而把銀錢貪汙,士兵百姓對朝廷早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曾國藩進去也是挽回不了大局。因為當時明末多的是比他厲害的軍事大家。可局勢敗壞如此又能如何。

    百姓對於明帝國的末世也沒有那麼多的觸感,他們相到的是李自成做了皇帝之後能夠給他們活命的生活,可是誰知不可一世的李自成敗給了韃子軍,而明末的後金女真實則抱著欲改造漢文化的目的來進行的一場屠殺式統治。民亦勞止,乞可小康,盼望著天下安平的百姓被韃子改造自己千百年的文化習俗,使得江南民眾大失所望,舉義旗而席捲南北,在南方興起了一系列鬥爭,而北方清廷欲統一全國,從北至南開始了一場慘烈的征服,成為了漢文明的浩劫,這些都不是曾國藩一個人所能拯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想睡覺怎麼辦7個多月的寶寶嘔吐後發燒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