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呂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率眾起義的女領導者也曾威震一時,但高涼冼夫人歷仕三朝坐鎮一方安邦除患深受敬重,高涼冼夫人更厲害。

  • 2 # 錦鯉小毛球

    西漢呂母與高涼夫人相比明顯不是在一個數量級上的人物,其水平相比高涼夫人是要低很多的。

    呂母參與了西漢末年王莽改制期間的農民起義,但是其聚眾起義的最初目的是為兒報仇。

    《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記載:“天鳳元年,琅琊海曲有呂母者,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呂母怨宰,密聚客,規以報仇。……(呂母)招合亡命,眾至數千。呂母自稱將軍,引兵還攻,破海曲,執縣宰。諸吏叩頭為宰請。母曰:“吾子犯小罪,不當死,而為宰所殺。殺人當死,又何請乎?”遂斬之……時呂母病死,其觽分入赤眉、青犢、銅馬中。”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漢末年王莽改制期間的“呂母起義”其誘因是呂母“為兒報仇”,然後招乎了一幫亡命之徒就自稱“將軍”攻城掠地了。所以呂母起義雖然有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官逼民反”,其本質仍然沒有擺脫個人恩怨的狹小圈子,其政治覺悟估計也不會超出“綠林好漢”水平很多。

    冼夫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兩廣地區的俚族女首領,在協助朝廷治理嶺南,維護當地和平和安定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貢獻。

    《隋書·譙國夫人傳》記載:“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俚人。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義結於本鄉。”

    冼夫人還是一位傑出的女將軍,一員勇冠三軍的猛將。陳朝時她率俚人諸部與陳朝將領內外夾擊一舉擊敗反叛的廣州刺史歐陽紇;當嶺南反隋時,她又不顧年老之軀,平定嶺南。冼夫人歷經三朝,為了嶺南百姓兩次不顧兒孫的安慰維護住了嶺南的統一,正如其對子孫們說的一樣:“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正因為冼夫人是一心為了嶺南的百姓著想,在混亂的南北朝時期維護了嶺南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所以在當地地位非常高,被當地人尊稱為“嶺南聖母”。

    因此,冼夫人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她為了嶺南的大局穩定和長治久安可以不顧兒孫的生死,也可以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的人生格局和個人智慧絕不是呂母所能比的,連周總理都曾讚譽冼夫人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 3 # 南嶺說史

    作為一個女效能在封建時代,兩位女性我認為都是偉大的,厲害的。

    只不過西漢呂母的名氣可能沒有冼夫人大。

    冼夫人先後被陳朝、隋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諡封為“誠敬夫人”。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別追封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澤民主席視察廣東高州冼太廟時,盛讚她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來說說兩位偉大的女性的事蹟吧。

    1、呂母。西漢末年,政治腐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當時,由於封建官僚、地主、商人相互勾結,加速土地兼併,對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使得社會矛盾叢生、危機四伏。在這種情況下,王莽“篡漢”後所實行的一系列“改制”,更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把廣大農民推向了不起義就沒法活的絕路。呂母本琅邪海曲(今山東日照西南)富戶,其子育為縣遊徼,被縣官冤殺。呂母散家財,聚眾數千,於天鳳四年(公元17 年)起義,稱將軍,破城殺官。呂母死後,其眾分別參加赤眉、青犢、銅馬等起義軍。至今,日照崮河崖上還有一座呂母崮,人們仍在紀念著這位作為婦女最先舉起義旗的女英雄;

    2、冼夫人,原名冼珍(公元522年—公元602年),高涼郡人,今屬廣東茂名人 ,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 公元540年,冼夫人大約18歲, 嫁給了五胡北燕後裔馮寶(高涼太守)。婚後夫妻倆共同主政,推行政令,一起處理政事。於陳朝、隋朝更替之際,她以嶺南的粵西、桂南、海南廣闊的土地歸順隋朝,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冼夫人為了嶺南各族人民過上安定的日子,當嶺南反隋時,她不顧年老之軀,平定嶺南。 冼夫人歷經梁、陳、隋三朝,一生致力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中國嶺南地區六世紀俚族傑出的政治領袖,先被南陳封賜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後被隋文帝封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去世後被朝廷諡為”誠敬夫人“。歷朝也對她進行了多次追封,尊稱她為“嶺南聖母”。

    根據事蹟,其實不難明白,兩個人在後世的名氣為什麼不一樣?

    其一應該是本身冼夫人也是戰功彪炳,其二可能是因為冼夫人是支援當時主流政權的統治,也就是梁、陳、隋,而呂母她是一個起義者。

  • 4 # 尋根拜祖

    這倆人怎麼有可比性?除了都是女性,都領兵打過仗,別的沒有絲毫可比性!用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來說,呂母是草雞,冼夫人是金鳳凰,怎麼比?

    呂母本質上就是一個報私仇的女匪,利用家資豐富的優勢,趁著天下大亂,聚集鄉里無業少年,當了“海賊王”。也僅僅一年後,呂母就病逝,她的隊伍就解散了,雖然攻打過一些城池,但逃不掉“匪”字本色。

    冼夫人則是中國壯族傑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一輩子忠於中原王朝,為中國南越地區的和平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周恩來總理讚譽冼夫人,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為報私仇一怒造反的呂母

    呂母,琅琊海曲人(今山東日照),呂母“家素豐,資產數百萬”,大富豪級別。一個有錢人家的婦女,不在家相夫教子,卻舉兵造反,這是為何?原因出在三年前的一件事。

    呂母有一個兒子,在縣裡當了一名小吏。秦漢時期,有一條法律規定,資產達到一定數量,可以出來做當地的吏員。當年蕭何就是因為家資頗豐,出任縣裡的書吏。呂母的兒子也因此混了個公務員身份。

    天鳳元年,呂母的兒子“犯小罪”,被縣令論罪誅殺。究竟犯的什麼罪,史書沒交代,從被殺的結果看,恐怕不是什麼“小罪”。縣令是沒有殺人的權力的,按法律規定,所有死囚犯,必須經中央核准,集中於秋後問斬。按理來說,像呂母這種富豪人家,如果是“小罪”,縣令不大可能捏造罪名栽贓。呂母的兒子,要麼罪行比較嚴重,縣令秉公執法,要麼就是得罪了權貴,有人讓他必須死。

    兒子死後,呂母對縣令痛恨不已。她“密聚客,規以報仇”,為此,她“乃益釀醇酒”,開了個酒廠,“買刀劍衣服”。凡是到她這兒來喝酒沒錢的,她就一律賒賬,窮得厲害的,她就資助他們衣食。而且不論你欠了多少,只要有需要,她就繼續賒欠,繼續資助。

    有這麼一個酒店出現,那訊息傳播得還不快,很快,遠近的窮人都趕過來“蹭食”,三年過後,數百萬家資被耗空!

    呂母很有見識,她不開飯店,開酒廠,到她這兒的都是什麼人?年輕人,好酒之徒,這些人往往好勇鬥狠,貧困無依之下,碰上個豪爽樂施的“呂乾媽”。

    “呂乾媽”的兜,被“乾兒子們”耗乾淨了,他們有點不好意思了,想償還呂母的錢。其實這根本做不到,數百萬資產,誰能償還得起,要是能償還,當初還用得著賒欠嗎?就一個態度而已。

    “呂乾媽”一看火候已到,她哭了,說:“所以厚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縣宰不道,枉殺吾子,欲為報怨耳。諸君寧肯哀之乎!”

    攤牌了,錢我不要了,估計你們也就說說,還不起,能不能幫我報仇?武器都準備好了!顯然,呂母是出色的心理大師,她吃準了這群年輕人的心理,一是情分在,二是被她圈養了三年,這群人離開她都不知道怎麼生活了。

    當下,百十號人激憤而起,一支隊伍組建而成。海曲臨海,呂母將隊伍拉到海上,變成海上游擊隊,“招合亡命,眾至數千”。於是,呂母自稱將軍,領著隊伍,攻破縣城,抓住了縣令。縣令看起來人緣不錯,縣衙的官吏們一起磕頭替他求情。呂母不為所動:“我兒子犯了小罪,罪不至死而被殺,殺人償命,有什麼可說的,殺!”

    縣令被殺後,呂母以縣令祭奠其子,然後又引兵退到海上。

    呂母造反一事,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偶然性,事件的引發交代不清,無法斷定是否跟法律的合理性有關,至少呂母家族不是因政策性破產,走投無路被逼造反。不過這個看似偶發的事件,有其必然性,即民眾基礎。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哪來那麼多人,因為一點小恩小惠,就以命相投?與其說,呂母的恩義起作用,還不如說,一幫沒有出路的乾柴,只要有人煽風點火,立馬烈焰熊熊!

    所以說,本質上還是新朝的政治環境,給了呂母機會!

    呂母起義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大約一年後,呂母病逝,她的部眾大多轉投赤眉、青犢(活動在山西河南一帶)、銅馬三部(活動在河北一帶)。

    “嶺南聖母”冼夫人

    冼夫人出生在高涼郡一個土著頭人家庭,高涼郡在今天的廣東茂名、陽江一代,當時是壯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

    自秦始皇起,廣東、廣西一帶併入漢地,長期以來,中央政府一直有依靠當地頭人,代表中央政府行使管理權的傳統。這種管理方式,完全取決於頭人的能力和忠心程度。冼夫人就是以她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多次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的反叛,為祖國南部邊陲的統一和安寧,做出了不朽功勳。

    冼夫人的丈夫叫馮寶,一個北燕皇族落魄後裔。馮寶的父親馮融,頭頂著劉宋王朝羅州刺史的空頭銜,根本得不到土著勢力的認可,在嶺南一帶無所作為。不過馮融的眼光是很銳利的,他主動與擁有強大武裝勢力的冼家結親,讓兒子馮寶娶冼夫人為妻。

    這樁政治婚姻成就了一段偉大傳奇,從此馮寶的中央政府身份,和冼夫人的地方豪強勢力,完美結合,牢牢地控制了嶺南一帶。

    冼夫人的人生經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協助丈夫馮寶整理嶺南政務。冼夫人作為土著居民,在當地有很高的威望,她利用家族威望,大力推行朝廷法令,執法不避親疏,執法剛正不阿。既為自己贏得讚譽,同時也將朝廷的恩威廣佈人心。

    第二階段:馮寶去世後,她平定地方叛亂,保證國家統一。馮寶去世後不久,陳霸先代梁建陳。中原王朝更迭,正是地方武裝作亂的好時機,更何況高涼太守馮寶去世了。

    廣州刺史歐陽紇欺負冼夫人是個女流,將她兒子馮僕騙入高安,逼冼夫人助他對抗陳朝政權。冼夫人大義凜然,讓人給兒子帶話:“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平定歐陽紇叛亂之後,馮僕與母親同時被授中郎將,馮僕封石龍太守,冼夫人授石龍太夫人稱號。

    第三階段:泣歸隋朝,助隋平亂。陳朝滅亡後,冼夫人並不知情。楊廣讓陳後主寫信說明情況,冼夫人才得知中原又改朝換代了,她率領全族,向北哭拜亡陳後,宣佈繼續效忠中原王朝,接受大隋政府領導。

    不久,有個叫王仲景的將領,在廣州反叛,冼夫人派孫子馮盎領兵,平定了王仲景之亂。平叛中,冼夫人不顧七十多歲高齡,親自騎馬皮甲,代表朝廷鎮撫各郡縣,使一度混亂嶺南局勢自此平定。

    戰後,隋文帝賜冼夫人譙國夫人、宋康郡夫人,開府儀同三司。

    仁壽二年,八十一歲高齡的冼夫人病逝,隋朝追諡她為“誠敬夫人”。此後列代,都對冼夫人表達了崇高敬意,明太祖追封她為“高涼郡太夫人”,同治皇帝追封她為“慈佑太夫人”。

    草雞比鳳凰,高下立分

    大概提問者比較喜歡呂母的俠義,和冼夫人的忠誠,將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其實這兩個人差距太大,根本沒什麼可比性。

    首先,從個人思想境界的高度不在一個層次。呂母就是為了私仇,一怒造反,沒什麼值得推崇的。只是歷史出於貶低王莽的新朝,有點拔高了呂母的行為。冼夫人則是一個政治家,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站在國家統一,民族和平的立場上。

    其次,兩人的成就差距太大。呂母造反的目的就是為給兒子報私仇,報仇之後,她顯然失去了目標,純粹為了讓這支隊伍活下去,不得不走上劫略官民的道路。所以,她成了一支漂流海上的“海賊”。等她一病逝,這支隊伍很快土崩瓦解,沒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冼夫人的成就還需要說嗎?

    其三,對後世的影響力不一樣。說實話,呂母就像池塘裡扔下的一顆小石子,一個漣漪過後,什麼也沒留下,所以後人直到她的寥寥無幾,估計提問者可能是呂母的家鄉人吧。

    冼夫人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之所以列朝列代都不斷追封她,就是因為她的精神,代表了民族團結精神,和國家統一的意志。這種精神和意志,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法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選北郵還是北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