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中見月心亦閒
-
2 # 天生大煙燻
天津獨樂寺,傳說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師,因他想做皇帝,“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古寺建於唐貞觀十年,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為國務院1961年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津門十景之一。獨樂寺現已列為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名錄。
-
3 # 雨後新晴原創
《故鄉的古戲樓》
城鄉的古建築,印記歷史的輪跡,寄寓一方水土的傳統文化精神。過去鄉村的戲樓,與衙門無關,與寺廟相關。關中鄉村明清時代的古戲樓,一般都建在當地主要的廟宇前。古戲樓之所以建在廟前,目的在於戲劇演出人神共賞——除供凡間眾生觀賞外,還有著敬神靈、驅邪鬼,祈禱這一方水土祥和安康的另一重意思。祖父在世時講,大戲開場的鑼鼓聲有兩重用義:一是招呼眾人到臺下準備看戲,二是迎神驅鬼。
在明清時代盛世期間,關中城鄉修建氣勢恢宏的戲樓,以起提振時風民氣。關中腹地有實力的大村莊,以鄉紳和富人挑頭捐資,加上公共出資的方式,在村中大廟前建有專門的戲樓。這一鄉村義舉的資金來源,主要出自於富家大戶,不足部分按人按戶均攤。一些拿不出錢的窮人家,在戲樓修建期間以工抵資,可謂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富者多出,窮家少出,無錢者出工,其樂融融,人人樂而為之。
故鄉興平西南鄉北安谷村那座四間兩層的古戲樓,矗立於村北的城隍廟前,戲樓和其後古園中的廟宇,為我高祖母的祖先在明代中前期,於康海在關中地區倡導秦腔時所籌建。北安谷村與明代大宦官“九千歲”劉瑾的故鄉王堡村,連畔種地,奸人劉瑾倒臺後,被誅滅九族,天下士民彈冠相慶,過去遭受劉瑾族人欺凌的北安谷村民眾,亦人心大快。參加鄉試的高祖母先祖,才高自負,以為十年寒窗之苦,已修煉成才,才德可以濟世報國。不料,他卻躺著中槍,記恨劉瑾的當政權貴,餘怒未消,恨屋及烏,刻意打壓這一方水土成長起來計程車人。杯弓蛇影的官僚,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他們設計陷害了康海之後,意猶未盡,妄視後起之秀的先祖才華,也有不潔之一色。
古來文人素有馳才逞學、矜富誇博的積習。高祖母的祖先耳聞科場失意就裡後,他明白自己已不容於官場,仕途之路已無希望,“致君堯舜”的宏偉志願落空,失望之中自我開解,一腔熱血在故土揮灑。他說服自己的父親,拿出家中資財,帶領村中民眾,修築了環村土地公共渠道之後,籌建這座戲樓和其後城隍廟的前後兩殿,整個設計圖全出自他本人之手。這一浩大的鄉村工程,於“寒食節”後“另起新火”的那天上午破土動工,父老百姓傾村出動。先祖邀請關中大才康海和王九思親臨現場,奠基剪綵。科場失意的祖先,在戲樓和城隍廟的建設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才智,並自始至終現場監造,力求質板正典,不留缺憾。
戲樓建成後,高祖母的祖先親手在樓前兩側,各植一棵柏樹,寄意“雙龍對起”,以柏樹護佑戲樓,祈望戲樓有千年之壽,也暗示自己清高的質量和倔強的風骨,可與白雪結為歲寒之友。前簷內側的山牆上,東側內記述了戲樓的承建盛事,而西側由高祖母的先祖,以神采飛揚的草書寫就《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白衣卿相康海舉首賞析,細看再三,嘆先祖此草書筆走龍蛇,神采飛動,不似人間手筆!
天上風雲,筆底波瀾,風雲襟懷,松柏氣節。科場失意先祖,既為康海的事蹟所感,也為自己的遭遇不平,一腔蒼涼鬱勃的情懷,撥動人們心絃,為一方水土增色。戲樓建成後,先祖又聘請狀元康海和進士王九思回原籍後組建的康王劇社,在戲樓多次演出,以教化一方民眾,提振當地學風民氣,以待桑梓振興,後世人才輩出。人有高尚的品格,才有高尚的作品,先祖把自己的品格和精神,全都灌注滲透於古戲樓之中。
磚木結構的古戲樓,出自靈心惠手,器宇軒昂,堂堂正正,可謂關中戲樓中的豪傑,在三百多年風雨中巍然不動。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臘月12日午夜的華州大地震,只是其東山牆出現細微裂縫,震後以三副十字形拉鐵調整東三牆,加固了戲樓地基,之後便安然無事。1920年 12月 5日關中大地震、同年 12月 16日海原大地震,這兩次大地震沒有損去古戲樓毫髮。在晚清“同治回亂”到民國時期持續八十年的戰火中,戲樓在故鄉先民強力保護下,矗立於村北的城隍廟前不動搖。
我小時候看到的這座戲樓,兩側那“雙龍對起”的古柏,沖天而起,傲骨凌寒,蓬勃旺盛,氣勢不凡,大有突兀凌雲之勢,屈伸偃仰,似為興風作雨的神物,如青甲蒼須的兩條巨龍,張牙舞爪,在煙雨中飛騰!左側的那棵,高聳挺拔,有陽剛之美,右側的那棵,綠蔭更盛,有陰柔之美。特別是晨昏之際,兩棵古柏的宿鳥,雌雄對唱其中,輕快悅耳的麗音遠揚。古柏濃蔭掩的枝幹,若隱若現,恍惚中有產生風雨的感覺。兩片墨綠蒼翠之中,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清香,棲息的鳥兒自由自在,了無交涉,更顯出古柏的高超飄逸。如此境界之下,令人神清氣爽,思慮頓消,整個身心都會融化在純任天然、天機自運的恬淡之中。
戲樓上飛簷,像展翅的雄鷹,翹角又像仰天鳴叫的鳥嘴,彰顯典雅的明代建築特色。屋簷下的迴廊壁上,畫樑雕棟,彩繪有雨後彩虹、松竹並茂、閒雲野鶴、“關中八景”——華山雄奇、太白積雪、驪山晚照、灞柳飛雪、雁塔晨鐘、曲江流飲、咸陽古渡、草堂煙霧等關中勝景,極盡曲折迴環之致,物象悠遠,情景生動,意境空靈,景中韻律飛動。以山梨木和金絲楠木雕刻的飛龍走鳳、飛禽走獸,活靈活現,十分逼真,質感蒼勁古樸,使人們看戲時,既能看到古老的文化藝術,又能看到關中壯美的自然勝景,從而產生無限遐思,思接漢唐雄風,心儀千古……
這座古戲樓,曾在清代 1840年進行過維修和加固,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依然健在,古樸中透著沉靜。留在我記憶的古戲樓,面對村北 300米見方的廣場(也是學校的操場),兩側各有一棵五百年左右的參天古柏拱衛。宛若游龍的古柏,生傍戲樓,偏荷福澤,其龍騰之勢,融天色於此處,使戲樓顯得氣勢不凡,展現出故鄉傳統文化持久的光輝。坐北向南的戲樓,作為明清時代西南鄉義學的門首,戲樓後的大院裡,建有古樸典雅的城隍廟,兼為義學校舍。以戲樓為中心壘就的義學院牆,與戲樓緊密相連,院牆外植有一排茂盛的樑子樹,使校園置身於綠樹掩映之中。一進大門,為校園前廣場,廣場上方是站臺,站臺中央為四間古樸典雅的城隍廟前殿,城隍廟四間後殿主要為明清時代義學所用。
據祖父講:戲樓後面那城隍廟的前後兩殿,是 1840年高祖母的兄長——元應倫大人(後為兵部騎尉、正堂,為左宗棠收復陝西打前站者)中武舉後,高祖母開明的父親,以身作則,力挽頽俗,煦煦為仁,為報答一方水土對其子的養育之恩,更為振興當地民氣,捐資在先祖明代修築的城隍廟舊址上,重建前後兩殿飛簷翹角的八間大廟。青磚瓦舍的城隍廟,前殿正堂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和武聖關公的神像,牆壁上畫著關中古代先賢的聖像,一間側室為先生備課和休息之用,後殿四間供義學師生教學使用。城隍廟前、後殿前後的廟臺上,四棵國槐、四棵合歡樹,為高祖母的父親,在大廟建成後親手所植,意以佳樹迎神靈,映人心,正道德,樹文明。老秀才傾心竭力帶領眾鄉親將大廟建成後,又維修和加固了廟前戲樓,使這座明代的古戲樓,再展青春氣象。
1862年下半年至 1868年末,太平軍、捻軍、回民軍肆虐關中,在持續六年之久的大劫難中,作為西南鄉的鄉紳,高祖母的父親帶領當地民眾,竭力抗戰,保衛家鄉,安排十幾位壯丁,日夜輪流把守戲樓和其後的大廟,期間打退亂軍和暴民多次進犯,使故鄉的戲樓和城隍廟(義學)得以完好儲存。之後只要不是戰火和饑荒過分激烈的年份,這座有名的戲樓,一年裡都有多次秦腔戲劇演出,以飽當地民眾眼福,滿足人們對秦腔的渴望。
悠悠時光,將過往淡化,往事掩於歲月,留於記憶。保護傳統,才存自信,不失向善之心,才能分辨是非。古建築是先人的遺蹟,一方水土靈魂的寓所。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政治運動略有鬆動時,故鄉一年春天裡的三度古會中,這座古戲樓一般都有秦腔上演,秋後十月裡的農閒時節、春節期間,也往往有戲劇上演。演出期間,四鄰八鄉民眾紛紛趕來觀看,場面宏大,臺下廣場(學校操場)被數千觀眾坐滿。
古戲樓最神奇的音響效果,到底是出於先祖之慧心,還是出自康海的靈手,已不得而知,而這一傳遠且不變音神奇,至今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少兒時代,故鄉北安谷村夜來唱戲,周圍方圓十里的鄰村老人,因為行動不便,就坐在自家門口聽戲。故鄉的戲樓一旦鑼鼓聲起,鄰村王堡、西溫坊、小趙堡、五豐村、南安谷坊、甘谷寨子、水道口村、丰儀村的老人,坐在自己的村中,開始享受北安谷村秦腔美妙之音,在傳來的歌聲和對白中,展開心靈的翅膀,飛到劇情之中,其意洋洋矣哉!
浮雲層層湧現,飄來飄去,遮掩故鄉明月,紅塵迷正途,更迷時人之眼。上世紀的文革開始後,戲樓迴廊那金絲楠木和山梨木雕刻的飛龍舞鳳、仙鶴鳴松、花鳥蟲魚等被除掉焚燬;迴廊裡那古典彩繪“關中八景”等被塗掉,代之以宣傳文革思想的漫畫。此次塗鴉,還不算傷筋動骨,令人悲哀的是這座古戲樓及兩側的古柏、其後的大廟和古槐,均於 1977年毀於愚昧無知者之手,故鄉這一傳統文化的象徵再也見不到一點蹤影,超邁逥拔之氣衰糜!
往事如煙,地望不在,秋風吹夢,真景成虛幻,先祖遺蹟不知何處去,唯留一枕傷懷!回到故鄉,從鄉親們的言表尚能證明過往,那戲樓和城隍廟的原址,似乎還有先祖遺蹟,在冥冥中牽綴我的感情和思緒,卻又無可尋覓,難以排遣的懷念之情,深入切至,卻只能徒然興慨!
緬懷和追憶,總是美麗而缺憾,愈神往,愈悽迷!牽情處,堪思量,昔日勝景,夢中朝雨,反成今日之痛,情何以堪!逝去的美好事物,存在於見識者心中,後來者看不到實物,得到的只是先輩傳說。傳說的東西,後人半信半疑,雖然故鄉的古戲樓和大廟,曾真實地存在了數百年!
本文摘自我的系列回憶性散文《西去流雲東逝水·文化藝術傳承·故鄉的古戲樓》片段,請網友們賞析!
-
4 # 上帝右手903
故鄉偉大建築是天下聞名的黃鶴樓。
據《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本欲題詩,因見到崔顥的《黃鶴樓》這首題詩,停筆不作,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論詩之人對崔顥此詩也是讚譽有加,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崔顥的《黃鶴樓》名氣一大,黃鶴樓這個建築景觀也隨之享譽神州。《黃鶴樓》詩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從此,黃鶴樓就出名了,不僅享譽中華大地,更成為武漢市的城市名片。
附《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5 # 傳義書畫工作室
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到處都是靚麗的風景線,尤其是在建築方面,那古建群和現代樓盤各具風格特色,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我發兩三張圖文,讓大家看看吧
回覆列表
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原名聚寶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中國古代防禦性建築的傑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儲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甕城,其建築規模僅次於通濟門(現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中華門佈局嚴整、構造獨特,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城門設定有三道甕城、四道券門,呈“目”字形結構,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主體建築內甕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二至四道輔助城門構成,各城門原有雙扇包鐵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緊閉大門所用,整個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餘人。中華門前後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線長幹橋,北邊連線鎮淮橋,是舊時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華門為界的老門東與老門西自古便是江南繁華之地。
如今,甕城的歷史作用已不復存在,作為一個歷史古蹟,他如今已成了一個著名的文化景點和老城南居民的避暑勝地,那裡夏季非常涼爽舒適,猶如一個天然的空調房,搖著蒲扇拉拉家常,說一段城南舊事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