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說簡史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宣佈中立。1915年5月,德國潛艇擊沉英船“魯西塔尼亞”號,死難乘客1000多人中,有114名美國公民,這一事件加深美德之間矛盾。

    宣佈中立

    1、1916年後,美國與協約國集團的貿易激增,同時美國對協約國的軍事貸款迅速增加。在親英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財團的壓力下,威爾遜政府準備介入戰爭。1917年,德國為徹底擊潰協約國,宣佈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商船遭受重大損失,美國遂與德國斷交。以後,協約國作戰失利,俄國發生革命,協約國陷於困境。美國擔心協約國失敗會導致美國對外貸款的損失,為維護經濟利益與控制戰局,美國於1917年4月6日,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為由,對德宣戰。

    2、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蔔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Continental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

    3、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僕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援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美國參加一戰的直接原因是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了美國商船以及德國邀請墨西哥結盟反美,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於1917年4月對德國宣戰。美國參加一戰的直接原因是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了美國商船以及德國邀請墨西哥結盟反美,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於1917年4月對德國宣戰。

    參戰背景

    1、美國參加一戰的直接原因是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了美國商船以及德國邀請墨西哥結盟反美,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於1917年4月對德國宣戰。口號是"使世界安全以確保民主"。當然由於眾所周知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由極端民族主義引發,因戰前工業國家軍備競賽而升溫,並由經過工業革命的新帝國主義為奪取殖民地來獲得原材料與市場而擴大。美國的參戰也是基於這幾點。

    2、說起美國為什麼參戰,不如從美國為什麼遲遲不參戰說起。美國相比歐洲的那些或新或舊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最大的優勢就是那優厚的地理位置,威脅極少且地大物博,不需要像德國那樣急於開疆拓土。然而,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上面遇難的美國公民激起了美華人的民族情緒。德國無限制潛艇戰又使得這種情緒激化,並且縮減了對外市場。並且齊默曼電報表述的德墨結盟反美侵佔美國領土的可能進一步使民族情緒激化。

    結語

    最終早已有所準備的美國大資本家終於有正當的、正義的理由統領受剝削的美國公民參加這場帝國主義的蛋糕爭奪,在最後階段坐收漁翁之利。

  • 2 # 馬駒er

    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德國閃擊波蘭拉開了帷幕。由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軍相互對峙,同盟國有: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協約國有:沙俄英國法國。而美國的開始的態度是中立政策,因為主戰場實在歐洲大陸,並沒有涉及到美洲大陸,而美國有著良好的資本主義工業基礎,礦產煤炭資源豐富。使得美國在20世紀初就已經接近或者趕超了英國法國德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所以歐洲戰事一爆發,對於遠離戰場的美國來說,無疑是發揮其強大工業基礎的時候,依靠其軍工業,而又能在這期間橫發一筆戰爭財,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還要參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到了中後期,美國想加入協約國集團,在勝利之後能嚐到勝利的果實。正式如此在1917年德國無限制潛艇戰對美國的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是觸動美國參戰的導火索。使美國正式加入一戰。

  • 3 # 琛雷巨人文化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保持中立,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和提供貸款,自己置身事外賺大錢,積極向同盟國和協約國兩方面輸送軍事物資和裝置,進行貸款,使雙方都有求於自己。後來協約國勢力增強,同盟國疲態盡顯,美國為攫取最大利益參戰,加入協約國,擊敗同盟國德國和奧匈帝國。二戰前半段也是如此,直到中國戰場日本動了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美國才對日本禁運,導致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發美國直接參戰。

  • 4 # 雄鷹展翅長空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美國奉行的是孤立主義與中立政策。美國由於地處北美洲中部,受到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天然保護,遠離世界文明與政治中心大陸。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最早提出了孤立主義政策,其在總統任滿後發表了《告別詞》中提出美國要奉行孤立主義政策。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在第七次國情諮文的演講中提出了門羅主義: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爭,美國保持中立。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1898年美國在美西戰爭中獲得勝利後,孤立主義在美國佔據了主導地位。

    到了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總量雖然排名世界第一,但其軍事力量並沒有與其經濟總量相匹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奉行孤立主義與中立政策,並利用歐洲國家陷入戰爭的機會,美國向交戰國雙方大賣物資商品並提供貸款,屬於悶聲大發戰爭財的型別。當然由於英法兩國擁有大西洋的制海權,美國向英法提供的商品與貸款更多,而處地歐洲腹地的德國與奧匈帝國獲得的物資與貸款相對較少。19171月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對交戰雙方提出停戰和平建議,德國隨後發動無限制潛水艇戰企圖破壞英國海外殖民地與美國物資進入英法兩國,此時有大量美國船隻被擊沉,美國與德國斷交;與此同時德國密報德駐墨西哥公使,稱支援墨西哥收回19世紀中期與美戰爭中失去的土地。最終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大批的美軍進入歐洲戰場後加速了德國的失敗。

  • 5 # 李涵說

    如果問一戰前期,美國支援誰?我的答案是,美國支援的是錢。除了錢,美國誰都不支援,而是保持孤立,或者說中立。

    孤立主義,曾經是美國立國、強國的基石,也是實用主義外交的體現。直到一戰末期,美國才放棄孤立,投身於歐洲戰場,並將西方老大的寶座從英華人手中搶了過來。而美國之所以能理直氣壯的參加一戰,竟然緣於一封德國外交部的密電。

    其實不僅是一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開始扮演的都是保持中立、左右逢源、兩面賺錢的商人角色;而在戰爭後半段則扮演振臂高呼、伸張正義的救世主角色。當然,兩次大戰參戰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劇情主線卻從未變過,那就是一切為了利益。而這一傳統,追根溯源的話,可以上溯到美國立國之初。

    美國獨立之父華盛頓曾公開宣稱,“美國外交的原則是以商業利益為主,淡化政治因素,我們不想因為任何人為因素,攪和到歐洲複雜的政治糾葛中去。”當時,立國不久的美國處於歐洲列強的環伺之中,韜光隱晦,保持中立,與歐洲政治割裂,專注壯大自身實力,是現實考慮的結果。

    華盛頓

    華盛頓這段話雖然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說的,但卻成為了美國獨立後一直秉承的外交原則,被華盛頓的繼任者們奉為經典。這種外交原則,被稱為孤立主義。說起來,今天的川普倒是深得孤立主義真傳,為了在經濟上佔全世界的便宜,不惜在政治上孤立自己,把美國打造成一個流著口水、目光貪婪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形象。

    得益於孤立主義的指導原則,美國綜合實力在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得以飛速發展。二十世紀初,美華人口已經接近一億,經濟總量高居世界第一,國民收入已經相當於整個歐洲國家之和,軍事實力也已進入世界前三的行列,跟英德兩國棋逢對手。而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孤懸海外的地緣優勢,使美國成為能夠左右世界政治棋局的重要力量。

    一戰開始後,美國繼續奉行孤立主義,在政治、軍事上並不介入歐洲戰爭,但在經濟上卻與歐洲緊密聯絡。你們打架我不管,劃分地盤跟我也沒關係,但肉我要吃,經濟利益我要佔。即使是歐洲列強的海外殖民地,也不能將我拒之門外,我要利益均沾。利益不受損,是美國孤立主義的紅線。 一戰最初階段,由於忙於戰爭,歐洲各國工業生產供應不上,交戰雙方都把大量軍需訂單送到美華人手裡,美華人不亦樂乎的大發戰爭財。

    一戰剛開始的1914年,美國的商品出口額是二十三億美元,到1916年猛增至四十三億美元。對外貿易的增長,極大刺激了國內的工業,鋼鐵、汽車、武器、造船、冶金、化工等行業迅速發展,各工廠加班加點開工生產,國內工業異常繁榮。在金融上,法國、英國、俄國紛紛向美國金融機構貸款,而美國規定,這些貸款只能用於購買美國的商品。就這樣,一戰期間,歐洲各國越打國力越弱,而美國則越來越強。

    在戰爭程序中,英國和德國的海上力量先後威脅到了美國通往歐洲的海上運輸通道,進而威脅到了美國的經濟利益。美國政府大為光火,多次威脅要介入戰爭。

    此後,英國海軍憑藉世界第一的實力,給英美海上貿易給予了充分的保護。此消彼長的是,美國與德國的海上貿易則陷入癱瘓。德華人對此恨之入骨,決心發動無限制潛艇戰,不管是哪國的船隻,只要在大西洋航線上發現,就予以擊沉。

    1915年3月28日,美國郵輪“法拉巴”號被擊沉。一個多月後,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軍潛艇擊沉,船上有128名美華人。德國這一喪心病狂的舉動惹怒了美華人,美國公眾紛紛指責德華人冷血嗜殺,眾多美國公司更是要求美國政府派海軍參戰,保護本國商船。

    不過,這時候顯然不是參戰的最佳時機,因為交戰雙方開打不久,實力損耗不大,美國不想在這個時候挑戰英德雙方的任何一個國家。

    但是,此後的兩年中,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愈演愈烈,給美國商船和對外貿易造成了極大威脅。迫於國內壓力,1917年2月3日,美國宣佈與德國斷交。但是,打還是不打,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仍猶豫不決。孤立主義是美國建國後得以迅速發展的基石,如果派兵參戰,將不可避免的介入歐洲政局,會不會惹一身騷?會不會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如果不參戰,戰爭結束後,美國又將以怎樣的身份躋身於國際政治舞臺呢?威爾遜和美國政客們左右為難。

    這時,一封密電,幫美國政府做出了決定。

    齊默爾曼密電

    2月28日,威爾遜總統收到了美國駐英國大使的一封密電。裡面附有一則英國《泰晤士報》的報道,說的是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密電德國駐墨西哥大使,告訴他如果美國不能在一戰中保持中立,德國將與墨西哥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美國。德國給對方開出的條件是,答應幫助墨西哥收復已經歸美國所有的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這封絕密電報不知被誰洩露給了報界。這就是著名的“齊默爾曼”電報事件。

    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跟歐洲的生意沒法做了,德國還跳出來挑釁,再搞孤立主義已經不可能了,那就只能使用武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了。於是,美國扛起保護民主自由的大旗,正式向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宣戰。

    而美國選擇的參戰時機也非常巧妙。經過幾年的戰爭,同盟國和協約國都已是強弩之末。此時參戰,不僅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還能在戰後的分贓大會上佔據主導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潘興

    1917年4月美國正式宣戰後,美國唯一的陸軍特級上將潘興,率領遠征軍登陸歐洲大陸。美國的加入彷彿一針興奮劑,帶動世界各國踴躍參戰,一場本來只在歐洲範圍內發生的戰爭真正演變成了世界大戰,但主戰場依然在歐洲。

    戰後的分贓大會地球人都知道了。各戰勝國各取所需,大快朵頤,唯有同為戰勝國的中國不僅沒有收回被列強侵佔的利益,反而受盡屈辱。而美國也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西方國家新任老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一個不愛運動的人變成健身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