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佳木棲息
-
2 # 陳什全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就拿寫秋天的名詩名句來說,雖然“枯藤老樹昏鴉”“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名句都在寫秋天的蕭條和人的離愁神傷,但也不乏積極樂觀的詩人和詩篇,比如劉禹錫的那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詩人”孟郊。
孟郊的詩歌雖多寫世態炎涼和人間疾苦,充滿窮愁困苦情緒,代表作《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是寫得感人至深,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愁容滿面的詩人,也會有春風得意高興的時候,於是便寫出了另外一篇歡快的名詩《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總之還是那句話,中國現存古代詩歌數量巨大,內容包羅永珍,喜怒哀樂都有表現,感興趣的可以按門類分別找來閱讀閱讀哦。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小柏推文
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不對的。有些詩確實如此。但是也不是都那樣。有的詩人是憂國憂民,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也是憂愁的。
很多有名的、流傳下來的詩詞比較多的詩人都是這樣的情況,有的詩人就很勵志。
-
4 # 梧桐樹邊羽
我覺得很多有名的詩都離不開愁容滿面,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詩是什麼?詩是抒情言志的韻文。
我們就算把言志的詩去掉,不看什麼家國情懷,天下蒼生的作品,只看家長裡短,喜怒哀樂的小詩,同樣是包含了人類所有的感情在裡面。
喜、怒、哀、樂,一個都不會少。
那為什麼題主會覺得讀到的名詩都是惆悵的作品呢?
用王陽明的話說,“心外無物”。你看到的是你自己重視的,其他流派的作品你雖然看到了,但是選擇性忽略了。
因為你自己喜歡這一種悲傷、惆悵的感覺,你的心思細膩在這個方面,自然會在這種情感上傾斜更多的關注。你在讀到一首作品之前,潛意識已經告訴了你,不哀怨、無好詩。你會自然地和喜歡寫作這類作品的詩人產生通感,覺得他寫到你心坎裡面了,這真是好作品。而沒有帶著這種你喜歡的情緒的作品,就被認為不怎麼好了。
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並沒有離愁別緒,但是在你的主觀意識中,會產生這樣的影響發散。
這就是所謂的“作品脫離作者”存在的意義。
喜歡自己所擅長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偷懶的閱讀理解方法。用流行的話說,就是活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面。
只有在接觸到前人作品的時候,放下自己的成見,正確領悟到詩人所要傳達的感情,那麼,各種各樣的情感、靈思都會在你的腦海中激起反應,自然就能讀到各種各樣風格的情緒表達,隨著詩人一起喜怒哀樂了。
而不僅僅是感受到詩人愁容滿面的好作品。
釋放自己的文采侷限,超越自身的感受侷限,才能感受到無數詩歌傑作後面的靈魂。
有人要說了:“國家不幸詩家幸”。
這是有道理的。而這種詩家幸也只是因為大時代、大環境的流離顛沛讓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巨大的波動,提升了詩人的認識層面,從而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特色和觀感的有價值的作品,這在詩詞史上是不可缺失、最重要的史詩作品。
如果專攻這類作品,就像杜甫的詩,那自然是沉雄頓挫,憂國憂民,一輩子都愁容滿面。但是對於整個詩壇來說,這種作品雖然重要,畢竟不是全部。
說到底還是讀者自己的選擇。你選杜甫,自然沉鬱,你選李白,不就浪漫了?你選王維,不就空靈了?
詩壇上下幾千年,怎麼就只剩下愁容滿面了呢?
-
5 # 小朱看小說
15歲的時候,我喜歡周杰倫,他那獨特的曲風令我著迷,方文山詭異的文風也一樣深深的吸引著我。
”管家是一隻會說法語舉止優雅的豬 “
”她養的黑貓笑起來像哭“
看看,這樣的歌詞,個性而不做作,到現在也沒幾個人能寫的出。周杰倫的歌就更別說了,整個抽屜的磁帶都是他的。每個仲夏的夜晚,都是伴著《可愛女人》入眠。
那些情啊、愛啊、哀啊、怨啊的情歌,於我眼裡,就是無病呻吟的跳樑小醜,不屑一看,整個華語天壇,唯我天王jay一人而已!
17歲的時候,我喜歡《海賊王》,從此沉迷,一發不可收拾。海賊王更到哪,追到哪的那種。有時候等更無聊,又回頭再刷一遍的那種。接下來的7-8時間裡,我看了不下20遍的海賊王,《沙之國》前的內容,2個版本的翻譯臺詞我都能背的下來。
我推薦我堂哥看《海賊王》,他跟我說:海賊王有啥好看的,一部《加勒比海盜》足以概括。我氣的要打他!忍不住跟他說《海賊王》的世界觀、夢想、激情、熱血等足以讓我沸騰的元素。很顯然,我表哥非常冷靜,始終保持《加勒比海盜》比《海賊王》好看多了的觀點。
從此,我不再看《加勒比海盜》。我覺得那些電影,都太爛俗了!怎麼能跟我《大海賊》相比?
中國的詩詞傳承了幾千年,蘊含的元素實在是太過豐富了。
光是愛情一項,
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竇初開;
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堅定誓言,
有“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的哲學相思;
有“執之子手,與子偕老”的長情告白;
愛情之外,更有“十步殺一人,事了佛衣去”的瀟灑;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憤怒,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更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時代感概。
為什麼說名詩詞只有滿臉的愁容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你只看了《海賊王》,而把《加勒比海盜》等都拒之了門外?
-
6 # 檀紙間
這樣的疑問,對,也不見得對。
詩歌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有
詩歌自古以來都是圍繞“生活、歷史、情感”等等主體的,其“中心思想”就是“感情的外洩”、“借景生情”、“以詩喻情”等。
因此,詩歌散發的情感,表現喜怒哀樂的都有。
如著名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便是通篇透露出氣勢磅礴的景象。
詩歌的派系,古今都有很多類別
誠然,你說的都離不開愁容滿面可能有點過分了,詩詞裡面的“婉約派”是主要表現“淒涼”氣氛的,以李清照為代表的詩詞,有不少。如《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悽悽慘慘慼戚……”
與之對應的就是“豪放派”,代表人物理所當然就是蘇軾為首,“老夫聊發少年狂,……”哇塞,多爽的氣勢!
古代的詩詞,粗分以這2派為主。如果再細分的話,還有按地區、人員、年代的,當然這都是“外人”按照這些詩詞的風格來歸類的。
現代的風格更多
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悲慘事件更少了,因此大多都是以“抒情類”為主,“愁容滿面”的內容明顯是更少了。
如非常著名的詩人臧克家《有的人》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根本沒有一絲“愁容滿面”的感覺哦
因此,在我們中國的詩歌藝術文化上,從歷史走到現在,都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呈現的,不可能也不會只以“愁容滿面”之妝容面對世人的。
-
7 # 隨手談詩
很多詩都離不開愁,這樣理解到底對不對呢?
確實是有道理,但並不全面,詩言志詞言情,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是文學創作的靈感,那為什麼會覺得愁緒佔據了詩詞中較多的篇幅呢?
有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這句話對亡國李煜、晚年杜甫是適用的,但並不是說國家一定要衰亡,才會誕生出美好的文學作品,否則盛唐怎麼會成為唐詩的巔峰?
有個詞叫多愁善感,就說人的心思越細膩脆弱,就越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詩人,外在事物的影響可能就是你創作的源泉。實際上,愁不止是一種情感狀態,也是一種人生經歷,人越在逆境,越在低谷,越容易想得多,發出內心的感嘆。
你看曹植,兄弟關係帶來的愁,讓他創作出了《七步詩》;對女生相思之愁,讓他創作出了《洛神賦》;
你看杜甫,他對李白的思念之愁,才有了《夢李白》;國破家亡之愁,才有了一部壯麗的“詩史”;
你看李煜,早年的李後主只會兒女情長,亡國之仇才讓他有了“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感嘆,成就千古詞帝;
你看蘇軾,人生起步就開掛,雖然也能創作出不錯的文學作品,但他真正走向巔峰,恰好是從第一次被貶黃州開始的,後來一路遭貶,一路創作,才有“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之感嘆。
哪怕是李白這天仙般的浪漫主義者,也會有“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嘆。
愁啊,是情感的催化劑,每個人的高興都是一樣的,但愁卻有千萬種理由,當你處於困境之時,不要一味地抱怨這個世界,多多聆聽內心的愁,與它對話,把愁化為優美的詩句,讓它隨風而去,留下千古不朽之詩。
回覆列表
看到題主的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想必大家對這首詞一定很熟悉: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意思表達得很貼切。當我們經歷過太多的歲月磨礪,承受了太多生活的不如意,誰還會像青年人那樣把愁掛在嘴邊呢?而真正說愁的人,必定是大愁,而那種愁怎是一個愁字了得,必定會“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不同的文學體裁有不同的適宜書寫的內容範疇。我們常說,詩言志,詞表情。詩所體現的往往是一種觀點,一種取向。重言志,其特點以“嚴謹、嚴肅”為要。無論暢敘感懷,亦或吟詠風月,均岸然莊重,一派肅然。詞重言情,其特點偏重“自然、簡樸”,詞味更多凸顯在語言的生活化上,纏綿柔婉,少事雕琢,自然感發。一直都有詩莊詞媚這個說法。
我們從唐詩宋詞裡都能找到以愁為主題的作品,從詩詞的自身所固有的特點來說,愁詩,只佔詩歌作品中極少的一部分,這也跟唐詩所生成的時代有關。唐朝是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這個時代所產生的文學作品同樣帶著陽剛向上的氣息。雖然到了中晚唐,大唐社會已經開始從顛峰上走起了下坡路,但是,唐詩本身所因有的特點已經形成,即使有憂愁也不會明目張膽地去寫,而是要將它埋藏在許多美好的、陽剛的事物的表象下,讓你只能抓到一絲愁的影子,而不會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比如我們看杜甫的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中的愁是不是已經如長江之水了,可這愁卻不明說,而是用悲秋來體現。
再看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愁已經深得不行了,可是依然用希望收筆,還有一隻青鳥在情人之間殷勤往來。所以說在唐詩中寫愁的詩不多。
到是詞與詩不同,其中寫哀婉、憂傷的作品很多。這也是詞所生成的時代造成的。特別是經過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紛紜,經過了後唐李煜的流水落花之後,詞便有了宮調之分,有的詞牌用來填纏綿婉轉,有的詞牌用來填淒涼悲切,但是詞依舊要以婉約為正統,即使寫愁,也要寫得很委婉,很收斂,很悽美,那股子愁勁要你去聯想。
如果說你看到了太多的“愁容滿面”,一定跟你選擇的宮調有關跟詞牌所擅長表達的情緒有關,不知我說得對否?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