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雞史
-
2 # 史學趣談
禮,指“周禮”,即五經裡面的《禮》;樂,指廟堂之樂;原為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現可釋義為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
-
3 # 大意覺迷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實際上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歷史過程,它的演化方向並不是單純的崩壞,同時伴隨著重建和整合的過程。所謂的崩壞,核心部分是周王室已經無法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號令諸侯,而原本週天子駕馭諸侯的核心手段就是禮樂制度,王室制定的禮樂,由諸侯們照章執行。諸侯們日趨獨立之後,周王室就無法靠原本的禮儀制度賴約束諸侯的行為,在諸侯發生紛爭的時候也無法進行調停。諸侯們開始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設立官僚機構,雖然其核心制度還是模仿周王室的眾卿制度,但每個國家的運作方式存在著很多差異,建立在新的官僚秩序下的禮樂制度也在發生悄然的變化。但等級制度依然存在,原本崩壞的禮樂依然有利用的價值,許多諸侯卿大夫也都在致力於等級制度的恢復與重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夫子。
-
4 # 中孚鑑
西周末年,本來周王室就已經衰敗,而周天子又做出烽火戲諸侯之事,導致周天子失信於天下諸侯,當週室真的面臨大難時,遭到犬戎的進攻,周天子再次點燃烽火臺,但天下諸侯卻以為又是假的,就沒再派兵來救援,結果導致西周滅亡。
西周滅亡後,諸侯才知道周室真的被犬戎進攻,這時諸侯們才聯合起來向周都進發,犬戎知道諸侯聯軍到來,就把周都的財寶洗劫一空,只留下殘破的周都。
之後諸侯們擁立平王繼位,平王為了避免再次受到犬戎的侵犯,所以就進行遷都,同時封賞功臣,其中著名的有鄭國和秦國等。
而周平王為了得到諸侯們的支援,又做出和鄭國交換世子的事來,來維持周室和諸侯之間的關係,這就嚴重損害了周天下的尊嚴。後來周室和鄭國交戰,鄭國又一箭射到周桓王,而周桓王卻沒有能力處置鄭國,這一箭也射掉了周天子的高貴、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環。
從此天下諸侯就不在如西周時那樣尊重周天子,也不在嚴格的聽周天子號令,都是各自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就進入春秋時期,後來就出現了後來的春秋五霸。
後來春秋時期熱鬧非凡、戰爭不斷,而此後的周天子卻只是旁觀者的身份,已經沒有能力和地位指揮天下諸侯了。
而春秋時的禮崩樂壞還不僅如此。
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欺壓周天子,而到後來諸侯國的卿大夫欺壓諸侯,而再到後來,又有了卿大夫家的家臣欺壓卿大夫,比如魯國季孫氏的家臣陽虎。
再則春秋時期,出現很多諸侯國君感情生活非常混亂的情況,有時嚴重時毫無道德可言。
還有就是春秋諸侯因為搶地盤、爭霸主,就連連的戰爭,導致被滅諸侯國很多,被殺諸侯國君亦很多。
同時還有諸侯國發生很多的政變,就出現了很多諸侯國君被弒殺,有的國君被迫流亡在外。在整個春秋時期,諸侯國君因為戰爭、政變、被殺、流亡的很多。
春秋時期,因為權利之爭、因為地位之爭、父殺子、子弒父、臣弒君、弟殺兄等等,凡此種種,都有違周禮,皆跟西周時期的周禮相背而馳。因此春秋時期,也被稱為是禮崩樂壞。
-
5 # 楊朱學派
【春秋初期形勢圖】
周公制禮。何為禮。先看《左傳》之解: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也。”
‘’禮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生死。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民之所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正如《禮記》所言。周禮包含有道德規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還有公俗良序:“教訓正俗,非禮不備”;以及法律制度:“分爭訟辨,非禮不決”;社會倫理:“君臣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師學之道: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政治軍事制度:“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追遠慎終:“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莊。”
周王朝有典型的禮樂文化。諸侯朝覲天子。諸侯會盟之時,都吟詩賦書。【春秋中期列國形勢圖】
春秋時期如何禮崩樂壞,下面舉幾則例子:
一、夏姬是鄭穆公之女,後嫁與陳國司馬夏御叔,故被稱為夏姬。夏姬最早與其兄長公子蠻亂倫。因其淫蕩,而致使公子蠻被殺。之後嫁給陳國大夫夏御叔後,又同時與陳靈公、孔寧、仲行父通姦。此君臣三人身穿夏姬的內衣,嬉戲於朝。曵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靈公告與二子,二子殺遂殺曵冶。
陳靈公與孔寧、仲行父在夏姬家中宴飲。靈公謂行父曰:“徵舒似汝。”對曰:“徵舒似君。”夏徵舒恥之。陳靈公歸,夏徵舒射殺之。二子奔楚。
次年,楚子因夏氏之亂伐陳,殺夏徵舒,光復陳國。楚王獲夏姬而歸。楚王、令尹先後欲納夏姬,皆被巫臣勸阻。之後夏姬嫁給連尹襄老,襄老在邲之戰中戰死,連屍首也被晉國虜走。襄老死後,其子黑要作的第一件事,並非尋回父親的屍體,而是與繼母夏姬通姦。
巫臣得知後,命夏姬暫回鄭國,並承諾以後的迎娶她。巫臣迎娶夏姬後,楚國令尹子反惱羞成怒。盡滅巫臣、黑要全族。
巫臣為報滅族之仇,投奔吳國,助其治國整軍,吳國開始崛起,並逐漸成為楚國的大患。
在春秋諸多淫婦中,夏姬不但最為淫蕩,並且禍害最大,“殺三夫,弒一君,戮一子,亡一國,死二卿,滅兩族”。無愧於春秋第一淫婦之名。
二、趙氏孤兒案。
趙莊姬是晉成公之女,嫁於趙朔。趙朔死後,趙嬰與趙莊姬通姦。姦情敗露後,趙同、趙括將趙嬰放逐到齊國。趙莊姬懷恨在心,便再晉侯面前誣陷趙同、趙括。晉侯使欒氏討之,欒氏趁機殺二子,滅趙氏全族。因母親是晉侯之女,趙武才僥倖活命。後來趙武被立為趙氏繼承人,並重新振興趙氏一族。
三、無道之君齊襄公。
齊襄公是齊國國君中,最荒淫的無道之君。魯桓公攜夫人文姜聘齊,襄公與妹妹文姜通姦,姦情敗露後。使公子彭生殺魯桓公。魯人告於齊,齊襄公便殺彭生替罪。之後文姜歸齊,這對兄妹又數次亂倫通姦。後來周天子之女嫁與禽獸齊侯。不出兩年,王姬便鬱郁而死。作惡多端,荒淫無道的齊襄公最終被弒。
四、慶父弒君。
魯國大夫慶父先是與哀姜私通。魯莊公去世後,太子般剛即位兩個月,便被慶父所弒。慶父立公子開為君,是為閔公。不出兩年,慶父又弒魯閔公。慶父接連弒君,引起魯人公憤,只得奔莒。莒人執之,走投無路的慶父最終自縊而死。
春秋之世,禮崩樂壞,亡國五十二,弒君三十六。【鄙人做的《左傳》讀書筆記中,被弒之君有四十餘位。可能史學家把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弒之君,未統計在內】
《左傳》中,孔子在經文若不書弒君者之名,言君之罪也。弒無道之君的臣子,不但無罪,反而有功。無道之君不除,社稷不定,人民不安。書弒君者之名,臣之罪也。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
6 # 君山話史
所謂禮樂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等級秩序,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禮與樂。在儒家看來,這是社會和諧的表現,尊卑有序,每個人儘自己的本份職責,不僭越,一團和氣。然而,到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傳統的禮法制度,社會秩序遭到破壞。
這種秩序的破壞,首先是最頂端的王權喪失了。以前天子是至高無上的,是中央朝廷。但是西周末期,周天子居然被幹掉了,周幽王被殺,平王東遷,王室的權力一落千丈。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秩序就亂了套了。諸侯擁兵自重,天子的命令不出王畿之地。當來自頂層的約束力不復存在時,諸侯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於是,從春秋時代始,進入一個漫長的混戰年代。
為什麼把社會秩序的喪失稱為“禮崩樂壞”呢?因為權力一旦轉移,舊有的禮制就失去作用了。比如說,楚國本來是個子爵國,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是比較低的。但偏偏楚國奮發有為,成為春秋時代最強大的諸侯國,這時子爵的爵位就顯得小了。楚國索性就自立為王,跟周王室分庭抗禮,這就是“禮崩”了。
再比如另一個大國,晉國。按照周的禮制,諸侯國最多隻能擁有三個軍的兵力,只有天子才能擁有六個軍的兵力。可是晉文公稱霸後,在三軍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三支新軍,兵力達到六個軍,即天子的標準。後來晉文公覺得僭越過分了,縮編為五個軍,仍然是超標的。由此可見,周的那套禮制,在春秋時代就不管用了。
為什麼說“樂壞”呢?
在中國古代文化裡,是非常重視“樂”的,它也是秩序的一種體現。孔子曾批評魯國權臣季平子:"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什麼意思呢?佾就是行列的意思,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是他卻用八佾,這就是禮樂上的僭越,就是不把領導放在眼裡。
據史書所載,有一回,魯昭公要在襄公廟搞一場祭祀活動,根據禮儀,要表演萬舞助祭。萬舞需要三十六個人來跳,結果到場的只有兩個人,其餘舞者都跑到季平子家中去了。所以從“樂”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整個社會權力倒懸。天子失權,權力下移至諸侯;諸侯失權,權力下移至卿大夫。在儒家看來,春秋時代的社會大動盪,其根本原因,是出自禮法制度的崩壞。
-
7 # 牛在看你
西周是講究周禮的國家,什麼是周禮,其實就是一種等級秩序,你也可以看做宗法制的延續,這和西周的幾次分封關係巨大,換句話說,這種等級秩序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的,比如說,天子被認為是大宗,諸侯相對就是小宗,諸侯的兒子相對諸侯又是小宗,諸侯的孫子相對諸侯的兒子又是小宗,如此秩序。
實際上,這種禮樂的建設有著很明確的政治目的,就是讓諸侯國臣服。那怎麼判斷諸侯國臣服不臣服呢?這就需要禮來約束,你比如說:諸侯國有沒有按時來進貢啊,諸侯國有沒有準時參加會盟啊,諸侯國有沒有按照西周建立的等級秩序來執行相關祭祀啊或者曆法啊,諸侯國使用器具有沒有超過本分啊等等。那麼這些現象主要是想要證實他們有沒有違禮,一旦諸侯違背禮,西周作為諸侯國的首領就有權代表全天下去討伐他,這叫師出有名。我們說最怕的就是師出無名,為什麼?因為師出無名的話就會讓其他弱小的諸侯國戰戰兢兢,如果師出有名的話,他們就會因為此事與他們無關而感到很放心。
那麼,其實這種關係的建立依靠的就是血緣關係,對於那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來說,其實只有懾服,從而強行讓他們承認這種血緣關係。你比如說楚國,或者說東方的夷族,還有那些時叛是從的西戎,對於這些人改怎麼辦呢?其實,對於當時的政治情況,對於這些言語不通、風俗不同的人,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文明的禮樂來約束,只能依靠軍事征伐,從而使他們懾服。
西周初年,而且由於血緣分封的區域廣泛,中原諸侯聯合起來的西周軍事集團的力量非常強大,這一條件有利地保證了禮樂的建設和貫徹。
但是隨著西周集團內部的慢慢腐化,異姓諸侯國的慢慢崛起,整個格局其實是在慢慢變化的。而西周後期針對西戎和楚國的幾次戰敗,更加加速了整個格局的改變。
到了春秋時期,周平王被西戎打敗,灰不溜秋地躲到洛陽,依靠著一塊別人施捨的土地而生活,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自己的成周六師的建制早已經遭到破壞,禮樂早已經順著戰亂的爆發而削減,對於一個只有彈丸之地的小國家,那些異性的諸侯國還有誰將它放在眼裡,自然而然那些僭越禮儀的行為再也不可能受到征伐了。
而另一方面,中原諸侯國與西周之間的血緣親疏關係已經越來越遠,而中原諸侯國之間的矛盾也經常發生,這些矛盾,衰落的東周已經不能夠震懾和調節了,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為自身的利益而戰,如此征伐不斷,必然是師出無名的,當然,更加沒有所謂的“禮樂”為依據了。
回覆列表
禮崩樂壞是對東周時期典章制度逐漸被廢棄的一種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體表現在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變分封制為郡縣制,政權不斷下移,並紛紛制定自己的法律。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會正走向解體。
禮崩樂壞是對於封建社會禮樂制度逐步走向解體的描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經濟上井田制逐步解體,出現了土地所有制及相應的賦稅制度,如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強大的諸侯開始建立直屬於君王的郡縣制,不再對土地進行分封。
2、各分封諸侯間征戰不已,周天子無力阻止。
3、各諸侯,卿大夫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
4、作為傳統封建制度基礎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長子繼承製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權勢的卿大夫在征戰中勢力壯大,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