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上月初明

    自從胡適之在26歲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以來,近當代文學以白話文寫作代替了文言文,可是我們的文學卻漸漸世風日下,以至於很多著名的漢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製造廠。

    個人淺薄認為,文學的墮落不僅僅是因為幾場運動把中國文人的脊樑骨打斷了的原因。更因為現代文學家寫作文字的淺薄,文字工具單一的緣故。

    《文學改良芻議》以及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可以理解,並且從《金瓶梅》、《官場現形記》等“稗小”中也看出來了文字白話,文學世民化的趨勢,但有必要要反對文言文嗎?

    以後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裡面沒有了對仗的語句,沒有了詩詞歌賦的填充,沒有了戲劇的增色,沒有了祭文、表章、奏疏、楹聯等文辭的推進,只有越寫越樸實的語言,越寫越乾癟的文字,實在是令人讀之無味,觀之粗鄙。

    所以要增加全民族對中國文字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學習,四書不必通讀,但是其中修身警句應該知道,詩經和楚辭是中國文學的第一高峰,在平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增加相應比例,唐詩宋詞有一定的格律,正好也可以教育同學漢字的韻律美,並且在每個學期假期要學生們不論優劣自己創作一些詩詞,不限題材,不限內容,只限制格律即可。

    中國的傳統文化除了文字另一個重要傳承是節日,正好我們傳統節日有假期,不妨給同學們自己在假期裡背誦相關的文字作品,這樣長者也樂於後人的傳承,後人也受益良多,更有今人古人尤為一體的真切感受。

    當然還有很多辦法,比如組織楹聯,猜制謎語,傳統故事等比賽,這樣廣大同學既有參與感,又能博學多納,如此成長下的中國少年則文學根基深厚,日後對文學發展必定大有裨益。

  • 2 # 海哥說文史

    優秀傳統文化是需要傳承和發揚的,怎楊才能讓傳統文化發揮其作用?就需要用教學方式讓老師學生來共同努力。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整個課堂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在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講《慈母情深》一文時,可以用深情而又哀傷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感受,並根據課文創設情景,讓學生由課文內容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從內心生髮珍惜親情、孝敬父母的情感;同時,結合本課內容讓學生誦讀,積累孝敬父母的《三字經》及《弟子規》典故,在結尾處出示《論語》中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使學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積累了新課標下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契合。

      2. 從閱讀課文的“經典”詞句中,感悟人文內涵。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文中的意蘊是要用心去體會、去感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有一定內含的詞句段來品味,反覆閱讀,使人文內涵得到昇華,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教學課文《長城》時,教師在學生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抓住“成千上萬的參觀者”這個片語讓學生感悟整個句子的人文意蘊。透過成千上萬的人登上長城,想象他們目睹長城後的不同感受,一種民族自豪感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學生在這樣的感染下,也得到了高一層次的人文教育――那就是崇高的愛國情感教育。

      3. 從閱讀課文的內容中,感受人性關懷。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體味人性關懷。如,課文《她是我的朋友》,小小年紀的阮恆肯獻出自己的鮮血去挽救一個生命垂危的小朋友,文中深刻地體現了這種“肯為朋友奉獻生命”的可貴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敬佩的情感反覆閱讀課文,並挖掘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洋溢在文章裡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深情厚誼,而且要教育學生在當今的社會里,交朋友要以誠相待,當對方遇到困難或危險時挺身相助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這樣的閱讀教學既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中去體會人物的高尚品格,又能使學生認識到真正的人文價值,受到人文教育。語文課本蘊含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師認真分析課文內容,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學生更好地收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二、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在講讀課文前,首先要滲透讀書的基本要求,使學生明確讀書法,牢記傳統文化。《弟子規》中讀書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使生學有所得。如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看到課題後,學生提出來問題,誰在和時間賽跑?為什麼和時間賽跑?結果跑贏時間了嗎?我稱讚他們問題提得好抓得準,那麼如何找到準確的答案呢?老師送給《弟子規》中的學習方法:心有疑,隨扎記,就人問,求確義。這樣學生邊讀書邊解疑,很快就找到了三個問題的答案。體會到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在學生學習重點句子“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說說你有什麼體會?老師用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提醒他們多讀多思,只有這樣去讀書,才能真正領悟到時間一去不復返的道理,體會時間的寶貴,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情感。激發學生愛讀書的熱情。寫字時用弟子規告誡學生: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久而久之,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推進綜合學習中的文化活動

      進行多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會貫通,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自覺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品質與素養。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了更多地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結合課文或課外資料談談自己對孔子或老子的印象。在班內召開“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讀書彙報會。傳統文化演繹活動,表演課本劇《燕子使楚》使學生穿越了時光的隧道,認識到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人物,體會到晏子機智善變的才能和外交家的風度,更深入體會了課文的內容。班級開展“親子誦讀”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師生間,家長孩子間的學習傳統文化活動氛圍,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3 # 強寶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蕩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鉅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瞭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鬥。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鉅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係複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穫。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瞭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華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鑑賞更是毫不瞭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象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鑑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鑑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鑑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瞭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時,要能夠引經據典,才能使學生產生敬佩之情,“榜樣是一位好老師”,讓學生由崇敬到願意學習。

    第二,要求語文教師要有多樣靈活的教學手段。必須承認,在進行傳統文化授課的過程中,難免由於文字的晦澀難懂、時代距離太大,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是就要求教師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去調節課堂,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第三,恰當地拓展、豐富課堂內容。在教育學生思想道德之時,不能把作品中的思想、道理硬套在學生身上,而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歷史名人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歷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奮鬥的動力。這樣的教育會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讓學生終生難忘。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滲透於語文教學當中,不僅是將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更是樹立當代中學生健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 4 # 傳統剪紙藝術

    透過校園有計劃的校本學習,以及家長的配合。

    父母安排孩子完成主課的其他時間合適的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00塊錢左右現階段買什麼手機合適,IQOO?V20?米9?還是什麼?